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色塑胶模具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66003阅读:726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色塑胶模具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模具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色塑胶模具结构。



背景技术:

在传统的双色模塑胶制品中,大部分是使用两套模胚分开注塑的模具结构,其中一些特殊的制品需增加转轴来旋转动模模芯或定模模芯,现有的模具由于其设计缺陷,不仅工艺复杂,浪费较多的原料,且模具结构复杂,从而增加了模具的制作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色塑胶模具结构,旨在解决现有技术的双色塑胶模具工艺复杂、结构复杂及模具成本较高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双色塑胶模具结构,其包括动模,所述动模上具有至少一第一穴位及至少一第二穴位,还包括设于所述动模之下的旋转组件及设于所述旋转组件之下且用于支撑所述动模和所述旋转组件的底座,所述旋转组件包括转盘及固设于所述转盘之上的至少一第一模具镶件、至少一第二模具镶件及驱动所述转盘转动的第一驱动组件,所述第一模具镶件的顶部具有用于注塑第一色塑胶制品的第一胶位,所述第二模具镶件的顶部具有用于注塑第二色塑胶制品的第二胶位,且所述第一胶位和所述第二胶位不同,所述第一模具镶件和所述第二模具镶件的顶端分别嵌设于所述动模的第一穴位处和第二穴位处;还包括与所述动模连接且用于驱动所述动模上行的第二驱动组件。

具体地,所述转盘的周缘具有直齿,所述第一驱动组件包括与所述转盘的直齿啮合的驱动齿轮及与所述驱动齿轮连接的伺服电机。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驱动组件包括与所述动模的侧端连接的油缸组件,所述油缸组件包括与所述动模固定连接的油缸及与一端与所述油缸连接的活塞杆,所述活塞杆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底座上。

进一步地,所述油缸组件设置有四组。

进一步地,所述四组油缸组件分设于所述动模的相对两侧。

具体地,所述第一穴位和所述第二穴位并排间隔设置。

具体地,所述第一穴位设置有两个,所述第二穴位设置有两个;所述第一模具镶件设置有两个,所述第二模具镶件设置有两个。

进一步地,所述底座的中部设置有用于容置所述转盘的容置槽,所述转盘嵌设于所述容置槽内,所述容置槽的侧端具有外接缺口。

具体地,所述驱动齿轮于所述底座的容置槽的外接缺口处与所述转盘啮合。

具体地,所述底座上设置有至少一导柱,所述导柱穿设于所述动模中。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双色塑胶模具结构,通过于动模上设置第一穴位及第二穴位同时进行第一色塑胶制品和第二色塑胶制品的注塑,并设置第二驱动组件与动模相连接,从而可驱使动模上行抬起,通过设置转盘及驱动转盘转动的第一驱动组件,从而可驱动转盘上的第一模具镶件和第二模具镶件互换位置,从而在第一色注塑制品完成之后,可通过机台主轴将底座、旋转组件及动模整体旋转180度,则第一色注塑制品和第一模具镶件将会变换到注塑第二色塑胶制品的第二工位处,而由于第一模具镶件上的第一胶位为注塑第一色塑胶制品专用,第二模具镶件上的第二胶位为注塑第二色塑胶制品专用,则此时第一模具镶件的第一胶位和第二模具镶件上的第二胶位将不与相应的第一工位、第二工位相匹配,故此时可通过第二驱动组件上抬动模,待动模抬起后,通过第一驱动组件驱动转盘旋转,从而可使得第一模具镶件和第二模具镶件的位置互换,则此时第一模具镶件复位到第一工位处,第二模具镶件复位到第二工位处,再 使动模下行,则此时即可以开始在第一色注塑制品的基础上继续进行第二色注塑制品的注塑,从而即可实现通过一套模具实现有不同工位的不同胶位的双色注塑,其模具结构简单,模具成本较低,且注塑工艺相对较简单。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双色塑胶模具结构的分解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双色塑胶模具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双色塑胶模具结构的俯视示意图;

图4是图3的A-A向剖视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旋转组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动模上行后的双色塑胶模具结构的剖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当一个元件被称为“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还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左、右、上、下等方位用语,仅是互为相对概念或是以产品的正常使用状态为参考的,而不应该认为是具有限制性的。

如图1至图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双色塑胶模具结构的各相关示意图,其包括动模1,动模1上具有至少一第一穴位11及至少一第二穴位12,即通过该两个穴位,也即第一工位和第二工位可同时进行第一色塑胶制品和第二色塑胶制品的注塑,还包括设于动模1之下的旋转组件2及设于该旋转 组件2之下且用于支撑动模1和旋转组件2的底座3,具体地,旋转组件2包括转盘21及固设于该转盘21之上的至少一第一模具镶件22、至少一第二模具镶件23及驱动转盘21转动的第一驱动组件24,通过第一驱动组件24的驱动,可带动转盘21旋转,从而可使得第一模具镶件22和第二模具镶件23的位置进行变换,以变换到合适的位置,第一模具镶件22的顶部具有用于注塑第一色塑胶制品的第一胶位221,第二模具镶件23的顶部具有用于注塑第二色塑胶制品的第二胶位231,且第一胶位221和第二胶位231不同,第一模具镶件22和第二模具镶件23的顶端分别嵌设于动模1的第一穴位11处和第二穴位12处,即注塑第一色塑胶制品时,需使用第一模具镶件22的第一胶位221,注塑第二色塑胶制品时,需使用第二模具镶件23的第二胶位231;还包括与动模1连接且用于驱动动模1相对旋转组件2上行的第二驱动组件4,通过第二驱动组件4的驱动,可使得动模1上行抬起,待动模1上行抬起后,可让位于转盘21而发生转动(如图6所示),从而可使得第一模具镶件22和第二模具镶件23变换位置,动模1、旋转组件2及底座3均设于机台上(图未示出),机台上具有使动模1、旋转组件2及底座3旋转的机台主轴。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双色塑胶模具结构,通过于动模1上设置第一穴位11及第二穴位12同时进行第一色塑胶制品和第二色塑胶制品的注塑,并设置第二驱动组件4与动模1相连接,从而可驱使动模1上行抬起,通过设置转盘21及驱动转盘21转动的第一驱动组件24,从而可驱动转盘21上的第一模具镶件22和第二模具镶件23互换位置,从而在第一色注塑制品完成之后,可通过机台主轴将底座3、旋转组件2及动模1整体旋转180度,则第一色注塑制品和第一模具镶件22将会变换到注塑第二色塑胶制品的第二工位处,而由于第一模具镶件22上的第一胶位221为注塑第一色塑胶制品专用,第二模具镶件23上的第二胶位231为注塑第二色塑胶制品专用,则此时第一模具镶件22的第一胶位221和第二模具镶件23上的第二胶位231将不与相应的第一工位、第二工位相匹配,故此时可通过第二驱动组件4上抬动模1,待动模1抬起后,通过第一驱动组件24驱动转盘21旋转, 从而可使得第一模具镶件22和第二模具镶件23的位置互换,则此时第一模具镶件22复位到第一工位处,第二模具镶件23复位到第二工位处,再使动模1下行,则此时即可以开始在第一色注塑制品的基础上继续进行第二色注塑制品的注塑,从而即可实现通过一套模具实现有不同工位的不同胶位的双色注塑,其模具结构简单,模具成本较低,且注塑工艺相对较简单。

作为一具体实施方式,转盘21的周缘具有直齿,第一驱动组件24包括与转盘21的直齿啮合的驱动齿轮241及与驱动齿轮241连接的伺服电机242,伺服电机242固定于底座3上,这样,通过伺服电机242和驱动齿轮241的驱动,可控制转盘21旋转并可对其旋转的角度进行精确控制。当然,第一驱动组件24也可以其它方式驱动转盘21旋转,例如通过伺服电机连接皮带传动系统,继而皮带传动系统与转盘21连接的方式来驱动转盘21旋转,从而同样可达到使转盘21旋转的目的。

作为一具体实施方式,第二驱动组件4包括与动模1的侧端连接的油缸组件40,具体地,油缸组件40包括与动模1固定连接的油缸41及一端与油缸41连接的活塞杆42,活塞杆42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于底座3上,这样,通过油缸组件40的控制,可控制动模1的上行与下行,从而在第一模具镶件22和第二模具镶件23需要旋转复位时对其进行让位。当然,第二驱动组件4也可以其它形式实现驱动,例如通过气缸组件来实现对动模1的驱动,从而同样可达到使动模1上行和下行的目的。

作为一具体实施方式,所述油缸组件40设置有四组,且该四组油缸组件40分别设于动模1的相对两侧,并靠近动模1的各角位处,从而可使得动模1上行和下行时更平稳,以有利于塑胶制品注塑的精确性。

作为一具体实施方式,第一穴位11和第二穴位12为并排间隔设置,从而动模1和转盘21只需要旋转180度即可满足工位变换的需要。当然,第一穴位11和第二穴位12也可以其它形式排布,其排布方式并不引以为限。

作为一较佳实施方式,第一穴位11设置有两个,第二穴位12设置有两个; 第一模具镶件22设置有两个,第二模具镶件23设置有两个。因第一穴位11、第二穴位12及第一模具镶件22和第二模具镶件23均设置有两个,故一次可同时注塑两个第一色塑胶制品及两个第二色塑胶制品,从而可提高生产效率。

作为一具体实施方式,如图5所示,底座3的中部设置有用于容置转盘21的容置槽31,转盘21嵌设于容置槽31内,从而可节省空间,减小模具整体体积,容置槽31的侧端具有外接缺口311,以使转盘21的直齿露出而与其它部件进行连接。

作为一具体实施方式,驱动齿轮241于底座3的容置槽31的外接缺口311处与转盘21啮合,伺服电机242的输出轴与驱动齿轮241的中部连接,伺服电机242固定于底座3上。此种结构布置可充分利用空间,减小其占据体积,简化模具的构造。

作为一较佳实施方式,底座3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导柱32,且导柱32穿设于动模1中,以在动模1上行和下行时提供导向作用,本实施例中,导柱32设置有四个,分别设于底座3的四个角位处,从而可使得动模1更稳固地上行和下行,防止注塑半成品在动模1移动的过程中发生移位而影响注塑产品的质量。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或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