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装置及屋顶机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9286728阅读:来源:国知局
入口进入换热装置,由分液头16流出。
[0058]参见图3,下面介绍将换热装置作为蒸发器7使用时的【具体实施方式】。此时,换热管组件100被构造成用于蒸发时其凸面朝向迎风侧,以使得回风吹在凸面上。
[0059]参见图3,换热管组件100的一端口与集汽管18连通,换热管组件100的另一端口与分液头19连通。
[0060]参见图3,进一步地,换热装置还包括导流板21。导流板21为曲面状结构,导流板21的圆弧面朝向换热管组件100的凸面。导流板21的一端与换热管组件100的一端之间留有空隙,导流板21的另一端与换热管组件100的另一端之间密封连接,以在导流板21与换热管组件100之间围成流体流道。
[0061]导流板21为曲面状,具体可采用一平面钣金折弯成曲面状,以配合蒸发器7形成流道。
[0062]此处具体采用下述方式实现密封连接,导流板21的另一端与换热管组件100的另一端之间设置有密封件,具体比如粘贴有海绵。
[0063]可以理解的是,也可以采用下述方式实现导流板21与换热管组件100之间的密封:导流板21的另一端与换热管组件100的另一端为一体式结构。
[0064]参见图4至图6,本发明再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屋顶机,其为单冷机型。该屋顶机包括冷凝器2和蒸发器7,其中,冷凝器2和蒸发器7两者至少其中之一采用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换热装置的结构。
[0065]本实施例中,以蒸发器7和冷凝器2均采用上述的换热装置的结构为例。
[0066]参见图4和图5,对于本实施例屋顶机中的冷凝器2而言,其包括两个换热装置,且每个换热装置的换热管组件100的数量为两个。四个换热管组件100围成用于容置风机3的四面内凹型结构。四面内凹型结构中部空间用于放置风机3。
[0067]现有技术中,屋顶机冷凝器围成的空间还较大,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在不改变屋顶机外壳尺寸的前提下,对这部分空间加以利用,增大了冷凝器2的换热面积,提高了能力能效,使得在整机壳体体积一定的条件下充分利用其空间体积。
[0068]参见图4和图6,对于本实施例屋顶机中的蒸发器7而言,蒸发器7包括换热装置。换热管组件100的一端口与集汽管18连通,换热管组件100的另一端口与分液头19连通。
[0069]本实施例中蒸发器7本身采用一圆弧状结构,且配备导流板21,使蒸发器7面积得以增大。而且,蒸发器7摆放位置是凸面在迎风侧,目的是利用折弯的圆弧管道产生离心力,使主要参与换热的冷媒分布在迎风侧,迎风侧风场好,换热好,且可以尽可能多地避开换热死区,在风场较好的区域换热。
[0070]下面结合图4至图6再详细介绍本实施例中屋顶机的具体结构。
[0071](I)屋顶机的总体结构
[0072]如图1所示,屋顶机为上下层结构,上侧为冷凝侧,下侧为蒸发侧。
[0073](2)冷凝侧
[0074]如图4、图5所示,冷凝侧主要由格栅1、冷凝器2、风机3、网罩4、电机12和导流圈13组成。格栅I的四个角上设置有角钢支柱17。其中,冷凝器2为四块曲弧面冷凝器通过弯管14拼装的内凹结构,换热管组件100内的换热管,具体为铜管可为水平走向,也可为竖直走向。四块冷凝器2组装成两个模块冷凝器,当然,也可组装成单一模块的大冷凝器。图5所示的是组成两个模块的情况。每个模块配备有分汽管15和分液头16 (也可直接用积液管)。冷凝侧采用侧回上出的进出风方式。
[0075]屋顶机冷凝器2采用四块曲弧面冷凝器2凸面对凸面的方式通过弯管14拼装成一内凹结构,使得冷凝侧空间平面大小一定的情况下,得以进一步增大冷凝器2面积。
[0076]冷媒在冷凝器2的曲弧状管道内流动时,由离心力导致的汽液两相分布不均的状态配合屋顶机冷凝侧侧回上出的进出风方式,使得主要参与换热的冷凝器2气态冷媒在风场较好的区域换热,从而减小屋顶机换热器换热死区的不良影响。
[0077](3)蒸发侧
[0078]如图4、图6所示,蒸发侧主要由:蒸发器7、回风口 6、出风口 9、下壳体10、内风机部件22、导流板21和压缩机(包括电器盒等部件)20及蒸发侧管路组成。蒸发器7为一整体式曲弧面蒸发器,其凸面对着回风侧,凹面对着出风侧。蒸发侧的送回风可采用侧回侧送和侧回下送,本实施例中以采用侧回侧送为例。蒸发器7配备有集气管18和分液头19等常规管路元器件;回风口 6为一长直矩形结构,其高度大于等于蒸发器7高度,其面积大于出风口 9。内风机部件22将空气从回风侧输送到出风侧并从出风口 9输送到室内。导流板21位于回风侧,其为一曲面弧结构,主要有两个作用:一是与曲面弧状蒸发器7相配合,组成适合空气流动的风道,将回风侧的空气一直引到蒸发器7的底端,减少空气流动时的局部损失;二是使压缩机20等系统元器件和电器盒部件与蒸发器7隔绝,提供其安装空间。
[0079]屋顶机的蒸发器7采用一整体曲面弧结构,配备曲面弧状导流板21形成回风管道,使得空间大小一定的情况下,得以进一步增大蒸发器面积。
[0080]冷媒在冷凝器2的曲弧状管道内流动时,由离心力导致的汽液两相分布不均的状态配合屋顶机蒸发侧侧回侧出的进出风方式,使得主要参与换热的蒸发器7液态冷媒在风场较好的区域换热,从而减小屋顶机换热器换热死区的不良影响。
[0081]气态冷媒和液态冷媒在相同弯管道中由于单位质量的不同产生的离心力大小也不同。离心力会使汽液两相冷媒在管道内的分布产生变化,液态冷媒会趋于靠近凸面侧,气态冷媒趋于靠近凹面侧。
[0082]⑷其他部件
[0083]a、如图4所示,隔板11位于整机中间部分,其作用是将整机的蒸发侧与冷凝侧分开;在隔板11的边角在压缩机部件的上方有一管道孔5,它是上下侧管路连接的通道,使冷媒能够在上下侧流通。
[0084]b、如图4所示,底板8位于整机最底端,用于支撑整机和盛放蒸发侧个系统件和接水盘等部件。
[0085]上述技术方案提供的屋顶机,由于两器换热面积的增大和换热效率的提高,使得同等条件下的整机能效得到提高。并且,在提高能效的基础上不必使整机壳体增大或者增大的幅度较小,使得整机装柜量不会减少,节省运输成本。另外,屋顶机的壳体小,能效高,能力高,价格也有优势,有利于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将占据有利位置。
[0086]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指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为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内容的限制。
[0087]如果本文中使用了“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的话,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知晓:“第一”、“第二”的使用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如没有另外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0088]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依然可以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修改或者对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范围当中。
【主权项】
1.一种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换热管组件(100),所述换热管组件(100)包括用于容置冷媒流通的换热管,所述换热管为弧形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组件(100)被构造成用于蒸发时其凸面朝向迎风侧。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组件(100)被构造成用于冷凝时其凹面朝向迎风侧。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组件(100)的数量至少为两个,各所述换热管组件(100)流体连接,冷媒能流过各所述换热管组件(100)。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组件(100)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换热管组件(100)通过弯管(14)流体连接,且其中一个所述换热管组件(100)上同时设置有分汽管(15)和分液头(16); 两个所述换热管组件(100)的凸面相邻。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组件(100)的数量为四个,两个相邻所述换热管组件(100)之间通过弯管(14)流体连接,且位于最前端的所述换热管组件(100)上设置有分汽管(15),位于最末端的所述换热管组件(100)上设置有分液头(16); 四个所述换热管组件(100)围成用于容置风机的四面内凹型结构。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装置还包括导流板(21); 所述导流板(21)为曲面状结构,所述导流板(21)的圆弧面朝向所述换热管组件(100)的凸面; 所述导流板(21)的一端与所述换热管组件(100)的一端之间留有空隙,所述导流板(21)的另一端与所述换热管组件(100)的另一端之间密封连接。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板(21)的另一端与所述换热管组件(100)的另一端之间设置有密封件;或者,所述导流板(21)的另一端与所述换热管组件(100)的另一端为一体式结构。9.一种屋顶机,包括冷凝器(2)和蒸发器(7),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器(2)和所述蒸发器(7)两者至少其中之一包括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装置。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换热装置及屋顶机,涉及制冷领域,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屋顶机两器的效能难以提高的问题。该换热管组件包括用于容置冷媒流通的换热管,所述换热管为弧形的。上述技术方案提供的换热管组件,换热管为弧形结构,与现有技术中平板型的换热管组件相比,换热管组件的换热面积大,换热效能高。
【IPC分类】F24F1/02, F24F13/30
【公开号】CN105004028
【申请号】CN201510498102
【发明人】魏亮, 赵亮
【申请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10月28日
【申请日】2015年8月13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