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扭扭车的扭转角度限位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30319阅读:576来源:国知局
一种扭扭车的扭转角度限位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扭扭车技术领域,具体是指一种扭扭车的扭转角度限位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扭扭车的使用越来越广泛了。扭扭车一般包括左右两个扭转体,左右两个扭转体通过一根空心铁管连接并以所述空心铁管为轴心旋转,左右两个扭转体可以相对转动30度角度;所述空心铁管的一端跟左边的扭转体固定死,所述空心铁管的另一端通过CNC方法加工出两个腰形孔,所述腰形孔沿所述空心铁管的圆周方向延伸。安装时,将所述空心铁管的另一端插入到右边的扭转体内,同时在右边扭转体上打根销钉到腰形孔里面,以达到角度限位的目的。

根据上述方案的设计,在左右两个扭转体做相对转动时,其产生的扭力距是通过销钉与腰形孔的接触面传给两个扭转体上。因为空心铁管是空心的,其壁厚很薄,则所述腰形孔与销钉的接触面也很小,从而导致传递给所述扭转体的压强很大,导致整个结构的可靠性很低,其 使用寿命也降低了。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妞妞车的扭转角度限位结构,其保证了整个扭扭车的结构可靠性,同时也使得所述扭扭车的寿命增加,成本降低。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扭扭车的扭转角度限位结构,包括可相对转动的第一扭转体及第二扭转体;

所述第一扭转体包括第一接触面及限位凹槽;所述第一接触面为第一扭转体的与第二扭转体接触的面;所述限位凹槽自第一接触面向第一扭转体内部延伸;所述限位凹槽呈扇环形,所述扇环形的中心位于第一扭转体的转动中心线上;所述限位凹槽沿扇环形圆周方向包括两个对应的挤压面;

所述第二扭转体包括第二接触面及凸台;所述第二接触面为第二扭转体的与第一扭转体接触的面;所述凸台自所述第二接触面向所述限位凹槽内延伸;

其中,所述凸台在第一扭转体与第二扭转体接触连接时容纳于所述限位凹槽中;所述第一扭转体与第二扭转体相对转动,所述凸台具有限位于限位凹槽的一个挤压面的状态,及所述凸台限位于限位凹槽的另一个挤压面的状态。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扭转体与第一扭转体的结构是一致的;在所述扭扭车中,所述第二扭转体与第一扭转体对称设置;所述第二扭转体上与第一扭转体相同的位置也设有限位凹槽;所述第一扭转体上与第二扭转体相同的位置也设有凸台。

进一步的,所述扭转角度限位结构还包括转轴;所述转轴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扭转体转动连接,所述转轴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扭转体转动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转轴为空心铁管。

进一步的,所述转轴与第一扭转体的连接方式和转轴与第二扭转体的连接方式是一致的。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扭转体对应转轴第一端的位置设有第一通孔;所述转轴的第一端穿过第一通孔与第一扭转体转动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扭转角度限位结构包括卡簧;所述转轴的第一端设有卡槽;所述卡簧的内圈卡于所述卡槽内,所述卡簧的外圈扣于所述第一扭转体上。

进一步的,所述限位凹槽的半径大于第一通孔的半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通过将所述第二扭转体与第一扭转体的结构设计成一致的;相对于现有技术两个扭转体设计成不同结构的情况,本案可以节省一半的模具费用。

2.本实用新型中,当所述第二扭转体与第一扭转体的相对转动时,所述凸台可在所述限位凹槽中限位滑动。具体的,所述凸台在限位凹槽内滑动的过程中,凸台具有限位于限位凹槽的一个挤压面的状态,及所述凸台限位于限位凹槽的另一个挤压面的状态。因此,在本案中,所述第一扭转体与第二扭转体的传导扭矩的面,即为凸台与两个挤压面挤压贴合面,所述挤压贴合面的面积越大,在第一扭转体或第二扭转体受到相同扭矩的情况下,所述挤压贴合面受到的压强越小,从而提高了第一扭转体及第二扭转体的可靠性及使用寿命。

3.本实用新型中,当把转轴的第一端通过卡簧安装于所述第一扭转体上,然后把转轴的第二端通过卡簧安装于所述第二扭转体上,则所述第一扭转体及第二扭转体会以所述转轴为转动轴做相对转动运动。本案中的第一扭转体及第二扭转体的连接安装方式简单,大大降低了整个扭扭车的组成程序,也大大降低了对安装人员的要求,节约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扭扭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第一扭转体与第二扭转体安装过程示意图;

图3为图2的局部细节示意图;

图4为图1的部分剖视示意图;

图5为第一扭转体与第二扭转体的内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加清楚、完整的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请同时参考图1、图2、图4、图5,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扭扭车的扭转角度限位结构包括第一扭转体1、第二扭转体2及转轴3;所述转轴3的第一端31与所述第一扭转体1转动连接,所述转轴3的第二端32与所述第二扭转体2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扭转体2与第一扭转体1可相对转动。

在本案中,所述第二扭转体2与第一扭转体1的结构是设计成一致的;相对于现有技术两个扭转体设计成不同结构的情况,本案可以节省一半的模具费用。

请参考图2,所述第一扭转体1包括一体连接的第一踩踏板14及第一连接部15;所述第一踩踏板14呈板状,用于人脚踩踏;所述第一踩踏板14的内部设有空腔111,所述空腔111用于容纳所述扭扭车的控制电路。所述第一连接部15的一端与第一踩踏板14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15的另一端与第二扭转体2接触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15呈圆台状;所述圆台的直径从所述第一踩踏板14向第二扭转体2的方向逐渐增加;所述圆台的外圈设有螺旋槽121。所述第一连接部15这样的设计,使得扭扭车的外观更美观。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部15的形状并不一定要设计呈圆台状的。

同样的,请参考图2,所述第二扭转体2也包括一体连接的第二踩踏板24及第二连接部25;所述第二踩踏板24与第一踩踏板14的结构一致,所述第二连接部25与第一连接部15结构一致。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转轴3与第一扭转体1的连接方式和转轴3与第二扭转体2的连接方式是一致的。

请参考图4,所述第一扭转体1对应转轴3第一端31的位置设有第一通孔13;所述第一通孔13自所述第一连接部15的另一端延伸自所述第一踩踏板14的空腔111,具体的,所述第一通孔13的中心线与所述第一连接部15的中心线重合;所述转轴3的第一端31穿过第一通孔13与第一扭转体1转动连接。

请参考图4,所述第二扭转体2上也设有第二通孔23,所述第二通孔23与第一通孔13的大小位置一致。

具体的,请参考图4或图5,所述扭转角度限位结构包括卡簧4;所述转轴3的第一端31设有卡槽33;所述卡簧4的内圈卡于所述卡槽33内,所述卡簧4的外圈扣于所述第一扭转体1上。

本案中,当把转轴3的第一端31通过卡簧4安装于所述第一扭转体1上,然后把转轴3的第二端32通过卡簧4安装于所述第二扭转体2上,则所述第一扭转体1及第二扭转体2会以所述转轴3为转动轴做相对转动运动。本案中的第一扭转体1及第二扭转体2的连接安装方式简单,大大降低了整个扭扭车的组成程序,也大大降低了对安装人员的要求,节约成本。

请参考图2,所述第一扭转体1包括第一接触面11;所述第一接触面11为第一扭转体1的与第二扭转体2接触的面;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接触面11即为所述第一连接部15的与所述第二扭转体2接触的面。

请参考图2,所述第一扭转体1还包括限位凹槽1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限位凹槽12也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部15上。所述限位凹槽12自第一接触面11向第一扭转体1内部延伸。所述限位凹槽12呈扇环形,所述扇环形的中心位于第一扭转体1的转动中心线上;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限位凹槽12的半径大于第一通孔13的半径。

具体的,请参考图3,所述限位凹槽12沿扇环形圆周方向包括两个对应的挤压面151。

请参考图2,所述第二扭转体2包括第二接触面21;所述第二接触面21为第二扭转体2的与第一扭转体1接触的面。

请参考图2,所述第二扭转体2还包括凸台22;所述凸台22自所述第二接触面21向所述限位凹槽12内延伸;所述凸台22在所述第一扭转体1及第二扭转体2接触连接时容纳于所述限位凹槽12中。

在本案中,当所述第二扭转体2与第一扭转体1的相对转动时,所述凸台22可在所述限位凹槽12中限位滑动。具体的,所述凸台22在限位凹槽12内滑动的过程中,凸台22具有限位于限位凹槽12的一个挤压面151的状态,及所述凸台22限位于限位凹槽12的另一个挤压面151的状态。因此,在本案中,所述第一扭转体1与第二扭转体2的传导扭矩的面,即为凸台22与两个挤压面151挤压贴合面,所述挤压贴合面的面积越大,在第一扭转体1或第二扭转体2受到相同扭矩的情况下,所述挤压贴合面受到的压强越小,从而提高了第一扭转体1及第二扭转体2的可靠性及使用寿命。

在本实施例中,因为第一扭转体1与第二扭转体2实质是相同的结构,从图中看,所述第一扭转体1旋转180度就是第二扭转体2,因此所述第二扭转体2上与第一扭转体1相同的位置也设有限位凹槽12;所述第一扭转体上与第二扭转体2相同的位置也设有凸台22。这样设计的目的,第一提高了所述第一扭转体1与第二扭转体2的连接可靠性,同时也使得第一扭转体1及第二扭转体2可以使用相同的模具制造,节省一般的模具费。

当然,本实用新型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方式,基于本实施方式,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任何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