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置式烟气余热回收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4632290阅读:104来源:国知局
内置式烟气余热回收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内置式烟气余热回收装置,包括自下往上依次叠放的若干个冷凝片组和位于最上层的顶层碟片,冷凝片组和顶层碟片上分别设置有进水口及出水口,若干个冷凝片组自下往上依次叠放并相互固接、且通过进水口和出水口相互连通,相邻的冷凝片组之间形成烟气通道;所述的内置式烟气余热回收装置横向安装于排烟装置的上部。本发明将若干个冷凝片组自下往上依次叠放并固接、且通过进水口和出水口连通,相邻的冷凝片组之间形成烟气通道,并且冷凝片组内设置有水流通道,烟气通过烟气通道,其余热和相变潜热通过烟气余热回收装置传递到回水端,提高回水的温度,从而大大提高设备的热效率,并且烟气余热回收装置具有冷凝作用,排入大气的有害物质也将大为减少。
【专利说明】内置式烟气余热回收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内置式烟气余热回收装置,具体是一种以热交换方式回收烟气余热的内置式烟气余热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0002]目前,常规的燃料,包括煤、油和天然气燃烧后产生的烟气温度都比较高,烟气中有很可观的一部分热能,尤其是含有高焓值水蒸汽的烟气中所含的热能较高。如果高温烟气不经过处理就直接通过烟囱排放到大气中,则会造成热能的极大浪费,特别是烟气中水蒸汽的凝结潜热没有得到有效利用,水蒸汽所携带的热量是排烟热量损失的一大部分。另夕卜,高温烟气中含有二氧化硫、三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有害物质会对环境造成影响,高温烟气中含有的水蒸汽遇到冷空气凝结后会附着在烟囱壁上,容易引起烟囱的腐蚀。所以必须对高温烟气进行处理。
[0003]现有技术中,燃料燃烧后锅炉、热水器等受热面大多采用间壁式换热,这样不能有效回收水蒸气的凝结潜热,造成了热能的浪费。现在虽然也有一种可以直接接触混合式烟气的余热回收装置,但是其为整休锅炉,结构较为复杂,仅仅适用于燃油、燃煤的大型工业锅炉上放的大容量、高压参数的惰祝下采用,适用范围狭窄。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改进。

【发明内容】

[0004]本发明的目的旨在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合理,性能可靠,热效率高,易生产,易实现,节能环保且适用范围广的内置式烟气余热回收装置,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
[0005]按此目的设计的一种内置式烟气余热回收装置,包括自下往上依次叠放的若干个冷凝片组和位于最上层的顶层碟片,其特征在于:冷凝片组和顶层碟片上分别设置有进水口及出水口,若干个冷凝片组自下往上依次叠放并相互固接、且通过进水口和出水口相互连通,相邻的冷凝片组之间形成烟气通道;所述的内置式烟气余热回收装置横向安装于排烟装置的上部。
[0006]所述冷凝片组包括第一冷凝片和第二冷凝片,第一冷凝片和第二冷凝片通过卡接、焊接、粘贴或紧固件密封连接,并于内部设置有一条以上的水流通道。
[0007]所述冷凝片组内设置有一挡水筋、且通过挡水筋形成有二条的水流通道。
[0008]所述进水口及出水口设置于冷凝片组和顶层碟片的同一侧,挡水筋设置于进水口与出水口之间,二条的水流通道呈U字形相互连通。
[0009]所述第一冷凝片和第二冷凝片之间设置有若干的固定点,第二冷凝片嵌装于第一冷凝片上、且通过固定点相互固接。
[0010]所述第一冷凝片和第二冷凝片上设置有若干的支撑点,若干个冷凝片组自下往上依次叠放、且通过支撑点相互固接。
[0011]所述冷凝片组和顶层碟片采用铝合金、黄铜或不锈钢制成。
[0012]所述相邻的冷凝片组之间、最上层的冷凝片组与顶层碟片之间通过卡接、焊接、粘贴或紧固件相互固接。
[0013]所述依次叠放的冷凝片组通过进水口和出水口相互连通,叠放在最上层的冷凝片组与顶层碟片相互固接、且通过进水口和出水口相互连通,叠放在最下层的冷凝片组的底面为封闭。
[0014]本发明通过上述结构的改良,将若干个冷凝片组自下往上依次叠放并相互固接、且通过进水口和出水口相互连通,相邻的冷凝片组之间形成烟气通道,并且冷凝片组内设置有水流通道;烟气在排烟装置中排出产生130-150°C左右的热量,具有大量热量的烟气经入烟气余热回收装置后,烟气进一步地冷却,并在烟气余热回收装置表面低于烟气中水的露点温度下,烟气中的水蒸气冷凝并放出潜热,烟气出口温度可降至50°C左右,烟气的余热通过烟气余热回收装置传递到回水端作为回水的预热,从而有效地提高设备的热效率,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并且由于烟气余热回收装置具有冷凝作用,排入大气的有害物质也将大为减少,排烟更符合环保的要求。其具有结构简单合理,性能可靠,热效率高,易生产,易实现且节能环保等特点,可广泛适用于家用电热水炉、强排燃气热水器、平衡式燃气热水器、冷凝式采暖热水炉、家用燃煤采暖锅炉、家用生物采暖锅炉等设备上,适用范围广。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冷凝片组结构示意图。
[0017]图3为冷凝片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8]图4为冷凝片组另一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0020]参见图1 一图4,本内置式烟气余热回收装置,包括自下往上依次叠放的若干个冷凝片组I和位于最上层的顶层碟片2,冷凝片组I和顶层碟片2上分别设置有进水口 3及出水口 4,若干个冷凝片组I自下往上依次叠放并相互固接、且通过进水口 3和出水口 4相互连通,其中叠放在最上层的冷凝片组I与顶层碟片2相互固接、且通过进水口 3和出水口 4相互连通,叠放在最下层的冷凝片组I的底面为封闭。
[0021]本实施例采用18组的冷凝片组I自下往上依次叠放并相互固接,并且相邻的冷凝片组I之间形成烟气通道(图中未能标示);所述的内置式烟气余热回收装置横向安装于排烟装置的上部。
[0022]冷凝片组I包括第一冷凝片1.1和第二冷凝片1.2,第一冷凝片1.1和第二冷凝片1.2通过卡接、焊接、粘贴或紧固件密封连接,并于内部设置有一条以上的水流通道1.3 ;本实施例中的冷凝片组I内设置有一挡水筋1.4、且通过挡水筋1.4形成有二条的水流通道1.3,进水口 3及出水口 4设置于冷凝片组I和顶层碟片2的同一侧,挡水筋1.4设置于冷凝片组I的进水口 3与出水口 4之间,二条的水流通道1.3呈U字形相互连通。
[0023]上述结构中,第一冷凝片1.1和第二冷凝片1.2之间设置有若干的固定点1.5,第二冷凝片1.2嵌装于第一冷凝片1.1上、且通过固定点1.5相互固接;第一冷凝片1.1和第二冷凝片1.2上设置有若干的支撑点1.6,若干个冷凝片组I自下往上依次叠放、且通过支撑点1.6相互固接。
[0024]第一冷凝片1.1与第二冷凝片1.2之间、相邻的冷凝片组I之间、以及最上层的冷凝片组I与顶层碟片2之间通过卡接、焊接、粘贴或紧固件相互固接,具体地讲,第一冷凝片
1.1与第二冷凝片1.2之间、相邻的冷凝片组I之间、以及最上层的冷凝片组I与顶层碟片2之间均放置有焊接粉,并通过高温处理技术将各构件密封连接,在保证了密封性能的同时,省略了密封圈的运用,降低了生产成本,实用性强。
[0025]冷凝片组I和顶层碟片2采用铝合金、黄铜或不锈钢制成。考虑到体积、重量、成本、紧固耐用及防腐性等问题,本实施例的凝片组I和顶层碟片2优选采用铝合金制成。
[0026]上述为本发明的优选方案,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其简单的变型或改造,均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内置式烟气余热回收装置,包括自下往上依次叠放的若干个冷凝片组(I)和位于最上层的顶层碟片(2),其特征在于:冷凝片组(I)和顶层碟片(2)上分别设置有进水口(3)及出水口(4),若干个冷凝片组(I)自下往上依次叠放并相互固接、且通过进水口(3)和出水口(4)相互连通,相邻的冷凝片组(I)之间形成烟气通道;所述的内置式烟气余热回收装置横向安装于排烟装置的上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置式烟气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片组(I)包括第一冷凝片(1.1)和第二冷凝片(1.2),第一冷凝片(1.1)和第二冷凝片(1.2)通过卡接、焊接、粘贴或紧固件密封连接,并于内部设置有一条以上的水流通道(1.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置式烟气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片组(I)内设置有一挡水筋(1.4)、且通过挡水筋(1.4)形成有二条的水流通道(1.3)。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置式烟气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口(3)及出水口(4)设置于冷凝片组(I)和顶层碟片(2)的同一侧,挡水筋(1.4)设置于进水口(3)与出水口(4)之间,二条的水流通道(1.3)呈U字形相互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内置式烟气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凝片(1.1)和第二冷凝片(1.2)之间设置有若干的固定点(1.5),第二冷凝片(1.2)嵌装于第一冷凝片(1.1)上、且通过固定点(1.5)相互固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内置式烟气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凝片(1.D和第二冷凝片(1.2)上设置有若干的支撑点(1.6),若干个冷凝片组(I)自下往上依次叠放、且通过支撑点(1.6)相互固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置式烟气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片组(I)和顶层碟片(2)采用铝合金、黄铜或不锈钢制成。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置式烟气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相邻的冷凝片组(I)之间、最上层的冷凝片组(I)与顶层碟片(2)之间通过卡接、焊接、粘贴或紧固件相互固接。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内置式烟气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依次叠放的冷凝片组(I)通过进水口(3)和出水口(4)相互连通,叠放在最上层的冷凝片组(I)与顶层碟片(2)相互固接、且通过进水口(3)和出水口(4)相互连通,叠放在最下层的冷凝片组(I)的底面为封闭。
【文档编号】F24H9/00GK103615805SQ201310652704
【公开日】2014年3月5日 申请日期:2013年12月5日 优先权日:2013年12月5日
【发明者】梁垣生 申请人:梁垣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