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管状散热器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43650阅读:650来源:国知局
一种管状散热器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热交换设备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管状散热器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当今的社会里,室内的取暖设施花样繁多,在冬天天气寒冷的季节里,南方大部分地方都采用空调来调节温度,但在北方很多采用散热器来作为取暖的设备,因为北方大部分地方具有暖气和热水供应,将暖气或热水通到散热器中,再经散热器散发到房间中,就可以提高室内的温度。

现有的散热器,如中国专利申请(申请号:201020130295.1)公开了一种两用复合散热器,包括平行设置的进水管和出水管,进水管和出水管之间设有若干根散热管,进水管、出水管和散热管的各个侧面均设有若干块能够覆盖上述三者的散热板,进水管内设有能够对管内的水加热的电热机构。上述的散热器虽然能够起到散热取暖的效果,但是其散热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管状散热器结构,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高散热的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管状散热器结构,包括横向设置的进水管和出水管、以及若干根纵向设置的散热管,所述进水管和出水管并排设置且相互平行,每根散热管均与进水管和出水管相连接并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管和出水管均靠近散热管的一端部,每根散热管内均设有能够将所述散热管的内腔分为上腔室和下腔室的导水件,导水件上具有连通上腔室和下腔室的导水孔,所述散热管与进水管的连通处位于上腔室内,所述散热管与出水管的连通处位于下腔室内,所述导水件包括依次连为一体的进水部、导水部和出水部,所述进水部的外周壁与散热管的内壁紧配合且密封,所述导水部的直径小于进水部的直径且导水部与散热管的内壁之间具有间隙,所述出水部远离导水部的一端与散热管的内壁紧配合且具有过水间隙。

本管状的散热器使用时,可用热水或暖气来作为热源,将热源接在进水管上,让热水或暖气进入到所有的散热管的上腔室内,然后经过导水件的导水孔进入下腔室内,然后在流过过水间隙从出水管中排出,热水或者暖气上的热量通过热传导传递到散热器的管壁上向外界散发热量实现取暖。本管状的散热器结构通过导水件的作用将散热管的内腔分隔为上腔室和下腔室,也就是说热水或者暖气从进水管先进入上腔室中,然后再经导水件进入下腔室中,而由于进水管和出水管均靠近散热管的同一端,因此出水管与散热管的连通处位于下腔室的上端,热水或暖气进入下腔室后先往下腔室底部流动然后再回流从出水管排出,增加了流动的路径和流动的速率,从而提高了散热的效率。而且导水件设置为外径不同的进水部、导水部和出水部,且出水部的一端与散热管的内壁紧配合,因此在热水或者暖气流动过程中,相当于导水件的两端均与本管状的散热器抵靠,不会发生晃动产生噪音。当然,本散热器结构能够采用热水、暖气等热源来工作,也可以采用在进水管中设置电加热来工作,适应性广泛,在各个不同的场合灵活工作。

在上述的管状散热器结构中,所述出水部呈锥状且内径从与导水部连接的一端往另一端逐渐减小,所述出水部内径较大的一端与散热管的内壁紧配合,所述出水部内径较大的一端外侧壁上沿周向具有若干个内凹形成的过水通道,所述过水通道与散热管的内壁紧之间形成上述过水间隙。出水部呈锥状,热水或者暖气从出水部流出后能够与散热管的内壁发生碰撞产生回流,散热效果好,而且出水部部内径较大的一端与散热管的内壁紧配合,从而使得,导水件不会发生晃动产生噪音,而且回流的水能够从过水间隙中流过排出出水管。

在上述的管状散热器结构中,所述出水部为导水部经压扁处理形成扁管状,所述出水部远离导水部的一端与散热管的内壁紧配合且部分外壁与散热管的内壁之间形成上述过水间隙。导水件的出水部为经压扁处理形成,部分外壁变形后能够与散热管的内壁紧配合,避免晃动产生噪音,部分外壁与散热管的内壁之间形成过水间隙供热水或暖气流通。

在上述的管状散热器结构中,所述进水部和导水部均呈柱状,所述进水部和导水部之间通过呈锥状的导向部过渡连接。进水部的内径大于导水部的内径,锥状导向部的设计,能够进水部和导水部之间的压差,增加热水或暖气的流速,提高散热效率。

在上述的管状散热器结构中,所述进水管和/或出水管上还设有安装座,所述安装座的底部具有弧形安装面,所述弧形安装面贴合在所述进水管或出水管的外侧壁上。安装座的设计,便于安装,而且安装座的弧形安装面能够与进水管或者出水管的外壁贴合,安装后的稳定性较好。

在上述的管状散热器结构中,所述进水管和出水管上均设有两个安装座且分别位于进水管或出水管的两端。四个安装座的设计,安装后的稳定性较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管状散热器结构具有以下优点:

1、通过导水件的作用将散热管的内腔分隔为上腔室和下腔室,由于进水管和出水管均靠近散热管的同一端,因此出水管与散热管的连通处位于下腔室的上端,热水或暖气进入下腔室后先往下腔室底部流动然后再回流从出水管排出,增加了流动的路径和流动的速率,从而提高了散热的效率。

2、导水件设置为外径不同的进水部、导水部和出水部,且出水部的一端与散热管的内壁紧配合,因此在热水或者暖气流动过程中,相当于导水件的两端均与本管状的散热器抵靠,不会发生晃动产生噪音。

3、锥状导向部的设计,能够进水部和导水部之间的压差,增加热水或暖气的流速,提高散热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管状散热器结构的立体图。

图2是本管状散热器结构爆炸图。

图3是本管状散热器结构的局部剖视图。

图4是散热管的剖视图。

图5是图3中A处的放大图。

图中,1、进水管;2、出水管;3、散热管;31、上腔室;32、下腔室;4、导水件;41、导水孔;42、进水部;43、导水部;44、出水部;45、过水间隙;46、导向部;5、安装座。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实施例一

如图1-2所示,本管状散热器结构,包括横向设置的进水管1和出水管2、以及若干根纵向设置的散热管3,进水管1和出水管2并排设置且相互平行,每根散热管3均与进水管1和出水管2相连接并连通,进水管1和出水管2均靠近散热管3的一端部。如图2所示,每根散热管3内均设有能够将散热管3的内腔分为上腔室31和下腔室32的导水件4,导水件4上具有连通上腔室31和下腔室32的导水孔41,散热管3与进水管1的连通处位于上腔室31内,散热管3与出水管2的连通处位于下腔室32内。使用时,可用热水或暖气来作为热源,将热源接在进水管1上,让热水或暖气进入到所有的散热管3的上腔室31内,然后经过导水件4的导水孔41进入下腔室32后先往下腔室32底部流动然后再回流从出水管2排出,增加了流动的路径和流动的速率,热水或者暖气上的热量通过热传导传递到散热器的管壁上向外界散发热量实现取暖,从而提高了散热的效率。

如图2-5所示,导水件4包括依次连为一体的进水部42、导水部43和出水部44,进水部42和导水部43均呈柱状,进水部42的内径大于导水部43的内径,进水部42和导水部43之间通过呈锥状的导向部46过渡连接,进水部42的外周壁与散热管3的内壁紧配合且密封,导水部43与散热管3的内壁之间具有间隙,出水部44为导水部43经压扁处理形成扁管状,出水部44远离导水部43的一端与散热管3的内壁紧配合且部分外壁与散热管3的内壁之间形成过水间隙45。

进水管1和/或出水管2上还设有安装座5,安装座5的底部具有弧形安装面,弧形安装面贴合在所述进水管1或出水管2的外侧壁上,本实施例中,进水管1和出水管2上均设有两个安装座5且分别位于进水管1或出水管2的两端。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的结构与实施例一基本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出水部44呈锥状且内径从与导水部43连接的一端往另一端逐渐减小,出水部44内径较大的一端与散热管3的内壁紧配合,出水部44内径较大的一端外侧壁上沿周向具有若干个内凹形成的过水通道,过水通道与散热管3的内壁紧之间形成过水间隙45。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