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永磁方式锁紧PU模塑发泡模的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53034发布日期:2019-01-08 21:16阅读:343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永磁方式锁紧PU模塑发泡模的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永磁方式锁紧PU装置,尤其是一种用永磁方式锁紧PU模塑发泡模的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对PU模塑发泡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适用范围越来越广。通常的PU模塑发泡产品工艺是:发泡模有两种锁模方法,如附档中的图2、图3,目前在应用的锁模方式都只适用于人工操作,型腔内灌注PU原料后,通过人工锁模、翻模方式把PU原料以一定的时间、一定的角度、一定的速度合理分布在模具的型腔表面,以发泡模塑出想要的各种外形;现有人工锁模、翻模存在的缺点如下:一、在人工成本不停上涨的今天,人工操作越来越没有竞争力;二人工锁模、翻模由于疲劳、情绪等因素,无法长时间都能按一定的时间、一定的角度、一定的速度内去完成相关动作,从而导致不良品的产生;三此工艺工作环境差、劳动强度大,从而导致员工流失率高,新员工的培训费用增加;四现有两种模具锁模结构无法配合自动化锁模、翻模动作。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上述状况,有必要提供一种可以能够节约成本,降低劳动强度,能按一定的时间、一定的角度、一定的速度内去完成相关动作实现自动化锁模、翻模动作的结构。

一种用永磁方式锁紧PU模塑发泡模的结构,包括上底板、发泡模下模、铰链、模具腔、侧板、发泡模上模、永磁铁柱、下底板和螺纹孔;所述下底板下端面上设置有四个螺纹孔;所述发泡模下模采用螺栓通过螺纹孔固定设置在下底板上端面右侧;所述永磁铁柱固定设置在下底板左端;所述铰链固定设置在发泡模下模右侧壁;所述发泡模上模固定设置在铰链上,发泡模上模用于与发泡模上模连接固定;所述上底板采用螺栓固定设置在发泡模上模上端,上底板采用冷板材质;所述侧板固定在下底板端面。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螺纹孔设梯形螺纹孔。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发泡模下模中央位置设置有模具腔。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永磁铁柱为圆柱形或方柱形的永磁铁。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装置永磁铁柱通电,永磁铁柱消磁,上底板翻起装置打开,向模具腔中灌注PU原料,当机械装置把上模提起与下模小于80度角时,上模因自重与下模贴合,断电永磁铁柱能够产生5KG以上吸力,吸力牢牢将上下模锁死,便可以进行配合自动设备进行翻模;该装置只需把PU发泡模的上、下模摆放到小于80度角,通过上模的自重与下模贴合,大吸力磁铁便可以把PU发泡模的上、下模牢牢吸住。比现有的两种快速夹杠杆原理的锁模方式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并为自动化锁模、翻模提供了便捷、有效。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新结构模具打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压紧式快速夹模具锁模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卡连式快速夹模具锁模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下底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模具闭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配合自动设备进行翻模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上底板,2-发泡模下模,3-铰链,4-模具腔,5-侧板,6-发泡模上模,7-永磁铁柱,8-下底板,9-螺纹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用永磁方式锁紧PU模塑发泡模的结构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请参见图1-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永磁方式锁紧PU模塑发泡模的结构,包括上底板1、发泡模下模2、铰链3、模具腔4、侧板5、发泡模上模6、永磁铁柱7、下底板8和螺纹孔9;所述下底板8下端面上设置有四个螺纹孔9,螺纹孔9设梯形螺纹孔,便于螺栓安装设置在螺纹孔9中,不会出现螺栓头下端面高于下底板8下端面;所述发泡模下模2采用螺栓通过螺纹孔9固定设置在下底板8上端面右侧,发泡模下模2中央位置设置有模具腔4;所述永磁铁柱7固定设置在下底板8左端,永磁铁柱7为圆柱形或方柱形的永磁铁,能够产生5KG以上吸力,通电即消磁;所述铰链3固定设置在发泡模下模2右侧壁;所述发泡模上模6固定设置在铰链3上,发泡模上模6用于与发泡模上模连接固定;所述上底板1采用螺栓固定设置在发泡模上模6上端,上底板1采用冷板材质;所述侧板5固定在下底板8端面。

工作原理:永磁铁柱7通电,永磁铁柱7消磁,上底板1翻起装置打开,向模具腔4中灌注PU原料,当机械装置把上模提起与下模小于80度角时,上模因自重与下模贴合,断电永磁铁柱7能够产生5KG以上吸力,吸力牢牢将上下模锁死,便可以进行配合自动设备进行翻模。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做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