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客输送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27800发布日期:2018-09-25 20:53阅读:123来源:国知局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涉及自动扶梯或者移动步道那样的乘客输送机。



背景技术:

作为乘客输送机的一例的自动扶梯,搭挂于在建筑构造物的上层侧和下层侧所设置的支撑梁而设置有被固定于在自动扶梯的框体(桁架)的长度方向端部的桁架支撑角钢。近年来,要求乘客输送机应对比以往所设想的规模更大规模的地震。为此,作为一个方案,考虑在桁架与地面之间设置延伸部件,并用延伸部件来支撑桁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18300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6-88631号公报

作为延伸部件,越是距地面近的位置,所需要的强度变得越小。以往的延伸部件,在距地面近的部分也具有与离开地面的位置同样的强度,作为整体而具有过剩的强度的情况存在。由此,延伸部会大型化或者其重量会增加。

在用延伸部件支撑桁架时,支撑梁的结合脱离后通过摆回而桁架支撑角钢返回到支撑梁时,桁架支撑角钢会与支撑梁碰撞。因此,会对桁架施加较大的压缩力,桁架可能破损。另外,在桁架从建筑构造物分离时,在它们之间会产生间隙,乘客可能会被该间隙所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乘客输送机,能够小型轻量化,并且在摆回时桁架支撑角钢顺畅地返回到支撑梁,而且乘客不会被间隙所夹。

一个实施方式的乘客输送机,具备:桁架支撑角钢,设置于桁架的长度方向端部,搭挂于建筑构造物的支撑梁;保持部,被安装在桁架的上表面;以及臂部,被保持部所保持,从保持部沿着桁架的长度方向向建筑构造物的地面延伸,前端部分被固定于地面。臂部被保持部以滑动自如的方式所保持,比保持部细,并且桁架侧的高度被设为比地面侧的高度更高。

另外,实施方式的乘客输送机,其中,上述臂部的前端部分与被固定于上述地面的固定部连结,上述乘客输送机还具备防护罩,该防护罩从上述保持部一直覆盖到上述固定部,并能够沿着上述桁架的长度方向伸缩。

另外,实施方式的乘客输送机,其中,上述臂部被在上述桁架的宽度方向两端所设置的左右一对的保持部所保持,在上述保持部间安装乘降板。

另外,实施方式的乘客输送机,其中,上述防护罩具有:围裙部,被设置为沿着上述桁架的长度方向伸缩自如,用于覆盖上述臂部及上述前端部分;以及屏风部,安装于上述围裙部,在上述乘降板的两侧立起。

另外,实施方式的乘客输送机,其中,在上述桁架的长度方向端部,设置有被夹在上述前端部分间并延伸到上述地面上的薄板。

另外,实施方式的乘客输送机,其中,上述保持部为截面U字状,上述保持部以上述U字的开放面左右互相对置的方式被安装于上述桁架,上述乘降板被装入到上述保持部的U字的内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自动扶梯的侧视图。

图2是表示该自动扶梯的局部侧面剖视图。

图3是表示该自动扶梯的局部侧面剖视图。

图4是表示该自动扶梯的局部俯视图。

图5是表示该自动扶梯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表示另一个例子的自动扶梯的局部侧面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中示出了作为乘客输送机的一例的自动扶梯10。自动扶梯10例如被安装在商业设施、交通工具的站点那样的建筑构造物12的上层与下层之间。自动扶梯10具有作为框体的桁架14。

桁架14被架设在构成建筑构造物12的上层的地面的第一地面16与构成下层的地面的第二地面18之间。桁架14是通过螺栓或焊接将上侧主弦部10、下侧主弦部22及多个竖条24结合的骨架构造。桁架14具有上侧层水平部26、下侧层水平部28、及设置在上侧层水平部26与下侧层水平部28之间的倾斜部30。

上侧层水平部26以与第一地面16连续的方式沿着桁架14的长度方向设置在倾斜部30的一个端部。下侧层水平部28以与第二地面18连续的方式沿着桁架14的长度方向设置在倾斜部30的另一个端部。

在上侧层水平部26设置有驱动机构34。驱动机构34具有驱动装置36、驱动链轮38及驱动链40。驱动装置36输出的转矩经由驱动链40传递给驱动链轮42。

在下侧层水平部28设置有从动链轮44。在驱动链轮42与从动链轮44之间卷挂有梯级链46。梯级链46在驱动链轮42在驱动装置36的作用下旋转时在桁架14的内部不间断地转圈。

梯级链46上以等间隔连结有多个梯级48。梯级48是供乘客乘入的部件,与梯级链46一起转圈。由此,乘入到梯级48的乘客被从上层的第一地面16向下层的第二地面18输送、或者从下层的第二地面18向上层的第一地面16输送。

在桁架14的右侧及左侧,设置有栏杆50。栏杆50从桁架14竖起,并且遍布桁架14的全长而设置。在栏杆50的外周部,安装有扶手带52。扶手带52是乘入到梯级48的乘客用手抓着的部件,与梯级48的转圈同步地在栏杆50的外周转圈。

在上侧层水平部26的长度方向的前端部,安装有第一桁架支撑角钢60。在下侧层水平部28的前端部,安装有第二桁架支撑角钢66。

第一桁架支撑角钢60呈具有水平片62和垂直片64的截面倒L字状的形状。垂直片64被固定于上侧层水平部26的短边侧端部,水平片62从上侧层水平部26的短边侧端部沿着桁架14的长度方向突出。

第二桁架支撑角钢66呈具有水平片68和垂直片70的截面倒L字状的形状。垂直片70被固定于下侧层水平部28的短边侧端部,水平片68从下侧层水平部28的短边侧端部沿着桁架14的长度方向突出。

第一桁架支撑角钢60的水平片60搭挂于第一地面16的第一支撑梁72,第二桁架支撑角钢66的水平片68搭挂于第二地面18的第二支撑梁74。

在第一地面16上设置有第一支撑梁72和竣工地面76。第一支撑梁72被设置在比竣工地面76稍微下降的位置。在第一支撑梁72上设置有锚板80。

在第二地面18上设置有第二支撑梁74和竣工地面82。第二支撑梁74被设置在比竣工地面82稍微下降的位置。在第二支撑梁74上设置有锚板84。

锚板80、84沿着桁架14的长度方向具有规定的进深。在锚板80的上表面隔着高度调整部件69载置有第一桁架支撑角钢60的水平片62,在锚板84的上表面隔着高度调整部件69载置有第二桁架支撑角钢66的水平片68。

在桁架14的上侧层水平部26与第一地面16的第一支撑梁72之间,形成有L1的间隔。桁架14的下侧层水平部28与第二地面18的第二支撑梁74之间也形成有相同的间隔。在桁架14的上侧层水平部26上设置有第一延长支撑部90。

接下来,使用图2~图5对第一延长支撑部90进行说明。图2是在图4的F2-F2切断的剖视图,图3是在图4的F3-F3切断的剖视图。图4是俯视图。图5中表示分解立体图。

第一延长支撑部90在桁架14的左右设置有一对。左右第一延长支撑部90具有夹着桁架14的长度方向中心基本上左右对称的构成。在图2~图5中,对左侧的第一延长支撑部90进行说明,关于右侧的第一延长支撑部90,代之以左侧的第一延长支撑部90的说明。

另外,在下侧层水平部28上,设置有第二延长支撑部。下侧层水平部28的第二延长支撑部具有与上侧层水平部26的第一延长支撑部90相同的构成,所以其说明代之以上侧层水平部26的第一延长支撑部90的说明。

如图3所示,第一延长支撑部90具有臂部94、保持部96、及作为固定部的固定座98。保持部96在下部具有安装板100,借助安装板100分别用螺栓或焊接被固定在左右的上侧主弦部20的上表面。在安装板100的上表面,相对于安装板100大致垂直地设置有纵板101。在纵板101上设置有截面U字状的引导部92。另外,安装板100也可以通过焊接而被安装在上侧主弦部10的上表面。

引导部92基本上形成为直线状,桁架14侧的高度被设置为比第一地面16侧的高度更高。即,引导部92从保持部96朝向第一地面16下降。

臂部94被保持于保持部96的U字的引导部92的内侧。臂部94在俯视时从保持部96起相对于桁架14的长度方向基本上平行地延伸。臂部94为截面U字状,以没有间隙且沿着引导部92滑动自如的方式被安装在引导部92的内侧。臂部94以与引导部92具有较多的重叠部分的方式被保持在保持部96的内侧。臂部94的前端部分95被固定于固定座98。

固定座98通过螺栓等的固定工具被固定在第一地面16上。臂部94通过固定座98以与引导部92具有的角度相等的角度被固定在第一地面16上。固定座98以基本上相对于第一地面16的角度不会变化的方式固定臂部94。

左右一对的保持部96使引导部92的U字状的开放面互相对置地被安装在桁架14的左右两侧。另外,臂部94在引导部92的内部以使其U字状的开放面互相对置的方式被保持。在该状态下,桁架14通过第一桁架支撑角钢60来支撑,成为基本上桁架14的载重几乎不施加于臂部94的状态。

在保持部96的下方安装有第一乘降板102。第一乘降板102具有收于左右的保持部96之间的长度。第一乘降板102被装配在安装板100之上,并被安装在桁架14(上侧层水平部26)的长度方向前端到安装板100的后端之间。在第一乘降板102的后方设置有梳齿板104。梳齿板104与以往的梳齿板相同。在第一乘降板102的前方设置有薄板106。

薄板106为板状部件,在桁架14侧的端部具有安装部108。薄板106具有与左右的固定座98的内侧的间隔相等的横宽。安装部108弯曲为曲柄状,并被安装在桁架14的上侧主弦部20。安装部108被安装于桁架14时,薄板106以能够移动的方式被夹在左右的固定座98间,并且在第一地面16之上重叠足够的长度。在第一延长支撑部90上设置有防护罩110。

防护罩110具有屏风部112和围裙部114。屏风部112具有多个管状部件116和将各管状部件116间的间隙封堵的板材118。屏风部112沿着桁架14的长度方向而设。屏风部112被安装在围裙部114的上表面。

围裙部114具有覆盖上表面和前后左右四个面、使下表面开放的大致长方体的箱形形状。围裙部114形成为覆盖第一延长支撑部90的整体所必要、并且没有浪费空间。围裙部114具有主围裙部120和副围裙部122。

主围裙部120如图5所示,具有与使第一延长支撑部90的臂部92及保持部96相加后的全长大致相等的长度,位于距桁架14较远一侧的面开放。副围裙部122具有滑动自如地安装于主围裙部120的内侧的形状,位于距桁架14较近一侧的面开放。主围裙部120和副围裙部122以具有重叠了规定长度的部分的方式被组合。

主围裙部120被固定于第一延长支撑部90的保持部96。副围裙部122被固定于第一地面16。假定桁架14与第一地面16的间隔打开等它们的间隔L1发生变动时,围裙部114的主围裙部120和副围裙部122适当滑动移动,以覆盖第一延长支撑部90的状态应对桁架14与第一地面16的间隔L1的变动。

以上,对第一地面16进行了说明,在第二地面18上也设置有与第一延长支撑部90相同的第二延长支撑部、第一乘降板102、防护罩110。

接下来,对自动扶梯10具有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自动扶梯10装配在建筑构造物12的第一地面16(上层)与第二地面18(下层)之间。自动扶梯10的桁架14,将第一桁架支撑角钢60的水平片62搭挂于第一地面16的第一支撑梁72、并将第二桁架支撑角钢66的水平片68搭挂于第二地面18的第二支撑梁74,而被安装于建筑构造物12。

下面,对第一地面16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另外,第二地面18产生的作用效果,与第一地面16产生的作用效果几乎相同,所以其说明代之以第一地面16的作用效果的说明。

桁架14上设置有一对第一延长支撑部90。具体而言,在桁架14的左右的上侧主弦部20上分别安装有保持部96。在保持部96安装有臂部94。臂部94的前端部分95被固定于固定座98。臂部94的大致一半的长度的部分被收纳于保持部96的引导部92。

在第一延长支撑部90的周围安装有防护罩110。防护罩110为,主围裙部120被固定于保持部96,副围裙部122被固定于第一地面16。

在桁架14之上,安装有梳齿板104和第一乘降板102。第一乘降板102被安装在左右的第一延长支撑部90之间。在桁架14的长度方向前方安装有薄板106。薄板106从桁架14起在左右的固定座98之间通过,延伸到第一地面16之上。

在通常的状态下,通过梯级48的走行而输送的乘客,从梯级48下来,在梳齿板104、第一乘降板102、薄板106之上走过而到达第一地面16。乘客在左右的防止罩110之间通过后进入到第一地面16上。第一延长支撑部90被防护罩110的围裙部114完全覆盖,所以不会产生任何问题。另外,屏风部112在管状部件116之间具有板材118,所以在管状部件116之间也不会夹入乘客。

设发生了地震从而桁架14与第一地面16的间隔L1发生了变动。于是,在第一桁架支撑角钢60的水平片62与锚板80之间等发生相对移动,而且伴随于此,臂部94从保持部96的引导部92被适当拉出或拉入而进行应对。

万一发生规模大的地震时,第一桁架支撑角钢60的水平片62有时从第一支撑梁72脱离。在该情况下也是,通过一端被保持部96保持且另一端即前端部分95被固定于安装板100的臂部94,上侧层水平部26支撑于第一地面16。

因此,即使第一桁架支撑角钢60从第一地面16离开,也通过第一延长支撑部90来支撑上侧层水平部26,桁架14不会从第一地面16脱落。臂部94具有足够支撑桁架14的强度,臂部94即使在从保持部96被最大程度拉出时,也能够支撑桁架14。第一延长支撑部90在将保持部96和臂部94一起观看时,前端部分95侧比后端侧即保持部96侧形成得更细。由此,第一延长支撑部90具有必要的强度并且被小型轻量化。

薄板106被夹在左右的固定座98之间,所以不会左右摆动,而沿着桁架14的长度方向移动。另外,由此桁架14的运动稳定化。

另外,在第一桁架支撑角钢60从第一地面16离开时,臂部94一边在引导部92内滑动一边从保持部96脱出。臂部94被设定为桁架14侧即保持部96侧比第一地面16侧更高,所以,桁架14从第一地面16离开时,保持部96即桁架14的位置随着臂部94的倾斜而上升。

然后,从第一地面16离开的桁架14通过摆回而返回到第一地面16。桁架14的桁架支撑角钢60通过保持部96而上升到比第一支撑梁72的锚板80更高的位置,因此第一桁架支撑角钢60的水平片62复原到第一支撑梁72的锚板80上。因此,桁架支撑角钢60不会与第一支撑梁72的桁架侧的壁面碰撞,桁架14就能够返回到第一地面16。另外,在臂部94也可以设置避免从保持部96脱离的防脱部件。

另外,自动扶梯10为,薄板106与第一地面16重叠足够的长度,所以即使桁架14与第一地面16相对移动,桁架14与第一地面16之间也被薄板106覆盖,在它们之间不会露出间隙。

并且,即使桁架14从第一地面16离开,主围裙部120与副围裙部122也在互相重叠的状态下滑动,所以第一延长支撑部90能够保持被防护罩110覆盖的状态。由此,即使在桁架14与第一地面16间扩开时,也能够防止第一延长支撑部90使乘客受伤。

接下来,对将已经设置的自动扶梯变更为与本实施方式的自动扶梯10相同的构成的步骤的一例进行说明。所谓的已经设置的自动扶梯是指,第一桁架支撑角钢60等的长度保持以往的长度不变且桁架支撑角钢的长度不足以应对大规模的地震的自动扶梯。

从设置于建筑构造物的已经设置的自动扶梯卸下梳齿板104和乘降板。在所露出的桁架14的上侧主弦部20,通过螺丝固定或焊接等固定第一延长保持部90的保持部96。将在第一延长支撑部90的臂部94的前端部分95所设置的固定座98固定于第一地面16。将固定座98固定的第一地面16优选通过强化混凝土等来加强。

如果第一延长支撑部90已被固定于桁架14,则安装梳齿板104和第一乘降板102。梳齿板104使用已经设置的梳齿板。第一乘降板102是适合于第一延长支撑部90的左右的保持部96的间隔的、长度较短的乘降板。

将主围裙部120安装于第一延长支撑部90的保持部96并将副围裙部122以重叠于主围裙部120的状态固定于第一地面16,而对第一延长支撑部90安装防护罩110。

然后,将薄板106配置在左右的固定座98之间,通过螺钉等将安装部108固定于桁架14。由此,不将第一桁架支撑角钢60等从第一地面16等卸下就能够将已经设置的自动扶梯改良为与本实施方式的自动扶梯10相同的抗震构造的自动扶梯。

通过本实施方式的自动扶梯10,即使在桁架14与第一地面16等的间隔扩展为超出通过以往的第一桁架支撑角钢60能够应对的范围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第一延长支撑部90支撑桁架14,而能够防止桁架14从第一地面16等的脱落。第一延长支撑部90具有足够的强度,并且能够实现小型轻量化。

自动扶梯10通过围裙部114及薄板106将第一延长支撑部90及桁架14和第一地面16之间封堵,所以能够防止间隙伤人。薄板106通过固定座98来引导,而且一对臂部94从第一地面16起延伸并安装于在桁架14上所设置的保持部96,所以能够防止桁架14的横向摆动,即使桁架14在桁架14的长度方向移动的情况下,也能够使桁架14的动作稳定。

在将已经设置的自动扶梯改良为本实施方式的自动扶梯10时,不需要使桁架14相对于建筑构造物12移动,所以能够以低成本和短期间进行施工。

对本实用新型的几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这些实施方式是作为例子提示的,意图不是限定实用新型的范围。这些新的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的各种各样的方式实施,在不脱离实用新型的宗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省略、置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及其变形包含于实用新型的范围及宗旨,并且包含于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实用新型及其等同的范围。

引导部92和臂部94也可以不是截面U字状。引导部92和臂部94只要彼此能够沿着各自的长度方向移动即能够伸缩,并且能够支撑规定的载重即可,也可以是其他的形状。例如,可以是截面圆形或四边形。

通过引导部92和臂部94构成的伸缩部,也可以不是安装于桁架14,而是如图6所示那样安装于第一地面16并将臂部94固定于桁架14。在引导部92中装入了臂部94,但通过引导部92和臂部94构成的伸缩部也可以是在臂部94中进一步装入了臂部的、多级的结构。

符号说明:

10:自动扶梯;12:建筑构造物;14:桁架;16:第一地面;18:第二地面;20:上侧主弦部;22:下侧主弦部;24:竖条;26:上侧层水平部;28:下侧层水平部;30:倾斜部;34:驱动机构;36:驱动装置;38:驱动链轮;40:驱动链;42:驱动链轮;44:从动链轮;46:梯级链;48:梯级;50:栏杆;52:扶手带;60:第一桁架支撑角钢;62:水平片;64:垂直片;66:第二桁架支撑角钢;68:水平片;70:垂直片;72:第一支撑梁;74:第二支撑梁;76、82:竣工地面;80、84:锚板;90:第一延长支撑部;92:引导部;94:臂部;95:前端部分;96:保持部;98:固定座;102:第一乘降板;104:梳齿板;106:薄板;108:安装部;110:防护罩;112:屏风部;114:围裙部;116:管状部件;118:板材;120:主围裙部;122:副围裙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