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冷壁式镁熔坨余热回收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4666230阅读:189来源:国知局
一种水冷壁式镁熔坨余热回收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公开了一种水冷壁式镁熔坨余热回收装置,属于菱镁矿熔炼生产电熔镁砂【技术领域】。所述水冷壁式镁熔坨余热回收装置是将水冷壁布置于隧道式余热回收窑内,回收镁熔坨冷却过程中放出的热量。熔炼后的镁熔坨经过脱壳后,随摆渡小车一起从窑头门进入余热回收窑,镁熔坨余热经布置在两侧的加热水管进行回收。每12小时进入一个镁熔坨,余热回收窑的长度为25.6m,镁熔坨在余热回收窑内停留的时间为96h,最后经冷却后的镁熔坨从窑尾门移出。镁熔坨和与其对应的水冷壁进行换热,所得热水进入外界生产或生活所需的用热管道系统,达到了余热回收利用的效果。
【专利说明】
一种水冷壁式镁熔坨余热回收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菱镁矿熔炼生产电熔镁砂【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水冷壁式镁熔坨余热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0002]菱镁矿熔炼完成后形成镁熔坨,镁熔坨结晶冷却后进行脱壳,每吨镁熔坨存储能量折合成电能达1300kW.h左右。该部分能量在现行生产工艺中被完全浪费,目前节能效果明显的生产装置尚未出现,因此,研究高效回收镁熔坨余热资源对电熔镁行业的节能减排意义重大。
[0003]镁熔坨皮砂导热系数小,整个坨体呈圆柱形,比表面积小,造成镁熔坨取热难。主要表现在快速取热导致皮砂表面温度急剧下降,回收的能源品味较低,不能用于生产和生活。
实用新型内容
[0004]为了克服快速取热能源品味低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水冷壁式镁熔坨余热回收装置。该水冷壁式镁熔坨余热回收装置可被置于隧道式余热回收窑之内,主要可包括加热水管、回水总管、出水总管、集回水管、集出水管、调节阀和水管支架,其中多根呈拱形的加热水管沿水管直径方向分为两层或更多层排列布置,每层之间交错安放,避免直接遮挡,利于传热;分层排列的每根加热水管的顶端均和位于拱形顶端处的本层加热水管的出水总管相连通,每根加热水管的两个底端均和位于拱形两侧底角处的本层加热水管的回水总管相连通;集回水管与每层加热水管的回水总管相连通,集出水管的一端与每层加热水管的出水总管相连通,集出水管的另一端伸出窑壁之外,在水管支架的支撑下同外界的生产或生活所需的用热管道系统的进水口相连通,此用热管道系统的最终出水口再与集回水管相连通。
[0005]所述隧道式余热回收窑可包括窑头门、窑体、窑尾门、风机、摆渡小车、轨道和窑体沙封结构等,隧道式余热回收窑的具体结构为:窑体为隧道式结构,窑体的两端分别有窑头门和窑尾门,在窑体隧道的底部铺设有轨道,用于运送镁熔坨的摆渡小车摆放安装在轨道上;窑体的底部和摆渡小车的底面平台之间设有沙封结构,以此进行密封,镁熔坨摆放在摆渡小车的底面平台上,在每个镁熔坨停靠位正上方的窑顶处均安置有风机,用于强化窑内的空气对流换热。
[0006]为了达到最佳的换热效果,分层排列的各个加热水管按照隧道式余热回收窑内存放的镁熔坨的数量可分成若干个组,每组即构成一个水冷壁,每个水冷壁如同一组家用水暖系统的暖气片一样,设有单独的回水总管和出水总管,每一水冷壁正对着一个镁熔坨摆放,使得这些水冷壁的加热水管能够在镁熔坨的最近处与镁熔坨进行对流及辐射换热。
[0007]为了控制每一个水冷壁的出水温度,使水冷壁中的水的温度达到一定温度后才能通过出水总管流进集出水管,可在每个水冷壁的回水总管与集回水管之间安有调节阀。
[0008]工作时,镁熔坨被置于本实用新型的水冷壁式镁熔坨余热回收装置的中间,和与其对应的水冷壁进行换热,所得热水汇集于装置外侧的集出水管内,再通过与之相连通的外界生产或生活所需的用热管道系统,放出所携带因换热所获得热量,达到了余热回收利用的效果。
[0009]使用上述装置,需按如下工艺进行操作:
[0010](I)经过三相电弧炉熔炼生产的镁熔坨脱壳后,随摆渡小车一起通过窑头门进入到余热回收窑内,沿摆渡小车轨道向窑体的尾部运动,每12小时进入一个镁熔坨,余热回收窑的长度为25.6m,镁熔坨在余热回收窑内停留的时间为96h,最后经冷却后的镁熔坨从窑尾门移出;
[0011](2)经利用后的回水进入集回水管内,再通过调节阀后分别进入各个水冷壁的回水总管内,在加热水管内被加热的过程中自下而上流动到出水总管,最终经集出水管提供给用户,整个装置的循环水流量为80m3/h。回水温度为60°C,出水温度为75°C。
[0012]本实用新型装置的水冷壁式镁熔坨余热回收装置采用自动控制系统,控制对象为水流量,控制方式为调节每组水冷壁的调节阀。当水冷壁出水总管的水温低于75°C时,减小调节阀开度,反之增大调节阀开度。保证集出水管内的水温不低于75°C。在余热回收窑体顶部安装有循环风机,用来搅动窑内空气,增强窑内加热水管与空气、镁熔坨表面与空气的换热效率,窑内空气流速为5?6m/s。
[0013]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0014](I)水冷壁中加热水管采用多层布置,每一层之间交错布置,避免了加热水管之间的直接遮挡,同时也加大了水管与空气的换热面积;
[0015](2)置于窑体顶部的循环风机的开动,有利于窑内气体流动,加强了窑内气体与镁熔坨表面和水管表面的换热。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包括本项实用新型的水冷壁式镁熔坨余热回收装置的余热回收窑主体结构剖面示意图。
[0017]图2是图1中A-A剖面图。
[0018]附图中为窑头门,2为窑体,3为风机,4为水冷壁,5为镁熔坨,6为出水总管,7为加热水管,8为窑尾门,9为摆渡小车,10为回水总管,11为轨道,12为沙封结构,13为集回水管,14为调节阀,15为水管支架,16为集出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说明。
[0020]本实用新型的水冷壁式镁熔坨余热回收装置被置于隧道式余热回收窑之内,主要包括加热水管7、回水总管10、出水总管6、集回水管13、集出水管16、调节阀14和水管支架15,其中多根呈拱形的加热水管7沿水管直径方向分为两层或三层或其他更多层排列布置,每层之间交错安放,避免直接遮挡,利于传热;分层排列的每根加热水管7的顶端均和位于拱形顶端处的本层加热水管的出水总管6相连通,每根加热水管7的两个底端均同位于拱形两侧底角处的本层加热水管7的回水总管10相连通;集回水管13与每层加热水管7的回水总管10相连通,集出水管16的一端与每层加热水管7的出水总管6相连通,集出水管16的另一端伸出窑体的上部侧墙之外,在水管支架15的支撑下同外界的生产或生活所需的用热管道系统的进水口相连通,此用热管道系统的最终出水口再与集回水管13相连通。
[0021]所述隧道式余热回收窑设有窑头门1、窑体2、窑尾门8、风机3、摆渡小车9、轨道11和窑体沙封结构12等,隧道式余热回收窑的具体结构为:窑体2为隧道式结构,窑体2的两端分别有窑头门I和窑尾门8,在窑体隧道的底部铺设有轨道11,用于运送镁熔坨5的摆渡小车9摆放安装在轨道11上;窑体2的底部和摆渡小车9的底面平台的侧壁之间设有窑体沙封结构12,以此进行密封,镁熔坨5摆放在摆渡小车9的底面平台上,在每个镁熔坨5停靠位正上方的窑顶处均安置有一台风机3,用于强化窑内的空气对流换热。
[0022]为了达到最佳的换热效果,将分层排列的各个加热水管7按照窑内存放镁熔坨的数量分成若干个组,每组构成一个水冷壁4,每个水冷壁4如同一组家用水暖系统的暖气片一样,设有单独的回水总管10和出水总管6,每一水冷壁4正对着一个镁熔坨5摆放,使得这些水冷壁4的加热水管7能够在镁熔坨5的最近处与镁熔坨5进行对流及辐射换热。
[0023]为了控制每一个水冷壁4的出水温度,使水冷壁4中的水的温度达到一定温度后才能通过出水总管6流进集出水管16,在每个水冷壁4的回水总管10与集回水管13之间安有一个调节阀14。
[0024]工作时,镁熔坨5被置于本实用新型的水冷壁式镁熔坨余热回收装置的中间,和与其对应的水冷壁4进行换热,所得热水汇集于装置外侧的集出水管16内,再通过与集出水管16相连通的外界生产或生活所需的用热管道系统,放出所携带因换热所获得热量,达到了余热回收利用的效果。
[0025]使用上述装置,其操作方法如下:
[0026](I)经过三相电弧炉熔炼生产的镁熔坨5脱壳后,装到摆渡小车9的底面平台上并随摆渡小车9 一起通过窑头门I进入到余热回收窑内,沿轨道11向窑体2的尾部运动,每12小时装入一个镁熔坨5,余热回收窑的长度为25.6m,镁熔坨5在窑内的停留时间为96h,最后经冷却后的镁熔坨5从窑尾门8移出。
[0027](2)经利用后的回水进入集回水管13内,再通过调节阀14后分别进入各水冷壁4的回水总管10内,在加热水管7内自下而上流动过程中被加热后汇集到出水总管6,最终汇集到集出水管16内后供给用户。整个装置的循环水流量为80m3/h ;回水温度为60°C,出水温度为75°C,窑内风速为5?6m/s。
【权利要求】
1.一种水冷壁式镁熔坨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冷壁式镁熔坨余热回收装置被置于隧道式余热回收窑之内,包括加热水管、回水总管、出水总管、集回水管、集出水管、调节阀和水管支架,其中,多根呈拱形的加热水管沿水管直径方向分为两层或更多层排列布置,每层之间交错安放;分层排列的每根加热水管的顶端均和位于拱形顶端处的本层加热水管的出水总管相连通,每根加热水管的两个底端开口均和位于拱形两侧底角处的本层加热水管的回水总管相连通;集回水管与每层加热水管的回水总管相连通,集出水管的一端与每层加热水管的出水总管相连通,集出水管的另一端伸出窑壁之外,在水管支架的支撑下同外界的生产或生活所需的用热管道系统的进水口相连通,所述用热管道系统的最终出水口与集回水管相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冷壁式镁熔坨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隧道式余热回收窑包括窑头门、窑体、窑尾门、风机、摆渡小车、轨道和窑体沙封结构,其中,窑体为隧道式结构,窑体的两端分别设有窑头门和窑尾门,在窑体隧道的底部铺设有轨道,用于运送镁熔坨的摆渡小车摆放安装在轨道上;窑体的底部和摆渡小车的底面平台之间设有沙封结构,以此进行密封,镁熔坨摆放在摆渡小车的底面平台上,在每个镁熔坨停靠位正上方的窑顶处均安置有风机,用于强化窑内的空气对流换热。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水冷壁式镁熔坨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分层排列的各个加热水管按照隧道式余热回收窑内存放的镁熔坨的数量被分成若干个组,每组构成一个水冷壁,每个水冷壁设有单独的回水总管和出水总管,每一水冷壁正对着一个镁熔坨摆放,使得水冷壁的加热水管能够与镁熔坨进行对流及辐射换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水冷壁式镁熔坨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水冷壁的回水总管与集回水管之间安有调节阀。
【文档编号】F27D17/00GK204154124SQ201420500341
【公开日】2015年2月11日 申请日期:2014年8月29日 优先权日:2014年8月29日
【发明者】张卫军, 池中源, 杨强大, 伊智, 李国军, 蔡特, 崔俊峰, 崔薇薇, 司鹏, 刘竹昕, 高秀平, 张克宇, 王兰, 刘彻 申请人:东北大学, 沈阳东大工业炉有限公司, 营口东吉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