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用于履带式车辆的履带、特别是用于建筑机械的可更换式耐磨垫、履带以及建筑机械,尤其道路铣削机。
背景技术:
由现有技术已知用于履带的可更换式耐磨垫,该耐磨垫能够可松开地固定在履带的间隔板上。
耐磨垫通常具有固定螺钉的沿耐磨垫的纵向方向间隔地向外伸出的四个螺栓。固定螺钉穿过加强轨道并且以合适的方式固定以防扭转。
在制造该耐磨垫时,加强轨道以及布置在其端部上的固定螺钉被耐磨垫材料包封(umgieβen)。
对此不利的是,耐磨垫材料在包封时也设置在加强轨道下面。这具有以下缺点,即,在运行期间与间隔板的旋接部由于在加强轨道和间隔板之间的软的聚氨酯材料而再次松开,从而必须定期地重新旋紧螺接部。因为在加强轨道和间隔板之间的聚氨酯材料阻碍螺接部的预紧会持久地保持。应理解,在行走机构的每个履带具有直至50个耐磨垫的情况下并且在每个机械具有四个行走机构的情况下,用于重新夹紧螺接部的时间消耗是巨大的,从而产生提高的成本和提高的时间消耗。
由EP1900621已知,加强轨道的贴靠凸缘与耐磨垫的耐磨垫材料基本齐平地结束,从而耐磨垫可通过螺接部刚性地固定在间隔板上。沿耐磨垫的纵向方向延伸的两个突起部从耐磨垫的下侧突出,突起部接入间隔板中,如在图10中看到的。尤其在转向时出现交变的横向力,横向力作用到固定器件上并且同样可导致在间隔板和履带之间以及在耐磨垫和间隔板之间的固定器件的提前松开。
而且,建筑机械的倾斜位置产生高的横向力,该横向力必须被耐磨垫的固定器件和间隔板的固定器件接收。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用于开头所述类型的履带的耐磨垫以及履带和建筑机械,借助它们能改善螺接部的持久性、耐磨垫的持久性并且可降低制造成本以及用于安装或拆卸耐磨垫的时间消耗和相关的维护成本。
本实用新型以有利的方式提出,耐磨垫在面对履带链轨节的下侧上的突起部具有至少部分地以相对于耐磨垫的纵向方向偏离的角度伸延的外轮廓,以用于至少部分地接合到履带链轨节的与突起部匹配的凹入部中。
通过耐磨垫的突起部至少部分地与履带链轨节的与突起部匹配的凹入部接合,可吸收尤其在履带式车辆转向时沿耐磨垫的纵向方向作用的横向力。履带横向于履带的运动方向的转向力和/或倾斜位置形成作用到固定器件上的交变的负荷,从而耐磨垫的螺接部可在交变的横向力的作用下松动并且可能需要重新夹紧螺接部。在耐磨垫的下侧处伸出的突起部的外轮廓(其至少部分地以相对于耐磨垫的纵向方向偏离的角度伸延)吸收横向力,并且因此使固定器件完全地或至少显著地减轻交变负荷。以这种方式只需要使用两个沿耐磨垫的纵向方向彼此间隔的固定器件,从而降低用于耐磨垫的安装和拆卸的安装消耗、使其减半,以及降低用于耐磨垫的制造成本。
在特别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角度≠0°并且≠90°。优选地,该角度处于20°至70°并且特别优选30°至60°的范围中。
突起部优选具有两个基本沿纵向方向延伸的侧面和两个优选基本垂直于纵向方向延伸的端面。突起部的侧面在此为了接收横向力具有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相对于耐磨垫的纵向方向的角度。侧面在纵向方向上可具有恒定的间距并且就此而言彼此平行地伸延。同样地,在侧面之间的间距可在纵向方向上变化。
另一优点是,在履带链轨节和耐磨垫之间不再需要间隔板。由此取消了在履带和间隔板之间的其他固定器件,从而总体上明显降低了安装和拆卸费用。
特别优选地,突起部接合到与突起部互补的凹入部中,凹入部至少在耐磨垫的纵向方向上形成形状配合连接。
优选地规定,耐磨垫包含至少一个加强元件,加强元件至少主要由耐磨垫材料围住或包封。加强元件提高了尤其呈加强轨道形式的耐磨垫的刚性并且实现了刚性地固定在履带链轨节上,而无需在耐磨垫的运行面完全磨损之前重新夹紧固定器件。
耐磨垫可具有至少两个沿耐磨垫的纵向方向彼此带有间隔布置的固定器件,至少两个固定器件用于将耐磨垫固定在履带链轨节上。对此,固定器件优选在耐磨垫的沿纵向方向的自由端部的附近处固定在下侧上。
优选地规定,加强元件集成到耐磨垫的至少一个突起部中。以这种方式,耐磨垫的未形成突起部的部分形成耐磨衬面,耐磨衬面可几乎完全地用尽。
固定器件可集成在加强元件中并且也可与加强元件为一件式。这种固定器件实现了耐磨垫在耐磨垫的整个使用期间的可靠固定。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规定,加强元件沿耐磨垫的纵向方向、在嵌入突起部中的加强元件的至少两个沿纵向方向间隔的位置上、与耐磨垫材料基本齐平地结束。由此能够在夹紧固定器件时使得加强元件在两个间隔的位置上能够与履带链轨节直接接触,从而持久地保持对螺接部的预紧并且固定器件在使用期间不会松动。
对此优选地规定,嵌入突起部中的加强元件的至少两个与耐磨垫材料基本齐平地结束的位置设置在加强元件的固定器件的区域中。这具有以下优点,即,固定器件施加的预紧在加强元件的与履带链轨节接触的位置上最大。
在一个特别优选的实施例中规定,纵向延伸的耐磨垫具有的长度与宽度的比例在2.5和5之间、优选在3.5和4之间的范围中。以这种方式可将履带的两个耐磨垫之间的缺口保持得很小并且同时实现用于履带的更大的支承面。
优选地规定,耐磨垫至少在履带的外侧上、在横向于运动方向上看、相对于履带链轨节凸出。以这种方式防止例如在路边处对履带链轨节的损害。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横向于耐磨垫的纵向方向的宽度与履带的转弯半径的比例在0.2和0.4之间、优选在0.25和0.3之间的范围中。这种比例(也称为分度尺寸)具有的优点是能够改善履带的运转平稳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规定,耐磨垫的突起部关于耐磨垫的纵向方向不是线形地伸延,确切地说至少部分地弯曲或相对于耐磨垫的纵向方向波形地伸延。突起部的这种轮廓实现了与履带链轨节的形状配合连接,借助该形状配合连接能够接收高的横向力分量,横向力分量非排他地横向于耐磨垫的运动方向地出现。
在可替代的实施例中可规定,耐磨垫的突起部沿耐磨垫的纵向方向为线形的,确切地说至少部分地相对于耐磨垫的纵向方向倾斜地或者波形地伸延。例如突起部的外轮廓沿纵向方向在俯视图中具有曲折形状或锯齿形状。而且在该实施方式中可接收来自履带的不同方向的横向力分量,并进而使固定器件尤其完全地或至少显著地减轻横向力。
此外可规定,耐磨垫的突起部沿耐磨垫的纵向方向具有不同的宽度,或者沿纵向方向在端侧和/或外棱边上呈阶梯地构造。
特别优选的是,耐磨垫的材料由弹性体、优选聚氨酯构成,该材料优选以明亮的发光涂料均匀染色。由于均匀染色即使在耐磨垫磨损的情况下也保持明亮的发光颜色。
本实用新型还涉及用于履带式车辆的具有多个前述类型的耐磨垫的履带以及具有这种履带的建筑机械。
附图说明
下面参考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其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耐磨垫和履带的对应的履带链轨节的第一实施例的分解图,
图2示出了具有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耐磨垫的内侧的履带链轨节的立体图,
图3示出了耐磨垫的第一实施例的下侧的立体图,
图4示出了第二实施例的下侧的俯视图,
图5示出了第三实施例的下侧的俯视图,
图6示出了具有集成的加强元件的突起部的剖视图,
图7示出了用于容纳在加强元件中的固定器件的一个实施例,
图8示出了图6中的细节的放大图,
图9示出了具有耐磨垫的履带的立体图,以及
图10示出了根据现有技术的具有耐磨垫和间隔板的履带链轨节的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9示出了履带2的一个实施例,该履带在可更换式耐磨垫1上运行(ablaufen)。在履带式车辆、例如道路铣削机的行走机构中需要这种沿运动方向44无端式围绕的履带2。
履带2以其链轨节3或履带链轨节4围绕两个导向滚轮8和10环绕,两个导向滚轮中的其中一个被驱动。转弯半径r在履带2的外半径上测得,外半径大致相当于履带2的高度的一半。耐磨垫1沿运动方向44的宽度与转弯半径r的比例处于0.2和0.4之间、优选0.25和0.3之间的范围中。履带的高度例如大约为600mm。
这种分度尺寸改善了履带2的运转平稳性。对此,耐磨垫1的长度与宽度的比例处于2.5和5之间的范围中、优选在3.5和4之间的范围中。耐磨垫1的长度例如大约为300mm,宽度大约为80mm。
在履带2的下部回行段中布置有多个支撑滚轮12,支撑滚轮承载机械重量并且在链轨节3上经过。
图1至图3以立体图示出了履带链轨节4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履带链轨节具有在没有间隔板6的情况下直接固定在履带链轨节4上的耐磨垫1。在耐磨垫1中设有固定器件26和与其同轴的用于固定螺钉28的固定孔20,以用于将可更换式耐磨垫1固定在与耐磨垫1匹配的履带链轨节4上。履带链轨节4对此具有与耐磨垫1的固定孔20同轴布置的通孔32以用于容纳固定螺钉28。固定器件26对此优选布置成沿耐磨垫1的纵向方向并且优选在自由端部的区域中。
与根据图10的现有技术不同,履带链轨节4无需间隔板6并且通过轴承孔50、52彼此铰接地连接,其中,轴承孔50接合到相邻的履带链轨节4的轴承孔52中并且在此例如通过未示出的轴承螺栓彼此铰接地联接。耐磨垫1优选地仅借助两个固定螺钉28固定在履带链轨节4上。
图1和图3的实施例示出了具有突起部30的耐磨垫1,该突起部在俯视图中具有弯曲的外轮廓,外轮廓也可基本实施成椭圆形。
所有实施例的耐磨垫1优选由必要时加强的耐磨垫材料36、优选由弹性体材料、例如聚氨酯构成,根据一个特别优选的实施例该材料以明亮的发光涂料、优选信号黄色(RAL1003)均匀染色。
也可理解,与图2相反,突起部30沿纵向方向34无需与耐磨垫1的端侧棱边齐平地终止,而是也可短地在固定孔20之后终止。
耐磨垫1优选可具有注入的加强元件18,加强元件优选沿耐磨垫1的纵向方向34延伸。在第一实施例中仅有加强元件18布置在耐磨垫1中。在加强元件18的自由端部附近可锚定有固定器件26,固定器件穿过加强元件18的通孔20与固定螺钉28共同作用。应理解,可替代地,固定器件26也可由相对于耐磨垫1伸出的螺栓构成,其借助螺母拧紧在履带链轨节4的内侧上。
耐磨垫1在其外侧上具有运行面14以及与履带链轨节4面对的下侧16,下侧基本平行于运行面14延伸。
固定器件26适合容纳能从耐磨垫1的下侧16旋入的固定螺钉28。对此履带链轨节4具有合适的通孔32,通孔与固定孔20和耐磨垫1的固定器件26同轴地延伸。对此重要的是,在耐磨垫1的安装状态下加强元件18的至少一部分22直接放置在履带链轨节4上或者与耐磨垫材料36齐平地结束。
在第一实施例和所有其他的实施例中,在耐磨垫1中的加强元件18(其例如呈加强轨道形式)在至少一个在耐磨垫1的下侧16上从下侧16突出的突起部30中延伸。
对此,加强元件18优选仅设置在纵向延伸的突起部30中并且可遵循突起部的轮廓,在此为,加强元件18基本匹配突起部30沿纵向方向34的外轮廓。如有可能,如例如在图1至图3以及图6的实施例中,加强元件18也可基本沿纵向方向34直线地伸延。加强元件18本身也可形成突起部30的一部分。
应理解,突起部30例如沿纵向方向34也可被分成两个或多个突起部30,或者两个突起部30基本彼此平行地在耐磨垫1的下侧16上伸延。
图4示出了具有在俯视图中呈波形的突起部30的耐磨垫1的立体图,突起部从耐磨垫的下侧16突出。下侧16放置在履带链轨节4上,其中,突起部30接合到履带链轨节4的相应的凹入部38中。
履带链轨节4的相应凹入部38匹配于突起部30的相应轮廓和形状,如在图1至图5中所看到的那样。
应理解,突起部30至少部分地与凹入部38以这种方式接合,即,至少沿耐磨垫1的纵向方向34存在形状配合连接。这无需使突起部30完全地与凹入部38的轮廓一致。但是优选地,突起部30构造成与履带链轨节4的凹入部38互补。
在图5的实施例中,从履带链轨节4突出的突出部也能接合到根据图5的突起部30的凹口46中。
对此应理解,图5的加强元件18同样可具有与凹口46相应的凹口,履带链轨节4的优选互补的突起部必要时可仅通过金属接触接合到该相应的凹口中。
耐磨垫1的固定孔20与履带链轨节的通孔32同轴。
加强元件18沿耐磨垫的纵向方向34在至少两个沿纵向方向34间隔的位置上与耐磨垫材料36基本齐平地结束。优选地,加强元件18的与耐磨垫材料36基本齐平地结束的部分22与耐磨垫1的固定孔20同轴。
图6示出了耐磨垫和集成到突起部30中的加强元件18沿纵向方向34的纵剖面。
图7示出了用于固定器件26的防扭转部的可能的实施例,固定器件可以沉降的方式容纳在加强元件18中。
固定器件26也可与加强元件18为一件式,或者可例如通过不可松开的连接固定在加强元件上。
优选地,防护罩40安置在固定器件26上,防护罩一方面在以耐磨垫材料36浇铸加强元件时提供用于固定螺钉28的自由端部的自由空间并且防止耐磨垫材料36可能侵入固定器件26的螺纹中。可替代地,固定器件26也可由盖形螺母或拉铆螺母构成。
在该实施例中,加强元件18的与履带链轨节4接触的部分22实施成与固定孔20同轴的环形凸缘。
但是不是必须的是,加强元件的部分22完全地包围固定孔20。
根据现有技术的可更换式耐磨垫1如在图10中可见地通过间隔板6可松开地固定在无端式环绕履带2的彼此铰接联接的履带链轨节3上。
图10示出了根据现有技术的耐磨垫1的立体图,其具有位于其下的间隔板6,间隔板本身固定在链轨节3上。总共四个固定螺钉24用于将耐磨垫1固定在间隔板6上并且还有四个固定螺钉27穿过间隔板6的贯穿孔35和贯穿孔33与两个彼此平行环绕的链轨节3拧紧。
在现有技术中出现的所有横向力都由总共8个固定螺钉24、27接收并且因此给螺接部加载负荷。
而图1至图8的实施例无需间隔板6并且能够仅用两个固定螺钉28固定,使得为螺接部最大程度地减轻了横向力。
图1至图8的实施例的履带2相应于图9的示意图,除了间隔板6和链轨节3被履带链轨节4代替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