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液压倾转电磁熔化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78902阅读:720来源:国知局
一种液压倾转电磁熔化炉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液压倾转电磁熔化炉,属于金属熔化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冶金领域中,熔化金属是十分普遍而重要的工艺。熔化后的金属能够用于铸造各种造型的金属部件。但是在实际生产中,仍存在很多问题。很多熔化炉仍采用燃料,如煤炭、生物质,但是燃烧会产生大量烟尘和污染物的排放,造成环境污染,对于如今不堪重负的环境更是雪上加霜,而且人工劳动强度大。采用电阻炉加热用电量大、加热效率慢,成本昂贵。而采用电磁加热的方式,加热速度快,相比于天然气、柴油等燃料加热以及电阻丝加热能节约大量能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以及电磁加热的优点,提供一种液压倾转电磁熔化炉。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液压倾转电磁熔化炉,包括外壳、坩埚,所述外壳安装在支撑架上,所述外壳和支撑架之间通过可转动的第一旋转轴连接,在所述坩埚侧面的上部设有第一热电偶,在坩埚侧面的下部设有第二热电偶,在所述外壳和坩埚之间均匀分布有感应线圈,在所述坩埚和感应线圈之间安装有保温层,所述外壳的两侧连接着液压系统,通过液压系统实现金属熔化炉的倾转进而倾倒熔液。

进一步,所述外壳上部的两侧还安装有第二旋转轴,第二旋转轴和外壳之间通过轴承连接,第二旋转轴的外端连接着液压系统。

进一步,所述液压系统包括支撑油缸、液压站,支撑油缸一端连接着液压站,一端连接着外壳,在液压站上设有油路控制阀。

进一步,所述保温层由纳米绝热纤维材料或陶瓷纤维材料组成。

进一步,所述坩埚的材料为石墨或铸铁。

进一步,在所述液压倾转电磁熔化炉的顶部设有进料口,所述进料口上装有盖子。

进一步,所述外壳上部边缘设有出液口,用于转动外壳时倾倒熔液。

进一步,所述感应线圈的始端和终端连接着控制电柜。

进一步,所述第一热电偶和第二热电偶电连接着控制电柜。

进一步,所述,控制电柜上设有温度显示、电压显示、电流显示和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1)节能高效:能耗比电阻炉低25%-30%,比柴油、天然气炉35%-40%,与传统的电热丝熔炼炉相比,可减少30%额定功率,耗电量低;(2)安全可靠:采用纳米绝热纤维材料制作保温层,蓄热、抗热震效果好;(3)环保低碳:符合国家节能减排政策,无烟尘,无油烟,无有害排放;(4)精确温控:电磁瞬间反应,坩埚自身发热,无传统加热的滞后现象;(5)成本低廉:无传统电阻丝烧坏现象,无需频繁更换,节省材料和人工成本;(6)只有坩埚位置发热,散热小,炉体外表面温度低,降低车间整体温度;(7)节省人力,操作简单。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倾倒熔液时电磁熔化炉和支撑油缸本的结构示意图。

1、外壳;2感应线圈;3、保温层;4、坩埚;5、进料口;6、支撑油缸;7、第一热电偶;8、第二热电偶;9、出液口;10、控制电柜;11、第一旋转轴;12、第二旋转轴;13支撑架;14、液压站。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一种液压倾转电磁熔化炉,包括外壳1、坩埚4,外壳1上部边缘设有出液口9,坩埚4的材料为石墨或铸铁,在液压倾转电磁熔化炉的顶部设有进料口5,进料口5上装有盖子。外壳1安装在支撑架13上,外壳1和支撑架4之间通过可转动的第一旋转轴11连接,第一旋转轴11和外壳1或支撑架13通过轴承连接,在坩埚4侧面的上部设有第一热电偶7,在坩埚4侧面的下部设有第二热电偶8,第一热电偶7和第二热电偶8电连接着控制电柜10。

在外壳1和坩埚4之间均匀分布有感应线圈2,感应线圈2的始端和终端通过传输电缆连接着控制电柜10。在坩埚4和感应线圈2之间安装有保温层3,保温层3的材料选用纳米绝热纤维材料或陶瓷纤维材料。

外壳1上部的两侧还各安装有一个轴承,在轴承内装有第二旋转轴12,第二旋转轴12的外端连接着液压系统。液压系统包括支撑油缸6、液压站14,支撑油缸6一端连接着液压站14,一端连接着外壳1,在液压站14上设有油路控制阀(未在图中画出)。

控制电柜10上设有温度显示、电压显示、电流显示和设置。在控制电柜10内装有纯净水循环冷却系统,在金属熔化过程中,可以实时将坩埚4内的温度、感应线圈2的电流大小和电压大小传递给控制电柜,需要加热时,增加电流大小,需要保温时,停止加热即可,坩埚4的保温效果很好,通过实践证明温度在保温状态下很稳定。需要倾倒熔液时,液压站14启动工作,通过油路控制阀控制带动支撑油缸6伸展,进而,外壳1被支撑油缸6带动绕第一旋转轴11转动,溶液从出液口9倒出。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