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板材输出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4313096阅读:165来源:国知局
一种板材输出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板材输出装置,通过电气控制装置控制输送带上的板材进入板材接收装置,板材接收装置与输送带在同一水平面上,还包括控制板材传动的传动装置;板材经输送带输出过程中与推杆上的推片接触,待推片在板材上脱落后,推片呈竖直状态,此时,板材被传送带传送出至少一半到板材接收装置;推片推动板材继续向外输送使板材完全脱离输送带为止,推杆运行到连杆上的卡位机构时,卡位结构使推杆停止向板材输出方向继续运动,并使推杆回位;同时,板材在进入板材接收装置上时,与限位装置上限位杆接触,使板材接收装置下降一个板材厚度的距离,即可完成一个板材输出的过程。操作简单、安全,节省人力,提高板材加工效率。
【专利说明】一种板材输出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输出装置,特别涉及一种板材输出装置。

【背景技术】
[0002]工业生产领域中,需要对石材进行抛光、打磨等加工程序,因此就需要将板材由加工设备输出。目前主要通过人工搬运,不仅效率低,而且劳动强度大,且因为板材自身的质量较重,也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0003]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板材输出装置。
[0004]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板材输出装置,包括输送带、板材接收装置和电气控制装置,通过电气控制装置控制输送带上的板材进入板材接收装置,板材接收装置与输送带在同一水平面上,还包括控制板材传动的传动装置;所述传动装置包括设置在输送带上方可水平滑动的推杆以及固定连接的限位装置;所述推杆上设有单向转动推片,所述单向转动为向板材输送方向转动;所述推片在未工作状态时的下底面与输送带表面之间的距离小于一个板材的厚度;所述限位装置包括与推杆平行的连杆和与连杆一端活动铰接的限位杆,所述限位杆位于所述板材接收装置上方,所述限位杆与板材接收装置上表面之间的距离小于一个板材的厚度;所述连杆上设有卡位机构,所述卡位机构位于输送带输出端正上方;所述推片、卡位机构和限位杆上设有接触开关;板材经输送带输出过程中与推杆上的推片接触,待推片在板材上脱落后,推片呈竖直状态,此时,板材被传送带传送出至少一半到板材接收装置;推片推动板材继续向外输送使板材完全脱离输送带为止,推杆运行到连杆上的卡位机构时,卡位结构使推杆停止向板材输出方向继续运动,并使推杆回位;同时,板材在进入板材接收装置上时,与限位装置上限位杆接触,使板材接收装置下降一个板材厚度的距离,即可完成一个板材输出的过程。
[0005]所述板材接收装置为升降台,所述升降台包括底座以及与底座通过升降机构相连的水平台面;所述升降机构通过设置在底座上的液压装置实现升降,所述升降机构与底座滑动连接。
[0006]所述升降机构为两个方形框架通过销轴交叉活动连接起来,所述销轴连接在两个方形框架同一边的中点,所述升降机构横截面呈“X”形。
[0007]所述升降机构与底座连接处为滑轮连接。
[0008]所述底座上与升降机构接触处设置有滑轨,所述滑轨与滑轮配合使用。
[0009]所述液压装置设置在底座上,所述液压装置个数至少为I个。
[0010]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1、通过单向转动推片推动板材到板材接收装置上,避免了传送带不能完全将板材传送到板材接收装置的问题;2、板材接收装置与传送带高度一致,避免了板材不能及时到接收装置上而造成的变形;3、板材接收装置采用升降台设计,且升降台采用两个方形框架通过销轴交叉活动连接起来,横截面呈“X”形,这样的升降装置相对现有的类似弹簧的升降装置更简单且容易实现;4、升降系统与底座之间采用滑轮配合滑轨连接,对升降机构来说更省力;5、采用接触开关控制整个装置,操作简单、安全,节省人力,提高板材加工效率。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1]图1是本实用新型板材输出装置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0012]图中,1、电气控制装置;2、输送带;3、推杆;4、限位杆;5、推片;6、底座;7、水平台面;8、升降机构;9、销轴;10、滑轮;11、液压装置;12、连杆;13、卡位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0013]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势将更加清晰。在全部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指示相同的部分。并未刻意按比例绘制附图,重点在于示出本实用新型的主旨。
[0014]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板材输出装置,包括输送带2、板材接收装置和电气控制装置1,通过电气控制装置I控制输送带2上的板材进入板材接收装置,板材接收装置与输送带在同一水平面上,还包括控制板材传动的传动装置;传动装置包括设置在输送带上方可水平滑动的推杆3以及固定连接的限位装置;推杆3上设有单向转动推片5,单向转动为向板材输送方向转动;推片5在未工作状态时的下底面与输送带表面之间的距离小于一个板材的厚度;限位装置包括与推杆3平行的连杆12和与连杆12 —端活动铰接的限位杆4,限位杆4位于所述板材接收装置上方,所述限位杆4与板材接收装置上表面之间的距离小于一个板材的厚度;所述连杆12上设有卡位机构13,卡位机构13位于输送带2输出端正上方;推片5、卡位机构13和限位杆4上设有接触开关;板材经输送带输出过程中与推杆3上的推片5接触,待推片5在板材上脱落后,推片呈竖直状态,推片5推动板材继续向外输送使板材完全脱离输送带为止,推杆3运行到连杆12上的卡位机构13时,卡位机构13使推杆3停止向板材输出方向继续运动,并使推杆3回位;同时,板材在进入板材接收装置上时,与限位装置上限位杆4接触,使板材接收装置下降一个板材厚度的距离,即可完成一个板材输出的过程。
[0015]板材接收装置为升降台,升降台包括底座6以及与底座通过升降机构相连的水平台面7 ;所述升降机构8通过设置在底座上的液压装置11实现升降,所述升降机构与底座滑动连接。升降机构8为两个方形框架通过销轴9交叉活动连接起来,销轴9连接在两个方形框架同一边的中点,升降机构8横截面呈“X”形。升降机构8与底座6连接处为滑轮10连接。底座上与升降机构接触处设置有滑轨,所述滑轨与滑轮10配合使用。
[0016]液压装置11设置在底座上,液压装置11个数至少为I个。
[0017]工作原理:启动电机,板材经传送带输出,与推杆3上的推片5接触,待推片从板材上脱离后,推片5开始将板材推出,板材碰到限位杆4后,连接限位杆4的传感器接收信号,传递信号给电机,电机启动升降台,此时升降台开始下降,直到板材脱离限位杆4后,传感器接受并传递新的信号给电机,电机停止升降台的活动,此时升降台停止下降。如此循环往复,直到加工完的板材全部运送到升降台上。
[0018]在以上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以上描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上面公开的具体实施的限制。同时任何熟悉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情况下,都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方法和技术内容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做出许多可能的变动和修饰,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及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保护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板材输出装置,包括输送带(2)、板材接收装置和电气控制装置(I),通过电气控制装置(I)控制输送带(2)上的板材进入板材接收装置,板材接收装置与输送带在同一水平面上,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控制板材传动的传动装置;所述传动装置包括设置在输送带上方可水平滑动的推杆(3)以及固定连接的限位装置;所述推杆(3)上设有单向转动推片(5),所述单向转动为向板材输送方向转动;所述推片(5)在未工作状态时的下底面与输送带表面之间的距离小于一个板材的厚度;所述限位装置包括与推杆(3)平行的连杆(12)和与连杆(12) —端活动铰接的限位杆(4),所述限位杆(4)位于所述板材接收装置上方,所述限位杆(4)与板材接收装置上表面之间的距离小于一个板材的厚度;所述连杆(12)上设有卡位机构(13),所述卡位机构(13)位于输送带(2)输出端正上方;所述推片(5)、卡位机构(13)和限位杆(4)上设有接触开关;板材经输送带输出过程中与推杆(3)上的推片(5)接触,待推片(5)在板材上脱落后,推片呈竖直状态,推片(5)推动板材继续向外输送使板材完全脱离输送带为止,推杆(3)运行到连杆(12)上的卡位机构(13)时,卡位机构(13)使推杆(3)停止向板材输出方向继续运动,并使推杆(3)回位;同时,板材在进入板材接收装置上时,与限位装置上限位杆(4)接触,使板材接收装置下降一个板材厚度的距离,即可完成一个板材输出的过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板材输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板材接收装置为升降台,所述升降台包括底座出)以及与底座通过升降机构相连的水平台面(7);所述升降机构(8)通过设置在底座上的液压装置(11)实现升降,所述升降机构与底座滑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板材输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机构(8)为两个方形框架通过销轴(9)交叉活动连接起来,所述销轴(9)连接在两个方形框架同一边的中点,所述升降机构⑶横截面呈“X”形。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板材输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机构(8)与底座(6)连接处为滑轮(10)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2或4所述板材输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上与升降机构接触处设置有滑轨,所述滑轨与滑轮(10)配合使用。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板材输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压装置(11)设置在底座上,所述液压装置(11)个数至少为I个。
【文档编号】B65G25/08GK204237136SQ201420447333
【公开日】2015年4月1日 申请日期:2014年8月11日 优先权日:2014年8月11日
【发明者】林丹, 林辉, 柯立峰 申请人:林丹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