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质颗粒燃烧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36293阅读:750来源:国知局
生物质颗粒燃烧机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生物质燃烧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生物质颗粒燃烧机。



背景技术:

生物质燃烧机是一种生物质半气化自动控制燃烧机,以生物质颗粒等有机生物质为燃料的生物质高温裂解燃烧机。其主要特点是:①无污染环保效果明显,以可再生生物质能源为燃料,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利用,采用高温分段燃烧技术,烟气中NOX、SO2、灰尘等排放低,是燃油(气)燃烧机、电加热等最佳的替代品;②无焦油、废水等各种废弃物排放:采用高温裂解燃烧技术,焦油等以气态的形式直接燃烧,解决生物质气化焦油含量高的技术难题,避免了水洗焦油带来的水质二次污染;③生物质燃烧机适用于涂装线体、电镀厂烤炉、锅炉、小型电站锅炉、工业窑炉、焚烧炉、熔炼炉、压铸机、烘干设备、厨房设备、干燥设备、食品烘干设备、熨烫设备、烤漆设备、公路筑路机械设备、工业退火炉、燃油,燃气,燃煤大吨位锅炉,沥青加热设备等各种热能行业。

对于现有的生物质燃烧机多采用实时上料,由于其生物质颗粒生产过程中或存放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水分,不便于燃烧,且在输送过程中,粘附力强,整体较为松散,很容易发生破碎,从而导致在燃烧过程中发生结垢,长时间的运行,影响上料效率和燃烧效率;此外由于生物质颗粒中容易夹杂金属,而金属杂物对输送系统有较大的损伤,且对炉体有一定的危害。

决定一台生物质燃烧机的性能的主要参数为燃烧率,现有的生物质燃烧机配风系统不合理,需要设置炉排,用来排渣,其不仅对燃烧炉的结构有很大的影响,而且很难实现较高的燃烧率,热效率低,维护成本高,因此对于如何有效实现污染物的零排放,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即为配风系统和供料系统的合理协调设计。

此外,对于现有的生物质颗粒燃烧炉结构来说,其检修困难,燃烧率低,容易在燃烧炉内结渣,长时间的使用,需要停机维护,维护成本高,清洗较为困难,导致生物质燃烧机的整体性能无法得到有效的优化和提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供一种生物质颗粒燃烧机,其能够实现大大降低污染物排放两,实现无渣燃烧,提高燃烧效率,且能够有效的提高热利用率,优化燃烧机的性能。

为达到上述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生物质颗粒燃烧机,包括燃烧机本体、配风组件、给料组件和出火组件,所述给料组件包括设置在燃烧机本体侧部的进料仓和设置在进料仓下部的螺旋给料机构,所述的配风组件包括配风箱、穿设在配风箱上的两进料管、分别设置在进料管上下两侧的配风箱上的助燃管和配风管,所述的螺旋给料机构的出料端与进料管连接,进料管的内端部延伸至燃烧机本体内腔中;所述的燃烧机本体底部设置有配风槽,所述的进料仓与燃烧机本体之间盘设有烘干加热管道,烘干加热管道的进气端连接有风机,烘干加热管道的出气端与进料仓连通;所述的出火组件包括与配风箱对应设置的出火口、呈圆周均布开设在出火口内壁上的助风口、和埋设在燃烧机本体的侧壁内的助火风管,在助火风管的进气端连接有风机,助火风管出气端与助风口连接。

所述螺旋给料机构包括与进料仓的下料口对应的第一输送螺旋、与进料管连接的第二输送螺旋和第三输送螺旋,所述的第二输送螺旋和第三输送螺旋的进料口均与第一输送螺旋的出料口通过连通管道对应连通,且第二输送螺旋和第三输送螺旋的进料口、以及第一输送螺旋的出料口呈三角布设。

所述的连通管道的下侧枢接设置有除铁活门,除铁活门上嵌设有强力磁铁,所述的除铁活门的内侧设置有截面呈圆弧形的除铁凹槽,所述除铁凹槽的槽深H<R,除铁凹槽的槽口宽度4R≥D>2R,其中R为生物质颗粒的半径。

与烘干加热管道的出气端对应的进料仓底部设置有透气筛板。

所述燃烧机本体由内向外依次设置有耐火层、加强隔板和保温层,烘干加热管道和助火风管均匹配嵌设在耐火层内。

所述的配风槽的两侧和底部对称设置有两组配风管,两组配风管分别与两进料管对应,且在配风管上开设有朝向对应的进料管的配风孔,每组配风管中配风管的数量为四根,且四根配风管呈上下错位设置。

所述的助燃管的数量为并排设置的4根。

所述的燃烧机本体底部设置有排污口,所述的排污口内匹配插设有耐火堵头,耐火堵头外端设置有压板,压板与燃烧机本体通过螺栓固定连接。

与配风箱的内腔对应的进料管上开设有二级配风孔。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取得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合理、紧凑,其通过烘干加热管道和助火风管的布设,能够实现对燃烧炉体的部分余热的利用,通过对进料仓进行烘干,并保持进料仓内呈现正压状态,从而有效的提高了生物质颗粒的干燥度,也能够防止回火现象的发生,大大提高了设备的安全性和实用性;本申请中的螺旋进料机构和除铁活门的结构设计,能够实现均匀给料和生物质颗粒中夹杂的铁片的吸附,同时其能够作为检修口,便于对螺旋进料机构进行维护和清理。

本申请其通过螺旋式自动送料、多级配风系统的结构设计,使得燃料能够充分的裂解和燃烧,大大提高了燃烧率,使得生物质颗粒充分燃烧到95%以上,同时本申请能够实现无结渣,无炉排的设计结构,配风均匀,从而使得其维护成本低,污染物排放大大降低,趋于污染物零排放的目标,同时其解决了中小型企业单位用煤用电紧缺之急,是一种节能高效的绿色环保技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A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螺旋给料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B-B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序号:1为燃烧机本体、2为进料仓、3为配风箱、4为进料管、5为助燃管、6为配风管、7为配风槽、8为烘干加热管道、9为风机、10为出火口、11为助风口、12为助火风管、13为第一输送螺旋、14为第二输送螺旋、15为第三输送螺旋、16为连通管道、17为除铁活门、18为强力磁铁、19为除铁凹槽、20为透气筛板、21为耐火层、22为加强隔板、23为保温层、24为二级配风孔、25为排污口、26为耐火堵头、27为压板、28为人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说明。

参见图1-图4,本实用新型一种生物质颗粒燃烧机,包括燃烧机本体1、配风组件、给料组件和出火组件,在燃烧机本体1上设置有人孔28,所述给料组件包括设置在燃烧机本体1侧部的进料仓2和设置在进料仓下部的螺旋给料机构,所述的配风组件包括配风箱3、穿设在配风箱上的两进料管4、分别设置在进料管4上下两侧的配风箱3上的助燃管5和配风管6,所述的螺旋给料机构的出料端与进料管4连接,进料管4的内端部延伸至燃烧机本体1内腔中;所述的燃烧机本体1底部设置有配风槽7,所述的进料仓2与燃烧机本体1之间盘设有烘干加热管道8,烘干加热管道的进气端连接有风机9,烘干加热管道8的出气端与进料仓2连通;所述的出火组件包括与配风箱对应设置的出火口10、呈圆周均布开设在出火口10内壁上的助风口11、和埋设在燃烧机本体1的侧壁内的助火风管12,在助火风管的进气端连接有风机,助火风管12出气端与助风口11连接。

所述螺旋给料机构包括与进料仓的下料口对应的第一输送螺旋13、与进料管连接的第二输送螺旋14和第三输送螺旋15,所述的第二输送螺旋14和第三输送螺旋15的进料口均与第一输送螺旋13的出料口通过连通管道16对应连通,且第二输送螺旋14和第三输送螺旋15的进料口、以及第一输送螺旋13的出料口呈三角布设。

所述的连通管道16的下侧枢接设置有除铁活门17,除铁活门17上嵌设有强力磁铁18,所述的除铁活门17的内侧设置有截面呈圆弧形的除铁凹槽19,所述除铁凹槽19的槽深H<R,除铁凹槽19的槽口宽度4R≥D>2R,其中R为生物质颗粒的半径。

与烘干加热管道8的出气端对应的进料仓2底部设置有透气筛板20。

所述燃烧机本体1由内向外依次设置有耐火层21、加强隔板22和保温层23,烘干加热管道8和助火风管12均匹配嵌设在耐火层21内。

所述的配风槽7的两侧和底部对称设置有两组配风管,两组配风管分别与两进料管对应,每组配风管中配风管的数量为四根,且四根配风管呈上下错位设置,且在配风管6上开设有朝向对应的进料管4的配风孔,所述的助燃管5的数量为并排设置的4根,与配风箱3的内腔对应的进料管4上开设有二级配风孔24。

所述的燃烧机本体1底部设置有排污口25,所述的排污口25内匹配插设有耐火堵头26,耐火堵头26外端设置有压板27,压板27与燃烧机本体1通过螺栓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合理、紧凑,其通过烘干加热管道和助火风管的布设,能够实现对燃烧炉体的部分余热的利用,通过对进料仓进行烘干,并保持进料仓内呈现正压状态,从而有效的提高了生物质颗粒的干燥度,也能够防止回火现象的发生,大大提高了设备的安全性和实用性;本申请中的螺旋进料机构和除铁活门的结构设计,能够实现均匀给料和生物质颗粒中夹杂的铁片的吸附,同时其能够作为检修口,便于对螺旋进料机构进行维护和清理。

本申请其通过螺旋式自动送料、多级配风系统的结构设计,使得燃料能够充分的裂解和燃烧,大大提高了燃烧率,使得生物质颗粒充分燃烧到95%以上,同时本申请能够实现无结渣,无炉排的设计结构,配风均匀,从而使得其维护成本低,污染物排放大大降低,趋于污染物零排放的目标,同时其解决了中小型企业单位用煤用电紧缺之急,是一种节能高效的绿色环保技术。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