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利用生活污水转化为有机肥浇灌的方法

文档序号:9590899阅读:301来源:国知局
一种利用生活污水转化为有机肥浇灌的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污水再利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利用生活污水转化为有机肥浇灌的方法。
【背景技术】
[0002]居民日常中会产生大量生活污水,一般直接排放或经过简单处理后排放,生活污水中N,P及有机物含量较高且金属离子等污染物含量很低,合理利用于种植物的灌溉可以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化肥使用,降低成本,而且能够促进植物生长,提高作物产量,节约水资源。
[0003]201520157748.2公开了一种应用于建筑物顶层的植物根部给水系统,其包括一蓄水池、一蓄土池、一吸水绳以及一供水设备;所述蓄水池一侧壁上固定一水位控制器,该水位控制器包括一水管,所述水管内设有一开关,所述开关与一浮子连接;所述蓄土池安装在所述蓄水池上,所述蓄土池包括一底板,所述底板上设有一凸台,所述底板与所述凸台通过通水孔贯通,所述凸台上靠近所述通水孔处设有一锥形弹簧;所述吸水绳固定在所述锥形弹簧内,该吸水绳中部穿过所述通水孔,一端伸入所述蓄土池内,另一端伸入所述蓄水池内;所述供水设备与所述水管通过所述出水管连接。该技术方案没有涉及给水用水的来源,如前所述,若采用自来水则需要施放化肥,这样既废水又容易造成金属污染,影响土壤肥力。

【发明内容】

[000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生活污水转化为有机肥浇灌的方法。
[0005]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一种利用生活污水转化为有机肥浇灌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三个步骤:
(1)收集污水:通过设置在地下的污水池收集生活废水;
(2)分离、沉淀、发酵:收集的生活污水在污水池中分离、沉淀、发酵;
(3)送水灌溉:通过水栗将分离沉淀后的污水送往需要灌溉的地方;
所述的污水池设有相互分隔的A、B、C、D、E、F六池,AB之间、⑶之间、EF之间分别设有连通孔一、连通孔二和连通孔三,三个连通孔水平高度为HI ;BD之间、CE之间分别设有连通孔四和连通孔五,连通孔四和连通孔五水平高度为H2 ;H1高于H2 ;
所述污水池设有盖板,所述盖板上可设置种植区,所述种植区与污水池的水平平面区域部分重叠或完全重叠;
所述污水池通过设置的若干进污管将生活污水集中排入A池,进行初步沉淀和发酵,经A池沉淀澄清和发酵过的污水达到H1时,自连通孔一排入B池出池水达到H2后,进入D池,经过BD两池进一步沉淀发酵的污水达到H1时,进入C池,C池水达到H2进入E池,经过CE两池内进一步沉淀发酵的污水达到H1时,进入F池;最后经F池通过水栗输出进行浇灌; 所述的F池水输往屋顶种植区时,可在屋顶设置一供水设备,用于对屋顶灌溉用水的储备。
[0006]本发明一种利用生活污水转化为有机肥浇灌的方法中,所述与污水池水平平面区域重叠部分的种植区,通过吸水绳供水,可根据需要调整吸水绳的数量和长度。
[0007]本发明一种利用生活污水转化为有机肥浇灌的方法,所述供水设备包括一储水箱、入水管、出水管以及底座,所述储水箱安装在所述底座上,所述出水管上设有一旋转开关。
[0008]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公开的方法用于种植灌溉,不仅有效再利用了生活污水,还节约了灌溉用水,同时避免了使用化肥,有效保持土壤肥力又避免了土壤的污染,防止了土壤的盐渍化,对环境保护有一定价值。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中污水池俯视剖面图;
图2是本发明中污水池的左视剖面图;
图3是污水池局部剖面图;
图4是污水池局部剖面图;
图5是本发明中种植区与污水池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中供水设备与屋顶种植区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09]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创造进行进一步的说明。
[0010]一种利用生活污水转化为有机肥浇灌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收集污水:通过设置在地下的污水池100收集生活废水;
分离沉淀:收集的废水在污水池100中分离沉淀;
送水灌溉:通过水栗将分离沉淀后的污水送往需要灌溉的地方;
如图1~图4所示,所述的污水池100设有相互分隔的A、B、C、D、E、F六池,AB之间、⑶之间、EF之间分别设有连通孔一 101、连通孔二 102和连通孔三103,三个连通孔水平高度为HI ;BD之间、CE之间分别设有连通孔四104和连通孔五105,连通孔四104和连通孔五105水平高度为H2 ;H1高于H2 ;H1、H2的具体高度可根据污水池100的大小和具体需要设定;污水池100可采用砖和水泥浇筑。
[0011]如图5所示,所述污水池100设有盖板202,所述盖板202上可根据需要设置种植区200,所述种植区200与污水池100的水平平面区域部分重叠或完全重叠,重叠部分的污水池100盖板202上还可设清污口 201,用于沉积污物的清理,该清污口 201设有一盖子。所述与污水池100水平平面区域重叠部分的种植区200,通过吸水绳203供水,可根据需要调整吸水绳203的数量和长度,所述吸水绳203为纤维材料制成。
[0012]如图1所示,所述污水池100通过设置的若干进污管106将生活污水集中排入A池,进行初步沉淀和发酵,经A池沉淀澄清和发酵过的污水达到H1时,自连通孔一 101排入B池池水达到H2后,进入D池,经过BD两池进一步沉淀发酵的污水达到H1时,进入C池,C池水达到H2进入E池,经过CE两池内进一步沉淀发酵的污水达到H1时,进入F池;最后经F池通过水栗输出进行浇灌。这个过程中,生活污水首先在A池里将比重较大的固体物及寄生虫卵等物沉淀下来,开始初步的发酵分解,经A池处理过的污水可分为三层:固体渣状层、糊状层和液态层;经过初步分解的液态装的污水流入BD池,而漂浮在上面的糊状层和沉积在下面的固体渣状物则留在A池继续发酵;在BD池中,污水继续发酵分解,虫卵继续下沉,病原体逐渐死亡,污水得到进一步无害化,产生的糊状物和固体渣状物比A池显著减少;流入CE池的污水相当于BD池中步骤的进一步加深,污水得到进一步无害化,产生的糊状物和固体渣状物比BD池显著减少;而F池中的污水一般已经腐熟,其中病菌和寄生虫卵已基本杀灭F池的功能主要起暂存已基本无害的有机肥污水的作用。由于盖板201上方设置的种植区200内覆盖一层泥土,更加有利于保持池内的发酵温度,达到更好的发酵效果。
[0013]还需注意的是,在对生活污水进行沉淀澄清过程中会在污水池100中产生沉淀污物,需要及时清理,清理周期根据污水池的具体情况约为3~8年。
[0014]如图6所示,所述的F池水输往屋顶种植区200时,可在屋顶设置一供水设备300,用于对屋顶灌溉用水的储备;所述供水设备300包括一储水箱301、入水管302、出水管303以及底座304,所述储水箱301安装在所述底座304上,所述出水管303上设有一旋转开关305。对屋顶的种植物进行灌溉时,经过处理的污水自F池,通过水栗和储水设备的入水管302将水输送到储水箱301,再通过出水管303送往蓄水池500以供蓄土池400内的种植物所需,此处关于蓄水池500与蓄土池400之间的送水系统结构为201520157748.2专利申请文件所公开,此处不再赘述。所述出水管303还设有旋转开关305,遇上雨水天气时,将旋转开关305关闭,不再对蓄水池500供水,同时储水箱301设有顶盖,打开顶盖可以接收雨水,同时,当箱内因雨水超过溢水位时,超出的水可通过溢水管306排出。这样可以充分利用自然雨水,做到节约水资源。
[0015]应当指出,上述实施例仅作为对本发明创造的具体描述,而非对其保护范围的限定。
【主权项】
1.一种利用生活污水转化为有机肥浇灌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三个步骤: (1)收集污水:通过设置在地下的污水池收集生活废水; (2)分离、沉淀、发酵:收集的生活污水在污水池中分离、沉淀、发酵; (3)送水灌溉:通过水栗将分离沉淀后的污水送往需要灌溉的地方; 所述的污水池设有相互分隔的A、B、C、D、E、F六池,AB之间、⑶之间、EF之间分别设有连通孔一、连通孔二和连通孔三,三个连通孔水平高度为HI ;BD之间、CE之间分别设有连通孔四和连通孔五,连通孔四和连通孔五水平高度为H2 ;H1高于H2 ; 所述污水池设有盖板,所述盖板上可设置种植区,所述种植区与污水池的水平平面区域部分重叠或完全重叠; 所述污水池通过设置的若干进污管将生活污水集中排入A池,进行初步沉淀和发酵,经A池沉淀澄清和发酵过的污水达到H1时,自连通孔一排入B池出池水达到H2后,进入D池,经过BD两池进一步沉淀发酵的污水达到H1时,进入C池,C池水达到H2进入E池,经过CE两池内进一步沉淀发酵的污水达到H1时,进入F池;最后经F池通过水栗输出进行浇灌; 所述的F池水输往屋顶种植区时,可在屋顶设置一供水设备,用于对屋顶灌溉用水的储备。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用生活污水转化为有机肥浇灌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与污水池水平平面区域重叠部分的种植区,通过吸水绳供水,可根据需要调整吸水绳的数量和长度。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用生活污水转化为有机肥浇灌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水设备包括一储水箱、入水管、出水管以及底座,所述储水箱安装在所述底座上,所述出水管上设有一旋转开关。
【专利摘要】一种利用生活污水转化为有机肥浇灌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下列步骤:收集污水:通过设置在地下的污水池收集生活废水;分离沉淀:收集的生活污水在污水池中分离沉淀;送水灌溉:通过水泵将分离沉淀后的污水送往需要灌溉的地方。本发明公开的方法用于种植的灌溉,不仅有效再利用了生活污水,还节约了灌溉用水,同时避免了使用化肥,有效保持土壤肥力又避免了土壤的污染,防止了土壤的盐渍化,对环境保护有一定价值。
【IPC分类】C05F7/00, C02F9/14, A01G25/02
【公开号】CN105347608
【申请号】CN201510692259
【发明人】晏平牯
【申请人】晏平牯
【公开日】2016年2月24日
【申请日】2015年10月23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