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向管柱锁紧力调节装置和转向管柱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35654阅读:313来源:国知局
转向管柱锁紧力调节装置和转向管柱及车辆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转向管柱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转向管柱锁紧力调节装置,一种转向管柱和一种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提升,车辆越来越多地进入到人们的生活中,消费者对车辆的安全性及操控的舒适性的要求不断提高,为了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高的需要。其中,转向系统作为直接传达驾驶员意愿和带给驾驶员直接操纵感觉的部分,其作用不容忽视。作为转向系统中的主要部件之一,转向管柱安装于车身上,用于传递方向盘端输入的转向力。为了方便不同体型的驾驶员操纵转向盘,转向管柱通常装有能够改变转向盘位置的装置,用于调节转向盘的安装角度和高度,以适应驾驶员的体型和驾驶习惯。

但是,现有技术中的转向管柱在相对于管柱的径向方向调节到不同位置(调整方向盘的安装角度)时,手柄的锁紧力不均匀,也就是,管柱在上极限位置的锁紧力大,而在下极限位置的锁紧力小。转向管柱锁紧力在上下极限位置的这种差异将降低车辆整体品质,严重影响驾驶员对整车性能的评价和感觉。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转向管柱锁紧力调节装置,以减轻或者解决转向管柱在径向调节到上、下极限位置时手柄锁紧力不均匀的问题,从而改善或者平衡上、下极限位置的手柄锁紧力。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转向管柱锁紧力调节装置,包括基板和弹性板,所述弹性板固定设置在所述基板上并包括与所述基板的板面保持间隔的弹性部,沿着所述弹性部的长度方向,所述弹性部包括用于分别与转向管柱的滑块接触的上极限位置弹性段和下极限位置弹性段,其中,所述上极限位置弹性段的刚度小于所述下极限位置弹性段的刚度。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转向管柱锁紧力调节装置中,由于弹性板固定设置在基板上,而弹性板则包括上极限位置弹性段和下极限位置弹性段,并且上极限位置弹性段的刚度小于下极限位置弹性段的刚度,这样,当该转向管柱锁紧力调节装置装配到管柱总成后,管柱总成的滑块将在弹性部上滑动,此时,由于上极限位置弹性段的刚度较小,在上极限位置手柄锁紧时,手柄的锁紧力(施加于滑块使其挤压上极限位置弹性段的力)较小,以接近下极限位置的手柄的锁紧力,或者和下极限位置的手柄的锁紧力保持平衡,从而改善或者平衡上、下极限位置的手柄锁紧力,提升驾驶员对整车性能的评价和感觉以及车辆的整体品质。

进一步地,所述上极限位置弹性段和所述下极限位置弹性段之间的连接部形成为朝向所述基板延伸的凹陷部,所述凹陷部固定连接在所述基板上。

进一步地,所述基板的用于朝向滑块的表面包括上极限位置表面和下极限位置表面,其中,在所述基板的厚度方向上,所述上极限位置表面低于所述下极限位置表面。

更进一步地,所述基板的厚度从下极限位置到上极限位置逐渐减小,使得所述基板的用于朝向滑块的表面形成为倾斜表面。

更进一步地,在所述弹性板的厚度方向上,所述上极限位置弹性段和所述下极限位置弹性段处于同一厚度位置。

另外,所述基板上形成有沿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长形孔,所述弹性部的中部形成有沿自身长度方向延伸的并与所述第一长形孔重合的第二长形孔,其中,所述第二长形孔的两端分别为上极限位置和下极限位置。

进一步地,所述基板形成有凹槽,所述第一长形孔形成在所述凹槽的底面上,其中,所述弹性板固定设置在所述凹槽内,所述上极限位置弹性段和所述下极限位置弹性段从所述凹槽突出。

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转向管柱,包括柱管总成和用于连接于车架的U形架,所述柱管总成能够沿着所述U形架的侧壁的长度方向而径向调整位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管柱还设置有上述任一所述的转向管柱锁紧力调节装置,其中,所述基板固定设置在所述U形架的一个侧壁上,且所述柱管总成的滑块能够在径向方向滑动接触上极限位置弹性段以处于上极限位置,或者滑动接触下极限位置弹性段以处于下极限位置。

如上所述的,管柱总成的滑块能够在弹性部上滑动,此时,由于上极限位置弹性段的刚度较小,在上极限位置手柄锁紧时,手柄的锁紧力(施加于滑块使其挤压上极限位置弹性段的力)较小,以接近下极限位置的手柄的锁紧力,或者和下极限位置的手柄的锁紧力保持平衡,从而改善或者平衡上、下极限位置的手柄锁紧力,提升驾驶员对整车性能的评价和感觉以及车辆的整体品质。

进一步地,所述U形架的固定设置所述基板的侧壁形成为所述基板。

最后,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辆,所述车辆设置有上述的转向管柱。如上所述的,驾驶员对整车性能的评价和感觉以及车辆的整体品质能够得到显著提升。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所述的转向管柱锁紧力调节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所述的转向管柱锁紧力调节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其中,显示了转向管柱的滑块;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所述的转向管柱的一侧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转向管柱的另一侧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基板,2-弹性板,3-弹性部,4-上极限位置弹性段,5-下极限位置弹性段,6-凹陷部,7-上极限位置表面,8-下极限位置表面,9-倾斜表面,10-凹槽,11-第一长形孔,12-第二长形孔,13-管柱总成,14-U形架,15-滑块,16-连接轴,17-凸轮机构,18-调节手柄,19-长形开口。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方式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参考图1和图2所示的结构,本实用新型的转向管柱锁紧力调节装置包括基板1和弹性板2,弹性板2固定设置在基板1上并包括与基板1的板面保持间隔的弹性部3,沿着弹性部3的长度方向,弹性部3包括用于分别与转向管柱的滑块接触的上极限位置弹性段4和下极限位置弹性段5,其中,上极限位置弹性段4的刚度小于下极限位置弹性段5的刚度。

在该技术方案中,由于弹性板2固定设置在基板1上,而弹性板2则包括上极限位置弹性段4和下极限位置弹性段5,并且上极限位置弹性段4的刚度小于下极限位置弹性段5的刚度,这样,当该转向管柱锁紧力调节装置装配到管柱总成后,管柱总成的滑块将在弹性部3上滑动,此时,由于上极限位置弹性段4的刚度较小,在上极限位置手柄锁紧时,手柄的锁紧力(施加于滑块使其挤压上极限位置弹性段的力)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则较小,以接近下极限位置的手柄的锁紧力,或者和下极限位置的手柄的锁紧力保持平衡,而下极限位置弹性段5的刚度较大,在下极限位置手柄锁紧时,手柄的锁紧力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则较大,从而改善或者平衡上、下极限位置的手柄锁紧力,提升驾驶员对整车性能的评价和感觉以及车辆的整体品质。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此处所说的上极限位置和下极限位置,是指该转向管柱锁紧力调节装置装配到转向管柱后,柱管总成13径向调节的两个极限位置,例如,如图3所示的,柱管总成13能够沿着U形架的侧壁的长度方向调整,从而,图3所示图形界面中,上方就为上极限位置,下方就为下极限位置。

在此,弹性部3的整个长度可以与基板1保持间隔,也就是,弹性板2可以为倒扣的U形板,该U形板的两个侧壁的前端连接在基板上,而U形板的底板则与基板1保持间隔以作为整个弹性部3,这样,下文所述的滑块可以从U形板的底板的一端滑动到另一端。

或者,为了避免弹性部的位于上下极限位置处的弹性段之间的相互影响,更优选地,如图1和2所示的,上极限位置弹性段4和下极限位置弹性段5之间的连接部形成为朝向基板1延伸的凹陷部6,凹陷部6固定连接在基板1上。例如,U形板的底板的中部朝向U形板的开口凹陷以形成凹陷部6,这样,通过凹陷部6的隔断支撑效果,上极限位置弹性段4和下极限位置弹性段5之间的相互并不影响,例如,滑块和上极限位置弹性段4接触并向上极限位置弹性段4施加锁紧压力时,下极限位置弹性段5并不受影响,反之亦然。

另外,如图3所示的,滑块在弹性部3上滑动到上下极限位置时,需要通过手柄进行锁紧,此时,为了进一步改善手柄的锁紧力,并对滑块形成相应地锁紧支撑,优选地,滑块在锁紧后能够进出基板1朝向滑块的表面,为此,如图1和2所示的,基板1的用于朝向滑块的表面包括上极限位置表面7和下极限位置表面8,其中,在基板1的厚度方向上,上极限位置表面7低于下极限位置表面8,这样,滑块在上极限位置时滑块与上极限位置表面7之间的间隔大于滑块在下极限位置时滑块与下极限位置表面8之间的间隔,从而,在上极限位置,由于上极限位置弹性段4的刚度较小,并且上极限位置表面7较低,手柄通过滑块在上极限位置施加于上极限位置弹性段4,并使得滑块接触上极限位置表面7的锁紧力较小,从而使得下文所述的U形架14在上极限位置的变形量较小,以显著地接触现有技术中在上极限位置手柄锁紧力大的问题。

另外,上极限位置表面7和下极限位置表面8可以通过台阶状过渡连接,但是,为了减小基板1的厚度,以及并不影响基板1的强度,优选地,基板1的厚度从下极限位置到上极限位置逐渐减小,使得基板1的用于朝向滑块的表面形成为倾斜表面9。这样,在基板1的厚度较小的位置形成为上极限位置表面7,而基板1的厚度较大的位置形成为下极限位置表面8,并且上极限位置表面7和下极限位置表面8连续倾斜过渡而并不影响基板1的自身强度。

当然,在此基础上,为了便于滑块滑动调节位置,并进一步改善不同位置的手柄锁紧力的一致性,优选地,在弹性板2的厚度方向上,上极限位置弹性段4和下极限位置弹性段5处于同一厚度位置。这样,上极限位置弹性段4和下极限位置弹性段5相对于倾斜表面9保持平直。

如图3和4所示的结构,为了便于该转向管柱锁紧力调节装置装配到U形架14上,并便于和手柄18连接,优选地,如图1和2所示,基板1上形成有沿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长形孔11,弹性部3的中部形成有沿自身长度方向延伸的并与第一长形孔11重合的第二长形孔12,其中,第二长形孔12的两端分别为上极限位置和下极限位置。这样,继续参考图3和4所示的结构,连接轴16将从U形架14的另一个侧壁上穿入,并穿过柱管上的定位架,然后从U形架的一个侧壁、该侧壁外部的基板1上的第一长形孔11和弹性板2上的第二长形孔12上穿出,随后与弹性部3上的滑块15连接,从而在手柄锁紧时,滑块15紧压在弹性部3上。

这样,如图3和4所示的,当手柄解锁后,滑块15解除对弹性部3的紧压,这样,整个管柱总成13将沿着U形架14侧壁上的长形开口19在图3所示的图形界面中上下调整位置,并在调整到所需位置后,手柄锁紧。

另外,如图1和2所示的,为了减少整个转向管柱锁紧力调节装置的空间占用,优选地,基板1形成有凹槽10,第一长形孔11形成在凹槽10的底面上,其中,弹性板2固定设置在凹槽10内,上极限位置弹性段4和下极限位置弹性段5从凹槽10突出。同时,凹槽10还可以对弹性板2起到一定的装配限位作用。可选择地,弹性板2可以焊接或螺钉连接到基板1上。

另一方面,参考图3和4所示的结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转向管柱,该转向管柱包括柱管总成13和用于连接于车架的U形架14,柱管总成13能够沿着U形架14的侧壁的长度方向而径向调整位置,例如,U形架14的两个侧壁上形成有对应的长形开口19,该转向管柱还设置有上述任一所述的转向管柱锁紧力调节装置,其中,基板1固定设置在U形架14的一个侧壁上,且柱管总成13的滑块15能够在径向方向滑动接触上极限位置弹性段4以处于上极限位置,或者滑动接触下极限位置弹性段5以处于下极限位置。

这样,如上所述的,管柱总成的滑块15能够在弹性部3上滑动,此时,由于上极限位置弹性段4的刚度较小,在上极限位置手柄锁紧时,手柄的锁紧力(施加于滑块使其挤压上极限位置弹性段的力)较小,以接近下极限位置的手柄的锁紧力,或者和下极限位置的手柄的锁紧力保持平衡,从而改善或者平衡上、下极限位置的手柄锁紧力,提升驾驶员对整车性能的评价和感觉以及车辆的整体品质。

一种结构中,基板1设置在U形架14的一个侧壁的外表面上,而连接轴16从一个侧壁上的长形开口19穿出后,连接轴16的端部弯折形成弯钩,该弯钩位于基板1的侧部,并连接滑块15,以将滑块15保持接触在弹性部3上,此时,可以避免在弹性部3和基板1上形成上述的长形孔。

另一种结构中,如图3和4所示,连接轴16从U形架14的另一个侧壁上穿入,并穿过柱管上的定位架,然后从U形架14的一个侧壁、该侧壁外部的基板1上的第一长形孔11和弹性板2上的第二长形孔12上穿出,随后与弹性部3上的滑块15连接,从而在手柄锁紧时,滑块15紧压在弹性部3上。

另外,凸轮机构17用于调节手柄18的锁紧和解锁。

当然,弹性板2也可以直接设置在U形架14的侧壁上,此时,U形架14的固定设置基板1的侧壁形成为基板1,换句话说,基板1将和U形架14的一个侧壁一体形成。

最后,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辆,所述车辆设置有上述的转向管柱。如上所述的,驾驶员对整车性能的评价和感觉以及车辆的整体品质能够得到显著提升。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