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瓶机封口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18375阅读:1761来源:国知局
吹瓶机封口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吹瓶机,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吹瓶机封口装置。



背景技术:

吹瓶机是将软化成液体的塑料颗粒或做好的瓶胚通过一定的工艺手段吹成瓶子的机器。瓶胚通过传送链道在加热系统里进行加热软化,之后通过机械手指传递到模具内,由封口装置进行封口,封口后再通过拉伸装置对瓶胚进行拉伸,然后进行气吹成形,完成整个吹瓶工艺。

现在的吹瓶机封口装置,封口头是直接插入到瓶坯瓶口内进行吹气的,瓶坯瓶口外的气压是大气压强,这样瓶坯瓶口内的气压会大于瓶坯瓶口外的气压,会导致瓶坯瓶口容易涨开变形,影响产品的质量;传统的吹瓶机封口装置是直接将瓶坯瓶坯固定到封口头上的,由于吹瓶机封口装置都是硬性材料,不能完全贴合瓶坯瓶口,密封性能差,容易出现漏气的现象,且瓶坯容易被硬性材料刮花。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吹瓶机封口装置,该吹瓶机封口装置改变了封口头的结构,使瓶坯在吹气的过程中瓶口不易变形。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吹瓶机封口装置,包括吹瓶模、封口头和封口气缸,所述封口头包括带有开口的封口外壳,所述封口外壳内设有与封口气缸连接的封口芯子,所述封口芯子与封口外壳构成供瓶坯瓶口插入的凹槽,瓶坯瓶口的外壁与凹槽的开口处形成密封配合,所述封口芯子侧壁上设有若干个与凹槽相通的出气孔。

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所述封口外壳的开口处设有由聚氨酯制成的密封垫圈,所述密封垫圈与瓶坯密封配合。

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所述密封垫圈为环状,所述密封垫圈包括与瓶坯接触的密封圈和与封口外壳卡接的卡块,所述封口外壳上的开口处设有与卡块卡接的卡槽,所述卡块的截面为L形。

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所述密封垫圈与封口外壳通过螺纹连接。

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所述封口芯子为管状,所述出气孔均匀地设置在封口芯子的外圆周表面。

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所述封口芯子为管状,所述出气孔均匀地设置在封口芯子的外圆周表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在瓶坯与封口头密封配合后,有一部分的瓶坯瓶口会插在凹槽内形成密封,通过在封口芯子的外壁上设有出气孔,这样在充入高压气体的时候,可以达到封口芯子内的气压与封口芯子外的气压相同,从而可以实现瓶坯在吹气的过程中瓶口不易变形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吹瓶机封口装置实施例的结构图;

图2为图中1吹塑完后的结构图。

附图标记:1、吹瓶模;2、封口头;3、封口气缸;4、封口外壳;5、封口芯子;6、凹槽;7、出气孔;8、密封垫圈;9、卡块;10、密封圈;11、卡槽;12、瓶坯;13、瓶口。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2对本实用新型吹瓶机封口装置实施例做进一步说明。

一种吹瓶机封口装置,包括吹瓶模1、封口头2和封口气缸3,所述封口头2包括带有开口的封口外壳4,所述封口外壳4内设有与封口气缸3连接的封口芯子5,所述封口芯子5与封口外壳4构成供瓶坯12瓶口插入的凹槽6,瓶坯12瓶口的外壁与凹槽6的开口处形成密封配合,所述封口芯子5侧壁上设有若干个与凹槽6相通的出气孔7。

在瓶坯12与封口头2密封配合后,有一部分的瓶坯12瓶口会插在凹槽6内,通过在封口芯子5的外壁上设有出气孔7,这样在充入高压气体的时候,高压气体可以从出气孔7流到凹槽6内形成密封,可以达到封口芯子5内的气压与封口芯子5外的气压基本能相同,从而可以实现瓶坯12在吹气的过程中瓶口不易变形的效果。

所述封口外壳4的开口处设有由聚氨酯制成的密封垫圈8,所述密封垫圈8与瓶坯12密封配合。

在封口外壳4的开口处设置密封垫圈8,且密封垫圈8是由聚氨酯制成的,在吹气的时候,只要将瓶坯12放置到吹瓶模1上,然后再将封口头2压装下来,密封垫圈8抵设到瓶口上具有良好的密封作用也防止刮伤瓶坯12。

所述密封垫圈8为环状,所述密封垫圈8包括与瓶坯12接触的密封圈10和与封口外壳4卡接的卡块9,所述封口外壳4上的开口处设有与卡块9卡接的卡槽11,所述卡块9的截面为L形。

密封垫圈8上的卡块9可以与卡槽11卡接,这样密封垫圈8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如果损坏了的话就可以方便更换。

所述密封垫圈8与封口外壳4通过螺纹连接。(图中未表示)

密封垫圈8与封口外壳4通过螺纹连接,这样密封垫圈8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如果损坏了的话就可以方便更换。

所述封口芯子5为管状,所述出气孔7均匀地设置在封口芯子5的外圆周表面。

出气孔7均匀地设置在封口芯子5的外圆周表面,这样在通入高压气体的时候,高压气体可以迅速均匀地充满凹槽6内,这样的设置使瓶口在吹气的时候更不易出现涨开变形的现象。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