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除渣系统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9862133阅读:来源:国知局
与冷却装置5连接的出水口,如图2中清水区42设置的第一出水口46和第二出水口47,第一出水口46和第二出水口47各连接有渣水循环栗6(结合图1),以分别通过渣水循环栗6将清水区42的澄清水送至冷却装置5进行冷却,渣水循环栗6可根据渣水量的多少用变频器进行调节(调试时调节好,运行中不再调节)。
[0049]清水区42还设置有溢流口50(图2),清水区42在溢流的情况下,溢流水从该溢流口50沿溢流管路16 (图1)排放至地沟。
[0050]优选地,如图2和图3所示,沉淀区41和清水区42之间通过隔板43隔开,隔板43的顶端设置有用以使沉淀区41的水通过并到达清水区42的多个凹槽431,多个凹槽431形成锯齿状结构,沉淀区41的水通过该形成锯齿状结构的凹槽可缓慢地流入到清水区41,能够有效防止沉淀区41的污物涌入到清水区42。
[0051 ]由于沉淀区41接收来自捞渣机I溢流的渣水,渣水中悬浮物含量较高,为阻止该悬浮物进入到清水区42,在沉淀区41设置有用于浮于水面以止挡浮渣的挡浮渣部件48。挡浮渣部件48可以采用各种适当的形式,优选地,为兼顾止挡效果和简化结构,该挡浮渣部件48为来回弯折的弯折板件。
[0052]如图1所示,该循环除渣系统还包括位于捞渣机I上方的渣井2及位于渣井2上方的水封槽3,水封槽3中的水能够溢流至捞渣机I中,水封槽3连接有补水装置,在水封槽3中的水低于预设水位时,可通过补水装置中的补水管路10进行补水。
[0053]为充分利用渣水,还可将冷却装置5还还向所述水封槽3输送冷却后的澄清水,具体是可将冷却装置5与水封槽3的环形补水管连接,通过环形补水管对水封槽3进行补水,从水封槽3溢流出的水再经过渣井2的侧壁流入捞渣机I冷却炉渣,渣水循环使用,形成闭式循环。由于冷却装置5冷却后的渣水仍存在有杂质,该冷却的渣水进入到水封槽3,水封槽3中会积存有污物,为方便清理水封槽3中的污物,防止渣水在水封槽3中沉积,影响锅炉膨胀,在水封槽3的底部可设置有多个排污口,通过该排污口可对污水进行清理排放至捞渣机I中。
[0054]水封槽3、捞渣机I和溢流水池4中的至少一者中设置有液位计,该循环除渣系统包括与补水装置和所述液位计连接以根据所述液位计的液位信息控制补水装置的控制装置。在水封槽3、捞渣机I或溢流水池4中的液位计检测到水位低于阈值时,控制装置可控制补水装置对水封槽3进行补水,以补充炉膛辐射和高温渣的蒸发及底渣带走了部分的水量。捞渣机I内水位下降(无溢流)至低液位时,或溢流水池4的水位下降至低液位时,与补水装置连接的补水管路上的电动调节补水阀开启,开始补水,使得水封槽3中水溢流至捞渣机I,进而溢流至溢流水池4,在补至溢流水池4的清水区42高液位时,补水管路上的电动调节补水阀关闭。另外,也可通过调节捞渣机I中的链条冲洗水阀,通过冲洗水来补充炉膛辐射和高温渣的蒸发及底渣带走的水量。
[0055]本实施方式中的冷却装置5为管式冷却器,管式冷却器包括用于循环冷却水的冷却水管,如图1所示,所述冷却水管连接有冷却水循环栗8,冷却水循环栗8将第五管路15中的冷却水送入冷却装置5的冷却水管,在冷却水管中的冷却水带走渣水的热量后沿第四管路14回到原水处理系统,循环利用。
[0056]冷却装置5中形成有用于流通渣水的具有入口和出口的渣水通道,所述渣水通道的入口连接至溢流水池4,渣水通道的出口连接至所述捞渣机I,溢流水池4的渣水进入到冷却装置5的渣水通道进行冷却后从出口沿第三管路13回到捞渣机I。此外,在溢流水池4与渣水通道的入口之间的管道上可加装过滤器,使渣水进一步得到过滤后进入到渣水通道,保证冷却装置5的正常运行及换热效果。
[0057]此外,渣水通道还连接有用于对所述渣水通道冲洗的冲洗管9,在对系统进行维护时,可通过冲洗管9引入冷却水对渣水通道进行清洗。
[0058]本实施方式中提供的循环除渣系统,各设备均布置在锅炉房内,占地面积小,系统简单,设备少,运行维护量少。
[0059]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发明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0060]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发明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0061]此外,本发明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发明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发明所公开的内容。
【主权项】
1.一种循环除渣系统,包括捞渣机(I),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除渣系统还包括与所述捞渣机(I)连接的用于接收所述捞渣机(I)的溢流水的溢流水池(4)以及与所述溢流水池(4)连接的用于对所述溢流水池(4)中沉淀后的澄清水进行冷却并将冷却后的所述澄清水送入到所述捞渣机(I)中的冷却装置(5); 所述溢流水池(4)和所述捞渣机(I)之间还设置有用以将所述溢流水池(4)中沉淀的污水排放至所述捞渣机(I)的排污栗(7)。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循环除渣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溢流水池(4)包括沉淀区(41)及清水区(42),所述沉淀区(41)和所述清水区(42)彼此分离且所述沉淀区(41)的水能够溢流至所述清水区(42),所述沉淀区(41)设置有用于与所述捞渣机(I)连接的进水口以及用于与所述排污栗(7)连接的排污口(49),所述清水区(42)设置有用于与所述冷却装置(5)连接的出水口。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循环除渣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区(41)和所述清水区(42)之间通过隔板(43)隔开,所述隔板(43)的顶端设置有用以使所述沉淀区(41)的水通过并到达所述清水区(42)的多个凹槽(431),多个所述凹槽(431)形成锯齿状结构。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循环除渣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区(41)设置有用于浮于水面以止挡浮渣的挡浮渣部件(48)。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循环除渣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浮渣部件(48)为来回弯折的弯折板件。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循环除渣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区(41)包括彼此隔开的常用区(411)和备用区(412),所述常用区(411)和所述备用区(412)均与所述清水区(42)相邻,使得所述常用区(411)和所述备用区(412)的水均能够溢流至所述清水区(42)。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循环除渣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除渣系统还包括位于所述捞渣机(I)上方的渣井(2)及位于所述渣井(2)上方的水封槽(3),所述水封槽(3)中的水能够溢流至所述捞渣机(I)中,所述水封槽(3)连接有补水装置。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循环除渣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装置(5)还向所述水封槽(3)输送冷却后的所述澄清水,所述水封槽(3)的底部设置有排污口。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循环除渣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封槽(3)、所述捞渣机(I)和所述溢流水池(4)中的至少一者中设置有液位计,所述循环除渣系统包括与所述补水装置和所述液位计连接以根据所述液位计的液位信息控制所述补水装置的控制装置。10.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循环除渣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装置(5)包括用于循环冷却水的冷却水管,所述冷却水管连接有冷却水循环栗(8);所述冷却装置(5)中还形成有用于流通渣水的具有入口和出口的渣水通道,所述渣水通道的入口连接至所述溢流水池(4),所述渣水通道的出口连接至所述捞渣机(I); 所述渣水通道还连接有用于对所述渣水通道冲洗的冲洗管(9)。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循环除渣系统,包括捞渣机(1),所述循环除渣系统还包括与所述捞渣机(1)连接的用于接收所述捞渣机(1)的溢流水的溢流水池(4)以及与所述溢流水池(4)连接的用于对所述溢流水池(4)中沉淀后的澄清水进行冷却并将冷却后的所述澄清水送入到所述捞渣机(1)中的冷却装置(5);所述溢流水池(4)和所述捞渣机(1)之间还设置有用以将所述溢流水池(4)中沉淀的污水排放至所述捞渣机(1)的排污泵(7)。本发明提供的循环除渣系统能够实现渣水对外零排放,且结构简单,维护方便,运行安全可靠。
【IPC分类】F23J1/06
【公开号】CN105627339
【申请号】CN201610151352
【发明人】权素维
【申请人】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神华国能集团有限公司, 山西鲁能河曲发电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6年6月1日
【申请日】2016年3月16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