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电能表工装板升降的升降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32983发布日期:2019-02-11 00:07阅读:197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电能表工装板升降的升降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升降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电能表工装板升降的升降机。



背景技术:

电能表在生产过程中,将产品从工装板的首端运送到尾端,在产品到达工装板尾端时,由人工移载工装板,同时,工装板还需人工进行回首端操作,以便完成下个输送链的输送工作。通过人工运送的方式,不仅操作不便,而且耗时长,运输效率不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电能表工装板升降的升降机,以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电能表工装板升降的升降机。

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电能表工装板升降的升降机,包括矩形底座,所述矩形底座上表面设有环形凹槽,所述环形凹槽内设有一号固定架,所述矩形底座上表面中心处设有两对矩形凹槽,每个所述矩形凹槽内设有二号固定架,每个所述二号固定架内设有升降机,每个所述升降机上表面设有支撑杆,两对所述支撑杆上表面设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上表面边缘处设有两对电控夹手,所述一号固定架内侧表面下端设有一号支撑板,所述一号支撑板侧表面设有三号固定架,所述三号固定架内设有一号推动机,所述一号推动机上且远离三号固定架一端设有一号推动板,所述一号固定架内侧表面上端设有二号支撑板,所述二号支撑板侧表面设有四号固定架,所述四号固定架内设有二号推动机,所述二号推动机上且远离四号固定架一端设有二号推动板。

所述支撑板上表面设有防滑保护垫。

每个所述电控夹手内侧表面设有一对弹性防滑垫。

所述一号推动板侧表面设有弹性保护垫,所述二号推动板侧表面设有弹性保护垫。

所述矩形底座下表面设有防滑垫。

所述一号固定架侧表面设有一对把手。

有益效果:通过升降机进行升降,从而达到效果,不仅操作方便,而且耗时短,运输效率高,减少了不必要的麻烦,提高了工作的效率。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作进一步说明,以充分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和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中,1、矩形底座;2、一号固定架;3、二号固定架;4、升降机;5、支撑杆;6、支撑板;7、电控夹手;8、三号固定架;9、一号推动机;10、一号推动板;11、四号固定架;12、二号推动机;13、二号推动板;14、防滑保护垫;15、弹性防滑垫;16、弹性保护垫;17、防滑垫;18、把手;19、一号支撑板;20、二号支撑板。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3所示,一种用于电能表工装板升降的升降机,包括矩形底座1,所述矩形底座1上表面设有环形凹槽,所述环形凹槽内设有一号固定架2,所述矩形底座1上表面中心处设有两对矩形凹槽,每个所述矩形凹槽内设有二号固定架3,每个所述二号固定架3内设有升降机4,每个所述升降机4上表面设有支撑杆5,两对所述支撑杆5上表面设有支撑板6,所述支撑板6上表面边缘处设有两对电控夹手7,所述一号固定架2内侧表面下端设有一号支撑板19,所述一号支撑板19侧表面设有三号固定架8,所述三号固定架8内设有一号推动机9,所述一号推动机9上且远离三号固定架8一端设有一号推动板10,所述一号固定架2内侧表面上端设有二号支撑板20,所述二号支撑板20侧表面设有四号固定架11,所述四号固定架11内设有二号推动机12,所述二号推动机12上且远离四号固定架11一端设有二号推动板13。

所述支撑板6上表面设有防滑保护垫14。

每个所述电控夹手7内侧表面设有一对弹性防滑垫15。

所述一号推动板10侧表面设有弹性保护垫16,所述二号推动板13侧表面设有弹性保护垫16。

所述矩形底座1下表面设有防滑垫17。

所述一号固定架2侧表面设有一对把手18。

具体实施方式,首先,在闲置处安装控制器,矩形底座1上表面的环形凹槽用于固定一号固定架2,通过传送带,将电能表工装板送入到支撑板6上表面边缘处的电控夹手7处,控制器控制电控夹手7将电能表工装板加紧,矩形底座1上表面中心处的矩形凹槽内的二号固定架3用于固定升降机4,升降机4上表面的支撑杆5用于支撑支撑板6,控制器通过控制升降机4,将支撑板6推动上去,从而达到合适的高度,然后控制器控制二号推动机12进行推动,然后二号推动板13推动电能表工装板,将电能表工装板推动到另一个传送带上,相反将电能表工装板送入到支撑板6上表面边缘处的电控夹手7处,控制器控制电控夹手7将电能表工装板加紧,控制器通过控制升降机4,将支撑板6降下去,从而达到合适的高度,然后控制器控制一号推动机9进行推动,然后一号推动板10推动电能表工装板,将电能表工装板推动到另一个传送带上,非常的方便。

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具体实施例。应当理解,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无需创造性劳动就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做出诸多修改和变化。因此,凡本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依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实验可以得到的技术方案,皆应在由权利要求书所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