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客输送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27803发布日期:2018-09-25 20:53阅读:121来源:国知局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涉及乘客输送机。



背景技术:

当在建筑物中安装自动扶梯和移动的人行道等乘客输送机的情况下,在建筑物的地板上设置凹部,在该凹部的承载面架设乘客输送机的桁架的支撑角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10147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6-183008号公报

实用新型的内容

实用新型将要解决的课题

如上所述那样,乘客输送机利用支撑角件架设在建筑物中,然而,为了满足新法律中的抗震性,需要延长支撑角件。对于新设置的乘客输送机,能够以满足该抗震性的较长的尺寸设置支撑角件。

但是,在已有的乘客输送机中,存在难以为了满足该抗震性而延长支撑角件的问题。

因此,鉴于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对于已有的乘客输送机也能够满足抗震性的乘客输送机。



技术实现要素: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乘客输送机具有:框架用锚定板,被承载于将建筑物的地板削去形成的凹部中;桁架,沿前后方向延伸;左右一对的栏杆,设于所述桁架的上部;扶手带,在所述栏杆之上行进;支撑角件,从所述桁架的端部向前后方向突出;以及左右一对的追加框,被固定于所述桁架的端部的上表面,沿着所述支撑角件而且比所述支撑角件更长地突出,所述支撑角件被承载于未承载所述框架用锚定板的所述凹部上,所述追加框被承载于所述框架用锚定板上。

也可以是,在所述支撑角件的水平部分也固定有所述追加框。

也可以是,左右一对的所述追加框的上端部位于比所述地板的表面靠上方的位置。

也可以是,在左右一对的所述追加框之上分别罩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盖。

也可以是,所述栏杆的半圆形端部配置在所述桁架的上方。

也可以是,所述栏杆的半圆形端部配置在所述追加框的顶端部的上方。

也可以是,所述乘客输送机是自动扶梯或者移动的人行道。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1的自动扶梯的侧面说明图。

图2是自动扶梯的上楼层侧的立体图。

图3是从自动扶梯的上楼层侧的侧方观察的侧部的纵截面图。

图4是从自动扶梯的上楼层侧的侧方观察的中央部的纵截面图。

图5是从建筑物的凹部的正面观察的纵截面图。

图6是从桁架的正面观察的纵截面图。

图7是从已有的自动扶梯的上楼层侧的侧方观察的中央部的纵截面图。

图8是实施方式2的自动扶梯的上楼层侧的立体图。

图9是从自动扶梯的上楼层侧的侧方观察的侧部的纵截面图。

图10是从自动扶梯的上楼层侧的侧方观察的中央部的纵截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建筑物;2凹部;3承载面;10自动扶梯;12桁架;32乘梯下梯板;34乘梯下梯板;36栏杆;38扶手带;120上框材;122下框材;124 纵框材;126横框材;70支撑角件;70支撑角件;74垂直板;76水平板; 78追加框;80框架用锚定板;82地板封堵板;84盖。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自动扶梯10。

实施方式1

参照图1~图7说明实施方式1的自动扶梯10。

(1)自动扶梯10

参照图1说明自动扶梯10的构造。图1是从侧面观察自动扶梯10 的说明图。

作为自动扶梯10的框架结构的桁架12跨越建筑物1的上楼层的凹部2和下楼层的凹部2,并且由支撑角件70、72支撑。关于该安装方法在后面进行详细说明。

在位于桁架12的上端部的上楼层侧的机房14内部,设有使梯级30 行进的驱动装置18、左右一对的主驱动链轮24、24、左右一对的扶手驱动链轮27、27。该驱动装置18具有电机20、减速机、安装于该减速机的输出轴的输出链轮、通过该输出链轮进行驱动的驱动链22、和使电机 20的旋转停止而且保持停止状态的盘式制动器。左右一对的主驱动链轮 24、24通过该驱动链22进行旋转。左右一对的主驱动链轮24、24和左右一对的扶手驱动链轮27、27通过未图示的连结带相连结,并且同步地进行旋转。另外,在上楼层侧的机房14内部设有控制电机20和盘式制动器等的控制部50。

在位于桁架12的下端部的下楼层侧的机房16内设有左右一对的从动链轮26、26。在上楼层侧的左右一对的主驱动链轮24、24和下楼层侧的左右一对的从动链轮26、26之间卷挂着左右一对的环形的梯级链28、28。在左右一对的梯级链28、28以相等间隔安装有多个梯级30。在电机 20旋转时,梯级30的前轮301在被固定于桁架12的未图示的引导导轨上行进,后轮302在被固定于桁架12的引导导轨25上行进。

在桁架12的左右两侧竖立设有左右一对的栏杆36、36。在该栏杆 36的上部设有扶手导轨39,环状的扶手带38沿着该扶手导轨39移动。在栏杆36的上楼层侧的正面下部设有上楼层侧的正面裙板40,在下楼层侧的正面下部设有下楼层侧的正面裙板42,作为扶手带38的出入口的入口部46、48分别从正面裙板40、42突出。

在栏杆36的侧面下部设有裙板44,梯级30行进于左右一对的裙板 44、44之间。在上下楼层的裙板44的内侧面分别设有操作板52、56、扬声器54、58。

扶手带38从上楼层侧的入口部46进入正面裙板40内,通过引导辊组64架设在扶手驱动链轮27上,然后通过引导辊组66在裙板44内移动,从下楼层侧的入口部48露出于正面裙板42外部。并且,通过扶手驱动链轮27与主驱动链轮24一起旋转,扶手带38与梯级30同步移动。另外,还具有用于将行进的扶手带38按压在旋转的扶手驱动链轮27上的按压部件68。

在上楼层侧的左右一对的裙板44、44的乘梯下梯口,在机房14的天花板面水平地设有上楼层侧的乘梯下梯板32。在下楼层侧的左右一对的裙板44、44的乘梯下梯口,在机房16的天花板面水平地设有下楼层侧的乘梯下梯板34。在上楼层侧的乘梯下梯板32的顶端设有梳齿状的梳体(日文:コム)60,梯级30进入该梳体60中。并且,在下楼层侧的乘梯下梯板34的顶端也设有梳齿状的梳体62。

(2)桁架12的支撑构造

下面,参照图1~图6说明桁架12的支撑构造。另外,在图3、图4 中,为了容易理解支撑构造,省略了有关机房14内部的驱动装置18等的详细构造的记述。

首先,如图3~图5所示,在建筑物1的上楼层和下楼层设有凹部2、2,以便支撑自动扶梯10的桁架12的支撑角件70、70。该凹部2由钢筋或者混凝土形成,在比地板面低的位置形成有水平的承载面3。

如图3和图4所示,在凹部2的承载面3的端部承载着框架用锚定板80。

桁架12包括:左右一对的上框材120,沿前后方向延伸(参照图1、图3、图4);左右一对的下框材122(参照图1、图3、图4);纵框材124,连结上框材120和下框材122(参照图1、图3、图4);以及横框材126,连结左右一对的上框材120,并且分别连结左右一对的下框材122(参照图4、图6)。

如图1、图3、图4所示,在桁架12的前端部即上楼层侧的端部设有支撑角件70。如图3、图4所示,支撑角件70呈截面为L字状,包括沿着桁架12的前端面的纵框材124垂直设置的垂直板74、和从垂直板 74的上端部向前后方向突出的水平板76。该水平板76被固定在与桁架 12的上框材120的上表面相同高度的位置。

如图3、图6所示,沿着桁架12的上框材120的前端部分的上表面和支撑角件70的水平板76固定有左右一对的追加框78。追加框78如图 2、图5所示包括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底板781、从底板781的一端部向上方延伸的纵板782、和从纵板782的上端部沿水平方向延伸的上板783。并且,将底板781承载于上框材120和水平板76,并用多根螺栓784固定。追加框78的顶端的位置如图3所示,比支撑角件70的水平板76的顶端的位置突出较长,该长度与为了使具有新法所规定的抗震性而延长的尺寸相当。另外,如图3所示,凹部2的承载面3的前后方向的尺寸形成为能够承载追加框78的尺寸L1。并且,如图3~图5所示,支撑角件70被承载于不存在框架用锚定板80的凹部2的承载面3,追加框78 被承载于框架用锚定板80。

在左右一对的追加框78、78之间,如图2和图6所示,在栏杆36 之间承载着乘梯下梯板32,如图2和图5所示,在建筑物1的凹部2的位置承载着地板封堵板82。如图4所示,上楼层侧的地板面和地板封堵板82、乘梯下梯板32的高度相同,而且承载于同一个面上。如图2所示,追加框78的上端部比地板封堵板82、乘梯下梯板34的高度更高地突出。因此,如图2和图3所示,该部分被由灰浆形成的盖84覆盖。该盖84 由上表面、左右两个侧面、前表面、后表面形成,只有底面开口,顺着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追加框78罩住前后方向。

并且,如图2~图4所示,栏杆36的前端部形成为半圆形端部37,扶手带38沿着该半圆形端部37移动,并从入口部46进入或者退出。并且,栏杆36的半圆形端部37位于桁架12的前端部的大致上方。

如图1所示,在桁架12的后端部即下楼层侧的端部设有支撑角件 72,与上楼层侧的支撑角件70一样,固定有在图1中未图示的追加框78。并且,如图1所示,支撑角件72被承载于下楼层侧的凹部2,追加框78 被承载于框架用锚定板80,追加框78被盖84罩住。

(3)已有的桁架12的安装构造

参照图7说明已有的自动扶梯10的安装构造。该安装构造依据于旧法的抗震性。

如图7所示,在建筑物1设有符合旧法的凹部2。即,该凹部2的前后方向的尺寸是L0(其中,L0<L1),并形成为比支撑角件70的水平面76稍大的尺寸。关于已有的自动扶梯10的桁架12,在建筑物1的凹部2承载着支撑角件70的水平板76。

(4)桁架12的安装方法

下面,说明将图7的已有的自动扶梯10的桁架12的安装构造设为图4的本实施方式的安装构造时的安装方法。

(第1工序)

在第1工序中,如图7所示,在保持将桁架12架设于上楼层和下楼层之间的状态下,将上楼层侧的凹部2的前端部的用虚线示出的地板面 2’削去,使凹部的前后方向的尺寸L0(参照图7)增大至L1(参照图4、图7)。其中,L0<L1。在下楼层侧也一样,将凹部2的后端部的地板面削去,使凹部2的前后方向从尺寸L0增大至L1。

(第2工序)

在第2工序中,如图3、图4、图5所示,在未承载支撑角件70的部分,在较宽的凹部2的承载面3上承载框架用锚定板80。

(第3工序)

在第3工序中,如图3所示,利用螺栓784将追加框78固定于桁架 12的上框材120和支撑角件70的水平板76。在这种情况下,将从水平板76突出的追加框78承载于框架用锚定板80。另外,当在框架用锚定板80和追加框78之间产生间隙的情况下,夹放一片或者多片垫片进行高度调整。

(第4工序)

在第4工序中,将乘梯下梯板34承载于桁架12的上方,在承载面 3的上方,在左右一对的追加框78之间承载地板封堵板82。在这种情况下,使上楼层侧的地板面和地板封堵板82和乘梯下梯板34处于同一个面上。

(第5工序)

在第5工序中,将箱形的盖84分别罩在左右一对的追加框78、78 上并固定。由此,乘客看不到追加框78、78。

与上楼层侧一样,在下楼层侧也将地板面削去来扩大凹部2,以承载框架用锚定板80,在框架用锚定板80上承载追加框78。并且,承载乘梯下梯板34、地板封堵板82,将盖84罩在追加框78上。

(5)效果

根据本实施方式,即使是已有的自动扶梯10,通过将地板面削去来扩大凹部2,利用尺寸比支撑角件70、70长的追加框78支撑桁架12,因而能够增强抗震性。

另外,即使是追加追加框78的情况下,也不需要使已有的自动扶梯 10移动,仅仅将凹部2扩大并承载框架用锚定板80即可,因而追加作业简单。

另外,追加框78仅利用螺栓784固定在水平板76、桁架12的上框材120上,因而追加作业简单。

(变更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仅是将盖84罩在追加框78上,但也可以在该盖84上设置护栏。利用该护栏容易进行人的引导,使乘客不会被盖84 绊倒。

实施方式2

下面,参照图8~图10说明实施方式2的自动扶梯10。

在实施方式1中,栏杆36的半圆形端部37位于桁架12的前端部的大致上方。在本实施方式中,栏杆36的半圆形端部37的位置与实施方式1不同,如图8所示,位于覆盖追加框78的盖84的前端部的上方,即位于追加框78的顶端部的上方。如图9及图10所示,在盖84的上方具有栏杆36。

由此,由于栏杆36位于盖84的上方,因而不需设置护栏,乘客不会被盖84绊倒。

变更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在框架用锚定板80和追加框78之间设置传感器,在追加框78相对于框架用锚定板80向前后方向或者左右方向错位移动的情况下,该传感器进行检测,并通过控制装置50向外部通知错位了的情况。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应用于自动扶梯10,但也可以应用于移动的人行道来取代自动扶梯。

以上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但该实施方式仅是作为示例而示出的,不能理解为限定实用新型的范围。这些新的实施方式可以通过其他各种方式实现,在不脱离实用新型的主旨的范围下能够进行各种省略、替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及其变形包含在实用新型的范围和主旨中,并且包含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实用新型及其等同的范围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