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鞋底成型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486600阅读:30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鞋底成型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到一种双色鞋底成型机,特别涉及到一种具有可垂直及水平移动的底模及中模,以及一可倾摆预定角度的上模,由上、中、下模的动作配合,达到全自动双色鞋底射出成型的功能,同时让操作者更容易取出鞋底成品的鞋底成型机。
背景技术
如图1所示,92年6月11日公告第537187号新型专利,该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橡胶鞋底射出成型机构,该结构包含一机台100、一第一至第四模座101、102、103、104于同一轴线,一个或一个以上驱动源可带动模座产生上下位移,当第一至第四模座彼此呈迭设时,可制得具有双层颜色的鞋底;一平移机构105可控制带动该第三模座103于一固设位置与一退移位置间做横向平移,当该第三模座位于退移位置时,该第一、第二及第四模座可彼此迭设,并于第一与第二、第二与第四模座间分别制得一鞋底成品。一推移装置106的伸缩阀杆轴接于第一模座101的一边,而模座101的另一边与机座100的一侧轴合,该推移装置106的伸缩阀杆动作,可驱使该第一模座以与机座100轴接的端为心而于取料位置及合模位置间摆动,特别是推动至取料位置P2,斜设的第一模座期能方便鞋成品取下。
但现有背景中所述的现有技术仍有待改进的空间,其最主要的原因是第一模座的倾设角度不足,而造成倾角不足的原因则在于第一模座为单边摆动模式,以及第一模座与第二模座的距离不足所致。第一模座并没有提供一较佳的取料角度,操作者仍需在狭小的空间中取出鞋成品或清理模具,其方便性并非如该实用新型说明书所述。而若以加大第一与第二模座的距离为解决方实用新型,那么整台机具将变得更加庞大,更加占用空间,模座的移动距离加长,延缓开合模时间,将使制程时间延长,其产生的缺点实已掩盖了其它的优点。亟待研发出新的上模结构,使该上模结构可被控制而倾摆至整组机具的外侧,让操作者能在更大更方便的空间中取出鞋底成品。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通过提供一种新的鞋底成型机,使其具有可垂直及水平移动的底模及中模,以及一可倾摆预定角度的上模,由上、中、下模的动作配合,达到全自动双色鞋底射出成型的功能,同时让操作者更容易取出鞋底成品的功能。
本实用新型是由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鞋底成型机,主要包含一由主油压系统11控制使其沿着主要支柱13上下移动的下模座20;一可沿着该支柱13上下移动的中模座30;以及一设于该支柱13顶端的上模座40;该上模座40的一上模板41,其顶面设至少一凸体43,底面设一上模42;二顶架44,分设于该支柱13顶端;一轴45,两端固于该顶架44,轴身穿于该凸体43,且与凸体43保持可转动的对应关系;一第一上模油压系统461,设于其中一顶架44,其活塞轴接于该上模板41的端部。
前述的鞋底成型机,该上模板41的外围可垂直滑动地设至少二上杆47,该上杆47的杆底共同连接一中框24。
前述的鞋底成型机,该上杆47的顶端共设一上板48,该上板48固定一第二上模油压系统462,其活塞穿透该上板48连接于该上模板41。
前述的鞋底成型机,该下模座20具有一可水平往复移动的下模22。
前述的鞋底成型机,该下模22由一下模滑板21与下模座20结合,该下模滑板21由一控制其水平往复移动的下模油压系统23。
前述的鞋底成型机,该中模座30具有一可水平往复移动的中板35。
前述的鞋底成型机,该中模座30包含二可沿着该支柱上下移动的横模柱31,二横模柱31的相对侧各设一中模滑条34,二中模滑条34之间共设该中板35。
前述的鞋底成型机,该中模滑条34底面设齿341,由一个位于其中一横模柱31下方的使该中模滑条34水平往复移动预定距离的马达36带动。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和有益效果实用新型的上模座以轴心配合第一上模油压统的活塞收缩而向机具的外上方摆动呈倾斜的取科位置;不仅如此,该第二上模油压统可控制中框与上模分离,将待取的鞋成品更往外推,如此的取料位置及角度使操作者于宽敞无碍的空间中取下鞋品或者是清理模具。与现有技术相较,实用新型上模座的倾斜取料角度增加,操作者取料或整理模具的空间变大,方便性倍增。


图1为现有技术的概况图;图2为双色鞋大底外观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上模座外观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鞋底成型机的整体正面图;图5为依据第四图的位置所绘的上模、中框、中板以及下模的剖面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鞋底成型机的整体侧面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鞋底成型机的整体侧面上模及中框于取料位置的动作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上模、中框、中板以及下模的动作剖面图(一);图9为本实用新型上模、中框、中板以及下模的动作剖面图(二);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上模、中框、中板以及下模的动作剖面图(三);
图11为本实用新型上模、中板以及下模的动作剖面图(四);图12为本实用新型上模、中板以及下模的动作剖面图(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鞋底成型机,主要包含请参阅图4、图6所示,一机底座10,供一主油压系统11组设其下。一下模座20,可滑动地设于机底座10外围的一个或一个以上主要支柱13上,并由该主油压系统11控制其沿着该主要支柱13上下移动预定距离。该下模座20顶面以一下模滑板21组设如图5所示的一下模22,该下模滑板21由一固定于下模座20侧边的下模油压系统23控制,使下模22得水平往复移动预定距离。
请参阅图4、图5、图6所示,一中模座30,以二横模柱31设于主要支柱13上,并可由二设置在下模座20两侧的中模油压系统32控制其沿着该主要支柱13上下移动预定距离。该二横模柱31的相对侧各组设一中模滑条34,二中模滑条34之间共设一中板35,该中板35的上下两面皆设置鞋大底成型所需的模面;该中模滑条34底面设齿341,其中一横模柱31下方设一马达36,马达36动力输出端的齿轮(图未示)啮合该齿341,带动该中模滑条34水平往复移动预定距离。
请参阅图3、图4、图5、图6所示,一上模座40,具有一上模板41,该上模板4 1底面设一上模42,顶面两侧各设一拱形凸体43;该拱形凸体43外侧的二主要支柱13上各固定一顶架44,该顶架44及拱形凸体43共同穿过一轴45,该拱形凸体43与轴45为可转动的对应关系。其中一顶架44连设一第一上模油压系统461,其活塞轴接于该上模板41的端部侧边;该上模板41的外围可垂直滑动地设数支上杆47,该上杆47的杆底共同连接如图5所示的一中框24,该中框24位于上模42与中板35之间,该上杆47顶端共设一上板48,该上板48顶面立设一第二上模油压系统462,其活塞透过上板48结合于一共连在二拱形凸体43顶面的桥板49上。请参阅图7和图6所示,该第一上模油压系统461的活塞伸缩,可使该上模板41以45为轴心而往机体的外上方摆动倾斜至取料位置或呈水平状的合模位置;而第二上模油压系统462的活塞伸缩则可控制该上杆47垂直移动,控制中框24于中板35与上模42之间移动,与中板35或上模42结合或分离。
以如图8-图12说明实用新型上模42、中板35、中框24以及下模22的作动,图中并以假想的高度标线S及一个或一个以上位点P定义上述各模及框的移动情形。
请参阅图8,该上模42、中板35、以及下模22分开并同轴线L排列,而中框24结合于中板35上。
请参阅图9,下模22、中板35及中框24均往上移动呈合模状态。于此阶段完成鞋大底的注料、加热、冷却、成型等步骤,鞋大底90的内层鞋底91(请参阅图2)成型于上模42、中框24及中板42之间,外层鞋底92成型于下模22与中板35之间。
请参阅图10,中板35与中框24分离,下模22与中板35分离,该中框24仍结合于上模42底面。成型的内层鞋底91位于中框24与上模42之间,成型的外层鞋底92位于下模22上。同时,该中板35被外移至上、下模42、22对应区域范围之外,可于此时进行更换中板或整理等作业。
请参阅图11,该下模22、中板35上升一预定距离,使上模42、中框24与下模22合模,将内层鞋底91及外层鞋底92结合。
请参阅图12,下模22、中板35下降,中板35复位,下模22水平外移,以便进行换模或整理等作业;成型的鞋大底90位于中框24上。该上模42及中框24被倾摆呈倾斜的状态,同时中框24平行移出该上模42,将鞋大底90推至一适宜取卸的位置。
再配合图7所示,该上模座40的第一上模油压系统461的活塞收缩,使上模板41以45为轴心,向机具的外上方向摆动呈倾斜的取料位置,使中框24及其上的成型鞋大底90显露在机体的外侧,同时,该第二上模油压系统462的活塞收缩,将上杆47压推,使与其连接的中框24与上模22平行分离,将中框24上的成型鞋大底90更向外侧推出至操作者容易取料的位置。
本实用新型的上模座41以45为轴心配合第一上模油压系统461的活塞收缩而向机具的外上方摆动呈倾斜的取料位置;不仅如此,该第二上模油压系统462可控制中框24与上模22分离,将待取的鞋成品更往外推,如此的取料位置及角度使操作者于宽敞无碍的空间中取下鞋品或者清理模具。与现有技术相较,实用新型上模座的倾斜取料角度增加,操作者取料或整理模具的空间变大,方便性倍增。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限制本实用新型所描述的技术方实用新型;因此,尽管本说明书参照上述的各个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已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仍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修改或等同替换;而一切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技术方实用新型及其改进,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权利要求1.一种鞋底成型机,主要包含一由主油压为统(11)控制使其沿着主要支柱(13)上下移动的下模座(20);一可沿着该支柱(13)上下移动的中模座(30);以及一设于该支柱(13)顶端的上模座(40);特征在于一上模板(41),其顶面设至少一凸体(43),底面设一上模(42);二顶架(44),分设于该支柱(13)顶端;一轴(45),两端固于该顶架(44),轴身穿于该凸体(43),且与凸体(43)保持可转动的对应关为;一第一上模油压为统(461),设于其中一顶架(44),其活塞轴接于该上模板(41)的端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鞋底成型机,其特征在于该上模板(41)的外围可垂直滑动地设至少二上杆(47),该上杆(47)的杆底共同连接一中框(24)。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鞋底成型机,其特征在于该上杆(47)的顶端共设一上板(48),该上板(48)固定一第二上模油压为统(462),其活塞穿透该上板(48)连接于该上模板(4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鞋底成型机,其特征在于该下模座(20)具有一可水平往复移动的下模(22)。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鞋底成型机,其特征在于该下模(22)由一下模滑板(21)与下模座(20)结合,该下模滑板(21)由一控制其水平往复移动的下模油压系统(23)控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鞋底成型机,其特征在于该中模座(30)具有一可水平往复移动的中板(35)。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鞋底成型机,其特征在于该中模座(30)包含二可沿着该支柱上下移动的横模柱(31),二横模柱(31)的相对侧各设一中模滑条(34),二中模滑条(34)之间共设该中板(35)。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鞋底成型机,其特征在于该中模滑条(34)底面设齿(341),由一位于其中一横模柱(31)下方的使该中模滑条(34)水平往复移动预定距离的马达(36)带动。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鞋底成型机,包括一沿着主要支柱上下移动的下模座;一可沿着该支柱上下移动的中模座;以及一设于该支柱顶端的上模座;该上模座以轴心配合第一上模油压系统的活塞收缩而向机具的外上方摆动呈倾斜的取料位置;第二上模油压系统可控制中框与上模分离,将待取的鞋成品更往外推,如此的取料位置及角度使操作者于宽敞无碍的空间中取下鞋品或者是清理模具。
文档编号B29D35/12GK2723177SQ200420048539
公开日2005年9月7日 申请日期2004年4月16日 优先权日2004年4月16日
发明者田文森 申请人:大田油压机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