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化污泥的组合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41925阅读:198来源:国知局
干化污泥的组合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泥干化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用于干化污泥的组合装置。



背景技术:

在现代城市中污水的处理是必不可少的,而随着污水的处理会产生大量的污泥。目前,污水处理厂一般采用浓缩和脱水的方法对污泥进行前期处理,以便将污泥的含水率从90%以上降低到60-80%,之后对经处理过的污泥进行填埋、固化或干化处理。填埋易使污泥发酵而出现二次污染环境的问题,而现有的固化或干化设备通常干化效率低且能源消耗大,难以实现在降低污泥含水率的同时也能处理大量的污泥。通常需要经过多个污泥处理过程才能将污泥的含水率从90%以上降低到预期的含水率,而这些污泥处理过程都是在各个设备中单独完成的。这些污泥处理设备具有体积大、布置分散、功能单一以及能耗大等缺陷。

由于污泥具有粘性强、易结块、难破碎的特性,因此,污泥的干燥过程较为漫长,特别是对脱水后的污泥的干燥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且通过多个步骤逐渐降低污泥的含水率。为了获得具有较低含水率的污泥,现行的污泥处理流程通常包括脱水、破碎和干燥步骤,由于是在不同的设备中进行处理,因而就不可避免地需要从一个设备向另一个设备转移污泥,难以实现利用一个设备对污泥进行大规模的干化处理。因此需要提供一种能够将含水率90%以上的液体污泥直接转化为含水率大约在50%以下的污泥小块体,乃至颗粒或粉粒的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干化污泥的组合装置,这种组合装置可以将各个阶段的污泥处理设备或装置集成在一起以将液体污泥的含水率从90%以上直接降低到50%-40%,甚至40%以下,从而实现污泥在一个设备中从液态、块体至小块体或碎块的转变,乃至转变为颗粒或粉粒,进而提高污泥的干化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组合装置中,按照污泥的脱水(或过滤)、破碎、干燥顺序将脱水单元、破碎单元和干化单元从上至下地布置在一起,且在脱水单元和破碎单元之间配置适合的输送调整单元,其中,脱水单元设置在组合装置的上部,而干化单元位于其下部,且输送调整单元和破碎单元设置在脱水单元和干化单元之间。通过错位布置可以使输送调整单元的料斗的出料口位于脱水单元的出口下方,而破碎单元的排料口位于干化单元的给料口的上方。这样,不仅使组合装置的结构紧凑而且也使得污泥在干燥过程中尽可能利用自身重量从脱水单元到输送调整单元以及从破碎单元到干化单元自动传送,从而节省了动力,降低了能耗。

本实用新型的组合装置或装置组合体具有处理效率高、能耗低、占地面积小以及适应性强的特点。通过将脱水单元、破碎单元和干化单元按照污泥的干燥流程自上至下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且在脱水单元和破碎单元配置适合的输送调整单元,可以实现在单个设备中完成整个污泥干化过程。这种组合不仅可以发挥各个工作单元或装置的独特作用并实现预期的干燥污泥的目的,而且还可以借助于污泥本身的重量自动完成污泥从脱水单元到输送调整单元以及从破碎单元到干化单元的输送,省去了传送设备或装置,降低了能耗,节约了成本且提高了效率。另外,本实用新型组合装置或装置组合体不仅可以充分发挥所构成的组合装置中的各个单元的作用,而且可以准确地获得预期的污泥含水率,进而使这些污泥产品可以应用于制肥、制成建筑材料等方面,以实现资源的再利用。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通过示例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构造、特点以及潜在的优点,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用于干化污泥的组合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组合装置的纵向视图;

图3是图1所示组合装置的横向视图;

图4是图1所示的组合装置中的输送调整单元的另一实施方式的纵向视图;

图5是图1所示的组合装置中的输送调整单元的又一实施方式的纵向视图;

图6是图1所示的组合装置中的破碎单元的立体分解图;

图7是1所示的组合装置中的干化单元的示意图;

图8是构成本实用新型的组合装置的流程图;以及

图9是本实用新型用于干燥污泥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以立体图的形式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用于干燥污泥的组合装置的一个实施例,而图2和3是图1的组合装置的纵向示意图和横向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干燥污泥的组合装置100基本上包括脱水单元1、输送调整单元2、破碎单元3和干化单元4。脱水单元1、输送调整单元2、破碎单元3和干化单元4总体上竖直地布置在一起,其中,脱水单元1设置在组合装置100的上部,而干化单元4位于其下部。输送调整单元2和破碎单元3设置在脱水单元1和干化单元4之间。在污泥干燥过程中,通常通过脱水或过滤步骤将液态污泥变成固态污泥团块或块体、通过破碎步骤将固态污泥团块或块体变成小块体或碎块、通过干燥步骤将小块体或碎块的含水率降低到50%以下,且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使污泥小块体或碎块进一步颗粒或粉粒化,而这些步骤在现有技术中都需要分别在脱水或过滤设备、破碎设备以及干燥设备中单独完成。在组合装置100中,按照脱水、破碎、干燥步骤的顺序将脱水单元1、破碎单元3和干化单元4由上至下集成在一起,且在脱水单元1和破碎单元3之间设置适合的输送调整单元2、从而可以在一个设备中集中完成将污泥由液态转变成为固态并降低其含水率的过程。需要注意的是,输送调整单元与破碎单元并列布置,且彼此的相对高度取决于输送调整单元的类型以及构成破碎单元的具体设备。在组合装置100中,经过脱水后的污泥块体可以从脱水单元1下落到输送调整单元2,并经由输送调整单元2将其给送到破碎单元3。在破碎单元3,通过其中的破碎组件将污泥块体破碎成污泥的小块体或碎块,之后,将这些小块体或碎块排出破碎单元并使它们通过干化单元的进料口落入干化单元4。在干化单元4,通过干燥处理可以将小块体或碎块的含水率逐渐降低到50%-40%,甚至可以将小块体或碎块干燥成颗粒或粉粒,并使其含水率降低到40%以下。为了简化描述,本实用新型的附图中没有示出用于支撑或固定各个单元,例如,脱水单元1、输送调整单元2、破碎单元3和干化单元4等的支撑结构、部件或装置。本领域技术人员完全可以根据需要在组合装置100中为这些单元设置适合的支撑装置,以将各个单元保持在其相应的位置,因而,有关支撑装置的内容在此不再赘述。

参见图1-3,在本实用新型用于干化污泥的组合装置100中,脱水单元1具有进口11,用于接纳通过例如管道等传送的液态污泥。在脱水单元1中,一般通过机械脱水或过滤的方法将液态污泥中的水分离出来,从而可以获得含水率为60-40%的脱水污泥。经过脱水后的污泥基本上成为饼状、团状或块状,也即成形的块体,换句话说,液态(或液体)污泥经过脱水过程被转变成固态(或固体)污泥。脱水单元1也可以称为过滤单元,过滤出来的水通过专门布置的管路或通道被排出脱水单元1或组合装置100之外,而经过脱水后的污泥,也即成形的固态污泥,从位于脱水单元1的下部分的出口12排出,并经由输送调整单元的接料口21进入输送调整单元2中。

脱水单元1可以是各种形式的脱水或过滤设备,例如板框压滤机、螺旋脱水机、弹性压榨机、厢式压滤机、隔膜压滤机、立式压滤机、转鼓式真空过滤机、离心脱水机等等。然而,无论采用何种设备,其排出固态污泥的出口12都与输送调整单元2的接料口21相对应,以使过滤后的污泥借助于自身重量下落到输送调整单元2内。

输送调整单元2位于脱水单元1的下方,用以收集并存储由脱水单元1排出的固态污泥,并控制固态污泥向破碎单元3的运行。固态污泥的给送量可以通过输送调整单元2的输送设备进行调整。

如图所示,输送调整单元2包括料斗和输送设备。料斗在其上部具有开口较大的接料口21,用以承接从脱水单元1的下部分的出口12排出的污泥块体或固态污泥,而在其下部的一端具有开口较小的出料口22,用于向破碎单元3输送储存在料斗内的污泥块体。具体地,出料口22设置在料斗的邻近其底板的端壁上,而所述端壁的位置靠近破碎单元3。输送设备26设置在料斗的底板上,且输送设备26的输出端朝向料斗的具有出料口22的端壁,以便从脱水单元1排出的污泥块体进入料斗上部的接料口21,进而下落到输送设备26的接料部分上。输送设备26的输出端与料斗的出料口22处于大致相同的高度,并与之邻接,也即输送设备26的输出端朝向料斗的出料口22并与出料口22衔接,或者其一部分延伸到出料口22内,以便从输出端排出的污泥块体可以顺利地经过出料口22运行到破碎单元3。料斗通过支架23支撑在干化单元4上,但也可以支撑在地面上。输送设备26的接料部分面向料斗的接料口21,以便接收经过接料口21进入料斗的污泥块体。当需要向破碎单元3输送污泥块体时,驱动输送设备26,以使污泥块体从输送设备26的输出端经过料斗的出料口22下落到破碎单元3内。通过调整输送设备26的输送速度可以控制污泥块体向破碎单元3内的给送速度或给送量。

破碎单元3具有接纳固态污泥的进料口31和排出破碎后的污泥小块体的排料口32,以及破碎组件。如上所示,破碎单元3可以位于输送调整单元2的具有出料口22的一端,但其位置低于输送调整单元2。基于具体破碎设备的结构,破碎单元3的进料口31与输送调整单元2的出料口22可以处在相同的高度或位于在其下方,以使所输送的污泥块体可以借助于自身重量下落到破碎单元3内。破碎单元3的进料口31与输送调整单元2的出料口22之间的距离可以借助于包括如支架的支撑装置23进行调节。

图4以纵向视图示出图1的组合装置中的输送调整单元的又一实施方式。如图所示,输送调整单元2包括料斗和输送设备26a。料斗的用于接纳污泥块体或脱水后的污泥的接料口21位于料斗的上部,而用于排出污泥块体的出料口22形成在料斗的底部或底板上。输送设备26a定位在出料口22的下方。料斗的底部的出料口22的形状和尺寸可小于或等于输送设备26a的接料部分或区域,以便从脱水单元1经过输送调整单元2的料斗的接料口21和出料口22的污泥块体直接下落到输送设备26a的接料部分上,而输送设备26a的输出端朝向破碎单元3的进料口31且位于其上方。在未示出的另一实施例中,料斗的上部的接料口21可以大于其下部的出料口22,例如,料斗的横截面可以是例如倒梯形、倒三角形等形状或其它形状,且出料口22对准输送设备26a的接料部分,进而可以采用宽度较窄的输送设备。当需要向破碎单元3输送污泥块体时,驱动输送设备26a,以使污泥块体从输送设备26a的输出端经过破碎单元的进料口31进入破碎单元3。通过调整输送设备26a的输送速度可以控制料斗内污泥块体向破碎单元3内的输送速度或流量。

图5以纵向视图示出图1的组合装置中的输送调整单元的又一实施方式。如图所示,输送调整单元2包括料斗和输送设备26b。料斗的用于接纳污泥块体或脱水后的污泥的接料口21位于料斗的上部,而其用于排出污泥块体的出料口22位于料斗的底部或底板上。输送设备26b的一部分定位在出料口22的下方。如上所述,料斗的横截面可以有矩形以外的形状,且其接料口21和出料口22的大小也可以不同。尽管料斗的底部不限定是平的,但无论料斗的底部采用何种形状,其出料口22的尺寸和形状需要与输送设备26b的接料部分或区域相对应,以确保从脱水单元1经过输送调整单元2的料斗的接料口21和出料口22的污泥块体直接下落到输送设备26b的接料部分上。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由支撑装置23支撑的输送设备26b至少包括两部分,即水平段和延伸段,其中,具有接料部分的水平段位于料斗的下方,面向料斗的出料口22,而延伸段从水平段伸展出,且其自由端作为输送设备26b的输出端位于破碎单元3的进料口31的上方。图中所示的输送设备26b的延伸段向上倾斜表明破碎单元的进料口31的位置高于输送调整单元2的出料口22。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当破碎单元的进料口31的位置低于或平行于输送调整单元2的出料口22时输送设备26b的延伸段也可以向下倾斜或平行延伸。由此可以看出,可以根据破碎单元的进料口的位置配置相应的输送设备,而且可以根据破碎单元的进料口31与料斗的出料口22的相对位置和距离设置输送设备26b的延伸段。输送设备26b的延伸段可以由一段或多段构成,且相邻的两段彼此之间可以通过铰接装置形成各种角度,但其最后一段的输出端位于破碎单元的进料口上方。本文中提及的输送设备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带式输送机、链式输送机、反斗式输送机等等。

破碎单元3包括各种类型的破碎机。尽管破碎机的类型并不影响其在组合装置1中的布置,但采用立式破碎机可以使组合装置的结构更加紧凑。破碎单元还包括,但不限于,颚式破碎机、锤式破碎机、冲击式破碎机、剪切式破碎机、辊式破碎机。

图6以立体分解图的形式示出图1所示的组合装置中的破碎单元的一个实施方式。图中的破碎单元采用立式破碎机作为示例。立式破碎机是指破碎机的壳体竖直布置且其中的破碎组件的轴竖直地或垂直于地面设置。如图所示,用于破碎污泥块的破碎组件33设置在立式破碎机的壳体中。壳体通常可以包括筒体3202和位于筒体的上端的顶盖3201,其中,筒体的底部向下敞开。在顶盖3201上形成用于接收污泥块体的进料口31和用于接纳转动轴的轴孔204,而壳体的底部开口作为排料口32用来排出破碎后的污泥小块体或碎块。破碎组件33设置在壳体内且位于其下部的排料口32附近。破碎组件包括可转动组件330和固定组件331,且可转动组件330位于固定组件331的上方并可相对其旋转。

如图所示,设置在立式破碎机的壳体中的破碎组件33的可转动组件330和固定组件331竖直地串联布置。可转动组件330包括转动轴3301以及与转动轴3301的下端成一定角度向外悬伸出的多个旋转臂3302,它们可以围绕转动轴3301以一定的角度间隔分布。每个旋转臂3302上设有多个破碎部件3303,它们可以沿旋转臂3302的长度方向或壳体的径向方向以一定间隔布置。每个破碎部件3303可以垂直于旋转臂3302向下突出,也即基本上与转动轴3301的轴线平行,且在平行于转动轴3301的厚度方向上具有各种截面形状。固定组件331包括固定支座3310和环形件3313。固定支座3310具有中心柱3311和从中心柱3311成一定角度向外延伸的多个支杆3312,它们可以围绕中心柱3311以一定角度间隔分布。多个环形件3313沿支杆3312的长度方向或壳体的径向方向以一定间隔设置在多个支杆3312上。如图所示,两个旋转臂3302呈1800角对称地从转动轴3301垂直向外伸展,且每个旋转臂3302上间隔开布置四个破碎部件3303。在四个支杆3312上以一定间隔设置四个环形件3313,且这些环形件3313分别具有不同的半径并围绕着中心柱3311沿支杆3312向外依次布置。

可转动组件330的转动轴3301的上端3301A可转动地设置在壳体的顶盖3201的轴孔204内,并可在其延伸到轴孔之外的部分设置动力输入件。固定组件331的每个支杆3312的一端连接到中心柱3311上,而其另一端固定在壳体的壁上,例如在壁上形成的孔口3205内。在破碎组件33安装完成后,可转动组件330的旋转臂3302上的破碎部件3303可以向下突伸到固定组件331的相邻的环形件3313之间的相应间隔内。换句话说,破碎部件3303设置在旋转臂3302上的位置对应于安装在支杆3312上的相邻的两个环形件3313之间的间隔,从而多个破碎部件3303布置成与多个环形件3313彼此交错,以便当转动轴3301旋转时,破碎部件3303可以沿着环形件3313的内或外周边在相应的间隔内作圆周运动。

为了使可转动组件330的转动轴3301与固定组件331的中心柱3311对准,以防止在可转动组件旋转过程中破碎部件3303在相邻的环形件3313之间的相应间隔内出现偏移而影响破碎部件3303的运行。在中心柱3311的上端面上形成一个轴孔3315,而在转动轴3301的下端形成不同直径的轴端3301B。转动轴3301的轴端3301B可转动地设置在中心柱的轴孔3315内,而转动轴3301上形成轴端的台肩可以抵靠中心柱3311的上表面。因此,在竖直的壳体内,转动轴和中心柱的轴线与壳体的纵向轴线基本上重合。

在固定组件331的多个环形件3313中,每个环形件3313的上表面上可以具有多个间隔开的凸起3314。在破碎过程中,可转动组件330相对固定组件331旋转,而进入立式破碎机中的污泥块体基本上落到固定组件331上。因此,固定组件的多个环形件3313的上表面所构成的不连续或不完整的表面成为用于接纳污泥块体的承载表面。由于各个环形件3313上的凸起3314使得这一承载表面变得凹凸不平,下落到环形件3313上的污泥块体如果小于环形件之间的间隔时它们将从壳体的底部的排料口32排出,而大于这些间隔的大部分污泥块体被卡在凸起3314之间,仅一小部分可能随着可转动组件330的旋转臂3302作周向运动,因此,在环形件3313上设置的这些凸起3314有助于阻止下落到环形件3313上的污泥块体随着旋转臂转动,使得大部分污泥块体保持在固定组件331上不动,从而有利于旋转臂3302上的破碎部件3303对污泥块体的破碎或剪切变得更加容易。

尽管在此以立式破碎机作为示例进行描述,但无论采用何种类型的破碎机作为破碎单元3都要使破碎机的进料口31的位置接近输送调整单元2的出料口22,以便缩短污泥块体的输送距离。如在未示出的另一实施方式中,立式破碎机的进料口31可以设置在壳体的侧壁上,但进料口31的位置需要高于破碎组件33,以便进入到立式破碎机内的污泥块体下落到用于接纳污泥块体的承载表面上。进料口31形成在壳体壁上不仅可以降低组合装置的高度,也可以加快污泥块体的流动。

如图所示,干化单元4位于破碎单元3下方,例如,干化单元4的给料口41的位置处在破碎单元3的排料口32的下方,以便破碎后的小块体或碎块可以借助于其自身重量下落到干化单元4内。干化单元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盘式干燥机、污泥除湿干化机、带式干燥机、转鼓干燥机、闪蒸干燥机、流化床式干燥机、刮板式干燥机、桨式干燥机等多种类型。图中作为示例示出的干化单元是一种卧式干化机,在组合装置100中采用卧式干燥机有利于降低整个装置的高度。

图7以侧视示意图的形式示出图1所示的组合装置中用作干化单元的卧式干化机的一个实施方式。卧式干化机是指干化机的主干燥室的纵向方向大致与地面平行或水平布置。在另一实施例中,卧式干化机可以具有多个干燥室,其中,至少一个干燥室作为主干燥室,且在主干燥室内设置有翻动装置,用于翻动污泥小块体或碎块,而翻动装置的转动轴沿主干燥室的纵向方向或水平布置。在又一实施例中,卧式干化机可以是底部通风式污泥干化机,如图所示,用于接纳从破碎单元3下落给送到干化单元4内的污泥小块体的给料口41设置在卧式干化机的顶部的左侧,而用于排出干燥后的污泥小块体或碎块的卸料口42设置在卧式干化机的干燥室的底部附近右端壁上。在卧式干化机的干燥室内,翻动装置的转动轴43水平布置且其上安装有多个翻动组件44,其中,这些翻动组件在转动轴上彼此间隔开设置并与转动轴一起旋转,用于剪切、破碎且翻动给送到干燥室内的污泥小块体或碎块。

如上所述,在组合装置100中配置卧式干化机作为干燥单元4的一个特点是可以降低整个装置的高度,特别是,形成在卧式干化机的顶端或顶盖上的给料口41可以与位于卧式干化机上面的破碎单元3的排料口32对接,以缩短破碎后的污泥小块体或碎块的流动路径。卧式干化机包括有多种类型,例如,由两个并列设置的干燥室且使污泥块体或小块体呈回字形移动的干化机,以及,例如底部通风式、侧部通风式、多部位组合通风式的干化机,这些卧式干化机可以明显地将污泥小块体或碎块的含水率降低至50-40%,且在特定条件下,还可以使污泥小块体或碎块进一步颗粒或粉粒化,并使其含水率降低到40%以下。

底部通风式的卧式干化机可以有一个或多个干燥室的形式,例如,图7中示出的单个干燥室形式的卧式干化机。卧式干化机的底部或底板通常形成有用于连通外部环境的连通口45,通过将该卧式干化机的底部升高可以使外部的空气或气体经过连通口45流入到干燥室内,以对干燥室内翻动起来的污泥小块体或碎块进行干燥。有些情况下,为了加快污泥的干燥,还可以配置鼓风设备和气体分配设备,通过鼓风设备向气体分配设备吹送干燥气体,并由气体分配设备经过各个连通口45向干燥室内输送干燥气体。在另一实施例中,可以采用多个干燥室形式的卧式干化机,这种卧式干化机典型地是上下布置的主干燥室和副干燥室,且在两个干燥室之间设置分隔壁。在分隔壁上形成用于流体连通两个干燥室的连通口。通过鼓风设备向副干燥室内吹送干燥气体,并由副干燥室经过分隔壁上的各个连通口向主干燥室内输送干燥气体。侧部通风式的卧式干化机是在主干燥室的侧壁设置气体分配设备,且通过在侧壁上设置连通孔或连通管将主干燥室与气体分配设备进行流体连通,通过鼓风设备向气体分配设备吹送干燥气体,并由气体分配设备经过各个连通孔或连通管向干燥室内输送干燥气体。在又一实施例中,也可以采用多部位进风组合式的卧式干化机,这种卧式干化机是组合底部和侧部通风的两种形式的干化机,其具有底部和侧部通风的两种功能。在这些卧式干化机中可以具有一个或多个主干燥室,也可以具有一个或多个副干燥室,而且在干燥室中使用的翻动装置可以具有推动污泥小块体或碎块向某一方向移动并具有对污泥进行剪切、破碎和翻动的功能。

采用卧式干化机的另一特点是可以将输送调整单元2和破碎单元3设置在卧式干化机的顶部,从而有利于组合装置100的各个单元的集成并节省空间,如图所示。尽管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用立式破碎机和卧式干化机作为组合装置100中的破碎单元3和干化单元4,但应当理解的是,它们可以用上面列出的破碎设备和干化设备来取代。

需要指出的是,图1-3中所示的组合装置100中的脱水单元1、破碎单元3和干化单元4可以由上面分别列出的脱水设备、破碎设备和干化设备以及未列出的相应的类似设备中的任一个来替换。由于上述或其它类型的脱水设备、破碎设备和干化设备具有不同的结构或构造,因此,在从这些设备中分别选择构成组合装置100中的脱水单元、破碎单元和干化单元时,需要基于图示的方式布置这些单元。在布置所选择的设备时需要按照污泥干燥的流程将脱水或过滤设备、破碎设备和干化设备由上至下依次设置,并在脱水或过滤设备和破碎设备之间的适当位置配置输送调整单元2,且使输送调整单元2的接料口21位于脱水或过滤设备1的出口12的下方,以及使干化设备4的给料口41位于破碎设备3的排料口32的下方。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基于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分别在现有的脱水设备、破碎设备和干化设备中选择任一个类似设备并配以适合的输送调整单元即可构成本实用新型的组合装置100。除可以设置在干化机上之外,输送调整单元2或破碎设备3可以用支撑装置单独支撑,而非设置在干化机之上。因此,本领域人员知道,在将所选择的脱水或过滤设备、破碎设备、干化设备与输送调整单元一起布置时可以借助于支撑装置、连接部件、管道等将这些设备按顺序交错设置,而非一个设备安装在另一设备之上。当然,将破碎设备和输送调整单元设置在卧式干化机的顶部可以更有效地利用空间。

图8以流程图形式示出构成本实用新型的组合装置的过程或方法的一个实施方式。如上所述,本申请的组合装置100是按照污泥的脱水、破碎、干燥步骤的顺序将脱水单元1、破碎单元3和干化单元4由上至下集成在一起的,然而,由于分别用作脱水单元1、破碎单元3和干化单元4的设备或装置或类似设备具有多种类型,且每种类型的设备或装置具有不同的结构和污泥处理能力,因此,通过在破碎单元3和脱水单元1之间布置适合的输送调整单元2可使各个单元能够顺畅地实施干燥过程的每个步骤,从而获得具有预定含水率的污泥。为了获得所具有希望的含水率的干燥污泥需要配置各个相适宜的设备和输送调整单元,在图8中以示例的方式示出本实用新型用于构成干化污泥的组合装置100的其中一种过程或方法。在步骤1,根据要获得的污泥小块体或碎块,或者颗粒或粉粒的含水率选择脱水或过滤设备作为脱水单元1。在步骤2,基于所选择的脱水或过滤设备的类型和/或预计脱水后的污泥块体的含水率选择破碎设备作为破碎单元3。在步骤3,根据所选择的破碎设备的类型和/或预计破碎后的污泥小块体或碎块的含水率和/或尺寸选择干化设备作为干化单元4。步骤4是基于预计脱水后的污泥块体的含水率,脱水或过滤设备和/或破碎设备的结构和位置确定输送调整单元2的类型,以便脱水后的污泥借助于输送设备运行到破碎单元。输送调整单元2的类型可以包括,输送设备设置在输送调整单元的料斗的底板或底部上,以将下落到输送设备的接料部分上的脱水后的污泥朝料斗的端壁的出料口传送,进而达到破碎单元的进料口;输送设备设置在输送调整单元2的料斗的底部下方,以将通过形成料斗的底部上的出料口下落到输送设备的接料部分上的脱水后的污泥由输送设备的输送端传送到破碎单元的进料口;以及输送设备的水平段设置在输送调整单元2的料斗的底部下方,且其延伸段的输出端位于破碎单元的进料口的上方,以将通过形成料斗的底部上的出料口下落到输送设备的水平段的接料部分上的脱水后的污泥经由延伸段传送到破碎单元的进料口。步骤5是按照组合装置100中的各个处理单元的布置将所选择的脱水或过滤设备、输送调整单元、破碎设备以及干化设备利用支撑、连接部件或结构以及管道等依次组装起来,使输送调整单元2的接料口21位于脱水或过滤单元1的出口12的下方、将破碎单元3定位在输送调整单元2的料斗的具有出料口22的端壁附近或邻近料斗的一端,使输送调整单元2的出料口22靠近破碎单元3的进料口31,破碎单元3的出料口32位于干化单元4的给料口41上方。换句话说,使料斗的出料口22、破碎单元3的进料口31和干化单元4的给料口41尽量相互靠近。在另一实施例中,脱水或过滤单元1的出口12与下方的输送调整单元2的接料口21以及破碎单元3的出料口32与下方的干化单元4的给料口41上下相对。这种布置可以充分利用污泥本身重量实现污泥在各个单元之间的传送,不仅可以缩短污泥的传输路径,而且也省去了各个设备或装置之间的传送设备或装置,从而节约成本,提高效率。

在进一步的步骤中,根据输送调整单元2的料斗的出料口21的位置,确定输送设备在料斗内的高度,且根据破碎设备的进料口31位置确定由如支架的支撑装置23支撑料斗的高度。在又一可选的步骤中,根据输送调整单元2的料斗的底部上的出料口21的位置定位输送设备或其水平段,以使其接料部分或区域与出料口21相对。在又一可选的步骤中,选择带式输送机、链式输送机、反斗式输送机或类似机器作为输送设备。在又一可选的步骤中,可以选择立式破碎机作为破碎单元3。在又一可选的步骤中,可以选择卧式干化机作为干化单元4。在又一可选的步骤中,可将输送调整单元2和破碎单元3设置在卧式干化机4的顶端。另外,需要指出的是,构成组合装置100的步骤不受上述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对上述步骤进行调整和任意组合。例如,可以首先根据干燥后的污泥的含水率选择干化机、根据干化机的类型或需要干化的污泥的含水率选择破碎机,基于破碎机的类型以及需要破碎的污泥的含水率选择脱水或过滤设备;或者在选择干化机之后确定脱水或过滤设备,之后选择适宜的输送调整单元等等。另外,在构成本实用新型的组合装置的过程或方法中所选择的脱水或过滤设备、破碎设备以及干化设备分别作为脱水单元1、破碎单元3和干化单元4的设备包括本文中列出或为列出的相应的设备或装置以及类似设备或装置中的任一个。用于支撑输送调整单元2的料斗的支撑装置23可以是固定的也可以是高度可调的。

图9示出利用组合装置用于干燥污泥的过程或方法的一个实施方式。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可以按照脱水、破碎、干燥步骤在一个设备内实现污泥的干化过程,具体地,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可以使要干化的污泥依次经过组合装置的脱水单元1、输送调整单元2、破碎单元3和干化单元4,并且在脱水单元1和输送调整单元2以及破碎单元3和干化单元4之间利用污泥的自重实现污泥的传送,从而提高了效率且使干燥后的污泥到达预定的含水率。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方法可以按照如下步骤实施污泥的干燥,在脱水步骤1,利用输送设备将液态污泥输送到位于组合装置100的上部的脱水单元1,启动脱水单元1,以对液态污泥进行脱水或过滤,从而获得固态污泥块体。在输送调整步骤2,由于脱水单元位于输送调整单元的上方,因此,脱水后的污泥借助于自身重量进入输送调整单元2的料斗并下落到输送设备上,通过输送设备将脱水后的污泥输送到破碎单元。在一个实施例中,脱水后的污泥经过脱水单元1的出口12进入到输送调整单元2的接料口21内,并下落到设置在输送调整单元2的料斗内的底部或底板上的输送设备的接料部分上。在需要输送污泥时通过输送设备将下落到输送设备的接料部分上的脱水后的污泥向料斗的端壁上的出料口22输送,脱水后的污泥经过出料口进入到破碎单元3中。在又一实施例中,脱水后的污泥块体进入到输送调整单元2的接料口21内,且在料斗的作用下,脱水后的污泥收敛并汇聚到形成在料斗的底部或底板上的出料口22并下落到设置在出料口22下方的输送设备的接料部分上。在需要输送污泥时通过输送设备的输出端将下落到输送设备的接料部分上的污泥块体输送破碎单元3。在又一实施例中,脱水后的污泥块体进入到输送调整单元2的接料口21内,且在料斗的作用下,脱水后的污泥收敛并汇聚到形成在料斗的底部或底板上的出料口22并下落到设置在出料口22下方的输送设备的水平段的接料部分上。在需要输送污泥时通过输送设备的延伸段的输出端将下落到输送设备的接料部分的脱水后的污泥输送到破碎单元3。在破碎步骤3,启动破碎单元3,通过其破碎组件33将其内脱水后的污泥破碎成污泥小块体或碎块。在干化步骤4,由于破碎单元3的排料口32位于干化单元4的给料口41的上方,因而,破碎后的污泥利用自身重量离开破碎单元3而下落到破碎单元3的下面的干化单元4中。启动干化单元4,以对干燥室内的破碎后的污泥进行干燥,当干化单元内的污泥小块体或碎块达到预定的含水率时打开设置在干化单元4的卸料口42处的阀门,以将干燥完的污泥排出干化单元4。在另一实施例中,由于干化单元4采用卧式干化机,因此破碎单元3可以位于卧式干化机的顶部,从而使得破碎后的污泥可以直接下落到卧式干化机中。在又一实施例中,还可以开启干化机内的翻动装置和/或向干燥室内输送干燥气体的送风装置。在又一实施例中,由于采用底部通风式、侧部通风式、多部位组合通风式的卧式干化机,可以将干燥气体通过气体分配装置、副干燥室或第二干燥室以及在干燥室或主干燥室的底部或/和侧壁上设置的与之相连通的连通口输送到其干燥室或主干燥室内,从而可以明显地降低污泥小块体或碎块的含水率,且在某些情况下,还可以使污泥小块体或碎块进行颗粒或粉粒化。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申请的组合装置100通过配置输送调整单元不仅可以将现有的脱水单元、破碎单元和干化单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而且也可以用本申请人的改进的工作单元替代现有的脱水单元、破碎单元和干化单元中的一个或多个并将它们相互结合在一起,从而实现在诸如组合装置100的单个设备内按照脱水、破碎、干燥的顺序完成污泥的干化过程,以使污泥的干燥过程得到简化。在组合装置100中,由于各个单元按照干燥污泥的流程从上到下布置,且脱水单元的出口位于输送调整单元的接料口的上方,而破碎单元的排料口位于干化单元的给料口的上方,使得被处理的污泥从脱水单元到输送调整单元以及从破碎单元到干化单元由上至下基本上借助于自身重量完成传输过程,因此,不仅取消了现有技术中各个单元之间的输送设备或装置、运输工具,而且也节约了能源,降低了成本。在构成本实用新型组合装置的方法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所获得的污泥的含水率按照组合装置100的布置经济地设计并配置用于干燥污泥的各个工作单元。可以根据要干燥的液体污泥的含水率和/或干燥后的污泥的含水率,在现有的各种脱水设备、破碎设备和干化设备中选择适宜的设备,并通过配置适合的输送调整单元将它们组装或安装在一起,以实现污泥干燥的经济性,从而有效地发挥设备的作用。另外,在选择各个干燥步骤中所使用的设备时,也可以基于脱水后的污泥的含水率选择脱水设备和破碎设备的类型。在利用组合装置进行污泥干燥的方法中,可以通过在组合装置的各个工作单元的类型或特点进行自动或人工控制,以使污泥的干化过程变得顺畅,从而使在各个工作单元中被处理的污泥达到预定的含水率。

在本申请中尽管列举了多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不仅限于说明书所提及到的内容,本领域技术人员完全可以通过本实用新型的上述设计思想对本实用新型的组合装置中的各个单元或设备以及装置或方法进行变化和改型,而这些变化或改型都在本实用新型的构思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