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流交换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32206阅读:264来源:国知局
气流交换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气流交换装置,尤其是一种可以使外部空间及内部空间达到循环通风功能的气流交换装置。



背景技术:

请参照图1所示,其揭示一种现有气流交换装置9,该气流交换装置9可供安装于一隔离件(例如:建筑物的墙面、天花板或电子产品的机壳等)。该气流交换装置9包含一个导风管体91、一个分隔件92及二风扇93。该导风管体91二端分别形成一第一端部911及一第二端部912,该第一端部911及该第二端部912可以分别设置于一室外空间及一室内空间中。该分隔件92及该二风扇93设于该导风管体91内部,该分隔件92能够将该导风管体91内部分隔为二个导流空间,该二风扇93分别设置于该分隔件92的二侧表面。借此,设有该分隔件92与该二风扇93的导风管体91用以在该气流交换装置中提供气流交换功能,使该室外空间与该室内空间中的空气能够相互流通。

该分隔件92需抵接该导风管体91的内周壁,使其能够将该导风管体91内部分隔为二个导流空间。然而,若该分隔件92的宽度与该导风管体91的内径差距过小,将导致该分隔件92难以被穿入该导风管体91,使得该分隔件92的组装较为困难;相对地,若该分隔件92的宽度与该导风管体91的内径差距过大,欲将该分隔件92穿入该导风管体91时,该分隔件92容易在该导风管体91中转动,使得该分隔件92的同样具有组装困难的问题。

有鉴于此,亟需提供一种进一步改良的气流交换装置,以降低气流交换装置的组装困难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气流交换装置,利用数个罩体相互结合以构成一个导风管体。

为达到前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所运用的技术手段包含有:

一种气流交换装置,包含:一个导风管体,该导风管体包含相互结合的一个第一罩体及一个第二罩体,该第一罩体及该第二罩体环绕形成一个容置空间;及一个气流交换组件,设置于上述导风管体的容置空间中,且该气流交换组件将该容置空间分隔为一个第一导流空间及一个第二导流空间,该气流交换组件包含至少一个风扇,该至少一个风扇设置于该第一导流空间或该第二导流空间。

其中,上述第一罩体设有一个第一结合部及一个第二结合部,上述第二罩体设有一个第三结合部及一个第四结合部,该第一结合部可拆装地结合该第三结合部,该第二结合部可拆装地结合该第四结合部。借此,该导风管体可供使用者将该第一罩体及该第二罩体分离,以进行该风扇的维修替换,或者对该导风管体内部进行清洁,具有提升气流交换装置的保养及维修便利性的功效。

其中,上述第一结合部及上述第二结合部分别设置于上述第一罩体二侧,上述第三结合部及上述第四结合部分别设置于上述第二罩体二侧,且该第一结合部及该第四结合部为相同的结合构造,该第二结合部及该第三结合部为相同的结合构造。借此,该第一罩体及该第二罩体可以具有相同的结构,该第一罩体及该第二罩体能够通过相同模具被制造,使得该气流交换装置具有较低的生产成本,且该第一罩体及该第二罩体的密合性较不易受制程公差所影响。

其中,上述第一结合部及上述第四结合部各为一个穿孔,且上述第二结合部及上述第三结合部各为一个固定孔,该第一结合部或该第四结合部供一个锁固元件穿过并锁固于该第三结合部或该第二结合部。借此,该第一罩体及该第二罩体通过该第一结合部与该第三结合部、该第二结合部与该第四结合部相互锁固,即可稳固结合为一中空管体。

其中,上述第一结合部及上述第四结合部各为一个榫槽,且上述第二结合部及上述第三结合部各为一个凸缘,该第一结合部供容置该第三结合部,使该第一结合部形成可拆装地结合该第三结合部,该第四结合部供容置该第二结合部,使该第二结合部形成可拆装地结合该第四结合部。借此,该第一罩体及该第二罩体通过该第一结合部与该第三结合部、该第二结合部与该第四结合部相互榫接,即可稳固结合为一中空管体。

如上所述的气流交换装置,其中,该第三结合部或该第二结合部的凸缘设有一个扩径部,该第一结合部或该第四结合部的榫槽配合该扩径部设有一个扩孔,该扩径部容设于该扩孔。借此,该第一罩体及该第二罩体能够稳固地结合,不会受到该气流交换组件顶撑或其他垂直于该导风管体的一延伸方向的外力影响而松动。

其中,上述第一结合部及上述第四结合部各为朝向上述容置空间的一个内侧缘,且上述第二结合部及上述第三结合部各为背向该容置空间的一个外侧缘,该第一结合部与该第三结合部形成卡掣,使该第一结合部形成可拆装地结合该第三结合部,该第二结合部则与该第四结合部形成卡掣,使该第二结合部形成可拆装地结合该第四结合部。借此,该第一罩体及该第二罩体通过该第一结合部与该第三结合部、该第二结合部与该第四结合部相互形成卡掣,即可稳固结合为一中空管体。

如上所述的气流交换装置,其中,该第三结合部或该第二结合部设有一个第一扣接部,该第一结合部或该第四结合部对应该第一扣接部设有一个第二扣接部,该第一扣接部与该第二扣接部卡扣结合。借此,该第一罩体及该第二罩体能够稳固地结合,不会受到该气流交换组件顶撑或其他垂直于该导风管体的一延伸方向的外力影响而松动。

其中,上述导风管体二端分别为连通上述容置空间的一个第一开口及一个第二开口,该第一开口设有一个第一入风口及一个第一出风口,该第二开口设有一个第二入风口及一个第二出风口,上述第一导流空间连通该第一入风口及该第二入风口,上述第二导流空间连通该第一出风口及该第二出风口。借此,该第一导流空间及该第二导流空间可分别供导入及导出气流。

如上所述的气流交换装置,其中,另包含一个基座,且上述导风管体另设有一个套管,该套管设置于该导风管体具有上述第一开口的一端,该基座设置于该导风管体具有上述第二开口的一端,上述第一罩体、上述第二罩体与上述气流交换组件可以被限位于该套管与该基座之间。借此,该至少一个风扇可以被限位于该导风管体中,而不会相对该导风管体滑动。

其中,上述第一结合部及上述第三结合部之间设有一个密封条;或者,上述第二结合部及上述第四结合部之间设有一个密封条。借此,该密封条能够封闭该第一结合部与该第三结合部之间或该第二结合部与该第四结合部之间之间隙,以提升该第一罩体及该第二罩体的密合性,使该导风管体具有较佳的导风效果。

其中,上述气流交换组件另设有一个分隔件,上述至少一个风扇结合于该分隔件。借此,该分隔件可用以将该导风管体内部分隔为该第一导流空间及该第二导流空间。

其中,上述第一罩体或上述第二罩体朝向上述容置空间的一侧设有一个轨道,该轨道设置于上述第一开口与上述第二开口之间,上述至少一个风扇具有一个底座,该底座结合于该轨道。借此,该至少一个风扇可以被固定于该导风管体中,而不会相对该导风管体转动。

如上所述的气流交换装置,其中,上述至少一个风扇的底座将上述导风管体内部分隔为上述第一导流空间及上述第二导流空间。借此,该气流交换组件可以无需设置该分隔件。

如上所述的气流交换装置,其中,上述气流交换组件另设有一个分隔件,上述至少一个风扇的底座与该分隔件相互抵接,该分隔件与该底座将上述导风管体内部分隔为上述第一导流空间及上述第二导流空间。借此,若该导风管体必须具有较长的长度,该分隔件能够与该至少一个风扇的底座共同将该导风管体内部分隔为该第一导流空间及该第二导流空间。

借助上述气流交换装置,可以在该第一罩体与该第二罩体相结合前,将该气流交换组件预先设置于该第一罩体或该第二罩体,具有降低气流交换装置的组装困难度的功效。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现有气流交换装置的立体分解图。

图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组合剖视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导风管体的外观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气流交换组件设置于第二罩体的外观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导风管体设有密封条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罩体及第二罩体相互榫接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罩体及第二罩体相互榫接的外观示意图。

图8a: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罩体及第二罩体相互榫接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罩体及第二罩体相互形成卡掣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罩体及第二罩体相互形成卡掣的组合剖视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罩体及第二罩体相互形成卡掣的外观示意图。

图11a: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罩体及第二罩体相互形成卡掣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罩体或第二罩体设有轨道且气流交换组件另设有分隔件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罩体或第二罩体设有轨道且气流交换组件另设有分隔件的组合剖视示意图。

〔本发明〕

1导风管体

1a第一导流空间1b第二导流空间

11第一罩体111第一结合部

111a扩孔111b第二扣接部

112第二结合部113轨道

12第二罩体121第三结合部

121a扩径部121b第一扣接部

122第四结合部123轨道

13第一开口131第一入风口

132第一出风口14第二开口

141第二入风口142第二出风口

15套管16密封条

2气流交换组件

21风扇211底座

212扇轮22分隔件

3基座

r容置空间d隔离件

a1外部空间a2内部空间

s锁固元件x延伸方向

〔现有技术〕

9气流交换装置

91导风管体911第一端部

912第二端部92分隔件

93风扇。

具体实施方式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及其他目的、特征及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请参照图2及3所示,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气流交换装置,包含一个导风管体1及一个气流交换组件2,该气流交换组件2可以设置于该导风管体1内部。

该导风管体1可以为各种形状的中空管体,在本实施例中,该导风管体1为中空圆管,然而,该导风管体1也可为中空方管或其它各式中空管柱,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该导风管体1包含相互结合的一个第一罩体11及一个第二罩体12,该第一罩体11及该第二罩体12环绕形成一个容置空间r。该导风管体1二端分别为连通该容置空间r的一个第一开口13及一个第二开口14。

该第一罩体11设有一个第一结合部111及一个第二结合部112,该第一结合部111及该第二结合部112分别设置于该第一罩体11二侧;该第二罩体12设有一个第三结合部121及一个第四结合部122,该第三结合部121及该第四结合部122分别设置于该第二罩体12二侧。该第一结合部111结合该第三结合部121,该第二结合部112结合该第四结合部122,使该第一罩体11能够与该第二罩体12相结合。其中,该第一结合部111与该第三结合部121、该第二结合部112与该第四结合部122可以通过粘合、焊接、熔接、锁固、榫接或卡扣等各种方式相结合。

该气流交换组件2设置于该导风管体1的容置空间r中,且该气流交换组件2将该容置空间r分隔为一个第一导流空间1a及一个第二导流空间1b。详言的,该气流交换组件2包含至少一个风扇21及一个分隔件22,该至少一个风扇21结合于该分隔件22,且该至少一个风扇21设置于该第一导流空间1a或该第二导流空间1b。在本实施例中,该气流交换组件2包含二风扇21,该二风扇21分别结合于该分隔件22二侧,使该二风扇21分别形成于该第一导流空间1a及该第二导流空间1b。该分隔件22可以为金属、塑胶或其他材质制成的板件。

请参照图4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气流交换装置实际组装时,会在该第一罩体11与该第二罩体12相结合前,将该气流交换组件2预先设置于该第一罩体11或该第二罩体12。举例而言,请参照图5所示,该气流交换组件2可以预先设置于该第二罩体12,再将该第一罩体11结合于该第二罩体12,以利用该第一罩体11及该第二罩体12环绕形成该容置空间r,并且使该气流交换组件2形成于该容置空间r中。

请续参照图3所示,该气流交换组件2可以由该导风管体1的第一开口13延伸至第二开口14,以将该导风管体1内部分隔为该第一导流空间1a及该第二导流空间1b。该二风扇21可以分别设置于该第一导流空间1a及该第二导流空间1b,用以在该第一导流空间1a及该第二导流空间1b中导引气流。详言的,该导风管体1的第一开口13设有一个第一入风口131及一个第一出风口132,该导风管体1的第二开口14设有一个第二入风口141及一个第二出风口142,以分别供导入及导出气流。该第一导流空间1a连通该第一入风口131及该第二入风口141,该第二导流空间1b连通该第一出风口132及该第二出风口142。

借助上述结构,本发明实施例气流交换装置实际使用时,该导风管体1可以装设固定于一隔离件d(例如:建筑物的墙面、天花板或电子产品的机壳等)上,该隔离件d的一侧为一外部空间a1,而该隔离件d的相对另一侧为一内部空间a2,该导风管体1的第一开口13及第二开口14分别连通该外部空间a1及该内部空间a2。借此,该实施例气流交换装置可以通过该第一入风口131导入该外部空间a1的气流至该导风管体1的第一导流空间1a,且通过该第二入风口141将该第一导流空间1a的气流导出至该内部空间a2;又,该内部空间a2的气流也可进一步通过该第二出风口142被导入至该导风管体1的第二导流空间1b,再自该第一出风口132被导出至该外部空间a1,以提供良好的循环通风功能。

由此可知,本发明实施例气流交换装置在组装过程中,可以将该气流交换组件2预先设置于该第一罩体11或该第二罩体12,由于该第一罩体11或该第二罩体12呈开放状,即使该气流交换组件2的宽度与该导风管体1的内径差距较小,该气流交换组件2仍然可以不受阻碍地被置入该第一罩体11或该第二罩体12;相对地,即使该气流交换组件2的宽度与该导风管体1的内径差距较大,由于该气流交换组件2的安装(包含该至少一个风扇21与该分隔件22的固定作业、该至少一个风扇21的配线等作业等)可以在该第一罩体11与该第二罩体12相结合前完成,因此不会产生该气流交换组件2在该导风管体1中转动而造成组装困难的问题。据此,本发明实施例气流交换装置能够有效降低气流交换装置的组装困难度。

据由前述结构,以下详细列举本发明实施例气流交换装置的各项特点并逐一说明:

请参照图4及5所示,由于在本实施例中,该导风管体1为中空圆管,因此该第一罩体11或该第二罩体12可以分别形成半圆状,使得该第一罩体11与该第二罩体12相结合后能够形成所述中空圆管。但是,在本发明部分实施例中,该第一罩体11及该第二罩体12也可以形成不对称的构造(例如:各为一1/3圆状与一2/3圆状),,仍然能够共同组成所述中空圆管。此外,在本发明部分实施例中,该导风管体1也可为中空方管,因此该第一罩体11或该第二罩体12可以分别形成〝ㄇ〞字状或〝l〞字状、或者形成不对称的构造(例如:各为一〝ㄇ〞字状及一平板状),使得该第一罩体11与该第二罩体12相结合后能够形成所述中空方管。

在本实施例中,该气流交换装置还可以包含一个基座3,且该导风管体1另设有一个套管15,该套管15设置于该导风管体1具有该第一开口13的一端。相对地,该实施例气流交换装置可以设有一个基座3,该基座3设置于该导风管体1具有该第二开口14的一端。借此,该第一罩体11、该第二罩体12与该气流交换组件2可以被限位于该套管15与该基座3之间,使得该至少一个风扇21与该分隔件22可以被限位于该导风管体1中,而不会相对该导风管体1滑动。

请参照图2、4及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一结合部111较佳可拆装地结合该第三结合部121,该第二结合部112较佳可拆装地该第四结合部122,使该第一罩体11及该第二罩体12能够形成可拆装地结合。由于该实施例气流交换装置随着使用持间增长,可能产生风扇21故障或灰尘堵塞该导风管体1的情形,借助使该第一罩体11及该第二罩体12形成可拆装地结合,即可供使用者将该第一罩体11及该第二罩体12分离,以进行该风扇21的维修替换,或者对该导风管体1内部进行清洁,并可在完成上述动作后再次将该第一罩体11与该第二罩体12结合复位。借此,本发明实施例气流交换装置通过使该第一罩体11及该第二罩体12形成可拆装地结合,能够有效提升气流交换装置的保养及维修便利性。

再者,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一结合部111及该第四结合部122较佳为相同的结合构造,且该第二结合部112及该第三结合部121较佳为相同的结合构造。借此,该第一罩体11及该第二罩体12可以具有相同的结构,使业者无须分别设计并开模制造该第一罩体11及该第二罩体12;相对地,该第一罩体11及该第二罩体12能够通过相同模具被制造,使得该实施例气流交换装置具有较低的生产成本,且该第一罩体11及该第二罩体12的密合性较不易受制程公差所影响。

此外,该第一罩体11及该第二罩体12能够通过锁固、榫接或卡扣等各种方式形成可拆装地结合。举例而言,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一结合部111及该第四结合部122各为一个穿孔,且该第二结合部112及该第三结合部121各为一个固定孔,该第一结合部111供一个锁固元件s穿过并锁固于第三结合部121;同理,该第四结合部122供一个锁固元件s穿过并锁固于该第二结合部112。借此,该第一罩体11及该第二罩体12通过该第一结合部111与该第三结合部121、该第二结合部112与该第四结合部122相互锁固,即可稳固结合为一中空管体。

请另参照图6所示,在本发明部分实施例中,该第一结合部111与该第三结合部121之间可以设有一个密封条16;同理,该第四结合部122与该第二结合部112之间可以设有一个密封条16。该密封条16可以由具可挠性的材质(例如:橡胶)制成。借助设置该密封条16,能够封闭该第一结合部111与该第三结合部121之间或该第二结合部112与该第四结合部122之间之间隙,以提升该第一罩体11及该第二罩体12的密合性,使该导风管体1具有较佳的导风效果。

请参照图7及8所示,在本发明部分实施例中,该第一结合部111及该第四结合部122各为一个榫槽,且该第二结合部112及该第三结合部121各为一个凸缘,该第一结合部111供容置该第三结合部121,使该第一结合部111形成可拆装地结合该第三结合部121,该第四结合部122供容置该第二结合部112,使该第二结合部112形成可拆装地结合该第四结合部122。借此,该第一罩体11及该第二罩体12通过该第一结合部111与该第三结合部121、该第二结合部112与该第四结合部122相互榫接,即可稳固结合为一中空管体。

其中,请一并参照图8a所示,是该第一结合部111与该第三结合部121的局部放大示意图,该第三结合部121的凸缘可以设有一个扩径部121a,该第一结合部111的榫槽则配合该扩径部121a设有一个扩孔111a。借此,当该第一结合部111容置于该第三结合部121时,该扩径部121a可以容设于该扩孔111a,该第一结合部111及该第三结合部121只有在承受平行于该导风管体1的一延伸方向x的外力时才会产生相对位移;换言的,垂直于该延伸方向x的外力无法使该第一结合部111及该第三结合部121产生相对位移。类似地,该第四结合部122及该第二结合部112也可设有对应的结构。借此,该第一罩体11及该第二罩体12能够稳固地结合,不会受到该气流交换组件2顶撑或其他垂直于该延伸方向x的外力影响而松动。

请参照图9、10及11所示,在本发明部分实施例中,该第一结合部111及该第四结合部122各为朝向该容置空间r的一个内侧缘,且该第二结合部112及该第三结合部121各为背向该容置空间r的一个外侧缘,该第一结合部111与该第三结合部121形成卡掣,使该第一结合部111形成可拆装地结合该第三结合部121,该第二结合部112则与该第四结合部122形成卡掣,使该第二结合部112形成可拆装地结合该第四结合部122。借此,该第一罩体11及该第二罩体12通过该第一结合部111与该第三结合部121、该第二结合部112与该第四结合部122相互形成卡掣,即可稳固结合为一中空管体。

其中,请一并参照图11a所示,是该第一结合部111与该第三结合部121的局部放大示意图,该第三结合部121可以设有一个第一扣接部121b,该第一结合部111则对应该第一扣接部121b设有一个第二扣接部111b。该第一扣接部121b及该第二扣接部111b中的其中一个为一扣具;相对地,该第一扣接部121b及该第二扣接部111b中的另一个为对应该扣具的一扣槽。借此,当该第一结合部111与该第三结合部121形成卡掣时,该第一扣接部121b与该第二扣接部111b卡扣结合,该第一结合部111及该第三结合部121只有在承受平行于该导风管体1的一延伸方向x的外力时才会产生相对位移;换言的,垂直于该延伸方向x的外力无法使该第一结合部111及该第三结合部121产生相对位移。类似地,该第四结合部122及该第二结合部112也可设有对应的结构。借此,该第一罩体11及该第二罩体12能够稳固地结合,不会受到该气流交换组件2顶撑或其他垂直于该延伸方向x的外力影响而松动。

值得注意的是,在本实施例中,该导风管体1的第一罩体11朝向该容置空间r的一侧设有一个轨道113,该轨道113设置于该第一开口11与该第二开口12之间。该气流交换组件2的至少一个风扇21具有一个底座211及一扇轮212。该底座211可结合于该第一罩体11的轨道113,使该至少一个风扇21可以被固定于该导风管体1中,而不会相对该导风管体1转动。类似地,该第二罩体12也可设有一个轨道123,使该底座211可以分别结合该第一罩体11及该第二罩体12的轨道113、123。

再者,虽然在前述实施例中,该气流交换组件2均设有该分隔件22,但是,在本实施例中,该气流交换组件2仅需利用该至少一个风扇21的底座211将该导风管体1内部分隔为一个第一导流空间1a及一个第二导流空间1b,因此,该气流交换组件2可以无需设置该分隔件22。该至少一个风扇21的扇轮212可以设于该第一导流空间1a,使该风扇21可以在该第一导流空间1a中导引气流,以提升将该外部空间a1的气流导入至该内部空间a2的效率;相对地,该扇轮212也可以设于该第二导流空间1b,使该风扇21可以在该第二导流空间1b中导引气流,以提升将该内部空间a2的气流导入至该外部空间a1的效率。

请参照图12及13所示,若该实施例气流交换装置须供装设于厚度较厚的隔离件d,该导风管体1必须具有较长的长度,此时,该气流交换组件2可另设有该分隔件22,该至少一个风扇21的底座211可以与该分隔件22相互抵接,使该分隔件22与该底座211能够将该导风管体1内部分隔为该第一导流空间1a及该第二导流空间1b。

综上所述,本发明各实施例气流交换装置借助使该导风管体1至少包含相互结合的一个第一罩体11及一个第二罩体12,可以在该第一罩体11与该第二罩体12相结合前,将该气流交换组件2预先设置于该第一罩体11或该第二罩体12,由于该第一罩体11或该第二罩体12呈开放状,该气流交换组件2可以不受阻碍地被置入该第一罩体11或该第二罩体12,且不会产生该气流交换组件2在该导风管体1中转动而造成组装困难的问题,确实具有降低气流交换装置的组装困难度的功效。

再者,该第一罩体11及该第二罩体12能够形成可拆装地结合,因此该导风管体1可供使用者将该第一罩体11及该第二罩体12分离,以进行该风扇21的维修替换,或者对该导风管体1内部进行清洁,相较前述现有气流交换装置9的分隔件92及风扇93被设于该导风管体91内部后就难以再被取出,本发明实施例气流交换装置确实具有提升气流交换装置的保养及维修便利性的功效。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