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风系统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31210阅读:317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风系统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新风系统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新风系统的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随之改变,无论是在家里、办公场所或者是商业场所,人们对其所处环境的空气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因而新风系统作为改善这些场所的空气交换设备而广泛应用。现有的新风系统中,多数都安装了二氧化碳浓度的监测装置,根据二氧化碳的浓度调节新风系统的送风,使室内保持好的空气环境。

现有的新风系统中,该系统能够以固定天数为一次循环将室内的空气全部置换为新鲜空气,保持了室内空气的清洁度。申请号为201320751700.5的实用新型专利就公开了一种置换新风系统模型,该新风系统设置与展示屋中,展示屋通过多个隔板分割成多个房间,在隔板及展示屋一侧的墙壁上均设有通风口,靠近展示屋另一侧墙壁的底板上开设有入风口,还包括空气交换系统,空气交换系统设置有展示屋的墙壁外,其一端与屋外空气相通,其另一端与入风口连接,展示屋的墙壁外还设有排风机,其一端与屋外空气相通,其另一端与位于展示屋一侧墙壁上的通风口连接。

该新风系统中,由于多个房间依次连通后通过入风口、排风口与外部空气连通,因而新鲜空气需依次经由各个房间之后从排风口排出,更换一次新鲜空气所需时间较长,新风系统更换新鲜空气的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风系统自动化控制系统,通过自动化控制的方式以及对新风系统的结构改进提高新风系统更换新鲜空气的效率。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新风系统自动化控制系统,包括新风系统模型、实现新风系统模型自动送风的控制器,所述新风系统模型内设置有流道分隔板和区域分隔板,所述流道分隔板和区域分隔板将新风系统模型内部划分为主流道、第一空间、第二空间,所述第一空间与主流道通过流道分隔板上的排风扇连通,所述第二空间与主流道通过流道分隔板上的排风扇连通,所述第一空间、第二空间和主流道均通过新风系统模型上的排风扇与新风系统模型外连通;所述新风系统模型、流道分隔板上对应每个排风扇的位置处均设置有阀门,所述阀门、排风扇均与控制器电连接。

其中,所述新风系统模型上对应排风扇的位置均设置有风口,所述风口包括框架,所述框架内嵌装有分散风口和百叶风口,所述分散风口的进风侧设有用于调节进风量的第一调节风门,第一调节风门包括相邻之间可旋转以开合分散风口的多个第一调节阀叶片,所述百叶风口的进风侧设有用于调节进风量的第二调节风门,第二调节风门包括相邻之间可旋转以开合百叶风口的多个第二调节阀叶片。

其中,所述控制器包括温度传感器、氧气传感器、二氧化碳传感器、对比模块、主控制器、电源模块、排风扇控制模块、制冷器、阀门控制模块和加热器,所述温度传感器、氧气传感器、二氧化碳传感器、制冷器和加热器均放置于第一空间、第二空间内,所述温度传感器、氧气传感器、二氧化碳传感器均分别与对比模块连接,对比模块、电源模块分别与主控制器连接,主控制器分别与排风扇控制模块、制冷器、阀门控制模块、加热器连接;所述阀门控制模块与阀门连接,所述排风扇控制模块与排风扇连接。

其中,所述电源模块包括电源接口、光电转化模块、充电模块、蓄电模块、升压模块、输出开关模块和控制模块,所述充电模块、光电转化模块均与蓄电模块连接,所述蓄电模块与升压模块连接,所述升压模块与输出开关模块连接,所述输出开关模块、充电模块均与电源接口连接;所述控制模块分别与充电模块、光电转化模块、蓄电模块、升压模块、输出开关模块连接。

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中,在新风系统模型内划分为主流道、第一空间、第二空间,每个空间均通过相互独立的排风扇连通主流道和新风系统模型外部,通过开启对应空间的排风扇即可实现对对应空间更换新鲜空气,多个空间可独立更换新鲜空气,多个空间也可同时更换新鲜空气,提高对新风系统模型更换新鲜空气的效率;还设置有控制器,该控制器与新风系统模型内的阀门、排风扇连接,通过该控制器可实现新风系统的自动更新新鲜空气,实现更新新鲜空气的自动化。

2、本实用新型中,在新风系统模型上对应排风扇的位置设置有风口,并在风口内设置分散风口和百叶风口,通过分散风口和百叶风口可有效增大风口的出风面积,同一个风口可用于更大范围的新鲜空气的更新,相同面积的新风系统模型所需开设的风口更少,降低新风系统模型的生产成本。

3、本实用新型中,通过温度传感器、氧气传感器、二氧化碳传感器可检测新风系统模型内的温度、氧气浓度和二氧化碳浓度,并根据测得的温度、氧气浓度和二氧化碳浓度与预存在对比模块中的温度、氧气浓度和二氧化碳浓度进行对比,若温度、氧气浓度和二氧化碳浓度过高,则主控制器对应地控制排风扇、阀门、制冷器和加热器工作,更新新风系统模型内的空气,保持新风系统模型内的空气状况良好,最大限度地实现节能运行。

4、本实用新型中,该电源模块中设置有充电模块和光电转化模块,通过充电模块可直接连接至电网并向蓄电模块蓄电,光电转化模块可直接利用太阳能并将其转化成电能并储存在蓄电模块内,从而使该电源可利用电网和太阳能进行蓄电,实现该电源模块的多种充电方式,电源模块的使用范围;此外,该电源模块通过一个电源接口与外部连接,解决了现有的电源接口过多的问题,节约了电源的内部空间,缩小了电源的体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新风系统模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新风系统模型中风口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控制器的流程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电源模块的流程框图;

图中标记:1-新风系统模型、2-控制器、11-框架、12-分散风口、13-百叶风口、14-连杆、15-第一调节阀叶片、16-第二调节阀叶片、21-风口、22-流道分隔板、23-区域分隔板、24-排风扇、25-第一空间、26-第二空间、27-主流道、28-阀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一种新风系统自动化控制系统,包括新风系统模型1、控制器2,该控制器2与新风系统模型1连接,实现对新风系统模型1的自动送风,更新新风系统模型1内的新鲜空气。该新风系统模型1可以是厂房、办公室以及商场。该新风系统模型1内设置有流道分隔板22和区域分隔板23,流道分隔板22和区域分隔板23将新风系统模型1内部划分为主流道27、第一空间25、第二空间26,当然该空间并不仅仅局限于只有第一空间25、第二空间26两个空间,可以有多个空间。该第一空间25与主流道27通过流道分隔板22上的排风扇24连通,该第二空间26与主流道27也通过流道分隔板22上的排风扇24连通,且第一空间25、第二空间26和主流道27均通过新风系统模型1上的排风扇24与新风系统模型1外连通;因而在排风扇24工作时,新风系统模型1外的新鲜空气可通过主流道27进入每一个空间内。该新风系统模型1、流道分隔板22上对应每个排风扇24的位置处均设置有阀门28,阀门28、排风扇24均与控制器2电连接。

在新风系统模型1内划分为主流道27、第一空间25、第二空间26,每个空间均通过相互独立的排风扇24连通主流道27和新风系统模型1外部,通过开启对应空间的排风扇24即可实现对对应空间更换新鲜空气,多个空间可独立更换新鲜空气,多个空间也可同时更换新鲜空气,提高对新风系统模型1更换新鲜空气的效率;还设置有控制器2,该控制器2与新风系统模型1内的阀门28、排风扇24连接,通过该控制器2可实现新风系统的自动更新新鲜空气,实现更新新鲜空气的自动化。

该新风系统模型1上对应排风扇24的位置均设置有风口21,因而在新风系统模型1上设置有多个风口21。每个风口21均包括有框架11,并在框架11内嵌装有分散风口12和百叶风口13。该百叶风口13位于框架11的中部,而分散风口12对称分布在百叶风口13的左、右两侧,且分散风口12的出风方向均背向百叶风口13。该分散风口12的进风侧设有用于调节进风量的第一调节风门,第一调节风门包括相邻之间可旋转以开合分散风口12的多个第一调节阀叶片15;该百叶风口13的进风侧设有用于调节进风量的第二调节风门,第二调节风门包括相邻之间可旋转以开合百叶风口13的多个第二调节阀叶片16。作为优选,还可以设置用于驱动第一调节风门、第二调节风门切换启闭的驱动装置,通过该驱动装置可驱动第一调节风门、第二调节风门在开启或关闭之间进行切换。第一调节阀叶片15通过连杆14转动设置于分散风口12内,第二调节阀叶片16通过连杆14转动设置与百叶风口13内,通过连杆14可带动相应的第一调节阀叶片15、第二调节阀叶片16相对于分散风口12、百叶风口13转动,实现分散风口12与百叶风口13的开启或关闭。

在新风系统模型1上对应排风扇24的位置设置有风口21,并在风口21内设置分散风口12和百叶风口13,通过分散风口12和百叶风口13可有效增大风口21的出风面积,同一个风口21可用于更大范围的新鲜空气的更新,相同面积的新风系统模型1所需开设的风口21更少,降低新风系统模型1的生产成本。

该控制器2包括温度传感器、氧气传感器、二氧化碳传感器、对比模块、主控制器2、电源模块、排风扇24控制模块、制冷器、阀门控制模块和加热器,该温度传感器、氧气传感器、二氧化碳传感器、制冷器和加热器均放置于第一空间25、第二空间26内,该温度传感器、氧气传感器、二氧化碳传感器均分别与对比模块连接,对比模块、电源模块分别与主控制器2连接,主控制器2分别与排风扇24控制模块、制冷器、阀门控制模块、加热器连接;该阀门控制模块与阀门28连接,该排风扇24控制模块与排风扇24连接。

通过温度传感器、氧气传感器、二氧化碳传感器可检测新风系统模型1内的温度、氧气浓度和二氧化碳浓度,并根据测得的温度、氧气浓度和二氧化碳浓度与预存在对比模块中的温度、氧气浓度和二氧化碳浓度进行对比,若温度、氧气浓度和二氧化碳浓度过高,则主控制器2对应地控制排风扇24、阀门28、制冷器和加热器工作,更新新风系统模型1内的空气,保持新风系统模型1内的空气状况良好,最大限度地实现节能运行。

该电源模块包括电源接口、光电转化模块、充电模块、蓄电模块、升压模块、输出开关模块和控制模块,该充电模块、光电转化模块均与蓄电模块连接,该蓄电模块与升压模块连接,该升压模块与输出开关模块连接,该输出开关模块、充电模块均与电源接口连接;该控制模块分别与充电模块、光电转化模块、蓄电模块、升压模块、输出开关模块连接。

该电源模块中设置有充电模块和光电转化模块,通过充电模块可直接连接至电网并向蓄电模块蓄电,光电转化模块可直接利用太阳能并将其转化成电能并储存在蓄电模块内,从而使该电源可利用电网和太阳能进行蓄电,实现该电源模块的多种充电方式,电源模块的使用范围;此外,该电源模块通过一个电源接口与外部连接,解决了现有的电源接口过多的问题,节约了电源的内部空间,缩小了电源的体积。

实施例1

一种新风系统自动化控制系统,包括新风系统模型1、控制器2,该控制器2与新风系统模型1连接,实现对新风系统模型1的自动送风,更新新风系统模型1内的新鲜空气。该新风系统模型1可以是厂房、办公室以及商场。该新风系统模型1内设置有流道分隔板22和区域分隔板23,流道分隔板22和区域分隔板23将新风系统模型1内部划分为主流道27、第一空间25、第二空间26,当然该空间并不仅仅局限于只有第一空间25、第二空间26两个空间,可以有多个空间。该第一空间25与主流道27通过流道分隔板22上的排风扇24连通,该第二空间26与主流道27也通过流道分隔板22上的排风扇24连通,且第一空间25、第二空间26和主流道27均通过新风系统模型1上的排风扇24与新风系统模型1外连通;因而在排风扇24工作时,新风系统模型1外的新鲜空气可通过主流道27进入每一个空间内。该新风系统模型1、流道分隔板22上对应每个排风扇24的位置处均设置有阀门28,阀门28、排风扇24均与控制器2电连接。

实施例2

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该新风系统模型1上对应排风扇24的位置均设置有风口21,因而在新风系统模型1上设置有多个风口21。每个风口21均包括有框架11,并在框架11内嵌装有分散风口12和百叶风口13。该百叶风口13位于框架11的中部,而分散风口12对称分布在百叶风口13的左、右两侧,且分散风口12的出风方向均背向百叶风口13。该分散风口12的进风侧设有用于调节进风量的第一调节风门,第一调节风门包括相邻之间可旋转以开合分散风口12的多个第一调节阀叶片15;该百叶风口13的进风侧设有用于调节进风量的第二调节风门,第二调节风门包括相邻之间可旋转以开合百叶风口13的多个第二调节阀叶片16。作为优选,还可以设置用于驱动第一调节风门、第二调节风门切换启闭的驱动装置,通过该驱动装置可驱动第一调节风门、第二调节风门在开启或关闭之间进行切换。第一调节阀叶片15通过连杆14转动设置于分散风口12内,第二调节阀叶片16通过连杆14转动设置与百叶风口13内,通过连杆14可带动相应的第一调节阀叶片15、第二调节阀叶片16相对于分散风口12、百叶风口13转动,实现分散风口12与百叶风口13的开启或关闭。

实施例3

在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的基础上,该控制器2包括温度传感器、氧气传感器、二氧化碳传感器、对比模块、主控制器2、电源模块、排风扇24控制模块、制冷器、阀门控制模块和加热器,该温度传感器、氧气传感器、二氧化碳传感器、制冷器和加热器均放置于第一空间25、第二空间26内,该温度传感器、氧气传感器、二氧化碳传感器均分别与对比模块连接,对比模块、电源模块分别与主控制器2连接,主控制器2分别与排风扇24控制模块、制冷器、阀门控制模块、加热器连接;该阀门控制模块与阀门28连接,该排风扇24控制模块与排风扇24连接。

实施例4

在实施例四的基础上,该电源模块包括电源接口、光电转化模块、充电模块、蓄电模块、升压模块、输出开关模块和控制模块,该充电模块、光电转化模块均与蓄电模块连接,该蓄电模块与升压模块连接,该升压模块与输出开关模块连接,该输出开关模块、充电模块均与电源接口连接;该控制模块分别与充电模块、光电转化模块、蓄电模块、升压模块、输出开关模块连接。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