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的轿厢托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76907阅读:198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的轿厢托架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电梯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的轿厢托架。



背景技术:

随着高层建筑越来越多,电梯的用量也在激增,电梯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重要,其运行的平稳性和舒适性也备受使用者关注。电梯的轿厢托架位于轿底下面,是轿厢的主要承载部分,托架和轿厢的轿底之间通常装有减震装置,起到缓冲作用。现有的电梯轿厢托架,一般由托架横梁和托架纵梁构成,对轿厢起到支撑的作用,此外,为了防止轿厢在前后方向上发生位移剪切,一般会在轿厢底部的侧面和托架纵梁之间安装止震块,现有的轿厢托架抗弯性能差和受到轿厢的压力不平衡,导致托架和轿厢的稳定性不理想,影响乘客乘坐的舒适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两根托梁之间横向平行设置有横梁一和横梁二,横梁一与横梁二之间设置有轮托梁,并且在轮托梁的左侧中部与左侧的托梁之间设置有加强梁一,托梁的右侧中部与右侧的托梁之间设置有加强梁二的抗弯性能强和受到轿厢的压力平衡的新型的轿厢托架。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新型的轿厢托架,包括对称固定设置在两立柱底端上的两根托梁、以及两根托梁的后端设置的与立柱固定连接的连接板,所述的两根托梁之间横向平行设置有横梁一和横梁二,所述的横梁一与横梁二之间设置有轮托梁,所述横梁二上固定安装有缓冲器撞板,所述的两根托梁的内侧上均设置有减震胶垫安装梁。

所述的轮托梁的左侧中部与左侧的托梁之间设置有加强梁一,所述的轮托梁的右侧中部与右侧的托梁之间设置有加强梁二,所述的加强梁二的左端的两侧对称设置有固定板。

所述的横梁一为C型钢。

所述的两根托梁的外侧上均设置有多个筋板,所述的两根托梁和连接板通过螺栓与立柱固定连接,所述的连接板固定焊接在托梁的后端。

所述的横梁二上开设有与轮托梁相匹配的槽,所述的轮托梁的后端通过相匹配的槽贯穿横梁二。

所述的轮托梁的上侧板的两端对称开设有方形孔。

本实用新型的增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的两根托梁之间横向平行设置有横梁一和横梁二,所述的横梁一与横梁二之间设置有轮托梁,并且轮托梁的左侧中部与左侧的托梁之间设置有加强梁一,轮托梁的右侧中部与右侧的托梁之间设置有加强梁二,大大提高了轿厢托架的抗弯性能,并使轿厢托架受到轿厢的压力更平衡。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抗弯性能强和受到轿厢的压力平衡,提高电梯运行过程中乘客的舒适感,并提高了公司的竞争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的轿厢托架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的轿厢托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的轿厢托架的托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的轿厢托架的轮托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的轿厢托架的横梁二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

参见图1、图2、图3、图4和图5,图中序号:1为托梁、2为连接板、3为横梁一、4为横梁二、5为轮托梁、6为缓冲器撞板、7为减震胶垫安装梁、8为加强梁一、9为加强梁二、10为固定板、11为筋板、12为方形孔和13为立柱。

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的轿厢托架,包括对称固定设置在两立柱13底端上的两根托梁1、以及两根托梁1的后端设置的与立柱13固定连接的连接板2,所述的两根托梁1之间横向平行设置有横梁一3和横梁二4,所述的横梁一3与横梁二4之间设置有轮托梁5,所述横梁二4上固定安装有缓冲器撞板6,所述的两根托梁1的内侧上均设置有减震胶垫安装梁7。

所述的轮托梁5的左侧中部与左侧的托梁1之间设置有加强梁一8,所述的轮托梁5的右侧中部与右侧的托梁之1间设置有加强梁二9,所述的加强梁二9的左端的两侧对称设置有固定板10,所述的横梁一3为C型钢。

所述的两根托梁1的外侧上均设置有多个筋板11,所述的两根托梁1和连接板2通过螺栓与立13柱固定连接,所述的连接板2固定焊接在托梁1的后端。

所述的横梁二4上开设有与轮托梁5相匹配的槽,所述的轮托梁5的后端通过相匹配的槽贯穿横梁二4。

所述的轮托梁5的上侧板的两端对称开设有方形孔12。

本实用新型的两根托梁1之间横向平行设置有横梁一3和横梁二4,所述的横梁一3与横梁二4之间设置有轮托梁5,并且轮托梁5的左侧中部与左侧的托梁1之间设置有加强梁一8,轮托梁5的右侧中部与右侧的托梁5之间设置有加强梁二9,大大提高了轿厢托架的抗弯性能,并使轿厢托架受到轿厢的压力更平衡。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抗弯性能强和受到轿厢的压力平衡,提高电梯运行过程中乘客的舒适感和公司的竞争力。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