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产吸管的冷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95998发布日期:2018-10-02 19:31阅读:30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吸管生产加工设备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生产吸管的冷却装置。



背景技术:

吸管或称软管,多用来吸取饮料,其成型工艺为:把胶粒熔融后,通过吸管成型装置把塑料挤出,形成一个中空的圆柱体,这个过程是连续的,然后送入冷却,然而在冷却过程中,由于从吸管成型机熔融挤出的吸管温度较高,在迅速冷却过程中容易导致吸管变形,而达不到质量要求,与此同时,成型机熔融挤出吸管时容易产生吸管废屑料,不易回收,从而影响了生产环境。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生产吸管的冷却装置,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冷却装置能对吸管进行快速有效地逐级冷却处理,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效果:

根据本发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生产吸管的冷却装置,所述冷却装置包括支撑架、冷却槽体、应急蓄水槽和水循环管道,在所述冷却槽体前后两端分别开设吸管入口和吸管出口,所述冷却槽体和应急蓄水槽相互平齐呈左右分隔设置且通过第一排水孔相互连通,所述水循环管道包括设置在所述支撑架底端的进水总管和出水总管,所述进水总管上连接有若干进水分支管,所述进水分支管从所述冷却槽体的底部伸入至冷却槽体内,所述出水总管上连接有若干出水分支管,所述出水分支管从所述应急蓄水槽的相对侧的冷却槽体的侧部伸出后与所述出水总管连接。

较佳地,在所述冷却槽体中部的两侧边缘之间还横跨固定有支撑杆,该支撑杆呈弧形状设置。

较佳地,所述冷却槽体包括相互之间相互连通的第一冷却槽、第二冷却槽和第三冷却槽,所述第一冷却槽、第二冷却槽和第三冷却槽依次逐级降低且呈阶梯形设置,所述第一冷却槽、第二冷却槽和第三冷却槽的长度逐级变长。

较佳地,在所述第二冷却槽内至少设置由两块第一隔板分隔而成,所述第三冷却槽至少由三块第二隔板分隔而成。

较佳地,在所述冷却槽体的吸管入口正下方设置有吸管回收槽,在该吸管回收槽的侧壁设置有排水管,该排水管与所述出水总管连通。

较佳地,在所述进水总管、出水总管、进水分支管和出水分支管上均设置有阀门。

较佳地,所述进水分支管从所述冷却槽体的底部伸入的高度大于所述吸管出口的高度,所述出水分支管从所述冷却槽体的侧部伸出的高度大于吸管出口的高度且低于所述进水分支管出水口的高度。

综上所述,由于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合理,使用方便,而且能对吸管进行快速有效地逐级冷却处理,其成本低,效果好,提高了吸管的生产质量;而且能对高温挤出的吸管所产生的屑料进行有效回收,起到了很好的环保节能作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生产吸管的冷却装置的结构图;

1-支撑架,2-冷却槽体,3-应急蓄水槽,4-水循环管道,6-吸管回收槽, 5-吸管成型机,20-第一冷却槽,21-第二冷却槽,22-第三冷却槽,30-第一排水孔,31-第一排水孔,40-进水总管,41-进水分支管,50-出水总管,51-出水分支管,60-排水管,100-吸管入口,102-吸管,101-吸管出口,200-吸管过孔, 210-第一隔板,220-支撑杆,221-第二隔板,222-吸管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出优选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然而,需要说明的是,说明书中列出的许多细节仅仅是为了使读者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或多个方面有一个透彻的理解,即便没有这些特定的细节也可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这些方面。

如图1所示,根据本发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生产吸管的冷却装置,所述冷却装置包括支撑架1、冷却槽体2、应急蓄水槽3和水循环管道4,在所述冷却槽体2前后两端分别开设吸管入口100和吸管出口101,所述冷却槽体2和应急蓄水槽3相互平齐呈左右分隔设置且通过第一排水孔30 相互连通,所述水循环管道4包括设置在所述支撑架1底端的进水总管40和出水总管50,所述进水总管40上连接有若干进水分支管41,所述进水分支管41从所述冷却槽体2的底部伸入至冷却槽体2内,所述出水总管50上连接有若干出水分支管51,所述出水分支管51从所述应急蓄水槽3的相对侧的冷却槽体2的侧部伸出后与所述出水总管50连接,在所述进水总管40、出水总管50、进水分支管41和出水分支管51上均设置有阀门。

如图1所示,在所述冷却槽体2中部的两侧边缘之间还横跨固定有支撑杆220,该支撑杆220呈弧形状设置,用于平行地支撑吸管102在槽内从而防止落入槽底部,所述冷却槽体2包括相互之间相互连通的第一冷却槽20、第二冷却槽21和第三冷却槽22,所述第一冷却槽20、第二冷却槽21和第三冷却槽22依次逐级降低且呈阶梯形设置,所述第一冷却槽20、第二冷却槽21 和第三冷却槽22的长度逐级变长,在所述第二冷却槽21内至少设置由两块第一隔板210分隔而成,所述第三冷却槽22至少由三块第二隔板221分隔而成,从而形成多个隔槽分别进行盛水以方便对吸管102进行冷却;所述进水分支管41从所述冷却槽体2的底部伸入的高度大于所述吸管出口101的高度,所述出水分支管51从所述冷却槽体2的侧部伸出的高度大于吸管出口101 的高度且低于所述进水分支管41出水口的高度。

如图1所示,从吸管成型机5挤出的吸管102的温度较高,需进行冷却处理,而且不能迅速将吸管102冷却至常温,水不断地从水分支管41流入第一冷却槽20、第二冷却槽21和第三冷却槽22内的隔槽中,当吸管102经吸管入口100依次穿入第一冷却槽20设置的吸管过孔200、第二冷却槽21和第三冷却槽22中隔板上的吸管孔222,被放入各个分隔槽中进行冷却,最后从吸管出口101被拉出,吸管102从吸管入口100进入至吸管出口101被拉出的过程中,吸管102一直在水中,从而完成了将吸管102在各个分隔槽内进行逐级循环冷却,在冷却过程中,当分槽中的水位高于出水分支管51的管口时,水将从出水分支管51的管口流入出水总管50,当分槽中的水位过高时,多余的水将从冷却槽体2和应急蓄水槽3侧壁之间的第一排水孔30排入应急蓄水槽3内,所述冷却槽体2、应急蓄水槽3采用金属材质制成,与此同时,该应急蓄水槽3内的水还可以对冷却槽体2内的水温进行冷却或保温调节,在应急蓄水槽3相对于第一排水孔30的相对侧还设置有第二排水孔31,可将急蓄水槽3内多余的水排出,该第二排水孔31的位置高度小于第一排水孔30 的位置高度。

如图1所示,在所述冷却槽体2的吸管入口100正下方设置有吸管回收槽6,由于吸管102被挤出时,会产生屑料而掉入吸管回收槽6内,高温屑料掉入盛有水的吸管回收槽6内进行回收,从而有效改善了吸管生产过程中屑料污染环境的问题,在该吸管回收槽6的侧壁设置有排水管60,该排水管 60与所述出水总管50连通,在排水管60还设置有阀门,可将多余的水从吸管回收槽6内排出。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