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客传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14318阅读:182来源:国知局
乘客传送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涉及一种乘客传送装置。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自动升降机及自动步行道等乘客传送装置中,台阶的左右两侧设置有栏杆,在该栏杆上驱动扶手带。该扶手带的驱动方法为,使扶手带驱动轮与驱动台阶的主驱动链轮同步旋转,通过扶手带驱动轮与按压辊包夹并驱动侵入栏杆内部的扶手带。

现有技术文献

作为乘客传送装置的先行技术,公开有日本国特许公开公报平11-240684A。



技术实现要素:

设置在室外的乘客传送装置存在以下问题。即,由于在扶手带侵入栏杆内部时,雨水会同时浸入,因而该雨水会降低扶手带与扶手带驱动轮的摩擦力,扶手带可能无法从扶手带驱动轮获得适当的驱动力。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鉴于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当扶手带驱动轮向扶手带施加驱动力时,能够将雨水等排出的乘客传送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具有以下所示的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10的特征。

(权利要求1)

一种乘客传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桁架;多个台阶,其连结成环状,沿所述桁架行驶;左右一对栏杆,其从所述桁架垂直设置在所述台阶的左右两侧;环状扶手带,其从所述栏杆的上部至下部循环行驶;以及,所述扶手带的带驱动装置,其配置在所述栏杆的下部,所述带驱动装置具有带驱动轮,在所述带驱动轮的外周面至少形成第1槽与第2槽,所述第1槽与所述第2槽交错。

(权利要求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客传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槽沿从所述带驱动轮的周方向成-45°至45°的范围形成,所述第2槽沿从所述带驱动轮的宽度方向成-45°至45°的范围形成。

(权利要求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客传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带驱动轮的外周面形成有被所述第1槽与所述第2槽包围,且相互独立的多个岛部。

(权利要求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乘客传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宽度方向上邻接的所述岛部在周方向上交错形成。

(权利要求5)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乘客传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岛部形成格子状。

(权利要求6)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乘客传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各岛部的平面形状为长方形、平行四边形,菱形,或者三角形。

(权利要求7)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乘客传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岛部的宽度方向上的角部形成为曲面形状。

(权利要求8)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客传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带驱动轮的外周部由氨基甲酸酯橡胶,或者合成树脂构成。

(权利要求9)

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任一项的乘客传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带驱动装置包括:多个所述带驱动轮;分别配置在所述各带驱动轮的下方的多个按压辊,所述带驱动轮与所述按压辊之间分别插通有所述扶手带。

(权利要求10)

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任一项的乘客传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带驱动装置包括:一个所述带驱动轮;分别配置在所述带驱动轮的下方的多个按压辊,所述扶手带卷绕在所述带驱动轮的下周部,所述按压辊将所述卷绕的所述扶手带按压至所述带驱动轮。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乘客传送装置,因为能够通过带驱动轮的外周面的槽排水,所以扶手带不会因为水而相对带驱动轮打滑,从而切实获得驱动力而行驶。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侧面观察实施方式1的自动升降机的说明图。

图2是扶手带驱动装置的侧视图。

图3是说明扶手带驱动装置的驱动状态的图。

图4是带驱动轮与扶手带与按压辊的正视图。

图5是带驱动轮的外周面的放大图。

图6是图5的A-A线剖视图。

图7是带驱动轮的变形例的外周面的放大图。

图8是带驱动轮的其他变形例的外周面放大图。

图9是带驱动轮的另外的变形例的外周面放大图。

图10是实施方式2的自动升降机的侧视图。

符号说明

10:自动升降机;20:马达;24:驱动链轮;27:扶手带链轮;70:带驱动装置;72:带驱动轮;74:按压辊;76:链轮;90:旋转轴,92:驱动轮本体;94:第1槽;96:第2槽;98:岛部。

具体实施方式

针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乘客传送装置适用于自动升降机10的情形,参考图来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

基于图1~图6说明实施方式1的自动升降机10。

(1)自动升降机10

基于图1说明自动升降机10的结构。图1是从侧面观察自动升降机10的说明图。

作为自动升降机10的构架的桁架12横跨建筑物1的上层与下层,并由支承角2、3支承。

处于桁架12的上端部的上层侧的机械室14内部设置有使台阶30行驶的驱动装置18、左右一对驱动链轮24,24以及左右一对扶手带轮27,27。该驱动装置18包括:马达20、减速器、安装在该减速器的输出轴的输出链轮、通过该输出链轮驱动的驱动链22、以及使主马达20的旋转停止且保持停止状态的盘形制动器。通过该驱动链22使左右一对驱动链轮24,24旋转。左右一对台阶驱动链轮24,24与左右一对扶手带轮27,27通过未图示的传导带连结并同步旋转。另外,上层侧的机械室14内部设置有用于控制马达20及盘形制动器21等的控制部50。

处于桁架12的下端部的下层侧的机械室16内设置有左右一对从动链轮26,26。在上层侧的左右一对驱动链轮24,24与下层侧的左右一对从动链轮26,26之间挂有左右一对环状台阶链28,28。左右一对台阶链28,28上等间隔设置有多个台阶30。台阶30的前轮301与驱动链轮24的凹部卡合,若通过马达20使驱动链轮24旋转,则台阶30的前轮301沿着固定在桁架12上的未图示的导向轨行驶,后轮302沿着固定在桁架12上的导向轨25行驶。

桁架12的左右两侧垂直设置有左右一对栏杆36,36。该栏杆36的上部设置有扶手轨39,环状扶手带38沿该扶手轨39移动。栏杆36的上层侧的正面下部设置有上层侧的正面护裙板40,下层侧的正面下部设置有下层侧的正面护裙板42,作为扶手带38的出入口的入口部46,48分别从正面护裙板40,42突出。

栏杆36的侧面下部设置有护裙板44,台阶30在左右一对护裙板44,44之间行驶。在上下层的护裙板44的内侧面分别设置有操作屏52,56、扬声器54,58。

左右一对扶手带38分别从上层侧的入口部46侵入正面护裙板40内,各扶手带38由带驱动装置70驱动,然后,在护裙板44内移动,并从下层侧的入口部46露出至正面护裙板42外。并且,扶手带38,通过扶手带轮27与台阶驱动链轮24同时旋转,从而与台阶30同步移动。后文将详细说明带驱动装置70。

作为上层侧的左右一对护裙板44,44的乘降口,上层侧的乘降板32水平设置在机械室14的天花板面上。作为下层侧的左右一对护裙板44,44的乘降口,下层侧的乘降板34水平设置在机械室16的天花板面上。上层侧的乘降板32的前端设置有梳齿状的梳状件60,台阶30侵入该梳状件60。另外,下层侧的乘降板34的前端也设置有梳齿状的梳状件62。

(2)带驱动装置70

然后,基于图2~图6说明带驱动装置70的结构。此外,带驱动装置70分别设置在左右一对扶手带38上。扶手带38由橡胶或者氨基甲酸酯制成,由剖面呈C字型的中央平坦部分与从该平坦部分的左右两侧分别弯曲延伸的弯曲部构成。

如图2与图3所示,带驱动装置70具有4个带驱动轮72、与这些带驱动轮72成对设置的按压辊74。4个带驱动轮72在支承板78上旋转自如地并列设置为1列,分别与带驱动轮72同轴设置链条链轮76。第二个链条链轮76与第三个链条链轮76之间,辅助链条链轮80旋转自如地设置在支承板7上。如图3所示,导向链条链轮82旋转自如地设置在扶手带链轮27与支承板78之间。

如图2与图3所示,环状扶手带驱动链84架设在扶手带链轮27、导向链条链轮82、第一和第二链条链轮76的上部、辅助链轮80的下部、及第三和第四链轮76上。使台阶30行驶的驱动链轮24旋转,通过未图示的传导带,使扶手带链轮27同步旋转,由此,扶手带驱动链84驱动,4个链条链轮76与辅助链轮80旋转。4个链轮76旋转,4个带驱动轮72也旋转。由此,4个带驱动轮72与驱动链轮24以相同的旋转速度同步旋转。

在支承板78的下部,如图2所示,设置有2个按压板86。2个按压板86分别安装有2个按压辊74,74。这些4个按压辊74,74的安装位置分别对应4个带驱动轮72的位置。在按压板86的两侧,通过线圈状弹簧将按压板86向上方按压的按压部88,88分别设置在支承板78上。通过一对按压部88,88将按压板86向上方按压,按压辊74分别按压带驱动轮72。

扶手带38在栏杆36内部上,上下行驶,因此,扶手带38在4个带驱动轮72与4个按压辊74之间的行驶路径中上下行驶。该情况下,4个按压辊74按压扶手带38的表面,扶手带38的里面与带驱动轮72接触,该带驱动轮72旋转驱动,扶手带38以与台阶30相同的行驶速度同步行驶。

(3)带驱动轮72的结构

然后,基于图4~图6说明4个带驱动轮72的结构。

带驱动轮72的旋转轴90在法线上旋转自如地配置在前后一对支承板78,78上,且与该旋转轴同轴,且以夹入到前后一对支承板78,78之间的方式安装链轮76。旋转轴90上安装有驱动轮本体92。该驱动轮本体92由氨基甲酸酯橡胶或者合成树脂等制成。

如图4与图5所示,驱动轮本体92的外周面上,形成有沿周方向形成的第1槽94、以及以与该第1槽94垂直交叉的方式沿驱动轮本体92的宽度方向设置的第2槽96。设置多个被第1槽94与第2槽96包围且相互独立的岛部98。宽度方向上邻接的2个岛部98沿周方向交错设置。岛部98的平面形状为长方形。另外,如图6所示,岛部98的宽度方向上的角部形成为曲面形状或者该圆角。并且,如图4所示,在扶手带38的里面向上的状态,带驱动轮72的外周面与按压辊包夹扶手带38,使扶手带38驱动。

例如,自动升降机10设置在建筑物1的室外,扶手带38的里面积存雨水等水,即使在扶手带38与带驱动轮72之间形成水膜,水通过带驱动轮72的外周面的第1槽94向周方向排水,另外,通过第2槽96向宽度方向排水。因此,扶手带38不会因为水相对带驱动轮72打滑,而能够切实获得驱动力行驶。

如图6所示,岛部98的宽度方向的角部形成为曲面形状,带圆角,因此难以产生裂缝。另一方面,岛部98的周方向上的角部不会形成曲面形状,而形成大致90°的直角形状,由此,当带驱动轮72旋转时,扶手带38能够通过其周方向的岛部98的角部切实获得驱动力。

(4)效果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带驱动轮72的外周面,通过周方向设置的第1槽94和与之垂直交叉设置在宽度方向上的第2槽96,能够切实将扶手带38之间形成水膜的水排出。

另外,由于在带驱动轮72的外周面形成的岛部98的宽度方向的角部带圆角,岛部98难以产生裂缝。

(5)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4个带驱动轮72排列成1列,但也可以排列4个以上的带驱动轮72。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宽度方向邻接的岛部98在周方向上错位形成,但是也可以代替之,如图7所示,可以将第1槽94与第2槽96配置为垂直交叉,将岛部98配置成格子状。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岛部98的平面形状为长方形,但是也可以代替之,如图8所示,可以形成为平行四边形,如图9所示,也可以形成为菱形或者三角形。

另外,第1槽94不仅可以沿周方向形成,也可以相对周方向倾斜-45°~+45°。

另外,第2槽96不仅沿宽度方向形成,也可以相对宽度方向倾斜-45°~+45°。

实施方式2

然后,基于图10说明实施方式2的自动升降机10。

在实施方式1中,带驱动装置70,通过带驱动链轮27使4个带驱动轮72旋转,但是也可以代替之,如图10所示,与带驱动链轮27同轴设置1个带驱动轮100,该带驱动轮100的下周面卷绕扶手带38,使带驱动链轮27和带驱动轮100与主驱动链轮24同步旋转,使扶手带38行驶。

另外,为使带驱动轮100为扶手带38导向,栏杆36内部的上层侧设置了由多个导向辊构成的导向辊群64,栏杆36内部的下层侧设置了由多个导向辊构成的导向辊群66。另外,扶手带驱动轮100的下方设置了多个由用于将扶手带38向扶手带驱动轮100按压的多个导向辊构成的导向辊群68。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带驱动轮100的外周面设置有第1槽94及与之交差的第2槽96,形成相互独立的岛部98。

即使在本实施方式中,当扶手带38通过扶手带驱动轮100获得驱动力时,通过第1槽94与第2槽96提高排水效果,而不会打滑。

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说明了适用于自动升降机10的情况,但是也可以代替之,适用于自动步行道。

另外,在第1槽94与第2槽96的基础上,在这2种槽的基础上,形成与这些槽交叉的一种或多种槽。

虽然上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但是该实施方式仅是用于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内容,而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并不仅限于此。也可以通过其他多种方式实施这些新颖的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宗旨的范围内,可以对其进行各种方式的省略、置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及其变形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及宗旨内,同样也包含于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实用新型及其等效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