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筛分和运输多余粉末颗粒的装置和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771601阅读:330来源:国知局
一种筛分和运输多余粉末颗粒的装置和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三维产品打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筛分和运输多余粉末颗粒的装置。



背景技术:

3D打印机是一种累积制造技术,即快速成形技术的一种机器,它是一种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运用特殊蜡材、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通过打印一层层的粘合材料来制造产品。目前,市场上传统的3D打印机通过分层构建实现,铺粉槽先将一薄层粉末材料均匀地铺设于铸模平台上,然后由打印头按程序计算的模型分层结构喷涂粘结剂,再由紫外线将粘结剂烘干,达到“粉墨”结合的目的,然后实施分层打印,最后铸模成型。3D打印实现了从CAD模型到成品的快速成型,是比其他快速成型方法更快、更容易实现的快速成型技术。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多余粉末颗粒的处理难度较大。

因此,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特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了一种筛分和运输多余粉末颗粒的装置。

本发明针对上述技术缺陷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筛分和运输多余粉末颗粒的装置,包括筛选机、分离器、分隔装置和粉末回收站,所述筛选机的输出端连接剩余材料检测装置,所述剩余材料检测装置的一端连接真空泵,所述剩余材料检测装置的另一端与分离器相连接,所述分离器的底端通过分隔装置连接初始粉末颗粒容器,所述分离器的顶端连接粉末回收站。

进一步地,所述剩余材料检测装置的输入端设置有旋转控制阀,且通过旋转控制阀连接粉末供应装置。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筛分和运输多余粉末颗粒的方法,包括如下内容:

剩余材料检测装置检测到过量的污染颗粒,真空泵开始工作抽吸大量的颗粒物质;

经过筛选机筛选出合适的粉末颗粒,并运输至分离器,被分开的颗粒物质落入中间室;

落入初始粉末颗粒容器的颗粒物质被运输至打印工作站;

打印工作站的颗粒物质分别被运输至中间过程站和粉末回收加工厂;

中间过程站以及清洗站的颗粒物质均被运输至粉末回收加工厂,粉末回收加工厂的颗粒物质被运输至初始粉末颗粒容器。

进一步地,打印工作站的颗粒物质一部分通过组合部件运输至中间过程站,另一部分通过废料粉末容器运输至粉末回收加工厂。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将多余的粉末颗粒通过真空抽吸、筛分、运输的方式进行处理,实现粉末颗粒的有效处理和回收再利用,节约资源,而且能够实现粉末颗粒的定量控制,有效控制成本,可操作性强。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图1为本发明一种筛分和运输多余粉末颗粒的装置的一个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种筛分和运输多余粉末颗粒的装置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一种筛分和运输多余粉末颗粒的方法的示意框图。

其中: 1、初始粉末颗粒容器,2、打印工作站,3、中间过程站,4、清洗站,5、粉末回收加工厂,6、组合部件,7、废料粉末容器,8、筛选机,9、分离器,10、分隔装置,11、粉末回收站,12、真空泵,13、粉末供应装置,14、旋转控制阀,15、剩余材料检测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加深对本发明的理解,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述,该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的限定。

实施例1

如图1和图2所示的一种筛分和运输多余粉末颗粒的装置,包括筛选机8、分离器9、分隔装置10和粉末回收站11,筛选机8的输出端连接剩余材料检测装置15,剩余材料检测装置15的一端连接真空泵12,剩余材料检测装置15的另一端与分离器9相连接,分离器9的底端通过分隔装置10连接初始粉末颗粒容器1,分离器9的顶端连接粉末回收站11。

在本实施例中,剩余材料检测装置15的输入端设置有旋转控制阀14,且通过旋转控制阀14连接粉末供应装置13,通过增设粉末供应装置13的方式,并用控制旋转阀14控制,用于粉末颗粒材料的定量控制。

实施例2

如图3所示的一种筛分和运输多余粉末颗粒的方法,包括如下内容:

剩余材料检测装置15检测到过量的污染颗粒,真空泵12开始工作抽吸大量的颗粒物质;经过筛选机8筛选出合适的粉末颗粒,并运输至分离器9,被分开的颗粒物质落入中间室;落入初始粉末颗粒容器1的颗粒物质被运输至打印工作站2;打印工作站2的颗粒物质一部分通过组合部件6运输至中间过程站3,另一部分通过废料粉末容器7运输至粉末回收加工厂5; 中间过程站3以及清洗站4的颗粒物质均被运输至粉末回收加工厂5,粉末回收加工厂5的颗粒物质被运输至初始粉末颗粒容器1。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将多余的粉末颗粒通过真空抽吸、筛分、运输的方式进行处理,实现粉末颗粒的有效处理和回收再利用,节约资源,而且能够实现粉末颗粒的定量控制,有效控制成本,可操作性强。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