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塑机气流料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78837阅读:448来源:国知局
注塑机气流料斗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注塑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注塑机气流料斗。



背景技术:

塑料注塑机也叫塑料注射成型机或塑料注射机。它是将热塑性塑料或热固性料利用塑料成型模具制成各种形状的塑料制品的主要成型设备。气流料斗是连接注塑机的,用给注塑机加料,现有的气流料斗料容易发生堵塞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注塑机气流料斗,以克服现有技术中气流料斗料容易发生堵塞现象的缺陷。

(二)技术方案

为解决所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注塑机气流料斗,包括第一进料箱、第二进料箱、微型振动马达、第一过滤网板、第二过滤网板、左挡板、右挡板、第一挡块和第二挡块;所述第二进料箱密封固定在所述第一进料箱下端,且所述第二进料箱与所述第一进料箱连通;所述第一进料箱两侧设置有第一进料口和第二进料口,所述第一进料箱顶端设置有吸风口,所述吸风口上端与外部吸风机连接;所述第一过滤网板和第二过滤网板分别固定在所述第一进料箱内部上端;所述左挡板和右挡板分别铰接在所述第一进料箱内部两侧;所述第一挡块和第二挡块分别固定在所述第一进料箱内部两侧,所述左挡板上端面与所述第一挡块接触,所述右挡板上端面与所述第二挡块接触;所述第二进料箱下端设置有出料口;所述微型振动马达安装在所述第二进料箱内部下端,且位于所述出料口一侧。

进一步,所述注塑机气流料斗还包括第一导流板和第二导流板,所述第一导流板和第二导流板分别固定在所述第一进料箱下端内部两侧。

进一步,所述第一导流板和第二导流板呈斜体状安装。

进一步,所述第二进料箱下端设置有减震垫圈。

进一步,所述第二进料箱呈圆台形。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注塑机气流料斗,结构简单,能够实现自动过滤杂质并自动加料,而且不会发生堵塞现象,机器使用更加顺畅。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注塑机气流料斗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注塑机气流料斗工作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注塑机气流料斗,包括第一进料箱1、第二进料箱2、微型振动马达3、第一过滤网板6、第二过滤网板7、左挡板9、右挡板10、第一挡块13和第二挡块14;所述第二进料箱2密封用螺钉固定在所述第一进料箱1下端,且所述第二进料箱2与所述第一进料箱1连通;所述第一进料箱1两侧设置有第一进料口4和第二进料口5,所述第一进料箱1顶端设置有吸风口8,所述吸风口8上端与外部吸风机连接;所述第一过滤网板6和第二过滤网板7分别用螺钉固定在所述第一进料箱1内部上端;所述左挡板9 和右挡板10分别铰接在所述第一进料箱1内部两侧;所述第一挡块 13和第二挡块14分别用螺钉固定在所述第一进料箱1内部两侧,所述左挡板9上端面与所述第一挡块13接触,所述右挡板10上端面与所述第二挡块14接触;所述第二进料箱2下端设置有出料口15;所述微型振动马达3安装在所述第二进料箱2内部下端,且位于所述出料口15一侧。左挡板9和右挡板10由塑料制成。

如图1所示,所述注塑机气流料斗还包括第一导流板11和第二导流板12,所述第一导流板11和第二导流板12分别用螺钉固定在所述第一进料箱1下端内部两侧。所述第一导流板11和第二导流板 12呈斜体状安装。设置有第一导流板11和第二导流板12方便物料颗粒有序的流向第二进料箱2,不易堵塞。

如图1所示,所述第二进料箱2下端设置有减震垫圈16,使气流料斗安装到注塑机上时不会产生振动。所述第二进料箱2呈圆台形,可以存储更多的物料。

如图2所示,工作时,气流料斗安装在注塑机上,第一进料口4 和第二进料口5进料,吸风口8外部与吸风机连接进行吸风工作,料与第一过滤网板6、第二过滤网板7接触,并对料进行过滤,杂质从吸风口8排出,当吸风机工作一定时间后,吸风机停止工作,料在重力的作用下从第一进料箱1通过左挡板9和右挡板10,并通过第一导流板11和第二导流板12落到第二进料箱2内给注塑机进行加料,如此循环工作。微型振动马达3也同时进行工作,微型振动马达3可以将物料振入到出料口15内,防止发生物料堵塞出料口15。

如图2所示,当吸风机停止工作时,在重力的作用下左挡板9和右挡板10也向下运动,使第一空腔17和第二空腔18连通;当料快要用完时,吸风机工作,在吸风机吸力的作用下,左挡板9和右挡板 10自动相互密封(第一挡块13和第二挡块14起到阻挡的作用,防止左挡板9和右挡板10继续往上运动),使第二进料箱2内的料不会吹起。

本实用新型的注塑机气流料斗,结构简单,能够实现自动过滤杂质并自动加料,而且也不会发生堵塞现象,机器使用更加顺畅。

综上所述,上述实施方式并非是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性实施方式,凡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内容的基础上所进行的修饰或者等效变形,均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