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锅炉水平烟道的吹灰系统及吹灰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227251阅读:939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锅炉水平烟道的吹灰系统及吹灰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锅炉水平烟道的吹灰系统及吹灰方法,主要用于燃煤锅炉中。



背景技术:

燃煤锅炉水平烟道折焰角处通常积灰现象严重,严重的积灰不仅减小了烟气与换热器之间的换热面,削减了换热器的换热效果,同时也改变了烟气流场。针对燃煤锅炉水平烟道折焰角处积灰严重的情况,国内外出现了不少解决方法。

例如公开号为cn104180379a的中国专利中,公开了一种用于π型锅炉水平烟道的吹灰方法及装置,其由测温系统、控制模块及吹灰系统组成,测温系统包括设置在烟道壁上的第一温度探测器与第二温度探测器,吹灰系统包括供气管、设置在供气管上的电磁阀、以及与供气管连接并设置在烟道底壁上的风帽,风帽均匀分布;第一温度探测器与第二温度探测器连接控制模块,控制模块连接电磁阀;该吹灰装置以期通过温度探测器来探测换热面的积灰程度,从而控制吹灰装置自动完成清灰工作;实际上,换热器温度受很多因素的综合影响,温度探测器通过探测换热器的温度,无法反映真实的换热器积灰情况。

又如公开号为cn104696975a的中国专利中,公开了一种蒸汽风帽吹灰系统及方法,该蒸汽风帽吹灰系统包括吹扫蒸汽管,蒸汽风帽喷嘴,蒸汽母管及鳍片;部分吹扫蒸汽管沿炉膛宽度方向布置于锅炉折焰角区域,其余部分沿炉膛宽度方向布置于锅炉水平烟道区域;蒸汽风帽喷嘴为中空结构,每一根吹扫蒸汽管上固定安装多个蒸汽风帽喷嘴,多个蒸汽风帽喷嘴分别穿过鳍片安装在同一根吹扫蒸汽管上;多根吹扫蒸汽管连接蒸汽母管的一端,蒸汽母管的另一端连接辅汽联箱,辅汽联箱的过热蒸汽依次对每根吹扫蒸汽管进行吹扫,每根吹扫蒸汽管的蒸汽风帽喷嘴的喷汽孔喷出过热蒸汽,将锅炉折焰角或水平烟道的积灰二次扬起,并由经过的流动烟气将所述积灰携带走,该蒸汽风帽吹灰系统采用蒸汽风帽吹灰能有效解决折焰角区域及水平烟道的积灰问题,但是其采用蒸汽作为吹灰介质,实际上,很多电厂并没有多余的蒸汽可以用于吹灰,对于电厂蒸汽余量不足,而压缩空气余量充足的情况,需要采用适用于空气吹灰的吹灰装置和吹灰方法。

综上所述,虽然风帽吹灰系统可以有效解决燃煤锅炉水平烟道折焰角处积灰的问题,但是当电厂蒸汽储备余量不足时,只能采用其他形式的吹灰介质,例如压缩空气。当采用压缩空气作为吹灰介质时,一些电厂由于压缩空气气源余量不够充足,需要对吹灰系统和吹灰方法进行优化,才能保证在气源余量较小的情况下也能有效地吹扫,防止烟道积灰;当吹灰系统的安装空间受限时,尤其是水冷壁鳍片间距过于狭窄时,有必要对吹灰装置的结构进行优化,才能保证吹灰系统的顺利安装。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而提供一种系统简易、调节方便、吹灰效果良好的用于锅炉水平烟道的吹灰系统及吹灰方法,从而解决燃煤锅炉水平烟道在电厂气源量较小、或安装空间受限等难题时的折焰角处的积灰问题。

本发明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用于锅炉水平烟道的吹灰系统包括压缩空气母管和数个吹灰单元,每个吹灰单元均包括压缩空气支管、手动闸阀、电磁阀、压力表、若干个风帽和多个防磨瓦,其结构特点在于:所述压缩空气支管与压缩空气母管连接,所述手动闸阀、电磁阀和压力表均安装在压缩空气支管上以实现每路压缩空气支管单独吹灰的功能,用以减少每次吹灰时的压缩空气用量,从而保证电厂其他设备的压缩空气用量,所述手动闸阀、电磁阀和压力表均位于锅炉外;所述风帽直接固定在锅炉内的相邻两根水冷壁管的相邻两个鳍片上,该风帽和压缩空气支管连接,所述防磨瓦套装在水冷壁管上。由此使得该吹灰系统在采用压缩空气作为吹灰介质时,一些电厂由于压缩空气气源量余量不够充足,或者是吹灰系统的安装空间受限时,可以有效解决燃煤锅炉水平烟道折焰角处积灰问题。

作为优选,本发明所述风帽包括喷嘴、风帽盖、接管和两个加强耳板,所述接管的两侧各通过一个加强耳板分别焊接固定在相邻两根水冷壁管的相邻两个鳍片上;所述接管中与鳍片固定的部位的管径小于接管中其他部位的管径,适用于相邻两根水冷壁管之间的间距较小时以保证接管能顺利穿接在相邻两根水冷壁管的相邻两个鳍片之间;所述风帽盖焊接固定在接管上,所述喷嘴固定在风帽盖上,该喷嘴沿着锅炉内烟气流动方向的正反两个方向各设置有一个喷口以实现压缩空气的正反双向吹扫功能。

作为优选,本发明沿着锅炉炉膛深度方向上,每排布置了两路以上的压缩空气支管。每路压缩空气支管单独吹灰,用以减少每次的压缩空气用量,从而保证电厂其他设备的压缩空气用量。

作为优选,本发明每个风帽的两侧均分布有防磨瓦。

一种使用所述的用于锅炉水平烟道的吹灰系统的吹灰方法,其特点在于:所述吹灰方法的步骤如下:采用间断性吹灰方式,每路压缩空气支管单独吹灰,每次吹扫时间1分钟,每整排间隔5分钟。

作为优选,本发明所述吹灰系统采用的吹灰介质为压力小于1mpa的压缩空气。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和效果:1、采用风帽吹灰装置,可以有效解决折焰角和水平烟道的积灰难题。2、本发明实现了在电厂蒸汽储备量不足时,可以采用压缩空气进行吹灰的模式。3、本发明实现了在电厂气源余量较小时,能够有效地吹扫,防止烟道积灰。4、本发明实现了当吹灰系统的安装空间受限时,尤其是水冷壁鳍片间距过于狭窄时,使得风帽接管顺利穿过相邻的鳍片空间,保证吹灰系统的顺利安装。5、结构简单,通过简单的结构就有效的解决了锅炉折焰角和水平烟道的积灰难题。6、设计合理,构思独特,使用方便,市场前景广阔。

本发明能将锅炉折焰角及水平烟道全部范围内的积灰清除。主要用于燃煤锅炉水平烟道折焰角处积灰严重的情况,严重的积灰不仅减小了烟气与换热器之间的换热面,削减了换热器的换热效果,同时改变了烟气流场。本发明的吹灰系统可以有效解决燃煤锅炉水平烟道折焰角处积灰问题。此外,当采用压缩空气作为吹灰介质时,一些电厂由于压缩空气气源余量不够充足,需要对吹灰系统和吹灰方法优化,才能保证在气源余量较小的情况下,有效地吹扫,防止烟道积灰;当吹灰系统的安装空间受限时,尤其是水冷壁鳍片间距过于狭窄时,有必要对吹灰装置的结构进行优化,才能保证吹灰系统的顺利安装,本发明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难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用于锅炉水平烟道的吹灰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中风帽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压缩空气母管、2-压缩空气支管、3-手动闸阀、4-电磁阀、5-风帽、6-防磨瓦、7-水冷壁管、71-鳍片、8-压力表、9-喷嘴、10-风帽盖、11-接管、12-加强耳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是对本发明的解释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以下实施例。

实施例。

参见图1至图2,本实施例中用于锅炉水平烟道的吹灰系统包括压缩空气母管1和数个吹灰单元。

本实施例中的每个吹灰单元均包括压缩空气支管2、手动闸阀3、电磁阀4、压力表8、若干个风帽5和多个防磨瓦6,压缩空气支管2与压缩空气母管1连接,手动闸阀3、电磁阀4和压力表8均安装在压缩空气支管2上,以实现每路压缩空气支管2单独吹灰的功能,用以减少每次吹灰时的压缩空气用量,从而保证电厂其他设备的压缩空气用量,电厂中需要使用压缩空气的其他设备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公知常识。本实施例中的手动闸阀3、电磁阀4和压力表8均位于锅炉外,且沿压缩空气流动方向依次排列。

本实施例中的风帽5直接焊接固定在锅炉内的相邻两根水冷壁管7的相邻两个鳍片71上,该风帽5和压缩空气支管2连接,防磨瓦6套装在水冷壁管7上,每个风帽5的两侧均分布有防磨瓦6。

本实施例中的风帽5包括喷嘴9、风帽盖10、接管11和两个加强耳板12,接管11的两侧各通过一个加强耳板12分别焊接固定在相邻两根水冷壁管7的相邻两个鳍片71上,即接管11的一侧通过一个加强耳板12焊接固定在一根水冷壁管7的鳍片71上,同一个接管11的另一侧通过另一个加强耳板12焊接固定在另一根水冷壁管7的鳍片71上,用于固定同一个接管11的一根水冷壁管7和另一根水冷壁管7相邻,且用于固定同一个接管11的这一根水冷壁管7上的鳍片71和另一根水冷壁管7上的鳍片71相邻。

本实施例的接管11中与鳍片71固定的部位的管径小于接管11中其他部位的管径,即接管11采用变径形式,接管11的管径两头大中部小,适用于相邻两根水冷壁管7之间的间距较小的情况,以保证接管11能顺利穿接在相邻两根水冷壁管7的相邻两个鳍片71之间,便于安装的同时,扩大了适用面。

本实施例中的风帽盖10焊接固定在接管11上,喷嘴9固定在风帽盖10上,该喷嘴9沿着锅炉内烟气流动方向的正反两个方向各设置有一个喷口以实现压缩空气的正反双向吹扫功能,即喷嘴9设置有两个喷口,这两个喷口中,一个喷口的喷射方向与锅炉内烟气流动方向相同,另一个喷口的喷射方向与锅炉内烟气流动方向相反,这样能够更好的实现压缩空气的正反双向吹扫,更有效的解决锅炉折焰角和水平烟道的积灰难题。

通常情况下,在沿着锅炉炉膛深度方向上,每排可以布置两路以上的压缩空气支管2,如每排可以布置两路、三路、四路压缩空气支管2等等。

本实施例使用用于锅炉水平烟道的吹灰系统的吹灰方法的步骤如下:采用间断性吹灰方式,每路压缩空气支管2单独吹灰,每次吹扫时间1分钟,每整排间隔5分钟。吹灰系统采用的吹灰介质为压力小于1mpa的压缩空气。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其零、部件的形状、所取名称等可以不同,本说明书中所描述的以上内容仅仅是对本发明结构所作的举例说明。凡依据本发明专利构思所述的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者简单变化,均包括于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内。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只要不偏离本发明的结构或者超越本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均应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