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9972035阅读:217来源:国知局
散热器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冷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散热器。
【背景技术】
[0002]散热器较广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如空调换热器或暖气片等。散热器内部流通流体,通过散热器与外界发生热交换。
[0003]目前,散热器的类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盖板换热器,另一种是管道换热器。盖板换热器包括主体及盖板,主体上加工有“蛇形”结构的凹槽,盖板盖设于主体设置有凹槽的一侧,进而密封凹槽,形成供流体流通的散热通道。其散热能力较强;但是,主体与盖板之间的接触面积较大,不易于密封,极易出现泄漏。以空调换热器为例,其内的流体为冷媒,冷媒在主体与盖板之间流出,存在使用危险性;并且,冷媒没有按照凹槽流动,从而导致散热不均匀的效果。管道换热器包括铜管及固定铜管的散热器壁面。由于流体在铜管内流动,确保了密封效果,降低了流体泄漏;但是,铜管与散热器壁面存在接触热阻,其散热效果不高。
[0004]因此,如何提高使用安全性、散热均匀度及散热效果,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目前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散热器,以提高使用安全性、散热均匀度及散热效果O
[000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散热器,包括:
[0007]散热板,其上设置有入口、出口及由所述散热板的侧面上加工的散热通道组,所述散热通道组包括与所述入口连通的入口总流直通道、与所述出口连通的出口总流直通道及连通所述入口总流直通道及所述出口总流直通道的多个相互独立的分流直通道;
[0008]密封件,所述密封件密封设置于所述散热通道组位于所述散热板的侧面上的加工口处,所述加工口为加工上述直通道时在所述散热板的侧面产生的非使用功能的开口。
[0009]优选地,上述散热器中,所述入口位于所述散热板的散热面上;所述出口位于所述散热板的侧面上。
[0010]优选地,上述散热器中,所述散热通道组还包括中间总流直通道;
[0011]多个所述分流直通道中的一部分连通所述入口总流直通道与所述中间总流直通道,其另一部分连通所述中间总流直通道与所述出口总流直通道。
[0012]优选地,上述散热器中,所述中间总流直通道的数量为两个,分别为第一中间总流直通道及第二中间总流直通道;
[0013]多个所述分流直通道均分为三组,第一组所述分流直通道连通所述入口总流直通道与所述第一中间总流直通道,第二组所述分流直通道连通所述第一中间总流直通道与所述第二中间总流直通道,第三组所述分流直通道连通所述第二中间总流直通道与所述出口总流直通道。
[0014]优选地,上述散热器中,所述中间总流直通道的直径与所述入口总流直通道及所述出口总流直通道的直径相同。
[0015]优选地,上述散热器中,所述分流直通道的直径小于所述入口总流直通道及所述出口总流直通道的直径。
[0016]优选地,上述散热器中,所述入口总流直通道及所述出口总流直通道相互平行,所述分流直通道与所述入口总流直通道及所述出口总流直通道垂直。
[0017]优选地,上述散热器中,所述密封件与所述散热板焊接连接。
[0018]优选地,上述散热器中,所述散热板的侧面上设置有凹槽,所述加工口位于所述凹槽的槽底面上;
[0019]所述密封件设置于所述凹槽内,所述密封件的外表面与该凹槽所在的所述侧面对齐。
[0020]优选地,上述散热器中,连通相同两个总流直通道的所述分流直通道的加工口位于同一凹槽的槽底面上。
[002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散热器,仅需要密封件对加工口的密封,其密封部位较少,减少了流体泄漏的可能,提高了整体的密封效果,确保了流体沿散热通道组流动,进而提高了散热器使用安全性及散热均匀度;散热通道组内的流体与散热板直接接触,避免了热阻产生,提高了散热效果。
【附图说明】
[0022]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散热器的主视示意图;
[0023]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散热器的立体示意图。
[0024]其中,
[0025]第九分流直通道一 101,第八分流直通道一 102,第七分流直通道一 103,第四分流直通道一 104,第五分流直通道一 105,第六分流直通道一 106,第一分流直通道一 107,第二分流直通道一 108,第三分流直通道一 109,出口总流直通道一 301,第二中间总流直通道一302,第一中间总流直通道一 303,入口总流直通道一 304,散热板一 400,入口一 401,出口一402,第二凹槽501,第三凹槽一502,第一凹槽一503,第七凹槽一504,第六凹槽一505,第四凹槽一 506,第五凹槽一 507。
【具体实施方式】
[0026]本实用新型的核心是提供一种散热器,以提高使用安全性、散热均匀度及散热效果O
[0027]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0028]请参考图1和图2,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散热器的主视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散热器的立体示意图。
[0029]在这一【具体实施方式】中,散热器包括散热板400及密封件。散热板400上设置有入口 401、出口 402及由散热板400的侧面上加工的散热通道组。散热通道组包括入口总流直通道304、出口总流直通道301及多个相互独立的分流直通道。入口总流直通道304与入口 401连通,出口总流直通道301与出口 402连通,分流直通道连通入口总流直通道304及出口总流直通道301。由于加工上述直通道(入口总流直通道304、出口总流直通道301及分流直通道)时,需要在散热板400的侧面开孔,以便于加工设备由该开口伸入散热板400内,形成直通道,而上述不具有使用功能而仅限于加工上述直通道时产生的开孔为加工口。为了避免散热通道组内的流体泄漏,密封件密封设置于加工口处。
[0030]需要说明的是,散热板400具有前后两个起到主要散热效果的散热面及连接前后两个面的侧面,散热通道组由侧面加工。可以理解的是,侧面同样可以散热。
[003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散热器,仅需要密封件对加工口的密封,其密封部位较少,减少了流体泄漏的可能,提高了整体的密封效果,确保了流体沿散热通道组流动,进而提高了散热器使用安全性及散热均匀度;散热通道组内的流体与散热板400直接接触,避免了热阻产生,提高了散热效果。
[0032]优选地,为了确保散热效果,散热板400为片状结构,其散热面的面积较大,使得由侧面加工的散热通道组的总长度较大,进而确保了散热效果。
[0033]为了便于散热器安装,入口 401及出口 402可以不应用加工口。在本实施例中,入口 401位于散热板400的散热面上,即由散热板400的散热面加工开口,使其与入口总流直通道304连通,作为入口 401。而出口 402位于散热板400的侧面上,即在出口总流直通道301加工过程中,其在散热板400的侧面上的一个加工口并不被密封件密封,而是作为出口402使用。当然,也可以使入口 401位于散热板400的侧面上,出口 402位于散热板400的散热面上;还可以使入口 401位于散热板400的侧面上,出口 402位于散热板400的侧面上;或者使入口 401位于散热板400的散热面上,出口 402位于散热板400的散热面上。
[0034]为了提高散热效果,散热通道组内的流体在散热板400上蛇形流动。由于由散热板400向其内加工的通道均是直通道,因此,散热通道组还包括中间总流直通道。多个分流直通道中的一部分连通入口总流直通道304与中间总流直通道,其另一部分连通中间总流直通道与出口总流直通道301。由入口 401进入入口总流直通道304的流体经过一部分分流直通道(数量至少为I个)进入中间总流直通道,再由中间总流直通道流入另一部分的分流直通道(数量至少为I个)内,并汇总到出口总流直通道301内由出口 402流出。
[0035]为了便于布置,本实施例中的散热通道组形成的流体通道为“S”型流道。S卩,中间总流直通道的数量为两个,分别为第一中间总流直通道303及第二中间总流直通道302 ;而多个分流直通道均分为三组,第一组分流直通道连通入口总流直通道304与第一中间总流直通道303,第二组分流直通道连通第一中间总流直通道303与第二中间总流直通道302,第三组分流直通道连通第二中间总流直通道302与出口总流直通道301。如图1所示,分流直通道的数量为9个,每组3个分流直通道。第一组分流直通道包括第一分流直通道107、第二分流直通道108及第三分流直通道109 ;第二组分流直通道包括第四分流直通道104、第五分流直通道105及第六分流直通道106 ;第三组分流直通道包括第七分流直通道103、第八分流直通道102及第九分流直通道101。通过将多个分流直通道均分为三组,使得三组分流直通道内流动的流体的单位体积相同,进而避免了流体在分流直通道内因流量过大而滞留,也避免了流体在分流直通道内因流量过小而空留,提高了流动稳定性。当然,也可以将分流直通道及中间总流直通道的数量设置为其他数量,在此不再详细介绍。
[0036]进一步地,中间总流直通道的直径与入口总流直通道304及出口总流直通道301的直径相同。通过上述设置,使得中间总流直通道、入口总流直通道304及出口总流直通道301内流动的流体的单位体积相同,进一步提高了流体流动的稳定性。
[0037]更进一步地,分流直通道的直径小于入口总流直通道304及出口总流直通道301的直径。通过上述设置,进一步确保了流体流动的稳定性。
[0038]优选地,与总流直通道上连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