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型的全自动绕线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32038阅读:3771来源:国知局
改良型的全自动绕线机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线材卷绕设备技术领域,具体地讲,涉及一种改良型的全自动绕线机。



背景技术:

绕线机,顾名思义,一种将线筒上的卷线按照所设置的缠绕圈数缠绕到所需要缠绕的工件上,以备使用。

现有技术中,有多种类型的绕线机,如用于在钓鱼线绕线盘上缠绕钓鱼线的钓鱼线绕线机及用于在变压器骨架上缠绕铜线的变压器骨架绕线机等等。

不管是哪种绕线机,其绕线作业,一般均是逐一的在单个的工件上自动化缠绕所需要缠绕的线材,在单个工件绕线完毕后,拆掉绕线完毕后的工件并装设新的工件,继而再在新的工件上缠绕线材,类似此种绕线作业的绕线机,其虽然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但其依然具有一定的缺陷和不足。

具体来说,一方面,每次绕线时,均是对单个工件进行绕线作业,使得生产效率低,另一方面,循环的拆卸绕线完毕后的工件及装设新的工件也使得费时费力,并使得绕线作业中断,使得绕线作业周期长,也使得增加人工拆装工件的工作量及加大人工成本。

藉此,对类似上述绕线作业的绕线机进行改进及优化,则是非常有必要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之不足而提供的一种改良型的全自动绕线机。

本实用新型解决现有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改良型的全自动绕线机,用以对需要绕线的绕线盘进行绕线,包括控制箱及设置于控制箱内的主控制器,还包括:

基板;

绕线盘转动装置,所述绕线盘转动装置沿所述基板的长度方向设置于所述基板的前端,包括第一固定座、第二固定座、第一直流无刷电机及治具轴;

其中,所述第一固定座固设于所述基板的前端的一侧,所述第二固定座固设于所述基板的前端的另一侧,所述第一直流无刷电机与所述主控制器信号连接,且所述第一直流无刷电机固设于所述第一固定座上,所述第一直流无刷电机的转轴朝向所述第二固定座;所述治具轴的连接端与所述第一直流无刷电机的转轴相连接,末端可转动的固设于所述第二固定座上,多个所述绕线盘相抵贴的套设固定于所述治具轴外;

排线支架平移装置,所述排线支架平移装置沿所述基板的长度方向设置于所述基板的后端,包括第三固定座、第四固定座、第二步进电机、丝杆、丝杆螺母、固定块及固定连接杆;

其中,所述第三固定座固设于所述基板的后端的一侧,所述第四固定座固设于所述基板的后端的另一侧,所述第二步进电机与所述主控制器信号连接,且所述第二步进电机固设于所述第三固定座上,所述第二步进电机的转轴朝向所述第四固定座;所述丝杆的连接端与所述第二步进电机的转轴相连接,末端可转动的固设于所述第四固定座上;所述丝杆螺母螺纹旋接于所述丝杆外;所述固定块套设固定于所述丝杆螺母外,且所述固定块上开设有与所述固定连接杆直径大小相适配的过孔;所述固定连接杆与所述丝杆相平行设置,所述固定连接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三固定座相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四固定座相连接,且所述固定连接杆穿过所述过孔;

排线支架,所述排线支架向所述基板的前下方倾斜的固设于所述固定块上,且所述排线支架的上端面靠近其顶部设置有用以导线的以使线材穿过的瓷眼导向轮;

当所述主控制器控制所述第一直流无刷电机及所述第二步进电机转动,以使多个所述绕线盘随同所述治具轴转动及以使所述排线支架随同所述固定块自所述丝杆的连接端至其末端沿所述丝杆长度方向平移时,所述排线支架的瓷眼导向轮内所穿设的线材可被依次缠绕至多个所述绕线盘上。

下面对以上技术方案作进一步阐述:

优选地,所述第二固定座包括U型底座及竖向支撑块;其中,

所述U型底座固设于所述基板上,且所述U型底座的侧端开口朝向所述第一固定座;所述U型底座的两相对内壁相对的开设有螺纹孔A;所述竖向支撑块的下端插至于所述U型底座内,且所述竖向支撑块的下端开设有与所述螺纹孔A位置相对的螺纹孔B;所述竖向支撑块通过贯穿所述螺纹孔A及所述螺纹孔B的紧固螺栓与所述U型底座固定连接;所述竖向支撑块的上端侧壁则开设有以使所述治具轴的末端穿入的转轴孔A。

优选地,所述治具轴外靠近其连接端固设有一顶套,所述治具轴外靠近其末端可拆卸式固设有一第一软垫,所述治具轴外于所述顶套及所述第一软垫之间可拆卸式固设有一与所述顶套相抵贴的第二软垫,多个所述绕线盘可拆拿的套设固定于所述治具轴外,位于两侧的两所述绕线盘对应与所述第一软垫及所述第二软垫相抵贴。

优选地,所述第四固定座的中部开设有以使所述丝杆的末端穿入的转轴孔B。

优选地,所述固定连接杆设置有两根,包括固定连接杆A及固定连接杆B;其中,

所述固定连接杆A的一端与所述第三固定座的上端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四固定座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固定连接杆B的一端与所述第三固定座的下端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四固定座的下端固定连接;所述固定块的上部开设有与所述固定连接杆A直径大小相适配的过孔A;所述固定块的下部开设有与所述固定连接杆B直径大小相适配的过孔B;所述固定连接杆A穿过所述过孔A,所述固定连接杆B穿过所述过孔B。

优选地,所述固定块的顶部沿所述丝杆的长度方向固设有一不锈钢管,所述排线支架的下底面固设有一卡固块,所述卡固块上沿所述丝杆的长度方向开设有一用以卡设所述不锈钢管的开口槽,所述开口槽的槽口处开设有以使紧固旋钮旋入的紧固孔。

优选地,所述排线支架的上端面靠近其底部设置有出口导线片,所述出口导线片的前端面开设有以使线材经所述瓷眼导向轮后穿出的导线孔。

优选地,它还包括固设于所述基板上的机壳及长方体状结构的丝杆罩;其中,

所述机壳的下端形成为开口,所述机壳盖合于所述第一固定座、第一直流无刷电机、第三固定座及所述第二步进电机外,且所述机壳的与所述治具轴及所述丝杆相对的一面开设有以使所述治具轴及所述丝杆穿过的槽孔,所述机壳的背对所述治具轴及所述丝杆的一面开设有检修口,所述开口槽处可拆拿的盖合有一盖板;

所述丝杆罩的上端面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过口,所述丝杆罩盖合于所述丝杆、固定连接杆及所述固定块外,以使所述过口正对所述丝杆及所述固定连接杆;所述丝杆罩的与所述第二步进电机及所述第三固定座相对的一面开设有与所述机壳相贯通的以使所述丝杆及所述固定连接杆通过的槽口,所述固定块的顶部则伸出至所述过口外。

优选地,所述控制箱固设于所述机壳的上端面,且所述控制箱的前端面固设有透明面盖,所述主控制器的前端面设置有电源开关键、用以调节所述第一直流无刷电机及所述第二步进电机转速的转速调节键及用以调节所述第一直流无刷电机及所述第二步进电机的转轴转动圈数的圈数设置键。

优选地,所述基板的底部四角分别设有脚垫。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其一、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改良型的全自动绕线机,在具体实施时,多个所述绕线盘相抵贴的套设固定于所述治具轴外,当所述主控制器控制所述第一直流无刷电机及所述第二步进电机转动,以使多个所述绕线盘随同所述治具轴转动及以使所述排线支架随同所述固定块自所述丝杆的连接端至其末端沿所述丝杆长度方向平移时,所述排线支架的瓷眼导向轮内所穿设的线材即可按照顺序被依次缠绕至多个所述绕线盘上,如此一来,即使得本实用新型能实现连续的给多个所述绕线盘进行绕线作业,而整个的绕线作业不需要停顿,继而使得本实用新型能进行大批量生产,使得绕线作业效率高,绕线周期短,并使得相对于传统的每次只对单个工件进行单一的绕线的作业方式,更加省时省力,并能减少拆卸绕线完毕后的单一工件及装设新的单一工件的成本,也使得减少工作量及工作强度,从而,本实用新型实用性强,使用效果好。

其二、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一方面,所述排线支架的瓷眼导向轮内所穿设的线材被依次缠绕至多个所述绕线盘上后,利用剪刀将相邻的两所述绕线盘之间的过渡的线材剪切掉,即可使得每个所述绕线盘上均缠绕有固定圈数的线材,如此,即使得每个绕线盘产品绕线完毕,另一方面,在拧松相应的紧固螺栓,拆卸所述竖向支撑块时,即可将多个绕线完毕的绕线盘产品逐一下卸并独立分开,继而再在所述治具轴上套设固定下一批次的多个待绕线的绕线盘即可进行下一轮的绕线作业,进而,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效果能得到大大提高。

其三、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方面,多个所述绕线盘相抵贴的套设固定于所述治具轴外,位于两侧的两所述绕线盘对应与所述第一软垫及所述第二软垫相抵贴,如此,即使得多个所述绕线盘固定性好而不易分离,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的所述丝杆采用第二步进电机驱动,使得所述固定块的平移位置精准可控,继而使得所述排线支架的平移位置精准可控,使得可逐一的对相应的绕线盘进行绕线作业及使得相应的绕线盘上所缠绕的线材缠绕均衡,从而,本实用新型使用可靠性强。

其四、本实用新型在具体实施时,还包括机壳及丝杆罩,所设置的机壳可很好的对所述第一直流无刷电机及所述第二步进电机进行隔离保护,所设置的丝杆罩则能对所述丝杆进行很好的保护,并且,所述第一直流无刷电机的转速可调,转轴转动圈数可调,所述第二步进电机的转速可调,转轴转动圈数亦可调,使得本实用新型可控度好,并使得能对相应的绕线盘缠绕所设定的绕线圈数,也使得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可实现一人照看多台本实用新型,来给多个绕线盘进行绕线作业,进而,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效果能达到最佳。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改良型的全自动绕线机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一;

图2是本实用新型改良型的全自动绕线机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二;

图3是本实用新型改良型的全自动绕线机的整体分解图一;

图4是本实用新型改良型的全自动绕线机的整体分解图二;

图5是图4中所述排线支架的放大图;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附图标号:

全自动绕线机100;

控制箱10;

透明面盖101;

基板20;

脚垫201;

绕线盘转动装置30;

第一固定座301;第二固定座302;U型底座3021;螺纹孔A30211;竖向支撑块3022;转轴孔A30221;第一直流无刷电机303;治具轴304;顶套3041;第一软垫3042;第二软垫3043;

排线支架平移装置40;

第三固定座401;第四固定座402;转轴孔B4021;第二步进电机403;丝杆404;丝杆螺母405;固定块406;不锈钢管4061;固定连接杆407;固定连接杆A4071;固定连接杆B4072;

排线支架50;

瓷眼导向轮501;卡固块502;开口槽5021;紧固孔5022;出口导线片503;导线孔5031;

机壳60;

槽孔601;检修口602;盖板603;

丝杆罩70;

过口701;

绕线盘200。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以便更清楚、直观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发明实质。

结合图1、图2、图3、图4及图5所示;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改良型的全自动绕线机100,用以对需要绕线的绕线盘200进行绕线,包括控制箱10及设置于控制箱10内的主控制器,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

基板20;

绕线盘转动装置30,所述绕线盘转动装置30沿所述基板20的长度方向设置于所述基板20的前端,包括第一固定座301、第二固定座302、第一直流无刷电机303及治具轴304;

其中,所述第一固定座301固设于所述基板20的前端的一侧,所述第二固定座302固设于所述基板20的前端的另一侧,所述第一直流无刷电机303与所述主控制器信号连接,且所述第一直流无刷电机303固设于所述第一固定座301上,所述第一直流无刷电机303的转轴朝向所述第二固定座302;所述治具轴304的连接端与所述第一直流无刷电机303的转轴相连接,末端可转动的固设于所述第二固定座302上,多个所述绕线盘200相抵贴的套设固定于所述治具轴304外;

排线支架平移装置40,所述排线支架平移装置40沿所述基板20的长度方向设置于所述基板20的后端,包括第三固定座401、第四固定座402、第二步进电机403、丝杆404、丝杆螺母405、固定块406及固定连接杆407;

其中,所述第三固定座401固设于所述基板20的后端的一侧,所述第四固定座402固设于所述基板20的后端的另一侧,所述第二步进电机403与所述主控制器信号连接,且所述第二步进电机403固设于所述第三固定座401上,所述第二步进电机403的转轴朝向所述第四固定座402;所述丝杆404的连接端与所述第二步进电机403的转轴相连接,末端可转动的固设于所述第四固定座402上;所述丝杆螺母405螺纹旋接于所述丝杆404外;所述固定块406套设固定于所述丝杆螺母405外,且所述固定块406上开设有与所述固定连接杆407直径大小相适配的过孔;所述固定连接杆407与所述丝杆404相平行设置,所述固定连接杆407的一端与所述第三固定座401相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四固定座402相连接,且所述固定连接杆407穿过所述过孔;

排线支架50,所述排线支架50向所述基板20的前下方倾斜的固设于所述固定块406上,且所述排线支架50的上端面靠近其顶部设置有用以导线的以使线材穿过的瓷眼导向轮501;

当所述主控制器控制所述第一直流无刷电机303及所述第二步进电机403转动,以使多个所述绕线盘200随同所述治具轴304转动及以使所述排线支架50随同所述固定块406自所述丝杆404的连接端至其末端沿所述丝杆404长度方向平移时,所述排线支架50的瓷眼导向轮501内所穿设的线材可被依次缠绕至多个所述绕线盘200上。

基于上述所述,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改良型的全自动绕线机100,在具体实施时,多个所述绕线盘200相抵贴的套设固定于所述治具轴304外,当所述主控制器控制所述第一直流无刷电机303及所述第二步进电机403转动,以使多个所述绕线盘200随同所述治具轴304转动及以使所述排线支架50随同所述固定块406自所述丝杆404的连接端至其末端沿所述丝杆404长度方向平移时,所述排线支架50的瓷眼导向轮501内所穿设的线材即可按照顺序被依次缠绕至多个所述绕线盘200上。

具体的,在实施时,所述排线支架50随同所述固定块406自所述丝杆404的连接端至其末端沿所述丝杆404长度方向慢慢平移一段距离,即可将位于靠近所述治具轴304的连接端的端头的绕线盘200进行绕线作业,当该绕线盘200上缠绕有所设定的圈数的线材时,所述排线支架50继续慢慢向所述丝杆404的末端所在方向平移一段距离,所述排线支架50的瓷眼导向轮501内所穿设的线材在绕线过程中即会过渡到对与相应绕线作业完毕的绕线盘200相邻的绕线盘200上,并对该绕线盘200继续进行绕线作业,如此循序渐进,即使得能实现对所有的绕线盘200逐一进行绕线。

故而,通过上述实施过程,即使得本实用新型能实现连续的给多个所述绕线盘200进行绕线作业,而整个的绕线作业不需要停顿,继而使得本实用新型能进行大批量生产,使得绕线作业效率高,绕线周期短,并使得相对于传统的每次只对单个工件进行单一的绕线的作业方式,更加省时省力,并能减少拆卸绕线完毕后的单一工件及装设新的单一工件的成本,也使得减少工作量及工作强度。

从而,本实用新型实用性强,使用效果好。

需要强调的是,在本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固定座302包括U型底座3021及竖向支撑块3022;其中,

所述U型底座3021固设于所述基板20上,且所述U型底座3021的侧端开口朝向所述第一固定座301;所述U型底座3021的两相对内壁相对的开设有螺纹孔A30211;所述竖向支撑块3022的下端插至于所述U型底座3021内,且所述竖向支撑块3022的下端开设有与所述螺纹孔A30211位置相对的螺纹孔B;所述竖向支撑块3022通过贯穿所述螺纹孔A30211及所述螺纹孔B的紧固螺栓与所述U型底座3021固定连接;所述竖向支撑块3022的上端侧壁则开设有以使所述治具轴304的末端穿入的转轴孔A30221。

如此,一方面,所述排线支架50的瓷眼导向轮501内所穿设的线材被依次缠绕至多个所述绕线盘200上后,利用剪刀将相邻的两所述绕线盘200之间的过渡的线材剪切掉,即可使得每个所述绕线盘200上均缠绕有固定圈数的线材,使得每个绕线盘200产品绕线完毕。

另一方面,在拧松相应的紧固螺栓,拆卸所述竖向支撑块3022时,即可将多个绕线完毕的绕线盘200产品逐一下卸并独立分开,继而再在所述治具轴304上套设固定下一批次的多个待绕线的绕线盘200即可进行下一轮的绕线作业,进而,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效果能得到大大提高。

并且,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治具轴304外靠近其连接端固设有一顶套3041,所述治具轴304外靠近其末端可拆卸式固设有一第一软垫3042,所述治具轴304外于所述顶套3041及所述第一软垫3042之间可拆卸式固设有一与所述顶套3041相抵贴的第二软垫3043,多个所述绕线盘200可拆拿的套设固定于所述治具轴304外,位于两侧的两所述绕线盘200对应与所述第一软垫3042及所述第二软垫3043相抵贴。

因多个所述绕线盘200相抵贴的套设固定于所述治具轴304外,位于两侧的两所述绕线盘200对应与所述第一软垫3042及所述第二软垫3043相抵贴,如此,即使得多个所述绕线盘200固定性好而不易分离。

而本技术方案中,本实用新型的所述丝杆404采用第二步进电机403驱动,使得所述固定块406的平移位置精准可控,继而使得所述排线支架50的平移位置精准可控,使得可逐一的对相应的绕线盘200进行绕线作业及使得相应的绕线盘200上所缠绕的线材缠绕均衡。

从而,本实用新型使用可靠性强。

需要说明的是,在具体实施时,本实用新型的所述第四固定座402的中部开设有以使所述丝杆404的末端穿入的转轴孔B4021。

并且,所述固定连接杆407设置有两根,包括固定连接杆A4071及固定连接杆B4072;其中,

所述固定连接杆A4071的一端与所述第三固定座401的上端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四固定座402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固定连接杆B4072的一端与所述第三固定座401的下端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四固定座402的下端固定连接;所述固定块406的上部开设有与所述固定连接杆A4071直径大小相适配的过孔A;所述固定块406的下部开设有与所述固定连接杆B4072直径大小相适配的过孔B;所述固定连接杆A4071穿过所述过孔A,所述固定连接杆B4072穿过所述过孔B。

因增设有两根所述固定连接杆407,也使得所述固定块406固定牢固而不易移位。

需要阐明的是,在本技术方案中,所述固定块406的顶部沿所述丝杆404的长度方向固设有一不锈钢管4061,所述排线支架50的下底面固设有一卡固块502,所述卡固块502上沿所述丝杆404的长度方向开设有一用以卡设所述不锈钢管4061的开口槽5021,所述开口槽5021的槽口处开设有以使紧固旋钮旋入的紧固孔5022。

并且,所述排线支架50的上端面靠近其底部设置有出口导线片503,所述出口导线片503的前端面开设有以使线材经所述瓷眼导向轮501后穿出的导线孔5031。

如此,一方面,拧松相应的紧固旋钮,即使得所述排线支架50可拆卸,使得便于固定不同的线材,另一方面,相应的线材穿过所述瓷眼导向轮501及所述导线孔5031,也使得线材导向性好而不易打结或折断。

同时,在本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还包括固设于所述基板20上的机壳60及长方体状结构的丝杆罩70;其中,

所述机壳60的下端形成为开口,所述机壳60盖合于所述第一固定座301、第一直流无刷电机303、第三固定座401及所述第二步进电机403外,且所述机壳60的与所述治具轴304及所述丝杆404相对的一面开设有以使所述治具轴304及所述丝杆404穿过的槽孔601,所述机壳60的背对所述治具轴304及所述丝杆404的一面开设有检修口602,所述开口槽5021处可拆拿的盖合有一盖板603;

所述丝杆罩70的上端面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过口701,所述丝杆罩70盖合于所述丝杆404、固定连接杆407及所述固定块406外,以使所述过口701正对所述丝杆404及所述固定连接杆407;所述丝杆罩70的与所述第二步进电机403及所述第三固定座401相对的一面开设有与所述机壳60相贯通的以使所述丝杆404及所述固定连接杆407通过的槽口,所述固定块406的顶部则伸出至所述过口701外。

并且,所述控制箱10固设于所述机壳60的上端面,且所述控制箱10的前端面固设有透明面盖101,所述主控制器的前端面设置有电源开关键、用以调节所述第一直流无刷电机303及所述第二步进电机403转速的转速调节键及用以调节所述第一直流无刷电机303及所述第二步进电机403的转轴转动圈数的圈数设置键。

如此,一方面,所设置的机壳60可很好的对所述第一直流无刷电机303及所述第二步进电机403进行隔离保护,所设置的丝杆罩70则能对所述丝杆404进行很好的保护。

另一方面,因设置有圈数设置键及转速调节键,使得所述第一直流无刷电机303的转速可调,转轴转动圈数可调,所述第二步进电机403的转速可调,转轴转动圈数亦可调,继而使得本实用新型可控度好,并使得能对相应的绕线盘200缠绕所设定的绕线圈数,也使得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可实现一人照看多台本实用新型,来给多个绕线盘200进行绕线作业。

进而,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效果能达到最佳。

需要补充的是,在本技术方案中,所述基板20的底部四角分别设有脚垫201,以使本实用新型与所放置的地面之间具有一定间隙,也使得避免本实用新型的所述基板20及其上部沾染相应地面上的灰尘等。

进一步需要补充的是,本实用新型在具体实施时,则主要用以对钓鱼线的绕线盘200进行绕线,当然,其还可应用于对其他线材进行绕线,如对变压器绕线骨架进行绕线等等。

其他实施例等,在此,不做一一举例说明。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改良型的全自动绕线机100,在具体实施时,多个所述绕线盘200相抵贴的套设固定于所述治具轴304外,当所述主控制器控制所述第一直流无刷电机303及所述第二步进电机403转动,以使多个所述绕线盘200随同所述治具轴304转动及以使所述排线支架50随同所述固定块406自所述丝杆404的连接端至其末端沿所述丝杆长度方向平移时,所述排线支架50的瓷眼导向轮501内所穿设的线材即可按照顺序被依次缠绕至多个所述绕线盘200上,如此一来,即使得本实用新型能实现连续的给多个所述绕线盘200进行绕线作业,而整个的绕线作业不需要停顿,继而使得本实用新型能进行大批量生产,使得绕线作业效率高,绕线周期短,并使得相对于传统的每次只对单个工件进行单一的绕线的作业方式,更加省时省力,并能减少拆卸绕线完毕后的单一工件及装设新的单一工件的成本,也使得减少工作量及工作强度,从而,本实用新型实用性强,使用效果好。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一方面,所述排线支架50的瓷眼导向轮501内所穿设的线材被依次缠绕至多个所述绕线盘200上后,利用剪刀将相邻的两所述绕线盘200之间的过渡的线材剪切掉,即可使得每个所述绕线盘200上均缠绕有固定圈数的线材,如此,即使得每个绕线盘200产品绕线完毕,另一方面,在拧松相应的紧固螺栓,拆卸所述竖向支撑块时,即可将多个绕线完毕的绕线盘200产品逐一下卸并独立分开,继而再在所述治具轴304上套设固定下一批次的多个待绕线的绕线盘200即可进行下一轮的绕线作业,进而,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效果能得到大大提高。

再次,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方面,多个所述绕线盘200相抵贴的套设固定于所述治具轴304外,位于两侧的两所述绕线盘200对应与所述第一软垫3042及所述第二软垫3043相抵贴,如此,即使得多个所述绕线盘200固定性好而不易分离,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的所述丝杆404采用第二步进电机403驱动,使得所述固定块406的平移位置精准可控,继而使得所述排线支架50的平移位置精准可控,使得可逐一的对相应的绕线盘200进行绕线作业及使得相应的绕线盘200上所缠绕的线材缠绕均衡,从而,本实用新型使用可靠性强。

再者,本实用新型在具体实施时,还包括机壳60及丝杆罩70,所设置的机壳60可很好的对所述第一直流无刷电机303及所述第二步进电机403进行隔离保护,所设置的丝杆罩70则能对所述丝杆404进行很好的保护,并且,所述第一直流无刷电机303的转速可调,转轴转动圈数可调,所述第二步进电机403的转速可调,转轴转动圈数亦可调,使得本实用新型可控度好,并使得能对相应的绕线盘200缠绕所设定的绕线圈数,也使得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可实现一人照看多台本实用新型,来给多个绕线盘200进行绕线作业,进而,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效果能达到最佳。

相应的,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简单,易实施,易操作,实用性强,专用性强,制造成本低,在结构的改进及技术的改进中,均不需要增加太多的成本,使得本实用新型必然具有很好的市场推广价值,本实用新型会非常的受欢迎,能得到有效普及。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的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