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流干燥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55684阅读:147来源:国知局
气流干燥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干燥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气流干燥装置,用于对并非限于例举的诸如中药材原料、蔬菜、烟叶和农副产品等天然产物的脱水干燥。



背景技术:

在公开的中国专利文献中可见诸以热气流(亦称干热空气)为干燥介质的干燥装置的技术信息,如文献A.CN2154449Y推荐有“气流式干燥机”,该专利将遂道式烘干仓设置为前、中、后三个温度段,并且在烘干仓内设置肋翅散热器,该肋翅散热器的位置对应于围绕烘干仓的长度方向周而复始地行移传送带上下带之间,由设在烘干仓顶部的供热系统将高温热空气引入烘干仓,物料从烘干仓的一端的入口引至(通过输送带)前述传送带,当传送带载着物料行移至烘干仓的另一端的出料口处时便实施卸料,也就是将完成了烘干的物料卸离于传送带,该专利的技术效果可参见其说明书第2页第7至12行;又如文献B.CN201593909U提供有“一种网带式干燥机的箱体”,其是在箱体内设置输送系统、循环系统和加热系统,由输送系统的结构体系的输送网带将物料从箱体的入料端送至箱体的出料端,该专利的关键在于:在箱体内并且在对应于输送网带下方的位置间隔设置多个用于输送网带上形成涡旋气流的导风均风折板,该专利的技术效果可参见说明书第0007段;再如文献C.CN204027208U介绍有“药材干燥机”,该专利针对的是具有稠胶状的药材物料,其结构和技术效果可参见说明书第0004至0009段。

并非限于例举的上述三项专利的共同特点是采用输送带(文献A称输送带、文献B称输送网带、文献C称传送带),输送带具有连续进出料而得以提高干燥效率的长处,相比于热泵干燥而言存在耗能大并且干燥效率偏低的缺憾。所谓的热泵干燥即为空气源热泵干燥,其是利用热泵原理将空气中低品位的不能用于干燥的热能转化为高品位的可以用于干燥的热能。

利用热泵原理的热泵干燥机在公开的中国专利文献中不乏见诸,略以例举的如CN2859405Y(具有多种气流形式的热泵干燥机)、CN201488480U(一种太阳能与空气源热泵组合干燥设备)、CN203116463U(一种太阳能与热泵组合物料自动干燥装置)、CN204888546U(一种平行送风型热泵干燥设备)和CN103423978B(一种物料表面水热泵干燥装置),等等。

并非限于上面例举的所有专利虽然各有相应的技术长处,但存在以下三点通弊:其一,由于不足以使有待于干燥的物料在干燥箱的干燥仓内形成S形的走向,因而干燥效率特别是干燥效果受到一定的影响;其二,由于不能在对应于传送带的上下两侧同时均匀地喷送高温干热空气而藉以使传送带上的物料上下受热,因而物料干燥的一致性程度难以保障;其三,由于表现为单层输送的平面式干燥,因而干燥箱的效能如利用率不足以达到业界之预期。

针对上述已有技术,有必要加以改进,为此本申请人作了有益的探索与设计,形成了下面将要介绍的技术方案,并且在采取了保密措施下经计算机模拟推演试验证明是切实可行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任务在于提供一种有助于使自进料口引入至干燥箱的干燥仓内的物料形成S形走向而藉以增进干燥效果、有利于对物料的上下两侧同时喷射干热空气而藉以使物料同时上下受热并且确保干燥的一致性、有益于体现理想的梯级效应而藉以提高干燥箱的利用率的气流干燥装置。

本发明的任务是这样来完成的,一种气流干燥装置,包括一干燥箱,该干燥箱的干燥箱腔构成为干燥仓,在该干燥箱的左端顶部设置有一与干燥仓相通的用于向干燥仓引入有待于干燥的物料的进料斗,而在干燥箱的右端底部设置有一同样与干燥仓相通的用于将干燥仓内的完成了干燥的物料引出的出料斗;左过渡料斗,该左过渡料斗的数量有复数个并且在对应于所述干燥仓的左端的位置自上而下间隔固定在干燥仓内;右过渡料斗,该右过渡料斗的数量与左过渡料斗的数量相等并且在对应于所述干燥仓的右端的位置自上而下间隔固定在干燥仓内,左、右过渡料斗的位置是彼此错开的;一用于将由进料斗引入到干燥仓内的物料在同时借助于所述左过渡料斗以及右过渡料斗的状态下自上而下以形成复数个S形的转移轨迹转移至所述出料斗的物料连续干燥转移机构,该物料连续干燥转移机构设置在干燥仓内;用于对所述物料连续干燥转移机构的上方和下方同时喷射干热空气的干热空气喷射机构,该干热空气喷射机构的数量有一个或两个以上并且在伴随于物料连续干燥转移机构的状态下设置在所述干燥仓内;与所述干热空气喷射机构连接的并且数量与干热空气喷射机构相等的干热空气引入机构,该干热空气引入机构设置在所述干燥箱的顶部并且该干热空气引入机构在使用状态下通过管路与热空气发生装置连接;一用于驱使所述物料连续干燥转移机构运动的动力传动机构,该动力传动机构设置在所述干燥箱的右端顶部并且与物料连续干燥转移机构传动连接。

在本发明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干燥箱的顶部间隔设置有回风风机,该回风风机与所述干燥仓相通并且通过回风管路与所述热空气发生装置连接。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干燥箱包络在干燥箱架上,在该干燥箱架的长度方向的前侧自上而下间隔固定有干燥箱架前横梁,而在干燥箱架的长度方向的后侧同样自上而下间隔固定有干燥箱架后横梁,该干燥箱架前横梁以及干燥箱架后横梁彼此对应;所述的左过渡料斗在对应于干燥箱架的左端的位置固定在干燥箱架前横梁与干燥箱架后横梁之间,而所述的右过渡斗在对应于干燥箱架的右端的位置同样固定在干燥箱架前横梁与干燥箱架后横梁之间;与所述动力传动机构传动连接的所述的物料连接干燥转移机构转动地支承在干燥箱架前横梁与干燥箱架后横梁之间;设置在所述干燥仓内的所述干热空气引入机构与所述干燥箱架固定;所述的干热空气引入机构包括一风机工作电机和一干热空气输送风机,风机工作电机与干热空气输送风机相配合并且由干热空气输送风机连同风机工作电机固定在所述干燥箱的顶部,该干热空气输送风机的干热空气输送风机进气口通过干热空气引入管路与所述热空气发生装置连接,所述干热空气喷射机构与干热空气输送风机的干热空气输送风机出气口配接。

在本发明的又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物料连续干燥转移机构包括用于向所述左过渡料斗转送物料的并且数量与左过渡料斗相等的左过渡料斗物料传送带、用于向所述右过渡料斗转送物料的并且数量与右过渡料斗相等的右过渡料斗物料传送带和用于将完成了干燥的物料转送至出料斗的出料传送带,右过渡料斗物料传送带与左过渡料斗物料传送带自上而下彼此呈一隔一的位置关系,出料传送带对应于最下部的一根左过渡料斗物料传送带的下方,左过渡料斗物料传送带的左端套置在左过渡料斗物料传送带从动辊上,左过渡料斗物料传送带从动辊的左过渡料斗物料传送带从动辊轴在对应于所述干燥仓的左端的位置转动地支承在所述干燥箱架前横梁与干燥箱架后横梁之间,左过渡料斗物料传送带的右端套置在左过渡料斗物料传送带主动辊上,该左过渡料斗物料传送带主动辊的左过渡料斗物料传送带主动辊轴在对应于所述干燥仓的右端的位置转动地支承在所述干燥箱架前横梁与干燥箱架后横梁之间,右过渡料斗物料传送带的左端套置在右过渡料斗物料传送带从动辊上,该右过渡料斗物料传送带从动辊的右过渡料斗物料传送带从动辊轴在对应于所述干燥仓的左端的位置转动地支承在所述干燥箱架前横梁与

干燥箱架后横梁之间,右过渡料斗物料传送带的右端套置套置在右过渡料斗物料传送带主动辊上,该右过渡料斗物料传送带主动辊的右过渡料斗物料传送带主动辊轴在对应于所述干燥仓的右端的位置转动地支承在所述干燥箱架前横梁与干燥箱架后横梁之间,出料传送带的左端套置在出料传送带从动辊上,该出料传送带从动辊的出料传送带从动辊轴在对应于所述干燥仓的左端的位置转动地支承在干燥箱架前横梁与干燥箱架后横梁之间,出料传送带的右端套置在出料传送带主动辊上,该出料传送带主动辊的出料传送带主动辊轴在对应于所述干燥仓的右端的位置转动地支承在干燥箱架前横梁与干燥箱架后横梁之间;与所述干热空气输送风机的干热空气输送风机出气口配接的所述干热空气喷射机构同时对应于所述右过渡料斗物料传送带的上方和右过渡料斗物料传送带的右过渡料斗物料传送带腔,并且还同时对应于所述左过渡料斗物料传送带的上方和左过渡料斗物料传送带的左过渡料斗物料传送带腔,以及同时对应于所述出料传送带的上方和出料传送带的出料传送带腔;设置在所述干燥箱的右端顶部的所述动力传动机构同时与所述左过渡料斗物料传送带主动辊轴、右过渡料斗物料传送带主动辊轴以及出料传送带主动辊轴传动连接。

在本发明的再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干燥箱的左端顶部的前方并且在对应于所述动力传动机构的位置开设有一与所述干燥仓相通的传动带让位腔,所述的动力传动机构包括传动电机、减速箱、减速箱动力输出传动轮、左过渡料斗物料传送带主动辊轴传动轮、右过渡料斗物料传送带主动辊轴传动轮、出料传送带主动辊轴传动轮、传动带、上涨紧轮和下涨紧轮,传动电机与减速箱传动配合并且由减速箱在对应于所述传动带让位腔的位置连同传动电机固定在干燥箱的右端顶部的前方,减速箱动力输出传动轮固定在减速箱的减速箱输出轴上,左过渡料斗物料传送带主动辊轴传动轮的数量与所述左过渡料斗物料传送带主动辊的数量相等并且固定在所述左过渡料斗物料传送带主动辊轴的前端,右过渡料斗物料传送带主动辊轴传动轮的数量与右过渡料斗物料传送带主动辊的数量相等并且固定在所述过渡料斗物料传送带主动辊轴的前端,出料传动带主动辊轴传动轮固定在所述出料传送带主动辊的出料传送带主动辊轴的前端,上涨紧轮转动地设置在位于最上部的一根所述干燥箱架前横梁的右端,下涨紧轮转动地设置在位于最下部的一根所述干燥箱前横梁的右端,传动带的一端套置在减速箱动力输出传动轮上,中部套置在左过渡料斗物料传送带主动辊轴传动轮、右过渡料斗物料传送带主动辊轴传动轮、上涨紧轮和下涨紧轮上,另一端套置在出料传送带主动辊轴传动轮上。

在本发明的还有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减速箱动力输出传动轮、左过渡料斗物料传送带主动辊轴传动轮、右过渡料斗物料传送带主动辊轴传动轮、出料传送带辊轴传动轮、上涨紧轮和下涨紧轮为链轮,所述的传动带为传动链条。

在本发明的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热空气发生装置为热泵、锅炉或电加热器。

在本发明的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干热空气喷射机构包括主热风管、一组下喷风管连接管和一组上喷风管连接管,主热风管位于所述干燥仓内并且以纵向状态与所述干燥箱架前横梁朝向干燥箱架后横梁的一侧固定或者与干燥箱架后横梁朝向干燥箱架前横梁的一侧固定,该主热风管的上端探出所述干燥箱的顶部并且与所述干热空气输送风机出气口配接,一组下喷风管连接管的数量为所述左过渡料斗物料传送带、右过渡料斗物料传送带以及出料传送带之和,并且在分别对应于所述左、右过渡料斗物料传送带以及出料传送带的前侧边缘部位或后侧边缘部位的上方的位置垂直于主热风管的状态自上而下间隔固定在主热风管的左侧,该组下喷风管连接管的下喷风管连接管腔与主风管的主风管腔相通,在一组下喷风管连接管的长度方向的一侧各以水平状态间隔固定有下喷风管,下喷风管对应于所述左、右过渡料斗物料传送带、以及出料传送带的上方,在下喷风管朝向下的一侧的长度方向间隔开设有下喷气孔,一组上喷风管连接管的数量同样为所述左过渡料斗物料传送带、右过渡料斗物料传送带以及出料传送带之和并且同样以垂直于主热风管的状态自上而下间隔固定在主热风管的右侧,该组上喷风管连接管的上喷风管连接管腔与主风管的主风管腔相通,在一组上喷风管连接管的长度方向的一侧各以水平状态间隔固定有上喷风管,上喷风管探入于所述左过渡料斗物料传送带的左过渡料斗物料传送带腔、右过渡料斗物料传送带的右过渡料斗物料传送带腔以及出料传送带的出料传送带腔并且在上喷风管朝向上的一侧的长度方向间隔开设有上喷气孔,所述的一组下喷风管连接管与一组上喷风管连接管在所述主热风管上的位置是彼此错开的。

在本发明的又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的左过渡料斗物料传送带上开设有左过渡料斗物料传送带通孔,在所述右过渡料斗物料传送带上开设有右过渡料斗物料传送带通孔,在所述的出料传送带上开设有出料传送带通孔。

在本发明的又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主热风管的上端并且在对应于所述干热空气输送风机出气口的位置开设有一主热风管进风孔,该主热风管进风孔与干热空气输送风机出气口配接。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之一,由于在进、出料斗之间设置了复数个左过渡料斗以及右过渡料斗,并且为左、右过渡料斗分别配备了左、右过渡料斗物料传送带,因而能使自进料斗引入的物料形成S形走向直至从出料斗引出,十分有助于提高干燥效果;之二,由于可由干热空气喷射机构实现对物料的上下两侧同时喷射干热空气,因而能使物料上下受热,确保干燥的一致性;之三,由于左、右过渡料斗、左、右过渡料斗物料传送带形成了梯级效应,因而使干燥箱的利用率显著提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实施例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干燥仓的左端部分的结构图。

图3为图1所示的干燥仓的右端部分的结构图。

图4为图1的A-A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加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和有益效果,申请人在下面以实施例的方式作详细说明,但是对实施例的描述均不是对本发明方案的限制,任何依据本发明构思所作出的仅仅为形式上的而非实质性的等效变换都应视为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范畴。

在下面的描述中凡是涉及上、下、左、右、前和后都是针对正在描述的图所处的位置状态而言的,因而不能将其理解为对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的特别限定。

请参见图1和图4,示出了一干燥箱,该干燥箱1的干燥箱腔构成为干燥仓11,在该干燥箱1的左端顶部设置有一与干燥仓11相通的用于向干燥仓11引入有待于干燥的物料的进料斗12,而在干燥箱1的右端底部设置有一同样与干燥仓11相通的用于将干燥仓11内的完成了干燥的物料引出的出料斗13。由此可知,进、出料斗12、13形成对角设置的位置关系;示出了左过渡料斗2,该左过渡料斗2的数量有复数个并且在对应于前述干燥仓11的左端的位置自上而下间隔固定在干燥仓11内,图1中示出了两个左过渡料斗2,但显然并不受此限定;示出了右过渡料斗3,该右过渡料斗3的数量与左过渡料斗2的数量相等并且在对应于前述干燥仓11的右端的位置自上而下间隔固定在干燥仓11内,左、右过渡料斗2、3的位置是彼此错开的,错开的程度以左过渡料斗为例,左过渡料斗2对应于上、下两相邻的右过渡料斗3之间,以右过渡料斗3为例,右过渡料斗3对应于上、下两相邻的左过渡料斗2之间;示出了一用于将由进料斗12引入到干燥仓11内的物料在同时借助于前述左过渡料斗2以及右过渡料斗3的状态下自上而下以形成复数个S形的转移轨迹转移至前述出料斗13的物料连续干燥转移机构4,该物料连续干燥转移机构4设置在干燥仓11内;示出了用于对前述物料连续干燥转移机构4的上方和下方同时喷射干热空气的干热空气喷射机构5,在本实施例中该干热空气喷射机构5的数量有两个并且在伴随于物料连续干燥转移机构4的状态下设置在前述干燥仓11内。示出了与前述干热空气喷射机构5连接的并且数量与干热空气喷射机构5相等的干热空气引入机构6(本实施例同样为两个),该干热空气引入机构6设置在前述干燥箱1的顶部并且该干热空气引入机构6在使用状态下通过管路与热空气发生装置7连接;示出了一用于驱使前述物料连续干燥转移机构4运动的动力传动机构8,该动力传动机构8设置在前述干燥箱1的右端顶部并且与物料连续干燥转移机构4传动连接。

根据不同的物料和/或期望的产能要求等因素,前述的干燥箱1的长度可在5-35m、宽度可在1-3.5m、高度可在1.2-5.5m范围内合理选择。依据专业常识,干燥箱1的长度越长,那么干燥仓11的长度也相应越长,前述的干热空气喷射机构5以及干热空气引入机构6的数量相应增加;干燥箱1的高度越高,那么干燥仓11的高度也相应越高,前述的左、右过渡料斗2、3的数量相应增加,物料连续干燥转移机构4同例增加,物料自进料斗12至出料斗13转移的路径越长。此外作为优选的方案,在前述干燥箱1的外壁上设置有保温层17。

由图1所示,在前述干燥箱1的顶部间隔设置有回风风机14(也可称“排潮风机”),该回风风机14与前述干燥仓11相通并且通过回风管路141与前述热空气发生装置7连接,干燥箱1的长度越长,那么回风风机14的数量也相应增加,因而并不受到图示两台回风风机14的限制。

请参见图2至图3并且结合图1和图4,前述干燥箱1包络在干燥箱架15上,也就是说干燥箱1以干燥箱架15为载体设置,在该干燥箱架15的长度方向的前侧自上而下间隔固定有干燥箱架前横梁151,而在干燥箱架15的长度方向的后侧同样自上而下间隔固定有干燥箱架后横梁152,该干燥箱架前横梁151以及干燥箱架后横梁152彼此对应;前述的左过渡料斗2在对应于干燥箱架15的左端的位置固定在干燥箱架前横梁151与干燥箱架后横梁152之间,而前述的右过渡斗3在对应于干燥箱架15的右端的位置同样固定在干燥箱架前横梁151与干燥箱架后横梁152之间;与前述动力传动机构8传动连接的前述的物料连接干燥转移机构4转动地支承在干燥箱架前横梁151与干燥箱架后横梁152之间;设置在前述干燥仓11内的前述干热空气引入机构6与前述干燥箱架15固定。

前述的干热空气引入机构6包括一风机工作电机61和一干热空气输送风机62,风机工作电机61与干热空气输送风机62相配合并且由干热空气输送风机连同风机工作电机61固定在前述干燥箱1的顶部,该干热空气输送风机62的干热空气输送风机进气口621通过干热空气引入管路6211与前述热空气发生装置7连接,前述干热空气喷射机构5与干热空气输送风机62的干热空气输送风机出气口622配接。由于本实施例是以两个(也可称两组)干热空气喷射机构5为例的,因而在图1中示出了两个干热空气引入机构6。

重点见图1至图3,前述的物料连续干燥转移机构4包括用于向前述左过渡料斗2转送物料的并且数量与左过渡料斗2相等的左过渡料斗物料传送带41、用于向前述右过渡料斗3转送物料的并且数量与右过渡料斗3相等的右过渡料斗物料传送带42和用于将完成了干燥的物料转送至出料斗13的出料传送带43,右过渡料斗物料传送带42与左过渡料斗物料传送带41自上而下彼此呈一隔一的位置关系,出料传送带43对应于最下部的一根左过渡料斗物料传送带41的下方,左过渡料斗物料传送带41的左端套置在左过渡料斗物料传送带从动辊411上,左过渡料斗物料传送带从动辊411的左过渡料斗物料传送带从动辊轴4111在对应于前述干燥仓11的左端的位置转动地支承在前述干燥箱架前横梁151与干燥箱架后横梁152之间,左过渡料斗物料传送带41的右端套置在左过渡料斗物料传送带主动辊412上,该左过渡料斗物料传送带主动辊412的左过渡料斗物料传送带主动辊轴4121在对应于前述干燥仓11的右端的位置转动地支承在前述干燥箱架前横梁151与干燥箱架后横梁152之间,右过渡料斗物料传送带42的左端套置在右过渡料斗物料传送带从动辊421上,该右过渡料斗物料传送带从动辊421的右过渡料斗物料传送带从动辊轴4211在对应于前述干燥仓11的左端的位置转动地支承在前述干燥箱架前横梁151与干燥箱架后横梁152之间,右过渡料斗物料传送带42的右端套置套置在右过渡料斗物料传送带主动辊422上,该右过渡料斗物料传送带主动辊422的右过渡料斗物料传送带主动辊轴4221在对应于前述干燥仓11的右端的位置转动地支承在前述干燥箱架前横梁151与干燥箱架后横梁152之间,出料传送带43的左端套置在出料传送带从动辊431上,该出料传送带从动辊431的出料传送带从动辊轴4311在对应于前述干燥仓11的左端的位置转动地支承在干燥箱架前横梁151与干燥箱架后横梁152之间,出料传送带43的右端套置在出料传送带主动辊432上,该出料传送带主动辊432的出料传送带主动辊轴4321在对应于前述干燥仓11的右端的位置转动地支承在干燥箱架前横梁151与干燥箱架后横梁152之间。

如前述,由于在本实施例中例举的左、右过渡料斗2、3的数量各有两个,因而左、右过渡料斗物料传送带41、42的数量也各有两根,由此可知,左过渡料斗物料传送带41的数量与左过渡料斗2的数量呈亦步亦趋的关系,同样,右过渡料斗物料传送带42的数量与右过渡料斗3的数量呈对等关系,而出料传送带43只需一根。

在图1和图3中,还示出了通过轴承座1531转动地支承在前述干燥箱架前、后横梁151、152之间的传送带托辊153,在本实施例中,传送带托辊153的数量有十根,分别对左、右过渡料斗物料传送带41、42以及出料传送带43起托持(托护)作用。

由图1至图4所示,与前述干热空气输送风机62的干热空气输送风机出气口622配接的前述干热空气喷射机构5同时对应于前述右过渡料斗物料传送带42的上方和右过渡料斗物料传送带42的右过渡料斗物料传送带腔423,并且还同时对应于前述左过渡料斗物料传送带41的上方和左过渡料斗物料传送带41的左过渡料斗物料传送带腔413,以及同时对应于前述出料传送带43的上方和出料传送带43的出料传送带腔433;设置在前述干燥箱1的右端顶部的前述动力传动机构8同时与前述左过渡料斗物料传送带主动辊轴4121、右过渡料斗物料传送带主动辊轴4221以及出料传送带主动辊轴4321传动连接。

在前述干燥箱1的左端顶部的前方并且在对应于前述动力传动机构8的位置开设有一与前述干燥仓11相通的传动带让位腔16(图1标示),前述的动力传动机构8包括传动电机81、减速箱82、减速箱动力输出传动轮83、左过渡料斗物料传送带主动辊轴传动轮84、右过渡料斗物料传送带主动辊轴传动轮85、出料传送带主动辊轴传动轮56、传动带87、上涨紧轮88和下涨紧轮89,传动电机81与减速箱82传动配合并且由减速箱82在对应于前述传动带让位腔16的位置连同传动电机81固定在干燥箱1的右端顶部的前方,减速箱动力输出传动轮3固定在减速箱82的减速箱输出轴821上,左过渡料斗物料传送带主动辊轴传动轮84的数量与前述左过渡料斗物料传送带主动辊412的数量相等并且固定在左过渡料斗物料传送带主动辊轴4121的前端,右过渡料斗物料传送带主动辊轴传动轮85的数量与右过渡料斗物料传送带主动辊422的数量相等并且固定在过渡料斗物料传送带主动辊轴4221的前端,出料传动带主动辊轴传动轮86固定在前述出料传送带主动辊432的出料传送带主动辊轴4321的前端,上涨紧轮88转动地设置在位于最上部的一根前述干燥箱架前横梁151的右端,下涨紧轮89转动地设置在位于最下部的一根前述干燥箱前横梁151的右端,按图1和图3的示意,传动带87的一端套置在减速箱动力输出传动轮83上,中部套置在左过渡料斗物料传送带主动辊轴传动轮84、右过渡料斗物料传送带主动辊轴传动轮85、上涨紧轮88和下涨紧轮89上,另一端套置在出料传送带主动辊轴传动轮86上。传动带87带动右过渡料斗物料传送带主动辊422、左过渡料斗物料传送主动轴412以及出料传送带主动辊432运动的方向由标示在图3的箭头示意。

在本实施例中,前述的减速箱动力输出传动轮83、左过渡料斗物料传送带主动辊轴传动轮84、右过渡料斗物料传送带主动辊轴传动轮85、出料传送带辊轴传动轮86、上涨紧轮88和下涨紧轮89为链轮,前述的传动带87为传动链条。申请人需要说明的是:如果用皮带轮替代链轮,并同时用传动皮带替代传动链条,那么应当视为等效变化。

在本实施例中,前述的热空气发生装置7为热泵但也可使用锅炉或电加热器等。

由于本发明例举的为具有两个(即两套)干热空气喷射机构5的例子,该两套干热空气喷射机构5的结构相同,但设置方向相反(具体可参见图2和图3),下面的描述是针对图1所示位置状态的位于干燥仓11的左端的一套干热空气喷射机构5为例的。

请重点见图2,前述的干热空气喷射机构5包括主热风管51、一组下喷风管连接管52和一组上喷风管连接管53,主热风管51位于前述干燥仓11内并且以纵向状态通过配有固定耳螺钉5131的固定耳513与前述干燥箱架前横梁151朝向干燥箱架后横梁152的一侧固定,该主热风管51的上端探出前述干燥箱1的顶部并且与前述干热空气输送风机出气口622配接,一组下喷风管连接管52的数量为前述左过渡料斗物料传送带41、右过渡料斗物料传送带42以及出料传送带43之和(本实施例为五根),并且在分别对应于前述左、右过渡料斗物料传送带41、42以及出料传送带43的前侧边缘部位的上方的位置垂直于主热风管5的状态自上而下间隔固定在主热风管51的左侧,该组下喷风管连接管52的下喷风管连接管腔521与主风管51的主风管腔511相通,在一组下喷风管连接管52的长度方向的一侧各以水平状态间隔固定有下喷风管522,下喷风管522对应于前述左、右过渡料斗物料传送带41、42以及出料传送带43的上方,在下喷风管522朝向下的一侧的长度方向间隔开设有下喷气孔5221。一组上喷风管连接管53的数量同样为前述左过渡料斗物料传送带41、右过渡料斗物料传送带42以及出料传送带43之和(本实施例同样为五根)并且同样以垂直于主热风管51的状态自上而下间隔固定在主热风管51的右侧,该组上喷风管连接管53的上喷风管连接管腔531与主风管51的主风管腔511相通,在一组上喷风管连接管53的长度方向的一侧各以水平状态间隔固定有上喷风管532,上喷风管532探入于前述左过渡料斗物料传送带41的左过渡料斗物料传送带腔413、右过渡料斗物料传送带42的右过渡料斗物料传送带腔423以及出料传送带43的出料传送带腔433并且在上喷风管532朝向上的一侧的长度方向间隔开设有上喷气孔5321,前述的一组下喷风管连接管52与一组上喷风管连接管53在前述主热风管51上的位置是彼此错开的。

作为优选的方案,可在前述干燥箱架后横梁152上并且在对应于上喷风管532的位置开设上喷风管让位孔1521(图2标示),上喷风管532远离上喷风管连接管53的一端即上喷风管532的末端穿插在上喷风管让位孔1521内。前述的下喷风管522远离下喷风管连接管52的一端即下喷风管522的末端搁置在干燥箱架后横梁152的上部。此外,依据图3的示意可知,位于干燥仓11的右端的一个干热空气喷射机构5的结构体系的主热风管51与干燥箱架后横梁152朝向干燥箱架前横梁151的一侧固定,从而印证了申请人在上面所讲的两套干热空气喷射机构5的设置方向相反。

由图2所示,在前述的左过渡料斗物料传送带41上开设有左过渡料斗物料传送带通孔414,在前述右过渡料斗物料传送带42上开设有右过渡料斗物料传送带通孔424,在前述的出料传送带43上开设有出料传送带通孔434。前述的左、右过渡料斗物料传送带41、42以及出料传送带43的材料优选采用不锈钢、特氟龙或聚丙烯,并且优选形成网格状构造。

在前述主热风管51的上端并且在对应于前述干热空气输送风机出气口622的位置开设有一主热风管进风孔512,该主热风管进风孔512与干热空气输送风机出气口622配接。

申请人描述本发明的使用,热空气发生装置7、干热空气引入机构6和动力传动机构8以及回风风机14俱处于工作状态,由热空气发生装置7发生的干热空气依次经干热空气引入管路6211、干热空气输送风机进气口621、干热空气输送风机出气口622、主热风管进风孔512、主热风管腔511、下喷风管连接管腔521以及上喷风管连接管腔531、下喷风管522及上喷风管532,由下喷风管522上的下喷气孔5221对承载于左、右过渡料斗物料传送带41、42以及出料传送带43上的物料的上部(也可称上层)喷射干热空气,由上喷风管532上的上喷气孔5321在对应于前述左、右过渡料斗物料传送带腔413、423以及出料传送带腔433的位置在承载于左、右过渡料斗物料传送带41、42以及出料传送带43上的物料的下部(也可称下层)喷射干热空气。在该过程中,由输送装置将有待于干燥的物料从进料斗12连续喂入,并且出料斗13连续输出。具体是:由传动电机81带动减速箱82,由减速箱输出轴821带动减速箱动力输出传动轮83,经传动带87带动左、右过渡料斗物料传送带主动辊轴传动轮84、85以及出料传送带主动辊轴传动轮86,左、右过渡料斗物料传送带主、从动辊412、422以及出料传送带主动辊432运动,使左、右料斗物料传送带41、42以及出料传送带43形成一个周而复始的移运平面。从进料斗12引入的物料在上部的一根右过渡料斗物料传送带42(自上向下数的第一根)的运动下转移给上部的一个右过渡料斗3,再由该上部的一个右过渡料斗3喂给对应于上部的一根右过渡料斗物料传送带42的下方的左过渡料斗物料传送带41(自上向下数的第二根),接着由该左过渡料斗物料传送带41喂给上部的一个左过渡料斗2,再由该左过渡料斗2喂给下部的一根右过渡料斗物料传送带42(自上向下数的第三根),进而由该下部的一根右过渡料斗物料传送带42喂给下部的一个右过渡料斗3,再由该下部的一个右过渡料斗3喂给下部的一根左过渡料斗物料传送带41(自上向下数的第四根),由该下部的一根左过渡料斗物料传送带41喂给下部的一个左过渡料斗2,并且由该下部的一个左过渡料斗2喂给出料传送带43(自上向下数的第五根即最下面的一根),从而由该出料传送带43引至出料斗13引出。由此而使物料以形成复数个S形的转运轨迹,在该过程中,干燥仓11内的湿空气由回风风机14排出并经回风管路141回引至热空气发生装置7。

上述仅仅是申请人所举的一个例子,只要在不改变本发明的技术实质的前提所产生的形式变化如增加或减少左、右过渡料斗2、3、左、右过渡料斗物料传送带41、42、干热空气喷射机构5、干热空气引入机构6乃至动力传动机构8,都应当视为本发明公开的技术内涵范畴。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弥补了已有技术中的缺憾,顺利地完成了发明任务,如实地兑现了申请人在上面的技术效果栏中载述的技术效果。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