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流交换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8901891阅读:196来源:国知局
气流交换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气流交换装置,尤其是一种可通过控制气流交换装置的风扇的转向,以同时具有循环通风功能及除尘功能的气流交换装置。
【背景技术】
[0002]请参照图1所示,一种现有气流交换装置9,该气流交换装置9包括一导风管体91、一分隔件92及两个风扇93。该分隔件92设置于该导风管体91内部以将其分隔为一第一导流空间91a及一第二导流空间91b,该两个风扇93分别结合于该第一导流空间91a及该第二导流空间91b内。该气流交换装置9可供安装于一隔离件D上,该导风管体91的两端部911、912分别位于该隔离件D两侧的一外部空间SI与一内部空间S2当中。因此,该气流交换装置9可以通过该第一导流空间91a的风扇93将该外部空间SI中的气流导入该内部空间S2,并且通过该第二导流空间91b的风扇93将该内部空间S2中的气流导出至该外部空间SI,以实现循环通风功能。其中类似所述现有气流交换装置9的实施例已公开于中国公告第CN203550108号及第CN203907874号《气流交换装置》等专利案中。
[0003]然而,上述现有气流交换装置9于实际使用时,上述风扇93在长时间不断引入气流进入上述第一导流空间91a的过程中,上述外部空间SI的气流所夹带的灰尘或异物容易堆积于该第一导流空间91a的一入风口位置;因此,现有气流交换装置9在长期间使用后,该第一导流空间91a的入风口容易因灰尘或异物形成阻塞,同时灰尘或异物也可能附着于该风扇93,使该风扇93卡死而无法运转,导致该第一导流空间91a的风扇93不易或无法将该外部空间SI中的气流导入至上述内部空间S2,进而影响现有气流交换装置9的循环通风功能。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所定义的“隔离件”是指各种可以用以分隔出外部空间及内部空间的各种构件。举例而言,当隔离件为电子产品的机壳时,该机壳的外侧为外部空间,该机壳的内侧为内部空间;或者,当隔离件为建筑物的外墙时,该外墙的外侧为外部空间,该外墙的内侧为内部空间。
[000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气流交换装置,可通过控制风扇进行不同方向的旋转,以同时具备循环通风功能及除尘功能等功能,借以解决上述现有气流交换装置长时间使用后,容易因灰尘或异物阻塞而降低进风量的问题。
[0006]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气流交换装置的通风除尘方法,通过控制风扇进行不同转向的机制,可依实际需求更有效地排除附着于气流交换装置的入风位置的灰尘或异物。
[0007]本实用新型气流交换装置包括一导风管体、一分隔件、一第一风扇、一第二风扇及一控制组件。该导风管体具有相对的一第一端部及一第二端部,该第一端部设有一第一导风口及一第二导风口,该第二端部设有一第三导风口及一第四导风口 ;该分隔件设置于该导风管体内部,用以将该导风管体内部分隔出一第一导流空间及一第二导流空间,该第一导流空间与该第一导风口及该第三导风口连通,该第二导流空间与该第二导风口及该第四导风口连通;该第一风扇结合于该导风管体的第一导流空间;该第二风扇结合于该导风管体的第二导流空间;该控制组件设有一第一驱动电路、一第二驱动电路及一第一转向控制电路,该第一驱动电路与该第一风扇电性耦接,该第二驱动电路与该第二风扇电性耦接,该第一转向控制电路与该第一驱动电路电性连接。
[0008]其中,上述控制组件另外设有一第二转向控制电路,该第二转向控制电路与上述第二驱动电路电性耦接。
[0009]其中,上述第一驱动电路、第二驱动电路、第一转向控制电路及第二转向控制电路封装为一集成电路或一个微控制单元。
[0010]其中,上述导风管体的第二端部结合一盒体,该盒体内部形成一第一容室及一第二容室,该第一容室通过上述第三导风口与上述第一导流空间连通,该第二容室通过上述第四导风口与上述第二导流空间连通。
[0011]其中,上述控制组件设置于上述盒体的第一容室或第二容室内。
[0012]本实用新型气流交换装置的通风除尘方法由上述气流交换装置执行一通风循环步骤或一除尘步骤,其中:该通风循环步骤通过上述第一驱动电路驱动上述第一风扇朝一第一方向旋转,用以自上述第一导风口将气流导入至上述第一导流空间后通过上述第三导风口导出,以及由上述第二驱动电路驱动上述第二风扇朝一第一方向旋转,用以自上述第四导风口将气流导入至上述第二导流空间后通过上述第二导风口导出;该除尘步骤通过上述第一转向控制电路通过上述第一驱动电路控制该第一风扇朝一第二方向旋转,用以使该第一导流空间的气流经由该第一导风口导出。
[0013]其中,上述除尘步骤中,上述第二驱动电路驱动上述第二风扇朝一第一方向旋转,用以自上述第四导风口将气流导入至上述第二导流空间后通过上述第二导风口导出。
[0014]其中,上述除尘步骤中,上述第二驱动电路控制上述第二风扇停止运动。
[0015]其中,上述除尘步骤中,上述控制组件另外设有与上述第二驱动电路电性耦接的一第二转向控制电路,且由该第二转向控制电路通过该第二驱动电路控制上述第二风扇朝一第二方向旋转,用以使上述第二导流空间的气流通过上述第四导风口导出。
[0016]其中,上述控制组件设定为执行上述通风循环步骤一预定时间后,再执行上述除尘步骤一预定时间,待完成自动除尘作业后,重新执行该通风循环步骤。
[0017]其中,上述控制组件设定为执行上述通风循环步骤之前,事先执行上述除尘步骤,待完成自动除尘作业后,执彳T该通风循环步骤。
[0018]其中,上述控制组件设定为执行上述通风循环步骤之后,即执行上述除尘步骤。
[0019]本实用新型的气流交换装置可通过上述控制组件控制上述第一风扇或上述第二风扇的不同转向,以同时具备循环通风功能及除尘功能,确保该气流交换装置的导风口、第一导流空间及第二导流空间不易附着灰尘或异物,以达到提升气流交换效果的目的。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现有气流交换装置的局部组合剖视图。
[0021]图2:为本实用新型气流交换装置的组合剖视图。
[0022]图3:为本实用新型气流交换装置的控制组件的结构方块示意图。
[0023]图4:为本实用新型气流交换装置循环通风时的使用状态参考图。
[0024]图5:为本实用新型气流交换装置除尘时的第一实施例使用状态参考图。
[0025]图6:为本实用新型气流交换装置除尘时的第二实施例使用状态参考图。
[0026]图7:为本实用新型气流交换装置除尘时的第三实施例使用状态参考图。
[0027]附图标记说明
[0028]〔本实用新型〕
[0029]I导风管体
[0030]Ia 第一导流空间Ib 第二导流空间
[0031]11 第一端部
[0032]111 第一导风口112 第二导风口
[0033]12 第二端部
[0034]121 第三导风口122 第四导风口
[0035]2分隔件
[0036]3第一风扇
[0037]4第二风扇
[0038]5控制组件
[0039]51 第一驱动电路52 第二驱动电路
[0040]53 第一转向控制电路54 第二转向控制电路
[0041]6盒体
[0042]61 第一容室62 第二容室
[0043]D隔离件Dl 透孔
[0044]SI 外部空间S2 内部空间
[0045]〔现有技术〕
[0046]9 气流交换装置91 导风管体
[0047]91a 第一导流空间91b 第二导流空间
[0048]911 立而部912立而部
[0049]92 分隔件93 风扇
[0050]D隔离件
[0051]SI 外部空间S2 内部空间。
【具体实施方式】
[0052]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及其他目的、特征及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做详细说明如下。
[0053]参照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气流交换装置用以装设于一隔离件D上,该隔离件D的一侧为一外部空间SI,该隔离件D的相对另一侧为一内部空间S2。其中该气流交换装置至少包括一导风管体1、一分隔件2、一第一风扇3、一第二风扇4及一控制组件5。该导风管体I装设于该隔离件D的一透孔Dl中,使该导风管体I的两端分别位于该外部空间SI与该内部空间S2内;该分隔件2、该第一风扇3及该第二风扇4设置于该导风管体I内部;该控制组件5用以控制该第一风扇3及该第二风扇4的运动。
[0054]上述导风管体I可以为各种形状的中空管体,在本实施例中,该导风管体I为中空圆管,然而,该导风管体I也可为其它各式形状的中空管柱,本实用新型并不以此为限。该导风管体I具有相对的一第一端部11及一第二端部12,该第一端部11位于上述外部空间SI内,该第二端部12位于上述内部空间S2内。其中,该第一端部11设有一第一导风口 111及一第二导风口 112,该第二端部12设有一第三导风口 121及一第四导风口 122,以供导入及导出气流。
[0055]上述分隔件2设置于上述导风管体I内部,用以将该导风管体I内部分隔出两个独立分隔的一第一导流空间Ia及一第二导流空间lb,且该分隔件2与该导风管体I的结合方式可为一体成型或可拆装地结合,该第一导流空间Ia与上述第一导风口 111及上述第三导风口 121连通,该第二导流空间Ib与上述第二导风口 112及上述第四导风口 122连通。其中,该分隔件2可为各种能够将该导风管体I内部分隔出第一导流空间Ia及第二导流空间Ib的结构,在本实施例中,该分隔件2为平板状;但是该分隔件2也可设为弯弧状或弯折状,本实用新型并不以此为限。
[0056]上述第一风扇3结合于上述导风管体I的第一导流空间Ia内,用以自上述第一导风口 111将上述外部空间SI中的气流导入至该第一导流空间la,再通过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