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客输送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27794发布日期:2018-09-25 20:53阅读:131来源:国知局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涉及乘客输送机。



背景技术:

当在建筑物安装自动扶梯或自动人行道等乘客输送机的情况下,在建筑物设置主体或者支撑梁,在该主体或者支撑梁的载置面架设乘客输送机的桁架的支撑角铁。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5784229号公报

但是,在架设桁架的情况下,存在如下的问题点:在施工现场进行焊接的作业对于作业者来说负担大,并且在施工现场的环境方面来说也并不优选,并且难以进行借助垫片进行的支撑角铁的高度调整或水平设置。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鉴于上述问题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作业者无需在施工现场进行焊接就能够安装桁架,并且,容易进行借助垫片进行的支撑角铁的高度调整或水平设置的乘客输送机。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涉及一种乘客输送机,具有:基础板,设置于建筑物;左右一对固定部件,预先焊接于上述基础板;桁架,沿前后方向延伸;支撑角铁,分别设置于上述桁架的前端部和后端部,并且具有左右一对支撑臂;垫片,夹设在上述支撑臂与上述基础板之间;以及防振部件,处于上述垫片与上述固定部件之间,且设置于上述基础板。

也可以形成为,上述固定部件呈长方体状,且沿前后方向被焊接于上述基础板。

也可以形成为,上述防振部件的平面形状为长方形。

也可以形成为,在上述基础板上设置有垫片座,在上述垫片座上载置有一片或者多片上述垫片,在上述垫片上载置有上述支撑臂。

也可以形成为,上述防振部件呈碟状。

也可以形成为,上述基础板和上述防振部件借助螺钉、销或者螺栓而被固定。

也可以形成为,上述乘客输送机是自动扶梯。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自动扶梯的侧面说明图。

图2是主体和支撑角铁的俯视图。

图3是欲在主体上配置下垫片的立体图。

图4是欲在下垫片上载置基础板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5是欲在基础板上配置垫片座和支撑角铁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6是欲在垫片座和加强部件之间配置垫片,然后配置防振部件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7是在基础板上载置垫片座后的状态的纵剖视图。

图8是在垫片座之上配置加强部件后的状态的纵剖视图。

图9是欲在加强部件与垫片座之间插入垫片的状态的纵剖视图。

图10是在加强部件与垫片座之间插入垫片后的状态的纵剖视图。

图11是将加强部件、垫片以及垫片座固定后的状态的纵剖视图。

图12是在垫片座与固定部件之间设置有防振部件的状态的纵剖视图。

标记说明

1:建筑物;2:主体;3:载置面;5:左壁;6:右壁;10:自动扶梯;12:桁架;70:支撑角铁;72:支撑角铁;78:基础板;80:固定部件;84:垫片座;88:垫片;92:防振部件;98:空间;701:支撑臂;702:加强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图1~图12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自动扶梯10进行说明。

(1)自动扶梯10

基于图1对自动扶梯10的构造进行说明。图1是从侧面观察自动扶梯10的说明图。

自动扶梯10的框架即桁架12跨越建筑物1的上层的主体2和下层的主体2而由支撑角铁70、72支撑。关于该支撑构造,将在后面详细说明。

在位于桁架12的上端部的上层侧的机械室14内部设置有:使梯级行进的驱动装置18;左右一对主驱动链轮24、24;左右一对扶手驱动链轮27、27。该驱动装置18具有:马达20;减速器;安装于该减速器的输出轴的输出链轮;由该输出链轮驱动的驱动链22;以及使马达20的旋转停止并保持停止状态的盘式制动器。左右一对主驱动链轮24、24借助该驱动链22而旋转。左右一对主驱动链轮24、24和左右一对扶手驱动链轮27、27借助未图示的连结带连结而同步旋转。并且,在上层侧的机械室14内部设置有对马达20或盘式制动器等进行控制的控制部50.

在位于桁架12的下端部的下层侧的机械室16内设置有左右一对从动链轮26、26。在上层侧的左右一对主驱动链轮24、24与下层侧的左右一对从动链轮26、26之间架设有左右一对环状的梯级链28、28。在左右一对梯级链28、28上等间隔地安装有多个梯级30。若马达20旋转,则梯级30的前轮301在被固定于桁架12的未图示的导轨上行进,后轮302在被固定于桁架12的导轨25上行进。

在桁架12的左右两侧立起设置有左右一对栏杆36、36。在该栏杆36的上部设置有扶手轨道39,环状的扶手带38沿着该扶手轨道39移动。在栏杆36的上层侧的正面下部设置有上层侧的正面裙式护板40,在下层侧的正面下部设置有下层侧的正面裙式护板42,扶手带38的出入口即入口部46、48分别从正面裙式护板40、42突出。

在栏杆36的侧面下部设置有裙式护板44,梯级30在左右一对裙式护板44、44之间行进。在上下层的裙式护板44的内侧面分别设置有操作盘52、56、扬声器54、58。

扶手带38从上层侧的入口部46进入正面裙式护板40内,经由引导辊组64架设于扶手驱动链轮27,然后经由引导辊组66在裙式护板44内移动,并从下层侧的入口部48露出到正面裙式护板42外。进而,扶手带38通过扶手驱动链轮27与主驱动链轮24一起旋转而与梯级30同步移动。并且,具有用于朝旋转的扶手驱动链轮27按压行进的扶手带38的按压部件68。

在上层侧的左右一对裙式护板44、44的乘降口、且是在机械室14的顶面,水平地设置有上层侧的乘降板32。在下层侧的左右一对裙式护板44、44的乘降口、且是在机械室16的顶面,水平地设置有下层侧的乘降板34。在上层侧的乘降板32的前端设置有梳齿状的梳齿60,梯级30进入该梳齿60。并且,在下层侧的乘降板34的前端也设置有梳齿状的梳齿62。

(2)桁架12的支撑构造

其次,对桁架12的支撑构造进行说明。

桁架12如图1以及图5所示由以下部件构成: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上主框部件120;左右一对下主框部件122(参照图1、图5);连结上主框部件120与下主框部件122的纵框部件124;以及连结左右一对上主框部件120、并且连结左右一对下主框部件122(参照图1、图5)的横框部件126。

如图2和图5所示,在桁架12的前端部、即上层侧的端部设置有支撑角铁70。支撑角铁70由以下部件构成:从桁架12前端部的左右一对上主框部件120、120朝前方延伸设置的支撑臂701、701;以及沿着该支撑臂701、701被固定的左右一对加强部件702、702。

支撑臂701如图8所示呈纵截面L字状,由上表面703和从上表面703的外端部朝下方延伸设置的外侧面704构成。

加强部件702如图8所示是纵截面H字状的钢材,由上表面705、下表面706、以及在纵向连结上表面705和下表面706的连结部707构成。在支撑臂701的上表面703和外侧面704的内侧配设有H字状的加强部件702,利用多个螺栓708将支撑臂701的上表面703和加强部件702的上表面705固定在一起。在加强部件702的下表面706、且是在相比连结部707靠内侧的位置,贯通有多个螺纹孔709。

在桁架12的后端部、即下层侧的端部如图1所示也设置有与支撑角铁70相同结构的支撑角铁72。

如图1所示,主体2、2设置在建筑物1的上层和下层,以便对自动扶梯10的桁架12的支撑角铁70、72进行支撑。主体2由钢筋或者混凝土形成,如图2和图3所示,由形成为大致水平的状态的载置面3、前壁4、左壁5、右壁6构成,上表面和后表面开口。形成为载置面3的左右方向的尺寸形成为比支撑角铁70、72的左右方向的尺寸稍大的尺寸的长方形。

如图3和图4所示,在主体2之上载置有多片下垫片74。该下垫片74形成为比主体2的载置面3稍小的长方形,且沿着前端部的左右方向开口形成有多个螺栓孔76。

如图4和图5所示,在下垫片74之上载置有基础板78。基础板78是形成为比主体2的载置面3稍小的尺寸的长方形的板,沿着前端部的左右方向设置有与下垫片74的螺栓孔76螺合的螺栓82。在该基础板78的上表面焊接有左右一对固定部件80。固定部件80呈长方体状,其长度方向沿着前后方向配置,固定部件80的后端部与基础板78的后端部的位置一致,前端部延伸至螺栓82的附近。在将固定部件80焊接于基础板78时,并非在设置自动扶梯10的施工现场进行焊接,而是预先在工厂进行焊接。如图2所示,左右一对固定部件80、80的安装位置设置在相比左右一对支撑臂701、701靠内侧的位置。

如图5所示,在基础板78的左右两侧部配设有垫片座84、84。如图5所示,垫片座84的平面形状为长方形,且沿着前后方向开口形成有螺栓孔86。

如图10和图11所示,在垫片座84的上方配设有支撑臂701,在该支撑臂701与垫片座84之间配设有一片或者多片垫片88。该垫片88形成为与垫片座84大致相同的大小,且如图6所示开口形成有螺纹孔90。

如图2、图6、图12所示,在将支撑臂701载置于垫片座84之上的状态下,在垫片座84与固定部件80之间的空间98(参照图10、图11)设置有防振部件92。该防振部件92的平面形状为长方形,且呈碟状。如图6、图12所示,在该防振部件92上开口形成有多个螺纹孔94,能够借助螺钉96而螺纹紧固于基础板78。

(3)桁架12的安装方法

参照图2~图12依次说明将桁架12的支撑角铁70安装于上层的主体2的方法。

(第一工序)

在第一工序中,如图3所示,作业者在主体2的载置面3上载置一片或者多片开口形成有螺栓孔76的长方形的板状的下垫片74。载置下垫片74的目的有两个。第一目的是为了调整支撑角铁70的高度,第二目的是为了对载置面3进行水平调整。

(第二工序)

在第二工序中,如图4所示,作业者将板状的基础板78载置在多片下垫片74之上。然后,作业者使螺栓82贯通螺栓孔76,并以夹着垫片74的状态将基础板78固定于主体2的载置面3。

(第三工序)

在第三工序中,如图5、图7、图8所示,作业者将垫片座84、84配设在焊接于基础板78的左右一对固定部件80、80的左右两侧,并在其上以利用千斤顶顶起的状态配设支撑角铁70的左右一对支撑臂701、701和加强部件702、702。下层的支撑角铁72也以与上层侧同样的方式配设在下层的主体2的基础板78的上方。

(第四工序)

在第四工序中,如图6和图9所示,作业者在利用千斤顶顶起的状态的加强部件702的下表面706与垫片座84之间依次插入垫片88,进行高度调整。在该情况下,如图9所示,垫片88能够从垫片座84与固定部件80之间的空间98插入,因此不会像以往那样主体2的左壁5成为障碍。

(第五工序)

在第五工序中,在高度调整结束时,如图10所示,作业者结束千斤顶顶起作业,将加强部件702水平地载置在垫片88之上。

(第六工序)

在第六工序中,作业者如图10所示在加强部件702的螺纹孔709、垫片88的螺纹孔90、垫片座84的螺纹孔86中,如图11所示螺合螺栓710,将加强部件702、垫片88、垫片座84固定在一起。

(第七工序)

在第七工序中,作业者如图11所示在垫片座84与固定部件80之间的空间98中如图12所示配置防振部件92,并利用螺钉96固定于基础板78。由此,支撑角铁70的安装作业结束。

另外,将防振部件92固定于基础板78的部件并不限于螺钉86,也可以是螺栓或者销等能够承受剪切力的部件。

(4)效果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朝利用千斤顶顶起的加强部件702与垫片座84之间插入垫片88的情况下,能够从垫片座84与固定部件80之间的空间98插入垫片88,即能够从支撑臂701的内侧进行插入,因此不会像以往那样主体2的左右两侧壁5、6成为障碍。

并且,由于在垫片座84与固定部件80之间设置有防振部件92,因此能够防止支撑角铁70在横向(左右方向)的振动。

并且,由于防振部件92、固定部件80配设在左右一对支撑臂701、701的内侧,因此能够利用具有与以往相同的载置面3的大小的主体2实现本实施方式。

并且,无需在自动扶梯10的施工现场进行焊接就能够将桁架12的支撑角铁70、72安装于建筑物1的主体2。基础板78和固定部件80已在工厂预先焊接,因此作业者无需在现场进行焊接,作业变得容易进行,并且在环境方面也优异。

并且,在利用螺钉96将防振部件92螺纹紧固于基础板78的情况下,上方的空间未被支撑臂701、加强部件702覆盖而是敞开,因此能够简单地进行螺纹紧固。

(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将主体2设置于建筑物1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即便是由钢筋构成的支撑梁也能够应用本实施方式。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应用于自动扶梯10而进行了说明,但代替于此也可以应用于自动人行道。

上面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该实施方式只不过是作为例子加以提示,并非意图限定实用新型的范围。上述新的实施方式能够以其它各种各样的方式实施,能够在不脱离实用新型的主旨的范围进行各种省略、置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也包含于实用新型的范围或主旨中,并且包含于技术方案所记载的实用新型及其等同的范围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