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应对小重叠碰撞的车身增强结构的制作方法_3

文档序号:9363501阅读:来源:国知局
动系70弯曲并与传动系70接触 时,冲击能通过传动系70从前侧构件10被分布和吸收至车身的其他部件,可减少冲击能向 乘客舱的传递,由此安全地保护乘客。
[0061] 参照图5和6,当配备有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案的用于应对小重叠碰撞的 车身增强结构的车辆与具有比小重叠碰撞障碍物60相对更宽面积的正面碰撞障碍物80正 面碰撞时,冲击能尽可能地不通过前增强构件40和后增强构件50传递至前侧构件10,相 反,前侧构件10在其纵向方向上向后压缩和变形,作为结果,前侧构件10尽可能地不弯曲, 而是在纵向方向上向下压缩变形以吸收冲击能。
[0062] 为此,前上增强构件402和前下增强构件404联接至彼此,以插入和被支撑于安装 支架422和424 (A)的组装凹槽422c和424c中,当由于碰撞而产生的冲击传递至碰撞吸能 盒20且碰撞吸能盒20压缩变形时,分别固定地附接至碰撞吸能盒20的前上安装支架422 和前下安装支架424也与碰撞吸能盒20 -起压缩变形。在上述过程中,安装支架422和 424的组装凹槽422c和424c变形,使得组装凹槽422c和424c的宽度增宽(B),插入并被 支撑于安装支架422和424的组装凹槽422c和424c中的增强构件402和404与安装支架 422和424的组装凹槽422c和424c间隔开,以与安装支架422和424分离。
[0063] 因此,冲击能不从正面碰撞障碍物80传递至前增强构件40,因此冲击能也不通过 前增强构件40传递至后增强构件50。作为结果,在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案的正面碰 撞的情况中,冲击能不通过增强构件40和50传递至前侧构件10的侧面,因此前侧构件10 仅在纵向方向上仅略微弯曲而压缩变形,由此有效吸收和减少正面碰撞冲击能。
[0064] 为了方便解释和精确限定所附权利要求,术语"上"、"下"、"内"和"外"被用于参 考附图中所显示的这些特征的位置来描述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特征。
[0065] 前面对本发明具体示例性实施方案所呈现的描述是出于说明和描述的目的。前面 的描述并不想要成为毫无遗漏的,也不是想要把本发明限制为所公开的精确形式,显然,根 据上述教导很多改变和变化都是可能的。选择示例性实施方案并进行描述是为了解释本发 明的特定原理及其实际应用,从而使得本领域的其它技术人员能够实现并利用本发明的各 种示例性实施方案及其不同选择形式和修改形式。本发明的范围旨在由所附权利要求书及 其等价形式所限定。
【主权项】
1. 一种用于应对小重叠碰撞的车身增强结构,其包括: 前侧构件,所述前侧构件在车辆的纵向方向上延伸,并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设置于左 侧和右侧; 碰撞吸能盒,所述碰撞吸能盒在车辆的纵向方向上安装至所述前侧构件的前端,并在 接收冲击时吸收和减少冲击而变形; 缓冲梁,所述缓冲梁在车辆的纵向方向上设置于所述碰撞吸能盒的前方,联接至所述 碰撞吸能盒,并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延伸;和 增强构件,所述增强构件联接至所述碰撞吸能盒和所述前侧构件两者,在车辆的宽度 方向上突出至所述缓冲梁的外部,以将冲击能传递至所述前侧构件。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应对小重叠碰撞的车身增强结构,其中所述增强构件包 括: 前增强构件,所述前增强构件由所述碰撞吸能盒支撑;和 后增强构件,所述后增强构件安装于所述前侧构件处,并连接至所述前增强构件。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应对小重叠碰撞的车身增强结构,其中所述前增强构件 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向外延伸,所述后增强构件在车辆的纵向方向上向前倾斜地安装。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应对小重叠碰撞的车身增强结构,其中所述前增强构件 和所述后增强构件以锐角连接至彼此。5.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应对小重叠碰撞的车身增强结构,其中所述前增强构件 和所述后增强构件各自具有管的形状。6.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应对小重叠碰撞的车身增强结构,其中所述前增强构件 包括: 前上增强构件,所述前上增强构件在车辆的高度方向上设置于上侧;和 前下增强构件,所述前下增强构件设置于下侧,以与所述前上增强构件形成一对,且 所述后增强构件包括: 后上增强构件,所述后上增强构件在车辆的高度方向上设置于上侧;和 后下增强构件,所述后下增强构件设置于下侧,以与所述后上增强构件形成一对。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应对小重叠碰撞的车身增强结构,其中所述前上增强构 件通过前上安装支架安装至所述碰撞吸能盒并由所述碰撞吸能盒支撑,所述前下增强构件 通过前下安装支架安装至所述碰撞吸能盒并由所述碰撞吸能盒支撑。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用于应对小重叠碰撞的车身增强结构, 其中所述前上安装支架包括: 上表面,所述上表面在车辆的高度方向上与所述碰撞吸能盒的上表面接触,并沿着所 述碰撞吸能盒的上表面的一个边缘固定焊接;和 外侧表面,所述外侧表面从所述上表面坚直地弯曲,并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与所述碰 撞吸能盒的外侧表面接触, 其中具有圆弧形的组装孔在所述外侧表面处形成,所述前上增强构件的端部插入并被 支撑于所述组装孔中,且 其中所述前下安装支架包括: 下表面,所述下表面在车辆的高度方向上与所述碰撞吸能盒的下表面接触,并沿着所 述碰撞吸能盒的下表面的边缘固定焊接;和 外侧表面,所述外侧表面从所述下表面坚直地弯曲,并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与所述碰 撞吸能盒的外侧表面接触, 其中具有圆弧形的组装孔在所述外侧表面处形成,所述前下增强构件的端部插入并被 支撑于所述组装孔中。9.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应对小重叠碰撞的车身增强结构,其中所述后上增强构 件和所述后下增强构件通过后安装支架固定安装于所述前侧构件处。10.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用于应对小重叠碰撞的车身增强结构,其中所述后安装支 架以四边形板的形状形成,并沿着其边缘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固定焊接于所述前侧构件的 外侧表面处,两个组装凸台在所述后安装支架处形成为在车辆的纵向方向上向前倾斜突 出,组装孔在两个组装凸台中的每一个处形成,所述后上增强构件和所述后下增强构件中 的每一个的端部固定插入每个组装孔中。11.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应对小重叠碰撞的车身增强结构,其中接合凸缘设置 在所述前上增强构件和所述前下增强构件以及所述后上增强构件和所述后下增强构件中 的每一个处,所述前上增强构件和所述后上增强构件通过所述接合凸缘接合至彼此,所述 前下增强构件和所述后下增强构件通过所述接合凸缘接合至彼此。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应对小重叠碰撞的车身增强结构,其可包括前侧构件、碰撞吸能盒、缓冲梁和增强构件,所述前侧构件可在车辆的纵向方向上延伸,并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设置于左侧和右侧;所述碰撞吸能盒在车辆的纵向方向上安装至所述前侧构件的前端,并在接收冲击时吸收和减少冲击而变形;所述缓冲梁在车辆的纵向方向上设置于所述碰撞吸能盒的前方,联接至所述碰撞吸能盒,并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延伸;所述增强构件联接至所述碰撞吸能盒和所述前侧构件两者,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突出至所述缓冲梁的外部,以将冲击能传递至所述前侧构件。
【IPC分类】B60R19/18, B62D25/08
【公开号】CN105083385
【申请号】CN201410697019
【发明人】南闰植, 金丙哲, 李基守, 申昌浩
【申请人】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公开日】2015年11月25日
【申请日】2014年11月26日
【公告号】US20150336525
当前第3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