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机油过滤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745阅读:116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深度机油过滤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分离装置。专用于对各种污染度为四级以下的机油进行过滤。也可作为冲洗发动机内部的装置。
目前,国内外通用的机油过滤的技术是铜网过滤、纸质滤芯过滤、板式压滤。如凹板式压滤机、离心式过滤机、纸质滤油车等。这些设备所共有的缺点是1.设备庞大,不能与发动机直接联接,动力消耗大,由于使用的是表面式滤清材料。故只能过滤大于20微米以上的机械杂质。且由于过滤过程纯属物理过程。不能降低污染油中的水份和酸值。2.各种发动机在“二保”期更换滤芯的同时。须将机油换掉。但由于现今没有一种简单小型、易掌握的过滤、净化装置。这部分机油的大部分被废弃、仍掉、造成了很大的能源浪费。3.均不能冲洗发动机油底壳。因而油底壳中原沉淀下来的机械杂质造成的污染现象严重存在。降低了机油的使用时间。4.另外,现在还未有清洗发动机润滑系统的好方法。曾用放掉旧机油,加入新机油,发动一段时间发动机再放掉这部分机油以达到清洗目的。这造成了很大浪费。现多采用周期性换油的办法。但也会使机油产生较快的衰败。从而缩短机油的使用周期。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解决已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小型。可对应更换的机油进行过滤净化。从而改善机油中的水份、污染度、粘度、酸值使之成为能被再利用的机油的装置。并使该装置可用于发动底壳及润滑系统的清洗。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成是粗滤器〔34〕的外壳是钢管〔8〕。钢管〔8〕内装有钻了许多孔的管〔15〕、管〔15〕外包有铜网〔12〕、钢管〔8〕上端有密封盖〔7〕。密封盖〔7〕中间有胶管接头〔6〕管〔15〕的下端与接手〔17〕相通。经胶管接头〔6〕进入粗滤器〔34〕的机油。在压力作用下,经过铜网〔12〕过滤进入管〔15〕。然后从管〔15〕下端的接手〔11〕排到管〔35〕内。在这个过程中较大粒度的机械杂质砂砾被剔除。从粗滤器〔34〕排出的机油经管〔35〕进入油泵〔25〕。其作用是保证进入滤芯和返回油箱有足够的压力。从油泵〔25〕出口排出的机油经管〔37〕进入加热室〔14〕。加热室〔14〕是焊在钢管〔5〕上的钢板〔11〕组成的箱体。其内装有加热件〔33〕使机油加热是为降低机油粘度。并使油与积等杂质易分离。加热室〔14〕与精滤器〔2〕间有一隔板〔9〕。隔板〔9〕与钢管〔5〕之间有用于机油通过的间断间隙〔10〕。精滤器〔2〕钢管〔5〕上端用密封盖〔30〕压紧。钢管〔5〕内装有钻了许多孔的管〔1〕。管〔1〕外包有铜网〔3〕、铜网〔3〕外又套有锯沫滤芯〔4〕。从加热室〔14〕进入锯沫滤芯〔4〕与钢管〔5〕之间缝隙的机油,在压力作用下强制进入锯沫滤芯〔4〕该滤芯为深度滤芯,且制作工艺上采用水玻璃为粘合剂〔为碱性物质)。因此可滤除2微米以上的全部杂质和中和掉在机油使用过程中产生的部分有机酸。同时,由于机油多次循环,中和时产生的水和机油中原有的水份也被锯沫滤芯〔4〕吸收。管〔1〕的下端通过管〔38〕与中和器〔32〕相通,经锯沫滤芯〔4〕和铜网〔3〕过滤的机油。由管〔1〕上钻的孔流入,经管〔33〕从中和器〔32〕的下端流进中和器〔32〕,中和器〔32〕的结构与粗滤器〔34〕相同。只是中和器〔32〕空心室中填有泡花碱,用于中和油中的全部有机酸。整个过滤过程是个强制循环过程。这种强制性的循环会将发动机内部污物冲洗出来。而被滤除。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优点就在于可滤除被污染油中2微米以上的各种杂质降低酸值、水份;改善机油的粘度。减少污染等级,回收机油60-70%。且该装置动力小,结构紧凑、便于携带、操作容易,过滤速度快,可同发动机直接联接,清洗发动机底壳和润滑系统。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主视结构简图;图2是图1A-A剖示视图。
下面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如图1所示粗滤器〔34〕的外壳为钢管〔8〕、上端有密封盖〔7〕其内安有管〔15〕。管〔15〕上钻了许多孔。其外包有铜网〔12〕,钢管〔8〕上端加有密封盖〔7〕,密封盖〔7〕中间安有胶管接头〔6〕用于与发动机油箱相通的油管相接。管〔15〕下端有内罗纹,与穿过接手〔17〕的螺栓〔18〕配合。螺栓〔18〕的轴向孔与径向孔〔20〕相通。在接手〔17〕上。孔〔20〕位置接有管〔35〕。从而粗滤器〔34〕内的机油经罗栓〔18〕的轴向孔和径向孔〔19〕流入接手〔17〕内的环形槽〔16〕中,再经孔〔20〕流入管〔35〕。管〔35〕与油泵〔25〕入口端接手〔24〕相接。接手〔24〕与接手〔17〕结构相同。油泵〔25〕出口处也安有与接手〔17〕结构相同与管〔37〕相接的接手。管〔37〕的另一端与加热室〔14〕联通。加热室〔14〕是由焊接在精滤器〔2〕的钢管〔5〕上的钢板〔11〕组成的箱体。加热件〔33〕的插头卡在端盖〔13〕上。加热件〔33〕的加热体部分插入加热室〔14〕内。加热室〔14〕与精滤器〔2〕之间有隔板〔9〕。隔板〔9〕的周边与钢管〔5〕内壁间有缝隙〔10〕。精滤器〔2〕的外壳为钢管〔5〕,钢管〔5〕内装有钻了许多孔的管〔1〕,管〔1〕外包有铜网〔3〕、铜网〔3〕外套有锯沫滤芯〔4〕。锯沫滤芯〔4〕与钢管〔5〕的内壁也有缝隙。钢管〔5〕上端有密封盖〔30〕。为便于更换锯沫滤芯〔4〕、管〔1〕上端与密封盖〔30〕罗纹配合。密封盖〔30〕上有用于备紧的罗帽〔31〕备紧。管〔1〕的下端穿过隔板〔9〕与管〔38〕连通,管〔1〕是与隔板〔9〕焊接在一起的,管〔38〕又与中和器〔32〕下端连通。中和器〔32〕结构与粗滤器〔34〕相同只是在空心室里加有泡花碱。油泵〔25〕用托架〔26〕固定在钢板〔29〕上。并用万向节〔27〕与电机〔28〕联接。加万向节〔27〕是为保证运转平稳。电机〔28〕也固定在钢板〔29〕上,钢板〔29〕焊在钢管〔5〕上。加热室〔14〕底钢板〔21〕焊在底座〔22〕上。为便于携带,底座〔22〕上有四个滚轮〔23〕。转换开关〔36〕用于控制电机〔38〕和加热件〔33〕的启动。在密封盖〔30〕上还安有与精滤器〔2〕相通的压力表〔39〕,用以观察精滤器〔2〕内的油压,还安有安全阀〔40〕。
本实用新型可配合机油快速分析器使用。当检验发现机油某项指标不符合要求时,使用本实用新型循环过滤。使其恢复到可用程度。下面是一组使用本实用新型过滤的机油(种类10#汽机油)前后对比指标。
项目 过滤前 过滤后 化验方法粘度(厘池100℃) 9.23 10.7 GB265-75水 份(%) 0.40 无 GB260-77酸值(mgkoH/g) 0.30 0.058 GB264-77机 杂(%) 0.106 0.0258 GB511-77污染程度(级) 3 1 班点试验水溶性酸与碱 无 无 GB-259-77PH值 6.6 7.0 广泛试纸机杂颗粒尺寸(m)10-50小于10铁谱仪观察放大400倍(注此数据是黑龙江省农机维修研究所油料化验室化验)
权利要求
1.一种分离装置,专用于机油过滤,由粗滤器[34]、精滤器[2]、加热室[14]、锯沫滤芯[4]、油泵[25]、电机[28]组成,其特征就在于所说的粗滤器[34]的钢管[8]内安装有钻了许多孔的管[15],管[15]的外表面包有铜网[12],钢管[8]的上端加有带胶管接头[6]的密封盖[7]、管[15]的下端通过接手[17]、管[35]、接手[24]与油泵[25]的进口联接,油泵[25]用万向节[27]与电机[28]连接,油泵[25]的出口用管[37]与加热室[14]联通,加热室[14]是由焊接在精滤器[2]的钢管[5]上的钢板[11]组成的箱体,加热件[33]的插座卡在加热室[14]的端盖[13]上,加热件[33]的加热体部分插入加热室[14]内,加热室[14]与精滤器[2]之间加有隔板[9],隔板[9]与钢管[5]之间有缝隙[10],钢管[5]内装有钻了许多孔的管[1],管[1]的外表包有铜网[3],铜网[3]外套有锯沫滤芯[4],管[1]的上端与密封盖[30]罗纹配合,密封盖[30]上有备紧用紧固罗帽[31],管[1]穿过隔板[9]与管[38]连接,管[38]与中和器[32]下端联通,中和器[32]与粗滤器[34]结构相同,中和器[32]内填有泡花碱。
2.如权利要求
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就在于所说的密封盖〔30〕上安有与精滤器〔2〕相通的压力表〔39〕。
3.如权利要求
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就在于油泵〔25〕用万向节〔27〕与电机〔28〕联接,油泵〔25〕用支架〔26〕固定在钢板〔29〕上,电机〔28〕也固定在钢板〔29〕上,钢板〔29〕焊在钢管〔5〕上,加热室〔14〕底钢板〔21〕固定在带有滚轮〔23〕的底座〔22〕上。
专利摘要
深度机油过滤装置。属于分离装置。已有装置结构庞大、不能与发动机直接联接,以清洗发动机底壳和发动机润滑系统。过滤过程纯属物理过程,且只能滤除20微米以上杂质。本装置由粗滤器、精滤器、加热室、锯末滤芯、中和器、油泵、电机组成。锯末滤芯为深度滤芯,在中和器内加有泡花碱,粗滤器和精滤器内均有包铜网的钢管。其可滤除2微米以上的杂质,并降低酸值、水分、改善机油的粘度,且可直接与发动机联接,清洗底壳和润滑系统。
文档编号F01M11/03GK87209606SQ87209606
公开日1988年3月16日 申请日期1987年6月26日
发明者何福功, 邓永和, 翟士兴, 李建杰, 李齐宁 申请人:齐齐哈尔市滤芯厂导出引文BiBTeX, EndNote, RefMan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