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重与轿厢自动平衡节能电梯的制作方法_3

文档序号:9482665阅读:来源:国知局
的节轮半径相等,对重二(16)和对重位置传感器(7)固定连接,传动装置(5)使用无级变速器(ContinuouslyVariableTransmiss1n)的现有无级传动技术调整传动比(如果使用跳挡有级传动也可以得到近似的效果),所述传动比指对重二(16)牵引的滑轮与曳引机(4)曳引轮角速度的比值,曳引机(4)的电动机轴或曳引轮轴与导向轮二(13)轴传动连接,导向轮二(13)轴与导向轮二( 14)轴传动连接,导向轮二( 14)轴与传动装置二( 18)的输出轴同轴连接(传动连接也可以得到基本相同的效果,包括摩擦传动连接和啮合传动连接),传动装置二(18)的输入轴与对重三牵引滑轮(19)轴传动连接(包括摩擦传动连接及嗤合传动连接),如果对重三牵引滑轮(19)内置于传动装置二(18)中同轴连接也可以得到基本相同的效果,对重三牵引滑轮(19)以钢丝绳和对重三(17)连接【如果对重三牵引滑轮(19)内置于传动装置二(18)中,则传动装置二( 18)输入轴与对重三牵引滑轮(19)同轴连接,传动装置二( 18)内置的对重三牵引滑轮(19)以钢丝绳与对重三(17)连接】,为了便于理解技术方案,设对重三牵引滑轮(19)的节轮半径与曳引机(4)曳引轮的节轮半径相等,对重三(17)和对重位置传感器
(7)固定连接,传动装置二( 18)使用无级变速器(Continuously VariableTransmiss1n)的现有无级传动技术调整传动比(如果使用跳挡有级传动也可以得到近似的效果),所述传动比指对重三牵引滑轮(19)与曳引机(4)曳引轮角速度的比值,电梯可编程逻辑控制器(1)与轿厢(3)、曳引机(4)、传动装置(5)、传动装置二(18)及其它电梯机电设备(2)有线连接,与对重位置传感器(7)无线连接,配重(8)是为了使牵引轿厢或对重的钢丝绳与其复绕滑轮的摩擦力能够达到安全指标而设置,分别以钢丝绳与对重二(16)及对重三(17)连接,其重量按各国各地的相关安全标准由公知的计算方式求得,上部对重限行区域线(11)指该线以上为上部对重二(16)及对重三(17)限行区,该线由计算求得其位置,它位于对重二
(16)及对重三(17)允许最高点(设为同一点)往下h处,h=hlXQ2/WX Θ,式中hi为轿厢(3 )允许最低点至允许最高点的距离,Q2为轿厢(3 )的最大载重重量,W为对重二( 16 )或对重三(17)的实际重量(设其两者相等),它等于对重二(16)的重量减去配重(8)的重量(下同),Θ为误差安全系数,按各国各地的相关安全标准取值,为了便于理解技术方案可以取
1.05,下部对重限行区域线(12)指该线以下为下部对重二( 16)及对重三(17)限行区,该线由计算求得其位置,它位于对重二( 16)及对重三(17)允许最低点(设为同一点)往上h处,h同上。在图3、图6及图7中:轿厢(3)平层时,曳引机(4)的制动器抱闸,每次轿厢门开启后在闭合时,由电梯可编程逻辑控制器(1)按轿厢称量装置的重量信号整理计算后向传动装置(5)和传动装置二(18)发出改变传动比的命令,传动装置的执行机构动作改变传动比,具体为:一般情况下(指除以下两种特殊情况),电梯可编程逻辑控制器(1)有多种算法,在此列举两种,第一种算法是,控制传动装置(5)和传动装置二(18)之一个按轿厢(3)的实际载重重量调整传动比为Q1/W,另一个传动比为零(可以采用制动器及离合器实现),Q1为轿厢(3)的实际载重重量,由轿厢(3)的称量装置提供数据给电梯可编程逻辑控制器(1)计算得出,W是一个固定值,把它预设给电梯可编程逻辑控制器(1)的数据库。此时轿厢运行,对重一(15)与轿厢(除去载重)势能变化绝对值始终相等,对重二(16)或对重三(17)之一个与轿厢的载重势能变化绝对值也相等,因为对重二(16)或对重三(17)牵引的滑轮节轮半径与曳引机曳引轮节轮半径相等,对重二(16)或对重三(17)与轿厢的线速度比等于传动比H1/H2=Q1/W,式中H1为对重二( 16)或对重三(17)位置垂直变化的距离,H2为轿厢位置垂直变化的距离,Q1与W同上,此时,对重一(15)、对重二( 16)及对重三(17)三者的总势能变化等于轿厢包括载重的总势能变化。第二种算法是,控制传动装置(5)和传动装置二(18)均按轿厢(3)的实际载重重量调整传动比为Q1/2W,Q1与W同上,此时轿厢运行,对重一(15)与轿厢(除去载重)势能变化绝对值始终相等,对重二(16)和对重三(17)两者势能变化与轿厢的载重势能变化绝对值也相等,因为对重二(16)和对重三(17)牵引的滑轮节轮半径与曳引机曳引轮半径相等,对重二(16)和对重三(17)与轿厢的线速度比等于传动比H1/H2=Q1/2W,式中Hl为对重二(16)和对重三(17)位置垂直变化的距离,H2为轿厢位置垂直变化的距离,Ql与W同上,此时,重一(15)、重二(16)及对重三(17)三者的总势能变化等于轿厢包括载重的总势能变化。上述两种特殊情况为:特殊情况一:对重二(16)或对重三(17)位置在上部对重二和对重三限行区,而且轿厢(3)为上行信号;特殊情况二:对重二(16)或对重三(17)位置在下部对重二和对重三限行区,而且轿厢(3)为下行信号,在这两种情况下,为了便于理解技术方案,下面再详述可编程逻辑控制器(I)的复杂算法,其简单算法是,第一种算法(与上述第一种算法对应),无论轿厢(3)空载或负载多少,都是控制传动装置(5)或传动装置二(18)调整传动比为Q2/W,Q2为轿厢(3)的最大载重重量,W同上,这种算法可以使对重二(16)和对重三(17)不会同时在其限行区,此时轿厢运行,因为对重二(16)和对重三(17)牵引的滑轮节轮半径与曳引机曳引轮节轮半径相等,所以它们的线速度比等于传动比,对重二(16)或对重三(17)位置垂直变化距离与轿厢位置垂直变化距离的关系为H1=Q2/WXH2,式中Hl为对重二( 16)或对重三(17)位置垂直变化的距离,H2为轿厢位置垂直变化的距离,Q2与W同上。第二种算法(与上述第二种算法对应),无论轿厢(3)空载或负载多少,都是控制传动装置(5)和传动装置二(18)调整传动比均为Q2/2W,Q2与W同上,这种算法的对重二( 16)和对重三(17)会同时在其限行区,此时轿厢运行,因为对重二(16)和对重三(17)牵引的滑轮节轮半径与曳引机曳引轮半径相等,所以它们的线速度比等于传动比,对重二( 16)和对重三(17)位置垂直变化距离与轿厢位置垂直变化距离的关系为H1=Q2/2WXH2,式中Hl为对重二( 16)和对重三(17)位置垂直变化的距离,H2为轿厢位置垂直变化的距离,Q2与W同上。传动装置(5)及传动装置二(18)调整动作完成后,信号回馈给电梯可编程逻辑控制器(1),轿厢(3)按电梯可编程逻辑控制器(I)指令运行。对重二( 16)或对重三(17)位置在上部或下部对重二( 16)和对重三(17)限行区时,需要锁定轿厢上、下行信号后调整传动比,或当上、下行信号改变后,电梯可编程逻辑控制器(I)控制轿厢运行前,重新控制传动装置调整传动比。上述两种特殊情况下,可编程逻辑控制器(I)的复杂算法是,特殊情况一:第一种算法(与上述第一种算法对应),对重二(16)或对重三(17)位置在上部对重限行区,而且轿厢为上行信号,设此层站与顶层站的距离为h2,此时对重二( 16)或对重三(17)位置与上部对重限行区域线(11)的距离为h3 (指在限行区的对重,下同),设Q1、W同上,当h3/h2 < Ql/ff时,则可编程逻辑控制器(I)控制传动装置(5)或传动装置二(18)调整传动比为Q1/W,当h3/h2 > Ql/ff时,则可编程逻辑控制器(I)控制传动装置(5)或传动装置二( 18)调整传动比为h3/h2,第二种算法(与上述第二种算法对应),对重二( 16)和对重三(17)位置在上部对重限行区,而且轿厢为上行信号,设此层站与顶层站的距离为h2,此时对重二(16)和对重三(17)位置(设其为同一高度)与上部对重限行区域线(11)的距离为h3,设Q1、W同上,当h3/h2 < Q1/2W时,则可编程逻辑控制器(I)控制传动装置(5)和及传动装置二(18)均调整传动比为Q1/2W,当h3/h2 > Q1/2W时,则可编程逻辑控制器(I)控制传动装置(5 )及传动装置二( 18 )均调整传动比为h3/h2。特殊情况二:第一种算法(与上述第一种算法对应),对重二(16)或对重三(17)位置在下部对重二( 16)和对重三(17)限行区,而且轿厢为下行信号,设此层站与底层站的距离为h4,此时对重二( 16)或对重三(17)位置与下部对重限行区域线(12)的距离为h5,设Ql、W同上,当h5/h4 < Ql/ff时,则可编程逻辑控制器(1)控制传动装置(5)或传动装置二(18)调整传动比为Q1/W,当h5/h4 > Ql/ff时,则可编程逻辑控制器(1)控制传动装置(5)或传动装置二(18)调整传动比为h5/h4,第二种算法(与上述第二种算法对应),对重二(16)或对重三(17)位置在下部对重二( 16)和对重三(17)限行区,而且轿厢为下行信号,设此层站与底层站的距离为h4,此时对重二( 16)和对重三(17)位置与下部对重限行区域线(12)的距离为h5,设Q1、W同上,当h5/h4 < Q1/2W时,则可编程逻辑控制器(1)控制传动装置(5)及传动装置二(18)均调整传动比为Q1/2W,当h5/h4 > Q1/2W时,则可编程逻辑控制器(1)控制传动装置(5)及传动装置二(18)均调整传动比为h5/h4。采用第一种算法时,一般情况下,可编程逻辑控制器(1)具体控制传动装置(5)或传动装置二( 18)哪一个的问题,在此引入一个“对重有利位置点”来说明,对重有利位置点,下称有利点,指轿厢位于其允许最低点至允许最高点的中点时,对重允许最低点至允许最高点的中点,是对重的有利点,这样,可编程逻辑控制器(1)按轿厢运行方向及重量信号和对重二( 16)及对重三(17)的位置信号(运算整理后与传动装置)控制离有利点距离远的对重向有利点方向移动或控制离有利点距离近的对重向有利点反方向移动。采用第二种算法时,应使得对重二(16)和对重三(17)安装调试时高度一致,并在电梯运行中由可编程逻辑控制器(1)监视且控制调整其因为机器误差造成其高度不一致的情况,这种算法,上部对重限行区域线(11)可以向上平移,至对重二
(16)和对重三(17)允许的最高点到上述上部对重限行区域线(11)距离的中点;下部对重限行区域线(12)可以向下平移,至对重二(16)和对重三(17)允许的最低点到上述下部对重限行区域线(12)距离的中点。由上可见,在一般情况下与两种特殊情况下,对重二(16)和对重三(17)位置变化不仅
当前第3页1 2 3 4 5 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