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低负荷稳燃直流型燃烧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034000阅读:42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煤粉燃烧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新型低负荷稳燃直流型燃烧器。



背景技术:

随着新能源的大力发展,其在电网中的比例逐渐扩大,造成多地出现弃风、弃光以及弃水等现象。自2010年开始,弃风问题愈演愈烈,全国平均弃风率长期高于10%。2015年,这一数据攀升至15%,较上一年上升7个百分点。“三北”地区的弃风问题尤为严峻,2015年吉林、甘肃、新疆等地的弃风率超过30%。特别是2015年入冬后,甘肃、宁夏、黑龙江等地的一些风电项目的弃风率甚至高达60%以上。

为贯彻落实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推进“四个革命、一个合作”,加快能源技术创新,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我国将在“三北”地区大力发展新能源发电。“三北”地区燃煤热电比例高,调峰电源建设条件差,冬季供暖期调峰困难,弃风弃光问题严重。如何借鉴和吸收引进国外相关经验,提升我国火电尤其是热电的灵活性运行能力,挖掘燃煤机组调峰潜力,破解当前和未来的新能源消纳困境,减少弃风弃光,是电力工业亟待开展的工作之一,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此,燃煤机组需要具有低负荷运行的能力。根据调研资料显示,丹麦火电机组基本上是热电联产机组,冬季供热期最小出力可以低至15%-20%,德国热电联产机组可以低至40%;德国纯凝燃煤机组技术出力可以低至25%。目前我们国家供暖期热电机组“以热定电”运行,冬季最小出力一般在60%-70%左右,和国外的差距还比较大。

燃煤机组低负荷稳定运行的关键是保证燃烧稳定,也就是燃烧器能够在低负荷下稳燃。为此,人们采用了一些措施,包括(1)在燃烧器区域敷设卫燃带,采用预燃室、稳燃腔等都是维持局部高温;(2)采用旋流燃烧器、钝体燃烧器和射流燃烧器等,利用烟气回流来加热一次风粉射流;(3)采用浓淡燃烧器,通过提高浓股气流的煤粉浓度来提高煤粉燃烧的稳定性;(4)采用分级着火以及局部低速和高湍流脉动等。以上这些措施,虽然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都难以实现较低负荷下的稳燃,尤其是30%以下的负荷,基本不可能达到。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低负荷稳燃直流型燃烧器,该燃烧器主要由天然气管、中心风管、一次风管、内二次风筒、预燃室以及外二次风筒等组成。通过掺混天然气,实现较低负荷下的稳定燃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新型低负荷稳燃直流型燃烧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天然气管1,天然气管1伸入中心风管2向其中输送天然气,与中心风管2中通入的空气混合,中心风管2的出口设置旋流器12,向预燃室5输送混合气体进行燃烧,中心风管 2外设置有向预燃室5提供一次风粉的一次风管3,一次风管3外设置有向预燃室5提供内二次风的内二次风筒4,内二次风筒4外设置有向预燃室5提供外二次风的外二次风筒6,沿混合气体进气方向,预燃室5分为扩展段和水平段,两段交接处设有内二次风环形喷口13,所述扩展段是指从预燃室5的入口方向至出口方向扩展,所述内二次风从内二次风环形喷口13进入预燃室5。

所述天然气管1的末端壁面为多孔结构,天然气从该多孔结构多股入射进入中心风管2,方向与中心风管2中空气的流动方向垂直。

所述一次风管3出口为两段扩展结构,第二段相比第一段,水平方向的倾斜角度有所减小,第二段是指远离其入口的一段。

所述一次风管3的出口与中心风管2的出口平齐,且均位于预燃室5的入口端,即预燃室5扩展段的窄口端。

所述天然气管1、中心风管2、一次风管3、内二次风筒4、预燃室5以及外二次风筒6为同轴布置。

所述预燃室5由耐热钢1Cr18Ni9Ti卷制而成,内衬耐火材料。

所述天然气管1的天然气入口7进入的天然气与中心风管2的中心风入口8 进入的空气混合,属于部分预混,天然气管1与旋流器12之间是天然气和空气的预混段。

二次风分为内、外两股,内二次风由内二次风入口10送入内二次风筒4,经由内二次风环形喷口13喷入预燃室5,外二次风由外二次风入口11送入外二次风筒6,从预燃室5出口处向中轴线方向倾斜直流喷入。

掺混天然气的热量占燃料总热量的10~30%。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天然气由天然气管送入,空气由中心风管送入,二者在中心风管后半段充分混合,达到部分预混的目的。

2、预混气体经过中心风管末端的旋流器喷入预燃室,有利于与周边一次风粉的混合和燃烧,同时防止回火,避免天然气发生爆燃或爆炸危险。

3、一次风粉由一次风管送入,在末端经过一个扩口喷入预燃室,在预燃室内形成较强的回流区。

4、内二次风从预燃室扩展段与水平段交接处,呈环状直流入射,起到一定的助燃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内二次风贴着筒壁,将高温热气与预燃室壁面分开,从而避免结渣和积粉。

5、外二次风直流倾斜喷入,补充煤粉气流后期燃烧所需的空气,同时,还可适当的降低火焰温度,有利于降低NOx的形成。

可将,本实用新型利用天然气进行稳燃,保证煤粉的及时着火、稳定燃烧以及高效燃尽,使得锅炉能够在较低负荷下稳定运行,有助于提升燃煤电厂的深度调峰能力。并且整个燃烧器的结构简单紧凑,安装和改造简单。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一种新型新型低负荷稳燃直流型燃烧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天然气管1、中心风管2、一次风管3、内二次风筒4、预燃室5以及外二次风筒6等组成。

天然气管1末端壁面为多孔结构,天然气呈多股入射,方向与中心风空气的流动方向垂直,使得二者充分混合。中心风管2出口设置旋流器12,有利于天然气-空气的预混气与周边一次风粉的混合和燃烧,同时防止回火,避免天然气发生爆燃或爆炸危险。一次风管3出口为扩展结构,由扩展段和水平段组成,主要是为了在预燃室内形成回流区,还可起到一定的煤粉浓缩的作用。

天然气管1、中心风管2、一次风管3以及预燃室5为同轴布置,天然气管 1插入中心风管2内部,中心风管2插入一次风管3内部。天然气入口7进入的天然气与中心风入口8进入的空气混合,属于部分预混。在天然气管1与旋流器12之间是天然气和空气的预混段,其长度保证天然气燃烧的安全性,同时保证天然气及时着火。中心风管2、一次风管3以及旋流器12的向火侧覆盖耐火材料。

预燃室5分为扩展段和水平段,二者交接处设有内二次风环形喷口13。二次风分为内外两股。内二次风由内二次风入口10进入内二次风筒4,然后从内二次风环形喷口13呈环状直流喷入预燃室5。外二次风由外二次风入口11进入外二次风筒6,在预燃室5出口处直流倾斜喷入。

在运行过程中,煤粉由一次风入口9进入一次风管3,送入预燃室5。经过一次风管3的扩展出口后,一部分煤粉被集中到预燃室5的中心回流区,与燃烧的天然气混合燃烧。天然气管1设置在中心风管2内,天然气经过天然气管1 末端的多孔结构,垂直于壁面喷入中心风管2内,在中心风管2的后半段与空气充分混合,保证天然气喷入预燃室5时,能够及时着火。天然气-空气从中心风管2出口处的旋流器12送入预燃室,保证天然气能够与煤粉充分及时的混合,又不至于吹散煤粉。内二次风由内二次风入口10进入内二次风筒4,然后从内二次风环形喷口13呈环状直流喷入预燃室5,卷吸预燃室内的高温烟气,同时吹扫壁面处的煤粉,并避免一次风中煤粉冲刷壁面导致结渣或积粉。一次风管3 出口设置为一个扩展段和一个水平段,一定程度上,可以聚集中心风中的煤粉,又不至于减小煤粉与高温烟气之间的接触边界,保证煤粉集中在高天然气浓度区、高煤粉浓度区以及高温区,从而及时着火。外二次风由外二次风入口11进入外二次风筒6,在预燃室5出口处直流倾斜喷入,补充煤粉气流后期燃烧所需的空气,同时,还可适当的降低火焰温度,有利于降低NOx的形成。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而已,各零件的布置有多种方式,故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即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及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应仍属本实用新型专利涵盖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