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导风组件及具有该导风组件的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39651阅读:336来源:国知局
一种导风组件及具有该导风组件的空调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家用电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导风组件及具有该导风组件的空调器。



背景技术:

传统柜机空调的出风口具有挡风片,通过挡风片的转动能够实现空调在一定角度范围内出风,但是空调出风的主要方向依旧被限定(其出风主要方向由空调的出风口方向决定)。在需要大角度调整空调出风方向时,传统的柜机空调必须将空调抬起并转动一定的角度才可以实现,整个操作过程过于原始,与现行追求便利、高质量生活的节奏不符;而且在移动柜机空调时,如果操作失误,可能会磕碰空调引起空调损伤。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改进的空调技术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导风组件,其具体设计方式如下。

一种导风组件,其包括基座以及相对所述基座转动设置的旋转导风机构,所述旋转导风机构包括导风板及旋转部,所述旋转部具有上、下两端面,所述旋转部的上端面与所述基座之间转动连接,所述旋转部的下端面相对所述旋转部的上端面倾斜设置,所述导风板的外缘与所述旋转部的下端面相连,且所述导风板下表面设置有用以导风的导风槽结构。

进一步,所述导风板朝背离所述旋转部的方向突伸设置有若干条形凸起,所述导风槽结构由若干所述条形凸起与所述导风板共同构成。

进一步,若干所述条形凸起平行设置。

进一步,所述条形凸起的长度方向垂直于所述旋转部上、下两端面所在两平面的交界线。

进一步,若干所述条形凸起在所述导风板上等间距分布、由两侧往中间逐渐变密分布或由两侧往中间逐渐变稀分布。

进一步,所述导风板内部向所述旋转部一侧凹陷形成弧面结构。

进一步,所述条形凸起向外突伸不超过所述导风板弧面结构边缘的连接面。

进一步,所述基座包括基座臂及固定于所述基座臂顶部的旋转对接部,所述旋转部设置于所述旋转对接部下方。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其包括以上所述结构的导风组件。

进一步,所述空调器还包括圆柱形壳体,所述圆柱形壳体的下端设置有进风口,所述圆柱形壳体内部从下往上依次设置有换热器、风机;所述空调运行时,空气从所述进风口进入所述圆柱形壳体内部,经过所述换热器处理后由所述风机导入导风组件,并由导风组件排出至特定方位。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提供的导风组件,结构简单,在需要调整出风方向时,通过转动旋转导风机构就可以较为容易实现出风方向的调整;而且本发明中导风板为倾斜设置,导风板上设置有导风槽结构,该设计方式在导风组件导风过程中能够减小风力损耗,实现顺利导风。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导风组件一种实施例的爆炸示意图;

图2所示为导风组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3所示为导风组件组装过程示意图;

图4所示为图1中旋转导风机构在A-A′位置处剖面立体示意图;

图5所示为与图4相对应的剖面正视图;

图6所示为本发明空调器一种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7所示为空调器的局部剖面示意;

图8所示为空调器运行时空气流动示意图。

图中,

1为基座,2为旋转导风机构,3为圆柱形壳体,4为换热器,5为风机,6为进风隔栅,7为出风隔栅;

11为基座臂,12为旋转对接部,21为导风板,22为旋转部,210为导风槽,211为条形凸起,30为进风口。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请参照图1至图8所示,其为本发明的一些较佳实施方式。

参考图1、图2、图3所示,其展示的是本发明导风组件一种具体实施例。本实施例中,导风组件包括基座1以及相对基座1转动设置的旋转导风机构2,旋转导风机构2包括导风板21及旋转部22,旋转部22具有上、下两端面,旋转部22的上端面与基座1之间转动连接,旋转部22的下端面相对旋转部22的上端面倾斜设置,导风板21的外缘与旋转部22的下端面相连,且导风板21下表面设置有用以导风的导风槽结构210。

在本实施例中,基座1包括基座臂11及固定于基座臂11顶部的旋转对接部12,旋转导风机构2设置于旋转对接部12下方, 如图2所示,旋转导风机构2的旋转部22相对旋转对接部12转动连接。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基座1也可以是其它形式的结构。更为具体的,在本实施例的实施过程中,旋转对接部12的侧边与基座臂11顶部相连,旋转对接部12所在平面垂直于基座臂11的延伸方向;旋转对接部12与旋转部22在垂直于旋转导风机构2转动方向的平面上投影为圆形,即参考图1-图3,旋转对接部12与旋转部22外边缘呈圆形结构;此外,导风板21与旋转部22可以是一体成型,亦可以是各自独立成型后装配于一起。

本实施例中,旋转部22与旋转对接部12通过转动卡槽连接以实现转动连接,旋转对接部22可通过转动卡槽相对旋转对接部12在转动平面上360°转动;当然,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与转动卡槽相匹配的可以设置有定位机构,通过定位机构可以将旋转部22与旋转对接部12的位置固定,防止导风组件使用过程中旋转部22的随意转动;另外本发明中,考虑到在很多情况下并不需要大幅度调整导风组件的导风方向,旋转部22相对旋转对接部12的转动角度也可以进行一定的限定,例如,旋转角度控制为90°、180°或270°。

本发明中所涉及的转动卡槽具有多种形式,其中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包括设置于旋转对接部12下侧的环形轨道以及设置于旋转部22上侧与环形轨道相匹配的卡槽结构(图中未示出);当然也可以将环形轨道设置于旋转部22的上侧,而将卡槽结构设置于旋转部12的下侧。至于本发明中所涉及转动卡槽的具体形式在此不一一列举,其具体结构以能够实现旋转部22相对旋转对接部12转动为准。

本实施例中,导风板21朝背离旋转部22的方向突伸设置有若干条形凸起211,导风槽结构210由若干条形凸起211与导风板21共同构成,于本发明中,导风板21的设置方式决定了导风组件的出风方向,其中导风槽结构210可以对导风过程中的气流进行梳理。参考图1、图4,导风板21上设置有5根条形凸起,5根条形凸起平行设置,平行设置的方式可以避免在导风过程对风力的削弱;为了进一步优化导风槽结构210,条形凸起211远离导风板21一侧的厚度尺寸小于与导风板21相连一侧的厚度尺寸。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较优实施方式,条形凸起211的长度方向垂直于垂直于旋转部22上、下两端面所在两平面的交界线。换而言之,条形凸起211的设置方向与旋转部22的上端面相对下端面倾斜方向一致。如此设计方式,保证了导风板21的导风方向与导风槽结构210的气流梳理方向一致,避免了导风过程空气流动紊乱,引起不必要的风力损耗。

参考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的若干条形凸起211在导风板21上等间距分布,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考虑到在导风方向上导风板21侧边与中心位置气流强弱具有一定差异,若干条形凸起211在导风板21上也可以设置为由两侧往中间逐渐变密分布或由两侧往中间逐渐变稀分布。

为了使得导风板21具有较为流畅的导风效果,在改变风向的导风过程中减少气流与导风板21撞击所带来的风力损失,本实施例中的导风板21内部向旋转部22一侧凹陷形成弧面结构,即导风板21导风的一面为内凹的弧面形状,参考图4、图5所示。

参考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条形凸起211向外突伸不超过导风板21弧面结构边缘所连接形成面(即连接面),即条形凸起211远离导风板21的一侧未超过图中所示B-B′面,如此设计可以减少导风槽210在梳理气流方向时对风力过多的干扰,避免不必要的风力损失。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条形凸起211向外突伸超过导风板21弧面结构边缘的连接面也能满足本发明导风需求,其仅在导风效果与图5所示结构的导风效果具有一定的差异。

此外,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参考图6、图7、图8所示,本发明的空调器包括有前述的导风组件,于本具体实施例中,导风组件设置于空调器的顶部。

本实施例中的空调器还包括圆柱形壳体3,其中圆柱形壳体3的下端设置有进风口30,柱形壳体3内部从下往上依次设置有换热器4、风机5。导风组件通过基座臂11固定的设置于圆柱形壳体3上,进风口30开设于圆柱形壳体3下端的侧壁上,在本具体实施例中,圆柱形壳体30内部靠近进风口30的位置处设置有进风隔栅6,圆柱形壳体30内部上端靠近导风组件的位置处设置有出风格栅7,进风隔栅6与出风格栅7的设置能够提升空调器的安全性能。

参考图8,其展示的是空调运行时空气流动示意图,在风机5的作用下,空气从进风口30进入圆柱形壳体3内部,经过换热器4处理后由风机5导入导风组件,并由导风组件排出至特定方位。在需要调整空调器的出风方向时,转动空调器顶部导风组件的旋转部11即可实现,基于在空调器中采用具有以上所述的导风组件,其较为容易实现空调器出风方向的调整。另外,需要明白的是,本发明中导风组件上旋转部11可通过手动调整;而在一些情况下,旋转部11的转动亦可以实现自动化,即旋转部11的旋转动作由空调器的控制系统控制完成,具体在此不作展开。

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发明的可行性实施方式的具体说明,它们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发明技艺精神所作的等效实施方式或变更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