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滑板车的折叠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88452阅读:580来源:国知局
一种滑板车的折叠结构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滑板车,尤其是涉及一种滑板车的折叠结构。



背景技术:

滑板车是一种玩具,也是一种运动器材,深受广大家长和小朋友的喜爱,现有的带有手扶杆的滑板车大多都不可折叠,携带不方便,而部分可折叠的滑板车进行折叠时常常需要旋动螺丝才能折叠,在未带螺丝刀或者扳手的情况下很难进行折叠,折叠较为麻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折叠方便的滑板车的折叠结构。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滑板车的折叠结构,包括连接车把手的车把固定套和连接车踏板的折叠座,所述的车把固定套轴接在所述的折叠座内,还包括L型锁条,所述的折叠座上开设有与所述的L型锁条相适配的滑动通槽,所述的L型锁条上设置有弹性复位组件,所述的L型锁条设置在所述的滑动通槽内并与其滑动配合,所述的L型锁条包括沿水平方向设置的滑动部和沿竖直方向设置的锁止部,所述的车把固定套上开设有与所述的锁止部相适配的第一锁止腔和第二锁止腔,在使用状态下,所述的锁止部伸入所述的第一锁止腔内;在折叠状态下,所述的锁止部伸入所述的第二锁止腔内。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选方案为:所述的弹性复位组件包括弹簧和弹簧限位块,所述的L型锁条靠近所述的锁止部一端开设有弹簧安装槽,所述的弹簧设置在所述的弹簧安装槽内,所述的弹簧限位块的上端顶设在所述的弹簧的端部并与所述的弹簧安装槽滑动配合,所述的弹簧限位块的下端固定设置在所述的折叠座上。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选方案为:所述的滑动部的前端呈圆柱状,所述的滑动部的后端设置有方形限位凸起,所述的折叠座的一侧上开设有与所述的滑动部的前端形状相适配的第一开口,所述的滑动部的前端伸出所述的第一开口后通过所述的方形限位凸起限位,所述的锁止部呈方形,所述的折叠座的另一侧上开设有与所述的锁止部形状相适配的第二开口,所述的第一开口、所述的滑动通槽及所述的第二开口相连通。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通过L型锁条与第一锁止腔和第二锁止腔的配合实现了滑板车的一键式折叠功能,整体结构简单,使用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局部爆炸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所示,一种滑板车的折叠结构,包括连接车把手的车把固定套1和连接车踏板2的折叠座3,车把固定套1轴接在折叠座3内,还包括L型锁条4,折叠座3上开设有与L型锁条4相适配的滑动通槽5,L型锁条4上设置有弹性复位组件,L型锁条4设置在滑动通槽5内并与其滑动配合,L型锁条4包括沿水平方向设置的滑动部41和沿竖直方向设置的锁止部42,车把固定套1上开设有与锁止部42相适配的第一锁止腔11和第二锁止腔12,在使用状态下,锁止部42伸入第一锁止腔11内;在折叠状态下,锁止部42伸入第二锁止腔12内,弹性复位组件包括弹簧61和弹簧限位块62,L型锁条4靠近锁止部一端开设有弹簧安装槽41,弹簧61设置在弹簧安装槽41内,弹簧限位块62的上端顶设在弹簧61的端部并与弹簧安装槽41滑动配合,弹簧限位块62的下端固定设置在折叠座3上,滑动部41的前端呈圆柱状,滑动部41的后端设置有方形限位凸起411,折叠座3的一侧上开设有与滑动部41的前端形状相适配的第一开口31,滑动部41的前端伸出第一开口31后通过方形限位凸起411限位,锁止部42呈方形,折叠座3的另一侧上开设有与锁止部42形状相适配的第二开口32,第一开口31、滑动通槽5及第二开口32相连通。

工作原理:在使用状态下,锁止部42伸入第一锁止腔11内,车把手与车踏板2之间呈打开状态,可以正常使用;需要折叠时,用手按住滑动部41的端部往锁止部42方向推动,L型锁条4整体沿着滑动通槽5移动,使得锁止部42与第一锁止腔11脱离,车把固定套1可以转动,此时转动车把固定套1让车把手与车踏板2之间呈折叠状态,此时第二锁止腔12的位置与所述的锁止部42相对应,松手后,在弹簧的作用力下,L型锁条4整体沿着滑动通槽5回退,锁止部42伸入第二锁止腔12内,车把固定套1将无法转动,车把手与车踏板2锁紧,整体处于折叠锁紧状态;若需要打开使用,同样用手按住滑动部41的前端往锁止部42方向推动,锁止部42与第二锁止腔12脱离,车把固定套1可以转动,转动车把固定套1让车把手与车踏板2之间呈打开状态,此时第一锁止腔11的位置与所述的锁止部42相对应,松手后,在弹簧的作用力下,L型锁条4整体沿着滑动通槽5回退,锁止部42伸入第一锁止腔11内,车把固定套1将无法转动,车把手与车踏板2锁紧,整体处于打开使用状态。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滑板车的折叠结构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及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