车身后部构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83407阅读:184来源:国知局
车身后部构造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车身后部构造。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提高车身后部的刚性的构造,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如下构造,其具有将左右的后侧车架和设在与后车架相比位于前下方的底板上的底板架连接的支撑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082791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专利文献1中所记载的构造具有如下问题:由于支撑件将后车架与底板架连接,所以支撑件较长,从而导致车身重量增加。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点而做出的,其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车身后部构造,能够使车身重量轻量化并且能够实现适当的车身刚性。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车身后部构造的特征在于,具备:底板,其具有低底板部、设在上述低底板部的后方的高底板部、和形成于上述高底板部且从车身前后方向观察时向下呈凸形状的底板凹部;以及支撑件,其将上述低底板部及上述底板凹部的底面连接。

根据该结构,由于支撑件将低底板部与底板凹部的底面连接,所以能够缩短支撑件而使车身重量轻量化。

另外,由于支撑件将低底板部与底板凹部的底面连接,所以能够使用底板的剪切力来提高车身刚性。

另外,通过将以往不是骨架部件的底板与骨架部件同样地利用于车身刚性的提高,而能够使作为骨架部件的后车架等轻量化,进而能够使车身整体轻量化。

优选的是,上述低底板部、上述支撑件及上述底板凹部的上述底面在从车身侧方观察时以相同高度配置为大致直线状。

在本发明中,配置为大致直线状不仅包括相邻的面配置为一条直线状的情况,而且也包括相邻的面以将端部彼此重叠的方式配置而成为大致一条直线状的情况。

根据该结构,由于支撑件将低底板部与底板凹部的底面大致水平地连接,所以能够缩短支撑件而使车身重量轻量化,并且能够在车轮的悬架与支撑件之间充分地确保间隙,防止悬架与支撑件之间的干涉。

优选的是,上述底板具有层差部,该层差部形成在上述低底板部的后端部,且呈比上述低底板部高、比上述高底板部低的高度,且车身后部构造具有前加强件,该前加强件具有高度与上述低底板部相同的紧固部,并且在与上述层差部之间构成收纳紧固部件的闭合截面,上述支撑件与上述前加强件的上述紧固部通过紧固部件紧固。

根据该结构,能够局部地提高支撑件的连接部位的刚性,更适当地使用底板的剪切力来提高车身刚性。

另外,能够通过无需密封件的简单结构防止水向车内的浸入。

优选的是,上述车身后部构造具有后加强件,该后加强件在与上述底板凹部的上述底面之间构成收纳紧固部件的闭合截面,且上述支撑件与上述后加强件通过紧固部件紧固。

根据该结构,能够局部地提高支撑件的连接部位的刚性,更适当地使用底板的剪切力来提高车身刚性。

另外,能够通过无需密封件的简单结构防止水向车内的浸入。

优选的是,上述底板具有在上述低底板部的车宽方向中央部延伸设置且从车身前后方向观察时向上呈凸形状的底板通道,上述低底板部由上述底板通道划分为左低底板部和右低底板部,上述支撑件具有:将上述左低底板部与上述右低底板部连接的通道支撑件;将上述左低底板部与上述底板凹部的上述底面连接的左支撑件;和将上述右低底板部与上述底板凹部的上述底面连接的右支撑件,上述左支撑件及上述右支撑件左右对称地配置。

根据该结构,由于具有通道支撑件,所以能够防止底板通道的断开。

另外,由于左支撑件及右支撑件左右对称地配置,所以能够适当地抑制车身因左右不同的阻尼输入而造成的上下方向上的弯曲。

优选的是,上述支撑件使上述通道支撑件、上述左支撑件及上述右支撑件成为一体并呈三角桁架形状,该三角桁架形状的顶点分别与上述左低底板部的右后端部、上述右低底板部的左后端部、及上述底板凹部的上述底面的前端部连接。

根据该结构,由于支撑件呈一体的三角桁架形状,所以能够削减零部件数量及组装工时。

另外,由于支撑件呈一体的三角桁架形状,所以能够更适当地防止底板通道的断开,能够更适当地抑制车身的上下方向上的弯曲及扭转。

另外,由于支撑件呈一体的三角桁架形状,所以与通道支撑件、左支撑件及右支撑件为独立部件的情况相比能够使支撑件紧凑化,能够提高悬架的布局的自由度。

优选的是,上述支撑件呈板状。

根据该结构,与以往的管状支撑件相比,能够使得支撑件的截面主轴不会相对于底板的截面主轴偏移地配置,因此能够通过轻量且廉价的支撑件防止局部弯矩的产生而提高车身刚性。

优选的是,上述支撑件通过紧固部件与上述低底板部及上述底板凹部的上述底面连接,呈板状的上述支撑件具有在紧固部位之间向上述高底板部侧延伸设置的凸缘部。

根据该结构,由于支撑件具有凸缘部,所以使支撑件整体的刚性提高,并且在因来自路面的载荷输入而在支撑件上产生向上的弯矩(使支撑件在从侧面观察时以u字状弯曲那样的力矩)的情况下,能够在凸缘部上产生反向的弯矩而消除向上的弯矩(使之相抵)。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使车身重量轻量化并且能够实现适当的车身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身后部构造的仰视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身后部构造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身后部构造的侧视图。

图4是图1的iv-iv线向视断面图。

图5是图1的v-v线向视断面图。

图6中,(a)是支撑件的放大图,(b)是(a)的b-b线向视断面图,(c)是(a)的c-c线向视断面图。

图7中,(a)~(c)是表示本发明的变形例的车身后部构造的仰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在说明中,对相同的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此外,各图中箭头所示的“前后”表示车身车辆前后方向,“上下”表示车身上下方向,“左右”表示从驾驶席观察到的左右方向(车身宽度方向)。

如图1~图3所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身后部构造1具有:左右一对的车架2;设在左右一对的车架2之间的底板3;后横梁50;通道连接部60;后加强件70;左右一对的前加强件80;和支撑件90。

<车架>

左右一对的车架2分别沿前后方向延伸设置。车架2是在从正面观察时构成闭合截面的金属制部件。车架2通过利用焊接等将前部的底板架10与后部的后车架20接合而构成。在后车架20的外侧形成有轮罩,在轮罩内配置有车轮。

<底板>

底板3是构成车身的下板面的金属制的平板状部件。底板3通过利用焊接等将前部的前底板30与后部的后底板40接合而构成。<前底板>

前底板30的左右两端部分别利用焊接等与底板架10接合。前底板30具有底板通道31和左右一对的低底板部32。

<底板通道>

底板通道31在前底板30的左右方向中央部沿前后方向延伸设置。底板通道31由顶面31a及左右一对的侧面31b构成,且在从正面观察(即从车身前后方向观察)时向上呈凸形状。底板通道31的后端部在前底板30的后端部开放。

左右一对的低底板部32是由底板通道将前底板30沿左右划分而构成的部位。

<后底板>

后底板40的左右两端部分别利用焊接等与后车架20接合。后底板40从前侧依次具有接合部41、层差部42、高底板部43和底板凹部44。

接合部41是后底板40的前端部,与前底板30的后端部的下表面重叠且利用焊接等接合。层差部42形成在接合部41的后方,比接合部41稍高。即,层差部42成为比低底板部32高、比高底板部43低的高度。这些接合部41及层差部42根据底板通道31沿左右分割。

高底板部43形成在层差部42的后方,比底板通道31的顶面31a高。底板凹部44形成在高底板部43的从层差部42向后方远离的部位。底板凹部44由侧面44a及底面44b构成,在从正面观察时向下呈凸形状。底板凹部44的底面44b以与前底板30的左右一对的低底板部32大致相同的高度形成。底板凹部44利用为例如备胎、充电池等的收纳部。

<后横梁>

后横梁50在高底板部43的下侧架设在左右一对的车架2(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左右一对的后车架20)上,是在俯视观察时呈在车身前侧具有顶点的v字形状的金属制部件。换言之,后横梁50以中央的顶点50x位于最前方、且随着从顶点50x趋向左右端部而成为后方的方式延伸设置。后横梁50的左右端部分别与左右一对的后车架20连接。后横梁50具有左右一对的槽部50b。

左右一对的槽部50b从后横梁50的顶点50x侧朝向端部侧延伸设置,且在从侧面观察时向上呈凸形状。槽部50b以随着从顶点50x侧趋向端部侧而成为后方的方式延伸设置。

<通道连接部>

通道连接部60是将底板通道31的顶面31a与后横梁50的顶点处的底面连接的金属制部件。

<后加强件>

后加强件70是在底板凹部44的底面44b的前端部的下侧设在车身左右方向的中央部(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底板通道31的后方)的金属制部件。后加强件70呈箱型形状,在与底板凹部44的底面44b之间在从正面观察时构成闭合截面,其中,上述箱型形状一体地具有:底面71;从该底面71的左右端部向上方延伸设置的左右一对的侧面72;从底面71的前端部向上方延伸设置的前表面73;从底面71的后端部向上方延伸设置的后表面74;和从左右一对的侧面72及后表面74的上端部向外侧延伸设置的凸缘部75。在本实施方式中,后加强件70在与底板凹部44的底面44b之间在从正面观察时也构成闭合截面,作为整体而构成封闭空间。在本实施方式中,后加强件70的前端部与后横梁50的车宽方向中央处的后端部连接,但也可以为使前端部形成得较短而不与后横梁50连接的结构。

如图4所示,在底面71上,形成有作为紧固部的孔部71a,该孔部71a供作为紧固部件的螺栓b穿插,在孔部71a的上表面侧,固定有作为紧固部的螺母n。

<前加强件>

如图1~图3所示,左右一对的前加强件80呈大致箱型形状,在与层差部42之间在从侧面观察时构成闭合截面,其中,上述大致箱形状一体地具有:底面81;从该底面81的左右端部向上方延伸设置的左右一对的侧面82;从底面81的后端部向上方延伸设置的后表面83;和从车宽方向外侧的侧面82的上端部向外侧延伸设置的凸缘部84。在本实施方式中,前加强件80在与层差部42之间在从正面观察时也构成闭合截面,作为整体而构成封闭空间。

左前加强件80设在左低底板部32的角部即右后端部,右前加强件80设在右低底板部32的角部即左后端部。前加强件80的底面81为与低底板部32相同的高度。

前加强件80的底面81的前端部利用焊接等与接合部41接合。前加强件80的车宽方向内侧的侧面82利用焊接等与底板通道31的侧面31b接合。前加强件80的后表面83利用焊接等与高底板部43的作为前端部的倾斜面连接。前加强件80的凸缘部84利用焊接等与层差部42接合。此外,在前加强件80中,能够省略车宽方向外侧的侧面82及凸缘部84。

如图5所示,在底面81上,形成有作为紧固部的孔部81a,该孔部81a供作为紧固部件的螺栓b穿插,在孔部81a的上表面侧,固定有作为紧固部的螺母n。此外,在图4及图5以外的附图中,省略了螺栓b及螺母n。

<支撑件>

如图1~图3所示,支撑件90是将低底板部32与底板凹部44的底面44b连接的金属制部件。支撑件90与低底板部32和底板凹部44的底面44b以相同的高度配置为大致直线状。支撑件90是防止供该支撑件90架设的低底板部32与底板凹部44之间的断开而提高底板3的刚性的部件。

如图6所示,支撑件90为板状且在俯视观察时呈三角桁架形状,一体地具有通道支撑件91、左支撑件92和右支撑件93。支撑件90成为左支撑件92与右支撑件93左右对称地配置的等腰三角形。

通道支撑件91是架设在左右一对的低底板部32、在本实施方式中沿横向架设在左右一对的前加强件80上并将它们连接的部位。左支撑件92是在俯视观察时倾斜地架设在左低底板部32(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左前加强件80)与底板凹部44的底面44b的前端部(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后加强件70)上并将它们连接的部位。右支撑件93是在俯视观察时倾斜地架设在右低底板部32(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右前加强件80)与底板凹部44的底面44b的前端部(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后加强件70)上并将它们连接的部位。

左支撑件92及右支撑件93在俯视观察时配置在与左右一对的槽部50b的车宽方向内侧端部重叠的位置。在左右一对的槽部50b中,安装有车轮的悬架141(参照图3)的下臂,该悬架141以与左支撑件92及右支撑件93相比从上方穿过的方式配置,不会与左支撑件92及右支撑件93发生干涉。

在该车身后部构造1中,在例如因行驶振动而在左右的低底板部32及底板凹部44的底面44b上产生扭转方向上的力的情况下,能够通过支撑件90提高它们的刚性,因此能够适当地防止扭转的发生。

在呈三角桁架形状的支撑件90的各顶点即在通道支撑件91、左支撑件92及右支撑件93的连接部位上,分别形成有作为紧固部的孔部81a,该孔部81a供作为紧固部件的螺栓b穿插。

如图4所示,形成在支撑件90的后侧顶点上的2个孔部90a与形成在后加强件70的底面71上的孔部71a重叠。支撑件90的后端部通过作为紧固部件的螺栓b而与后加强件70紧固,其中该螺栓b穿插在孔部90a、71a中并与螺母n螺合。螺栓b的轴部的前端收纳于在后加强件70与底板凹部44的底面44b之间构成的闭合截面中。

另外,如图5所示,形成在支撑件90的前侧的2个顶点上的孔部90a与形成在前加强件80的底面81上的孔部81a重叠。支撑件90的前端部通过作为紧固部件的螺栓b而与前加强件80紧固,其中该螺栓b穿插在孔部90a、81a中并与螺母n螺合。螺栓b的轴部的前端收纳于在前加强件80与层差部42之间构成的闭合截面中。

另外,如图6所示,支撑件90在紧固部位之间,在本实施方式中,具有从三角桁架形状的内侧端部向高底板部43侧延伸设置的凸缘部90b。在本实施方式中,凸缘部90b在俯视观察时呈三角框形状。

另外,支撑件90具有从三角桁架形状的外侧端部向下侧延伸设置的凸缘部90c。在本实施方式中,凸缘部90c在俯视观察时呈三角框形状。该凸缘部90c是用于防止支撑件90与周边部件(尤其是前加强件80及后加强件70)发生干涉的部位。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身后部构造1中,如图3所示,由于支撑件90将低底板部32与底板凹部44的底面44b连接,所以能够缩短支撑件90而使车身重量轻量化。

另外,车身后部构造1中,由于支撑件90将低底板部32与底板凹部44的底面44b连接,所以能够使用底板3的剪切力来提高车身刚性。

另外,车身后部构造1中,通过将以往不是骨架部件的底板3与骨架部件同样地利用于车身刚性的提高,而能够使作为骨架部件的后车架20等轻量化,进而能够使车身整体轻量化。

另外,车身后部构造1中,由于支撑件90将低底板部32与底板凹部44的底面44b大致水平地连接,所以能够缩短支撑件90而使车身重量轻量化,并且能够在车轮的悬架141与支撑件90之间充分地确保间隙cl,防止悬架141与支撑件90之间的干涉。

另外,车身后部构造1中,由于支撑件90经由后加强件70及前加强件80而与底板3连接,所以能够局部地提高支撑件的连接部位的刚性,而更适当地使用底板3的剪切力来提高车身刚性。

另外,车身后部构造1中,由于支撑件90经由后加强件70及前加强件80而与底板3连接,所以能够通过无需密封件的简单结构防止水向车内的浸入。

另外,车身后部构造1中,由于具有通道支撑件91,所以能够防止底板通道31的断开。

另外,车身后部构造1中,由于左支撑件92及右支撑件93左右对称地配置,所以能够适当地抑制车身因左右不同的阻尼输入而造成的上下方向上的弯曲。

另外,车身后部构造1中,由于支撑件90呈一体的三角桁架形状,所以能够削减零部件数量及组装工时。

另外,车身后部构造1中,由于支撑件90呈一体的三角桁架形状,所以能够更适当地防止底板通道31的断开,并且能够更适当地抑制车身的上下方向上的弯曲及扭转。

另外,车身后部构造1中,由于支撑件90呈一体的三角桁架形状,所以与通道支撑件91、左支撑件92及右支撑件93为独立部件的情况相比能够使支撑件90紧凑化,能够提高悬架141的布局的自由度。

另外,车身后部构造1中,由于支撑件90呈板状,所以与以往的管状支撑件相比,能够使得支撑件90的截面主轴不会相对于底板3的截面主轴偏移地配置,因此能够通过轻量且廉价的支撑件90防止局部弯矩的产生而提高车身刚性。

此外,车身后部构造1中,由于支撑件90具有凸缘部90b,所以使支撑件90整体的刚性提高,并且在因来自路面的载荷输入而在支撑件90上产生向上的弯矩(使支撑件90在从侧面观察时以u字状弯曲那样的力矩)的情况下,能够在凸缘部90b上产生反向的弯矩而消除向上的弯矩(使之相抵)。

<变形例>

本发明的支撑件90并不限定于上述的三角桁架形状。例如,如图7的(a)所示,也可以为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呈板状的支撑件90a将没有形成底板通道31的低底板部32与底板凹部44的底面44b连接的结构。

另外,如图7的(b)所示,也可以为支撑件90b为板状且呈矩形框形状的结构,其中该矩形框形状一体地具有:将左右的低底板部32连接的通道支撑件;将左低底板部32与底板凹部44的底面44b连接的左支撑件;将右低底板部32与底板凹部44的底面44b连接的右支撑件;和将左支撑件及右支撑件的后端部连接的后端支撑件。

另外,如图7的(c)所示,也可以为支撑件90c具有作为独立部件的上述的通道支撑件91、左支撑件92及右支撑件93的结构。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范围内能够进行适当变更。例如,底板3并不限定于将底板架10与后车架20连接的结构,也可以为底板3整体一体形成的结构。

附图标记说明

1车身后部构造

2车架

3底板

10底板架

20后车架

30前底板

31底板通道

32低底板部

40后底板

41接合部

42层差部

43高底板部

44底板凹部

44b底面

70后加强件

71a孔部(紧固部)

80前加强件

81a孔部(紧固部)

90、90a、90b、90c支撑件

91通道支撑件

92左支撑件

93右支撑件

b螺栓(紧固部件)

n螺母(紧固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