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越野车可拆卸自喷淋的车体框架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604149阅读:278来源:国知局
用于越野车可拆卸自喷淋的车体框架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汽车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越野车可拆卸自喷淋的车体框架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越野车车架都是钢板冲压焊接形成的,该车体框架结构仅限于一种特定的车型,改装困难,个性化程度不高,并且越野车在通过一些突发路况或自身发生危险时,往往束手无策。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解决至少上述问题,并提供至少后面将说明的优点。

本发明还有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越野车可拆卸自喷淋的车体框架结构,既具有保护作用,能够承受车辆翻滚造成的冲击力,面对突发的火灾,也可保证车体安全。

为了实现根据本发明的这些目的和其它优点,提供了一种用于越野车可拆卸自喷淋的车体框架结构,包括:

前部框架;

中部框架,其与后部框架通过一对后支撑管连接,所述中部框架包括第一底架、第一顶架、以及一对a柱管体;

所述第一底架包括一对平行相对设置的第一主钢管、连接一对第一主钢管前端的第二主钢管、连接一对第一主钢管后端的第三主钢管、以及设置于一对第一主钢管之间的第一加强件;

所述第一顶架包括一对平行相对设置的第四主钢管、连接一对第四主钢管前端的第五主钢管、连接一对第四主钢管后端的第六主钢管、以及设置于一对第四主钢管之间的第二加强件;所述第四主钢管的后端与第一主钢管的后端通过后部支撑管连接;所述第六主钢管、后部支撑管、第三主钢管围设的框架件设置有第五加强件;

一对a柱管体分别设置于一对第四主钢管的前端,一对a柱管体的下端通过第七主钢管连接,所述第七主钢管的两端通过一对前支撑管与所述前部框架连接;

所述第一底架和第一顶架之间通过一对中部支撑管连接;

后部框架,其布置于越野车的货厢端;

水箱,设置于货厢端,所述水箱的出水端与水泵连接;

其中,所述前部框架、所述中部框架以及后部框架的管体相互连通,所述前部框架、所述中部框架以及后部框架上均匀分布有第一喷头;

所述水泵的出水口通过出水管与所述后部框架连通,所述出水管上设置有阀门。

优选的是,所述第三主钢管由三根管体连接形成向下凸出的弧形结构;

所述第五主钢管由四根管体连接形成向前突出的弧形结构;

所述第六主钢管由三根管体连接形成向上突出的弧形结构;

所述第七主钢管由六根管体连接形成向上突出的弧形结构。

优选的是,所述前部框架包括:

一对第一类u型侧管,第一类u型侧管的两端分别与同一侧的前支撑管的上端和下端连接,一对第一类u型侧管前端的间距大于后端的间距;其中,所述第一类u型侧管由第八主钢管、第九主钢管和第十主钢管依次连接形成,所述第八主钢管位于所述第十主钢管上方;

第一连接管,其与一对第一类u型侧管的前端连接;

一对第一加强管,所述第一加强管的一端与第八主钢管的中部连接,其另一端与第七主钢管连接形成一个类三角形,

一对第三加强件,所述第三加强件为类十字形钢管,其四个连接点依次与前支撑管的下端连接、第十主钢管的中部连接、第一连接管连接、以及第八主钢管的中部连接;

三角形加强管,其将第三加强件、第二主钢管以及第一类u型侧管连接形成一个整体;

加强钢板,其为类方形结构,所述加强钢板的上端的两角穿设于一对第三加强件上,所述加强钢板的下端的两角穿设于所述第十主钢管上。

优选的是,所述后部框架包括:

一对第二类u型侧管,第二类u型侧管的两端分别与同一侧的后部支撑管的上端和下端连接;所述第二类u型侧管由第十一主钢管、第十二主钢管和第十三主钢管依次连接形成,所述第十一主钢管位于所述第十二主钢管上方;

一对第二连接管,其与一对第二类u型侧管的后端连接形成一个框体结构;

第四加强件,其由一对第四加强管、第五加强管、十字形第六加强管以及十字形第七加强管构成;所述第四加强管的上端与后部支撑管的上端连接,所述第四加强管的下端与所述第十二主钢管的中部连接,第五加强管的两端分别与一对第四加强管的下端连接,第六加强管分别与第三主钢管的两端、第五加强管的两端连接,第七加强管分别与第五加强管的两端、第二连接管的两端连接。

优选的是,

第二加强管,其一端与中部支撑管的中部连接,其另一端与前支撑管的下端连接;

第三加强管,其一端与中部支撑管的下部连接,其另一端与后部支撑管中部连接。

优选的是,所述第一加强件、第二加强件以及第五加强件均为由若干管体的一端相互连通,另一端向圆周方向发散的结构。

优选的是,还包括喷淋加强管,其由第十二主钢管中部向下延伸,之后向第三主钢管的中部延伸形成,所述喷淋加强管上设置有第二喷头,所述第二喷头的喷射方向朝向车体两侧设置。

优选的是,还包括:

集雨罩,其四边分别通过卡扣件与两根第十一主钢管、第六主钢管、位于上方的第二连接管连接,所述集雨罩的为类锥形结构,其侧壁的上方具有多个出水口,所述出水口处设置有滤网,所述出水口与所述水箱连通;所述集雨罩的四周向中部延伸形成有挡板,所述挡板与水平面的夹角为15°;

溢水槽,其设置于集雨罩的第一侧且位于出水口上方,所述溢水槽由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构成,所述第一板体垂直于集雨罩的第一侧,所述第二板体水平设置于集雨罩的第一侧且位于第一板体的下方,所述第一板体远离集雨罩的一端与第二板体远离集雨罩的一端具有1-3cm的间隙,所述间隙位于车体外侧。

本发明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本申请的车体框架结构是针对的具有后斗的越野车,防滚架分为三部分:前部框架、中部框架和后部框架,整体采用空心钢管,通过钢管连接器和固定件实现可拆卸的连接,将水箱和防滚架连通,使防滚架具备抗冲撞的能力同时还具有喷淋效果,使越野车周身形成水雾幕墙,可通过火场,特别是户外出现危险时,可通过水箱和防滚架联合出水。

本发明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发明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用于越野车可拆卸自喷淋的车体框架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用于越野车可拆卸自喷淋的车体框架结构主视图;

图3为本发明用于越野车可拆卸自喷淋的车体框架结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

需要说明的是,下述实施方案中所述实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所述试剂和材料,如无特殊说明,均可从商业途径获得;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横向”、“纵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并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对于皮卡车的后部称作“货厢”,俗称“后斗”。

如图1~3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越野车可拆卸自喷淋的车体框架结构,包括:

前部框架,喷头设置于车前箱的外部,喷头的连接管穿过越野车前箱与前部框架连接,为防止连接处渗漏,在车盖和管体的连接处设置有橡胶圈。

中部框架,其与后部框架通过一对后支撑管连接,中部框架设置于驾驶舱内,所述中部框架包括第一底架、第一顶架、以及一对a柱管体11;

所述第一底架包括一对平行相对设置的第一主钢管1、连接一对第一主钢管1前端的第二主钢管2、连接一对第一主钢管1后端的第三主钢管3、以及设置于一对第一主钢管1之间的第一加强件4;

所述第一顶架包括一对平行相对设置的第四主钢管5、连接一对第四主钢管5前端的第五主钢管6、连接一对第四主钢管5后端的第六主钢管7、以及设置于一对第四主钢管5之间的第二加强件8;所述第四主钢管5的后端与第一主钢管1的后端通过后部支撑管9连接;所述第六主钢管7、后部支撑管9、第三主钢管3围设的框架件设置有第五加强件10;

一对a柱管体11分别设置于一对第四主钢管5的前端,一对a柱管体11的下端通过第七主钢管12连接,所述第七主钢管12的两端通过一对前支撑管13与所述前部框架连接;

所述第一底架和第一顶架之间通过一对中部支撑管14连接;

后部框架,其布置于越野车的货厢端;

水箱,设置于货厢端,所述水箱的出水端与水泵连接;

其中,所述前部框架、所述中部框架以及后部框架的管体相互连通,所述前部框架、所述中部框架以及后部框架上均匀分布有第一喷头;

所述水泵的出水口通过出水管与所述后部框架连通,所述出水管上设置有阀门。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针对的具有后斗的越野车,防滚架分为三部分:前部框架、中部框架和后部框架,整体采用空心钢管,通过钢管连接器和固定件实现可拆卸的连接,将水箱和防滚架连通,使防滚架具备抗冲撞的能力同时还具有喷淋效果,使越野车周身形成水雾幕墙,可通过火场,特别是户外出现危险时,可通过水箱和防滚架联合出水。

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三主钢管3由三根管体连接形成向下凸出的弧形结构;所述第五主钢管6由四根管体连接形成向前突出的弧形结构;所述第六主钢管7由三根管体连接形成向上突出的弧形结构;所述第七主钢管12由六根管体连接形成向上突出的弧形结构。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采用弧形结构更贴合车身,减少空间的占用。

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前部框架包括:

一对第一类u型侧管,第一类u型侧管的两端分别与同一侧的前支撑管13的上端和下端连接,一对第一类u型侧管前端的间距大于后端的间距;其中,所述第一类u型侧管由第八主钢管15、第九主钢管16和第十主钢管17依次连接形成,所述第八主钢管15位于所述第十主钢管17上方;

第一连接管18,其与一对第一类u型侧管的前端连接;

一对第一加强管19,所述第一加强管19的一端与第八主钢管15的中部连接,其另一端与第七主钢管12连接形成一个类三角形,

一对第三加强件,所述第三加强件为类十字形钢管,其四个连接点依次与前支撑管13的下端连接、第十主钢管17的中部连接、第一连接管18连接、以及第八主钢管15的中部连接;

三角形加强管20,其将第三加强件、第二主钢管2以及第一类u型侧管连接形成一个整体;

加强钢板21,其为类方形结构,所述加强钢板21的上端的两角穿设于一对第三加强件上,所述加强钢板21的下端的两角穿设于所述第十主钢管17上。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加强车前箱的抗冲撞能力,前部框架将车前舱完整包覆,形成一个完整的网状结构,保护车体引擎等其他重要部件,并设置加强钢板21防止高速碰撞对车前舱的损坏。

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后部框架包括:

一对第二类u型侧管,第二类u型侧管的两端分别与同一侧的后部支撑管9的上端和下端连接;所述第二类u型侧管由第十一主钢管22、第十二主钢管23和第十三主钢管24依次连接形成,所述第十一主钢管22位于所述第十二主钢管23上方;

一对第二连接管25,其与一对第二类u型侧管的后端连接形成一个框体结构;

第四加强件,其由一对第四加强管26、第五加强管27、十字形第六加强管28以及十字形第七加强管29构成;所述第四加强管26的上端与后部支撑管9的上端连接,所述第四加强管26的下端与所述第十二主钢管23的中部连接,第五加强管27的两端分别与一对第四加强管26的下端连接,第六加强管28分别与第三主钢管3的两端、第五加强管27的两端连接,第七加强管29分别与第五加强管27的两端、第二连接管25的两端连接。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第十一主钢管22位于“后斗”的上方,第十二主钢管23位于后斗的下方,后部框架将“后斗”完全包覆,另外第十一主钢管22、第十二主钢管23以及第四加强管26在后斗形成一个框架结构,固定柔性罩后,能够防止放置于后斗中的物件因路面颠簸飞出“后斗”的问题。

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第二加强管30,其一端与中部支撑管14的中部连接,其另一端与前支撑管13的下端连接;第三加强管31,其一端与中部支撑管14的下部连接,其另一端与后部支撑管9中部连接。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设置第二加强管30和第三加强管31是为了提高车体侧板的刚强度,保护乘务舱内的安全。

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加强件4、第二加强件8以及第五加强件10均为由若干管体的一端相互连通,另一端向圆周方向发散的结构,进一步提高钢管防滚架的刚度。

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还包括喷淋加强管32,其由第十二主钢管23中部向下延伸,之后向第三主钢管3的中部延伸形成,所述喷淋加强管32上设置有第二喷头,所述第二喷头的喷射方向朝向车体两侧设置。

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还包括:

集雨罩,其四边分别通过卡扣件与两根第十一主钢管22、第六主钢管7、位于上方的第二连接管25连接,所述集雨罩的为类锥形结构,其侧壁的上方具有多个出水口,所述出水口处设置有滤网,所述出水口与所述水箱连通;所述集雨罩的四周向中部延伸形成有挡板,所述挡板与水平面的夹角为15°;

溢水槽,其设置于集雨罩的第一侧且位于出水口上方,所述溢水槽由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构成,所述第一板体垂直于集雨罩的第一侧,所述第二板体水平设置于集雨罩的第一侧且位于第一板体的下方,所述第一板体远离集雨罩的一端与第二板体远离集雨罩的一端具有1-3cm的间隙,所述间隙位于车体外侧。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集雨罩与第十一主钢管22、第六主钢管7和第二连接管25为可拆卸的连接,其不仅可以收集雨水还能挡雨。集雨罩收集到雨水后,沉淀物沉积于集雨罩的底部,清水从出水口流出进入水箱,当水箱储水满了以后,集雨罩开始储水,为防止集雨罩中积满雨水溢出流入后斗,设置了溢水槽,水到达集雨罩一定高度后从溢水槽的间隙流出,由于溢水槽的间隙位于越野车后斗外部,不会让后斗积水。

本申请其中一种喷淋路径为:水泵的出水管第五加强管27连通,第五加强管27两端与两个第二类u型侧管、第六加强管28、第七加强管29、第四加强管26连通,第二连接管25与第七加强管29、第二类u型侧管连通,喷淋加强管32与第四加强管26连通,第三主钢管3与喷淋加强管32连通,第三主钢管3与第一加强件4连通,第一加强件4与第一主钢管1连通,第一主钢管1与前支撑管13、中部支撑管14、后部支撑管9连通,第四主钢管5、第二加强件8、第五主钢管6、第六主钢管7与后部支撑管9连通,a柱管体11与第五主钢管6、第七主钢管12连通,第一加强管19、第一类u型侧管、第三加强件、三角形加强管20(第一喷头的喷嘴斜向朝下)、第一连接管18相互连通,前支撑管13的上下两端分别与第八主钢管15、第十主钢管17连通。上述管体上均匀分布有第一喷头,且第一喷头均位于越野车壳体外部,其中,位于越野车壳体顶部的第一喷头部分朝上喷射还有部分朝向车体四周喷射,间隔均匀分布;位于位于越野车壳体侧边的第一喷头部分朝上喷、部分朝下喷,部分朝侧方喷,喷射范围呈圆弧状发射,依次类推分布于后部框架和前部框架的第一喷头也是在壳体外形成水幕。

尽管本发明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发明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发明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和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