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质薄壳件复合体的外表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434095阅读:22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塑质薄壳件复合体的外表膜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一种塑质薄壳件复合体的外表膜及其应用方法,尤指一种可将 所述的外表膜置在一成型模具内供在所述的外表膜上射出成型一塑质薄壳件,以形成一具 有外表膜以及塑质薄壳件且密着性良好的复合体,供应用作为各种产品的外壳使用。
背景技术
市面上各种电子产品,在此以电子产品为例说明但不限制,包含常见的电脑 (computer)产品如笔记本电脑(NB)、通讯产品如手机或消费性产品等3C产品但不限制,常 应用一薄壳件作为产品的外壳使用;所述的薄壳件随产品的设计要求而具有不同的结构, 而若以外壳的薄壳件基体(base)所使用的材质而言,可概分为塑质薄壳件以及金属薄壳 件两主要结构类别。具有外在装饰面的塑质薄壳件一般是利用嵌入模具式装饰用制程 (in-molddecorating process,简称IMD)制成,其是将一形成三维空间成型形状且印刷有 图案的载体(substrate)如塑质膜,以下简称IMD膜(IMD film),嵌置在一成型模具内, 再利用塑胶射出成型技艺使热熔树脂射出成型在所述的IMD膜的背面以成型所述的壳体 的基体,以下简称树脂基体(resin base),使所述的树脂基体与IMD膜结合构成一个一体 式塑质薄壳件,其中,所述的IMD膜(IMD film)可以固定结合方式设在树脂基体(resin base)的外表面上而形成一永久性装置物,供作为所述的塑质薄壳件的一外装饰面或一保 护面或二者都是;又所述的IMD膜也可以暂时固定方式设在树脂基体(resin base)的外表 面上而形成一暂时性装置物,完成后可将所述的IMD膜撕离,并使所述的IMD膜上的印刷图 案转印或留存在树脂基体的外表面上供作为所述的塑质薄壳件的一外装饰面。针对上述的塑质薄壳件结构设计及其制造方法,目前存在很多现有技术,包含US3, 654,062 是揭示一具有一压合式表面片(a laminated facing sheet)的模 制饰板(a molded decorative plaque)的相关技术,其是将热熔塑胶射出成型在一已具 有模具构造的压合表面片的背面上而形成。US6,117,384是揭示利用一具有多彩颜色的薄 膜,再将热熔树脂射出成型在所述的薄膜的背面而构成一永久结合的立体物件的制程相关 技术。US4,391,954是揭示一包含芳香族碳酸盐聚合物(aromatic carbonate polymer) 与一由环己烷二甲醇(cyclohexanedimethanol)取得的多元酯(polyester)的热塑性模 制复合体(thermoplastic moldingcomposition)的相关技术。US4, 125,572 是揭示一包 含芳香族碳酸盐聚合物(aromatic carbonate polymer)与一由一脂肪族(aliphatic) 或环脂肪族(cycloaliphatic diol)取得的多元酯(polyester)的热塑性模制复合体 (thermoplastic molding composition)的相关技术。US6, 465,102 是揭示一包含一装饰 用表面区域以及一个一体式形成的聚合基体(polymeric base)的物品及其模制方法,且 所述的聚合基体包含透明的环脂肪族多元酯树脂(cycloaliphaticpolyester resin),其 中所述的环脂肪族多元酯树脂是不受芳香族部分(aromaticmoiety)干扰的相关技术(An article comprising a decorative surface area and anintegral formed polymericbase comprising transparent cycloaliphatic polyester resin, wherein the cycloaliphatic polyester resin is free from an aromatic moiety and themethod of molding thereof)。US6,117,384是揭示一改良的嵌入模具式装饰用制程(in-mold decorating process, IMD)的相关技术。US6, 136,441是揭示多层式塑质物品(multilayer plastic articles)的相关技术。参考上述各种有关塑质壳体的结构设计或制造方法等现 有技术的专利说明书内容,可知所述的现有技术大都是将一塑质壳体所包含的塑质膜(即 IMD膜)以及树脂基体(resin base)分别作出进一步的限定(limitation),如将塑质膜 (IMD膜)或树脂基体(resin base)限定为某一特殊化学族塑质材料,以制成一稳固结合不 易剥离的一体式复合塑质板材,且又可与其他现有技术或相关专利之间有区别性。然而,当一复合体的塑质膜(即IMD膜),以下通称为外表膜,和/或其树脂基体 (resin base),以下通称为塑质薄壳件,被分别特殊化限定时,不但使所使用的材料受到限 制,也使外表膜和/或塑质薄壳件的应用相对受到限制,不利于所制成具外表膜以及塑质 薄壳件的复合体的应用,例如为多样化需要而欲选用包含但不限制布面、皮革面、树脂纤维 面等材料来作为外表膜时,则往往无法利用相同的技术或设备并达成生产效率高、可量产 化且品质控管佳的功效,相对无法提升所述的复合体,即塑质外壳,的使用效率以及应用范 围,因此可视为上述所述的复合体的缺点。由上可知,现有具外表膜的塑质薄壳件复合体的应用,确实存在一些缺点以 及问题,本实用新型即针对 US3, 654,062、US4, 391,954、US6, 465,102、US6, 117,384、 US6, 136,441等现有技术的缺点而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塑质薄壳件复合体的外表膜,以增进所述的外表膜 与塑质薄壳件之间的结合强度以及密着性,以提升所述的复合体的成型品质以及应用范 围。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包括一种塑质薄壳件复合体的外表膜,其特征在于供置入一塑料射出成型模具的模 穴内以制成一具有外表膜以及塑质薄壳件且结合成一体的塑质薄壳件复合体,该外表膜由 外至内依序包含一外饰层、一中间吸附隔热层以及一内粘着层,且各层依序叠置并压合以 构成一薄膜,其中所述的外饰层,为一布料层,由天然或人造纤维构成,或一皮革层,由合成皮构成, 或一碳纤维层,由碳纤维构成,或一玻璃纤维层,由玻璃纤维构成,厚度约0. 2-0. 6mm ;所述的中间吸附隔热层,由聚酯纤维(Tetoron/特多龙)、尼龙(Nylon)或混纺材 料构成,厚度约0. 2-0. 5mm;所述的内粘着层,是由丁苯嵌段共聚物与碳氢石油树脂所合成的热塑性橡胶薄 膜,厚度约40-60μπι;所述的外表膜的内粘着层上射出成型有一塑质薄壳件,形成一具有外表膜以及塑 质薄壳件的塑质薄壳件复合体;所述的塑质薄壳件与所述的内粘着层热熔结合成一体,所述的内粘着层的部分厚 度渗透至所述的中间吸附隔热层中,所述的塑质薄壳件与所述的外表膜之间凭借所述的内粘着层而结合。其中所述的中间吸附隔热层是形成织布型态、不织布型态、发泡层型态或超纤层 型态的其中一种型态。其中所述的中间吸附隔热层与所述的外饰层粘合成一体。其中所述的内粘着层是采用滚轮热压方式热压贴合在所述的中间吸附隔热层的 内表面上。其中所述的粘着层的部分厚度是指所述的粘着层的10-20%的厚度,即 4-12 μ m0其中所述的外饰层是一由天然棉纤维、天然麻纤维、天然动物毛纤维或天然蚕丝 纤维构成的布料层。其中所述的外饰层是一由尼龙、聚脂纤维、压克力纤维或混纺材料构成的布料层。其中所述的外饰层是一由PU(聚氨酯)或者PVC(聚氯乙烯)构成的合成皮革层。其中所述的塑质薄壳件的射出料是下列组群中的一种ABS(丙烯腈-苯乙 烯-丁二烯树脂)、PC(聚碳酸酯)、压克力树脂(丙烯酸树脂)以及尼龙(聚酰胺树脂)。其中所述的外表膜置入于模穴内时,所述的外表膜的周缘界线是超出所述的塑 质薄壳件的成型模穴的周缘界线。其中所述的塑质薄壳件在射出成型后形成毛边,而所述的毛边是由所述的模穴 的周缘界线超出所述的塑质薄壳件的周缘界线而形成一环周缘且较薄的溢料区所形成。与现有技术相比较,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在于可增进所 述的外表膜与塑质薄壳件之间的结合强度以及密着性,以达成提升品质并简化制程的目 的。

图1是本实用新型塑质薄壳件复合体的外表膜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应用本实用新型的外表膜所成型的塑质薄壳件复合体一实施例的前视立 体示意图;图3是图2实施例的背视立体示意图;图4是图2、3所示实施例的断面示意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外表膜应用于一塑质薄壳件复合体的射出成型模具的断面 示意图;图6是图5的射出成型模具的断面局部放大示意图,其中塑质薄壳件的射出料通 过射出成型固设在外表膜上;图7是图5射出成型模具机台上以三个弹性压力柱作为定位点的侧面示意图;图8是本实用新型外表膜应用于一塑质薄壳件复合体的成型流程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塑质薄壳件复合体1 ;外表膜10 ;外饰层11 ;保护膜111冲间吸附 隔热层12 ;内粘着层13 ;周缘界线15 ;塑质薄壳件20 ;射出料20a ;周缘界线21 ;凸缘22 ; 内表面23 ;结合件24 ;成型模具3 ;模穴31 ;周缘界线32 ;溢料区33 ;弹性压力柱34。
具体实施方式
参考图1,本实用新型塑质薄壳件复合体的外表膜10包含一外饰层11设在外面 供向外展示;一中间吸附隔热层12设在外饰层11与内粘着层13之间并可与外饰层11粘 合成一体;以及一内粘着层13设在内面供一塑质薄壳件可成型在其表面上;且所述的外饰 层11、中间吸附隔热层12以及内粘着层13依序叠置压合以构成一薄膜。所述的外饰层11可为下列各组群中的一种一布料层,其由天然纤维如植物纤维 的棉、麻或动物纤维的毛、蚕丝构成或由人造纤维如尼龙、聚脂纤维、压克力纤维或混纺构 成;一合成皮革层,其由PU (聚氨酯,Polyurethane)、PVC (聚氯乙烯)或PU与PVC合成皮构 成;一碳纤维层,其由碳纤维(carbon fiber)构成;或一玻璃纤维层,其由玻璃纤维(glass fiber)构成;所述的外饰层11的厚度约0. 2-0. 6_。所述的中间吸附隔热层12为由聚酯纤维(Tetoron/特多龙)、尼龙(Nylon)或混 纺材料构成,厚度约0. 2-0. 5mm ;以所述的中间吸附隔热层12的构成材料而言,其耐热性并 不高,且远低于现有技术中选用PET作为塑质膜(即IMD膜)的耐热性;又所述的中间吸附 隔热层12可形成织布型态、不织布型态、发泡层型态或超纤层型态等其中一种型态,且以 具有高密度为佳,但其结构体上仍具有细微孔隙。所述的内粘着层13是一由丁苯嵌段共聚物与碳氢石油树脂所合成的热塑性橡胶 薄膜,厚度约40-60 μ m。参考图8,在此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塑质薄壳件复合体的外表膜10的应用方 法,以同时说明应用本实用新型的外表膜10而制成的塑质薄壳件复合体1及其成型模具3 的结构特征。参考图2-4,其分别是应用本实用新型外表膜10所成型的塑质薄壳件复合体 1 一实施例的前视、背视立体以及断面示意图。参考图5-7,其分别是本实用新型外表膜10 应用于一塑质薄壳件复合体1的射出成型模具3的断面示意图、断面局部放大示意图以及 射出成型模具机台上以三个弹性压力柱作为定位点的侧面示意图。参考图8,应用本实用新型的外表膜10以制造一塑质薄壳件复合体1的制法,包含 以下步骤提供一本实用新型的外表膜10 ;所述的外表膜10是指在一产品的塑质外壳面的 外表面上所设置的装饰用皮膜层,也就是本实用新型所称塑质薄壳件复合体1的外表面上 所设置的外表膜10 ;所述的产品包含具有外壳的产品如电子产品、灯饰、建材等,其中电子 产品更包含电脑产品如笔记本电脑(NB)、通讯产品如手机或消费性产品等3C产品但不限 制,在此以一笔记本电脑的塑质薄壳件式外壳体,即一塑质薄壳件复合体1如图2、3、4所示 为例说明;所述的外表膜10由外至内依序包含一外饰层11、一中间吸附隔热层12以及一 内粘着层13等主要部分,其中随应用或实施时的需要,所述的中间吸附隔热层12可与所 述的外饰层11黏合成一体,也就是凭借一薄层胶而胶合成一体,再使所述的外饰层11、中 间吸附隔热层12与一内粘着层13叠置压合以构成一薄膜;又所述的外表膜10的外表面, 即外饰层11的外表面上,可经过其他的加工处理而具有一层透明保护膜111以保护所述的 外饰层11,并可改变其外在的花纹、光泽或触感,以增加所述的外饰层11的多样变化;实施 时,所述的外表膜10也可形成一具有相等宽度的长条形外表膜10并卷收成卷筒状,供可凭 借输送装置导引而输送至工作机台的工作台面上再裁成一单位片供进行后续作业;[0043]依据塑料射出成型工艺,提供一塑质薄壳件20的射出成型模具3,并将所述的外 表膜10平整固定在所述的射出成型模具3的模穴31内如图5、6所示;所述的射出成型模具 3是依据塑料射出成型工艺的相关技术而设计,其结构型态如灌注口位置、射出料流道等的 设计安排并不须特别限制;当外表膜10固定在模穴31内后,其周缘界线15是超出模穴31 的周缘界线32。又所述的模穴31的周缘界线32是设计超出所述的塑质薄壳件20的成型 用周缘界线(或称周缘端面)21,且形成一环周缘且较薄的溢料区33,也就是所述的溢料区 33与所述的塑质薄壳件20的周缘界线21的交界处形成一落差如图6所示。另,在模穴31 的周缘外边可设置数支弹性压力柱34供作为定位点使用如图7所示,所述的弹性压力柱34 的数目不限如图7中只显示一单边设有三支弹性压力柱34 ;而凭借所述的数支弹性压力柱 34的定点夹住作用来弹性拉撑所述的外表膜10的外缘部分,以使所述的外表膜10在公、 母模30a、30b闭合时仍能保持平整状态而不致产生皱褶;再利用塑料射出成型工艺,在所述的外表膜10的内表面,即内粘着层13上射出成 型一塑质薄壳件20 ;其中所述的塑质薄壳件20可凭借射出成型时射出料20a的射出压力 以及温度,以与所述的内粘着层13热熔结合成一体,并同时迫使所述的内粘着层13(厚度 约40-60μπι)的部分厚度(约10-20%,即4-12μπι),得渗透至所述的中间吸附隔热层12 中既有的孔隙中,以对射出料20a的射出压力以及温度产生有效的分散作用,也就是所述 的中间吸附隔热层12可凭借其结构体既有的孔隙以吸附所述的内粘着层13的部分厚度, 并凭借其结构体所具有的适当密度以隔离射出料20a的射出压力以及温度,达成分散射出 料20a的射出压力以及温度的功用,避免射出料20a的射出压力以及温度冲抵至所述的外 饰层11致破坏所述的外饰层11的完整性;又在射出成型过程中,也同时凭借所述的射出料 20a的流动以迫使所述的外表膜10形成整平状态,以形成一密着强度以及品质都良好的塑 质薄壳件复合体1 ;由于所述的模穴31的周缘界线32是超出所述的塑质薄壳件20的周缘 界线21并形成一环周缘且较薄(有落差)的溢料区33,因此所述的溢料区33即可在所述 的塑质薄壳件20的周缘界线21外缘延伸形成一较薄的凸缘22如图6所示,也就是在射出 成型的塑质薄壳件20 (尚未去除毛边之前)的外缘端上额外形成一较薄且一体成型的凸缘 22,可当作所述的塑质薄壳件20成型物所具有的预设的毛边,供在后续的毛边去除作业中 再予以去除;另,随设计需要如欲在所述的射出成型的塑质薄壳件20的内表面23上直接安 装电子构件如电路板等,可在射出成型所述的塑质薄壳件20时在所述的内表面23上同时 射出成型所需的结合件24如图3、4所示,使结合件24随塑质薄壳件20时射出成型而形成 一体式结构体;待冷却定型后,由射出成型模具3中取出已射出成型完成的塑质薄壳件复合体1 ;再进行毛边去除作业,由所述的塑质薄壳件20的周缘界线21切除所述的模穴的 溢料区33所形成的凸缘22如图6所示,即完成一具有外表膜10以及塑质薄壳件20并结 合成一体的塑质薄壳件复合体1如图2-4所示。上述使用本实用新型的外表膜10以制成一塑质薄壳件复合体1的应用方法,由于 本实用新型外表膜10的内粘着层13的部分厚度可在射出成型过程中渗透至所述的中间吸 附隔热层12中既有的孔隙中,并同时与塑质薄壳件20稳固地热熔密着结合成一体,故所 制成的塑质薄壳件复合体1中所述的外表膜10与塑质薄壳件20之间的结合能保持相当良 好的密着性,在经实体试验后,证明所述的外表膜10具有足够的抗剥离性,故本实用新型的外表膜10确实可增进所形成一体化塑质薄壳件复合体1的结构强度。又在本实用新型外表膜10的应用方法上,特别在所述的模穴31的周缘界线32的 外缘设计一环周缘且较薄(有落差)的溢料区33,当射出成型时,射出料20a—般是由所述 的模穴31之中央部位进入模穴31,即灌注口设在所述的模穴31之中央部位,再住四周的周 缘界线32辐射状流动以能较快速地流至所述的模穴31的周缘界线32,则射出料20a由中 央部位朝向周缘界线32流动时,可相对压迫设在所述的周缘界线32处的外表膜10,也就是 射出料20a的流动可驱使设在所述的周缘界线32处的外表膜10向外伸张,相对产生一种 由内向外的整平效果,且一直延伸至溢料区33,即所述的模穴31的周缘界线32,如此可使 射出成型的塑质薄壳件20在外缘端的凸缘22处的外表膜10更形密着且平整,因此当凸缘 22被当作毛边切除后,即可增进塑质薄壳件复合体1完成品的周缘边的外相品质。凭借本实用新型的外表膜10的设计,使整片膜可直接置入模具内以进行塑质薄 壳件20的射出成型作业,且所述的外表膜10又可对射出料20a的射出压力以及温度产生 分散作用来避免因射出料20a的射出压力以及温度而破坏所述的外饰层11的完整性,使所 述的外饰层11可选择较多种不同的材质,例如选用一布料层其可由天然纤维或人造纤维 构成,或一合成皮革层由PU (聚氨酯,Polyurethane)、PVC (聚氯乙烯)或PU与PVC合成皮 构成,且均可利用塑料射出成型工艺来制成一具良好品质的塑质薄壳件复合体1,故可达成 制程简化的目的。在本实用新型外表膜10的上述应用中,所述的塑质薄壳件20的射出料20a相 对可选择较多种不同的塑料,例如ABS(丙烯腈-苯乙烯-丁二烯树脂)、PC(聚碳酸酯, Polycarbonate resin)、Acrylic resin (压克力树脂 / 丙烯酸树脂)、Nylon (尼龙 / 聚酰 胺树脂)等;又所述的射出料20a在射出成型时的压力以及温度分别为ABS的射出压力 80kg/mm2,射出温度 2000C ;PC 的射出压力 120kg/mm2,射出温度 260°C ;Acrylic resin 的 射出压力100kg/mm2,射出温度240°C ;以及Nylon (尼龙/聚酰胺树脂)的射出压力80kg/ mm2,射出温度260°C ;其中所述的塑质薄壳件20凭借射出成型时射出料20a的射出压力以 及温度,即可与所述的外表膜10的内粘着层13热熔结合成一体,并同时迫使所述的内粘 着层13,厚度约40-60 μ m,的部分厚度约10-20%,即4-12 μ m,得渗透至所述的中间吸附隔 热层12中既有的孔隙中。另,本实用新型的外表膜10也可应用于塑料押塑成型领域,其中所述的外表膜10 可设在一押塑成型模具的模穴内,再利用塑料押塑成型工艺而在所述的外表膜10的内粘 着层13上押塑成型一塑质薄壳件,以形成一连续式的一体化复合体;由于塑料押塑成型工 艺与塑料射出成型工艺类似,故在此不再赘述。再以下各应用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应用方法及其所能达成的作用功 效实施例1本实施例的外表膜10中,所述的外饰层11是选用一皮革层其由PU(聚氨酯, Polyurethane)、PVC或PU与PVC合成皮构成,厚度约为0. 2-0. 3mm,且外饰层11为不透明且 其外表面加工形成压纹;所述的中间吸附隔热层12为由聚酯纤维(Tetoron)、尼龙(Nylon) 或混纺材料构成,厚度约为0. 35-0. 45mm,且本实施例的中间吸附隔热层12是织制成布面 型态;所述的内粘着层13为由丁苯嵌段共聚物与碳氢石油树脂所合成的热塑性橡胶薄膜,厚度约 40-50 μ m(0. 04-0. 05mm);所述的塑质薄壳件 20 是选用 PC (Polycarbonate resin, 聚碳酸酯)或ABS(丙烯腈-苯乙烯-丁二烯树脂)的其中一种为射出料20a,而利用塑 料射出成型工艺射出成型在外表膜10的内表面即内粘着层13上,厚度约为2mm,长、宽为 262mmX 178mm ;又所述的塑质薄壳件20的内表面23上设有同时一体射出成型数个结合件 (24)其高度为9. 5mm ;结果发现,本实施例的外表膜10与塑质薄壳件20之间的剥离强度密 着性为每平方公分8公斤,环境测试密着性为由-40°C至85°C以及85°C至_40°C每分钟升 温或降温1°C且经4次循环,所述的外表膜10与塑质薄壳件20不剥离,如此证明本实用新 型的外表膜1确实可增进所述的外表膜1与塑质薄壳件2所形成一体化塑质薄壳件复合体 1的结构强度以及密着性。实施例2本实施例的外表膜10中,所述的外饰层11是选用一皮革层如实施例1其由 PU(聚氨酯,Polyurethane)、PVC或PU与PVC合成皮构成,厚度约为0. 4-0. 5mm,但本实 施例的外饰层11的外表面为透明且形成光滑表面,而其内表面则加工形成压纹并经电镀 上色;所述的中间吸附隔热层12为由聚酯纤维(Tetoron)、尼龙(Nylon)或混纺材料构 成,厚度约为0. 35-0. 45mm,且本实施例的中间吸附隔热层12是织制成布面型态如实施例 1 ;所述的内粘着层13为由丁苯嵌段共聚物与碳氢石油树脂所合成的热塑性橡胶薄膜,厚 度约 30-40 μ m(0. 03-0. 04mm);所述的塑质薄壳件 20 是选用 PC (Polycarbonate resin, 聚碳酸酯)或ABS (丙烯腈-苯乙烯-丁二烯树脂)的其中一种为射出料20a,而利用塑 料射出成型工艺射出成型在外表膜10的内表面即内粘着层13上,厚度约为2mm,长、宽为 262mmX 178mm ;又所述的塑质薄壳件20的内表面23上设有同时一体射出成型数个结合件 (24)其高度为9. 5mm ;结果发现,本实施例的外表膜10与塑质薄壳件20之间的剥离强度密 着性为每平方公分8公斤,环境测试密着性为由-40°C至85°C以及85°C至-40°C每分钟升 温或降温1°C且经4次循环,所述的外表膜10与塑质薄壳件20不剥离,如此证明本实用新 型的外表膜10确实可增进所述的外表膜10与塑质薄壳件20所形成一体化塑质薄壳件复 合体1的结构强度以及密着性。实施例3本实施例的外表膜10中,所述的外饰层11是选用一皮革层其由PU(聚氨酯, Polyurethane)、PVC或PU与PVC合成皮构成,厚度约为0. 2-0. 3mm,且外饰层11为不透明且 其外表面加工形成压纹;所述的中间吸附隔热层12为由聚酯纤维(Tetoron)、尼龙(Nylon) 或混纺材料构成,厚度约为0. 35-0. 45mm,且本实施例的中间吸附隔热层12是形成不织布 型态、发泡层型态或超纤层型态的其中一种;所述的内粘着层13为由丁苯嵌段共聚物与碳 氢石油树脂所合成的热塑性橡胶薄膜,厚度约40-50 μ m(0. 04-0. 05mm);所述的塑质薄壳 件20是选用ABS (丙烯腈-苯乙烯-丁二烯树脂)或PC (Polycarbonate resin,聚碳酸酯) 的其中一种为射出料20a,而利用塑料射出成型工艺射出成型在外表膜10的内表面即内粘 着层13上,厚度约为2mm,长、宽为262mmX 178mm ;又所述的塑质薄壳件20的内表面23上 设有同时一体射出成型数个结合件24,该结合件24的高度为9. 5mm;结果发现,本实施例的 外表覆膜1与塑质薄壳件2之间的剥离强度密着性为每平方公分8公斤,环境测试密着性 为由-40°C至85°C以及85°C至_40°C每分钟升温或降温1°C且经4次循环,所述的外表膜 10与塑质薄壳件20不剥离,如此证明本实用新型的外表膜10确实可增进所述的外表膜10与塑质薄壳件20所形成一体化塑质薄壳件复合体1的结构强度以及密着性。实施例4本实施例的外表膜10中,所述的外饰层11是选用一布料层其以人造纤维,如尼 龙、聚脂纤维、压克力纤维或混纺材料构成,厚度为0. 2-0. 3mm ;所述的中间吸附隔热层12 为由聚酯纤维(Tetoron)、尼龙(Nylon)或混纺材料构成,厚度约为0. 35_0. 45mm,而本实 施例的中间吸附隔热层12可形成织布型态、不织布型态、发泡层型态或超纤层型态等其中 一种;所述的内粘着层13为由丁苯嵌段共聚物与碳氢石油树脂所合成的热塑性橡胶薄膜, 厚度约 40-50 μ m(0. 04-0. 05mm);所述的塑质薄壳件 20 是选用 PC (Polycarbonate resin, 聚碳酸酯)或ABS(丙烯腈-苯乙烯-丁二烯树脂)的其中一种为射出料2a,而利用塑 料射出成型工艺射出成型在外表膜10的内表面即内粘着层13上,厚度约为2mm,长、宽为 262mmX 178mm ;又所述的塑质薄壳件20的内表面23上设有同时一体射出成型数个结合件 24,该结合件的高度为9. 5mm ;结果发现,本实施例的外表膜10与塑质薄壳件20之间的剥 离强度密着性为每平方公分8公斤,环境测试密着性为由-40°C至85°C以及85°C至-40°C 每分钟升温或降温1°C且经4次循环,所述的外表膜1与塑质薄壳件20不剥离,如此证明本 实用新型的外表膜10确实可增进所述的外表膜10与塑质薄壳件20所形成一体化塑质薄 壳件复合体1的结构强度以及密着性。实施例5本实施例的外表膜10中,所述的外饰层11包含一布料层、一胶合层以及一树脂 透明外覆层,所述的布料层是以人造纤维如尼龙、聚脂纤维、压克力纤维或混纺材料构成 且厚度约为0. 2-0. 3mm,所述的胶合层厚度为0. 04-0. 06mm用来使布料层与树脂透明外覆 层胶合成一体,所述的树脂透明外覆层是贴合在布料层的外表面上,厚度约为0. 1-0. 2mm, 故所形成的外饰层10的厚度约为0.34-0. 56mm;所述的中间吸附隔热层12为由聚酯纤 维(Tetoron)、尼龙(Nylon)或混纺材料构成,厚度为0. 35-0. 45mm,而本实施例的中间 吸附隔热层12可形成织布型态、不织布型态、发泡层型态或超纤层型态等其中一种;所 述的内粘着层13为由丁苯嵌段共聚物与碳氢石油树脂所合成的热塑性橡胶薄膜,厚度 约 40-50 μ m(0. 04-0. 05mm);所述的塑质薄壳件 20 是选用 PC (Polycarbonate resin,聚 碳酸酯)或ABS (丙烯腈-苯乙烯-丁二烯树脂)的其中一种为射出料20a,而利用塑料 射出成型工艺射出成型在外表膜10的内表面即内粘着层13上,厚度约为2mm,长、宽为 262mmX 178mm ;又所述的塑质薄壳件20的内表面23上设有同时一体射出成型数个结合件 其高度为9. 5mm ;结果发现,本实施例的外表膜10与塑质薄壳件20之间的剥离强度密着 性为每平方公分8公斤,环境测试密着性为由-40°C至85°C以及85°C至-40°C每分钟升温 或降温1°C且经4次循环,所述的外表膜10与塑质薄壳件20不剥离,如此证明本实用新型 的外表膜10确实可增进所述的外表膜10与塑质薄壳件20所形成一体化塑质薄壳件复合 体1的结构强度以及密着性。以上说明对本实用新型而言只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 理解,在不脱离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作出许多修改、变化或等效,但 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一种塑质薄壳件复合体的外表膜,其特征在于供置入一塑料射出成型模具的模穴内以制成一具有外表膜以及塑质薄壳件且结合成一体的塑质薄壳件复合体,该外表膜由外至内依序包含一外饰层、一中间吸附隔热层以及一内粘着层,且各层依序叠置并压合以构成一薄膜,其中所述的外饰层,为一布料层,由天然或人造纤维构成,或一皮革层,由合成皮构成,或一碳纤维层,由碳纤维构成,或一玻璃纤维层,由玻璃纤维构成,厚度约0.2 0.6mm;所述的中间吸附隔热层,由聚酯纤维(Tetoron/特多龙)、尼龙(Nylon)或混纺材料构成,厚度约0.2 0.5mm;所述的内粘着层,是热塑性橡胶薄膜,厚度约40 60μm;所述的外表膜的内粘着层上射出成型有一塑质薄壳件,形成一具有外表膜以及塑质薄壳件的塑质薄壳件复合体;所述的塑质薄壳件与所述的内粘着层热熔结合成一体,所述的内粘着层的部分厚度渗透至所述的中间吸附隔热层中,所述的塑质薄壳件与所述的外表膜之间凭借所述的内粘着层而结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塑质薄壳件复合体的外表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中间吸附 隔热层是形成织布型态、不织布型态、发泡层型态或超纤层型态的其中一种型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塑质薄壳件复合体的外表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中间吸附 隔热层与所述的外饰层粘合成一体。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塑质薄壳件复合体的外表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内粘着层 是采用滚轮热压方式热压贴合在所述的中间吸附隔热层的内表面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塑质薄壳件复合体的外表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粘着层的 部分厚度是指所述的粘着层的10-20%的厚度,即4-12μπι。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塑质薄壳件复合体的外表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饰层是 一由天然棉纤维、天然麻纤维、天然动物毛纤维或天然蚕丝纤维构成的布料层。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塑质薄壳件复合体的外表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饰层是 一由尼龙、聚脂纤维、压克力纤维或混纺材料构成的布料层。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塑质薄壳件复合体的外表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饰层是 一由PU(聚氨酯)或者PVC(聚氯乙烯)构成的合成皮革层。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塑质薄壳件复合体的外表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塑质薄壳 件的射出料是下列组群中的一种ABS (丙烯腈-苯乙烯-丁二烯树脂)、PC (聚碳酸酯)、压 克力树脂(丙烯酸树脂)以及尼龙(聚酰胺树脂)。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塑质薄壳件复合体的外表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表膜 置入于模穴内时,所述的外表膜的周缘界线是超出所述的塑质薄壳件的成型模穴的周缘界 线。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塑质薄壳件复合体的外表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塑质薄壳 件在射出成型后形成毛边,而所述的毛边是由所述的模穴的周缘界线超出所述的塑质薄壳 件的周缘界线而形成一环周缘且较薄的溢料区所形成。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塑质薄壳件复合体的外表膜,所述的外表膜由外至内依序包含一外饰层,厚度约0.2-0.6mm;一中间吸附隔热层,厚度约0.2-0.5mm;以及一内粘着层,厚度约40-60μm;各层依序叠置并压合以构成一薄膜;当应用时,将所述的外表膜平整设在一射出成型模具的模穴内,再在所述的外表膜的内粘着层上成型一塑质薄壳件,以制成一具有外表膜以及塑质薄壳件的复合体;其中所述的塑质薄壳件可凭借射出成型时射出料的射出压力以及温度与所述的内粘着层热熔结合成一体,并同时迫使所述的内粘着层的部分厚度,4-12μm,渗透至所述的中间吸附隔热层中既有的孔隙中。如此,可增进所述的外表膜与塑质薄壳件之间的结合强度以及密着性,以达成提升品质并简化制程的目的。
文档编号B29C45/14GK201755927SQ20102016502
公开日2011年3月9日 申请日期2010年4月19日 优先权日2010年4月19日
发明者谢明仁 申请人:铂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