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活性炭颗粒吸附回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597993发布日期:2018-06-05 17:54阅读:8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活性炭颗粒吸附技术领域,特别地涉及小型活性炭颗粒吸附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活性炭颗粒吸附回收装置基本上是一台设备配备一台活性炭颗粒吸附回收装置,空间占用位置多,吸附再生速度慢,并且经济成本高,给企业带来很大成本压力,导致一些企业不愿意配备活性炭颗粒吸附回收装置。

部分企业受场地所限,并不需要大型活性炭颗粒吸附回收装置。

因此,本领域需要一种净化效率高,吸附再生速度快,投资小,性能稳定,占用空间位置小的小型活性炭颗粒吸附回收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净化效率高,吸附再生速度快,投资小,性能稳定,占用空间位置少的活性炭颗粒吸附回收装置。

本发明公开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小型活性炭颗粒吸附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新型活性炭颗粒吸附回收装置包括:第一管路系统、第二管路系统、第一吸附器、第二吸附器以及第三吸附器;

所述第一管路系统包括热风泵、第一干管以及第二干管,所述第一干管包括第一进气支管、第二进气支管以及第三进气支管,所述第二干管包括第一出气支管、第二出气支管以及第三出气支管;

所述第二管路系统包括第一过滤器、第一冷凝器、第一分离槽、第一回收管、第一气管、第二气管、第三气管、第四气管、第五气管以及第六气管,所述第一吸附器、第二吸附器以及第三吸附器均呈圆柱体构造,均分为左半部与右半部,均内置活性炭颗粒;

所述第一管路系统其热风泵出气处与第一干管左端连接,所述第一干管右端有3个进气支管,所述第一进气支管穿过第一吸附器与所述第一出气支管连接,所述第二进气支管穿过第二吸附器与所述第二出气支管连接,所述第三进气支管穿过第三吸附器与所述第三出气支管连接;

所述第二管路系统其第一气管一端与第一过滤器左端连接,另一端为进废气口,所述第二气管一端与第一过滤器右端连接,另一端与第一吸附器左半部下端连接,所述第三气管一端与第一吸附器左半部上端连接,另一端与第二吸附器右半部上端连接,所述第四气管一端与第二吸附器右半部下端连接,另一端与第三吸附器左半部下端连接,所述第五气管一端与第三吸附器左半部上端连接,另一端与第一冷凝器上端连接,所述第六气管一端与第一冷凝器下端连接,另一端与第一分离槽下半部连接,所述第一回收管与第一分离槽上半部连接;

所述新型活性炭颗粒吸附回收装置还包括第三管路系统,所述第三管路系统包括第二过滤器、第二冷凝器、第二分离槽、第二回收管、第七气管、第八气管、第九气管、第十气管、第十一气管以及第十二气管,所述第三管路系统其第七气管一端与第二过滤器右端连接,另一端为进废气口,所述第八气管一端与第一过滤器左端连接,另一端与第三吸附器右半部下端连接,所述第九气管一端与第三吸附器右半部上端连接,另一端与第二吸附器左半部上端连接,所述第十气管一端与第二吸附器左半部下端连接,另一端与第一吸附器右半部下端连接,所述第十一气管一端与第一吸附器右半部上端连接,另一端与第二冷凝器上端连接,所述第十二气管一端与第一冷凝器下端连接,另一端与第二分离槽下半部连接,所述第二回收管与第二分离槽上半部连接。

作为一种优选,所述第一过滤器与第二过滤器形状、构造相同;所述第一冷凝器与第二冷凝器形状、构造相同;所述第一分离槽与第二分离槽形状、构造相同。

本发明显著优点在于:

1)工艺流程简单,占地面积小;

2)同一吸附器主体可以同时净化、吸附两台设备的废气;

3)投资小、见效快,系统运行过程中所有的动作切换,均由自动控制系统完成;

4)创新的采用热风干燥,通过热风机将热风输送至各吸附器,随着吸附器加热,水蒸气会随之蒸发;

5)采用三个吸附器,净化气体更干净;

6)设有冷凝器以及分离槽,便于废弃冷却,更容易分离废弃各杂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连接件及其生产方法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一种小型活性炭颗粒吸附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新型活性炭颗粒吸附回收装置包括:第一管路系统1、第二管路系统2、第一吸附器4、第二吸附器5以及第三吸附器6;

所述第一管路系统1包括热风泵11、第一干管12以及第二干管13,所述第一干管12包括第一进气支管111、第二进气支管112以及第三进气支管113,所述第二干管包括第一出气支管114、第二出气支管115以及第三出气支管116;

所述第二管路系统2包括第一过滤器21、第一冷凝器22、第一分离槽23、第一回收管24、第一气管211、第二气管212、第三气管213、第四气管214、第五气管215以及第六气管216,所述第一吸附器4、第二吸附器5以及第三吸附器6均呈圆柱体构造,均分为左半部与右半部,均内置活性炭颗粒;

所述第一管路系统1其热风泵11出气处与第一干管12左端连接,所述第一干管12右端有3个进气支管,所述第一进气支管111穿过第一吸附器4与所述第一出气支管114连接,所述第二进气支管112穿过第二吸附器5与所述第二出气支管115连接,所述第三进气支管113穿过第三吸附器6与所述第三出气支管116连接;

所述第二管路系统2其第一气管211一端与第一过滤器21左端连接,另一端为进废气口,所述第二气管212一端与第一过滤器21右端连接,另一端与第一吸附器4左半部下端连接,所述第三气管213一端与第一吸附器4左半部上端连接,另一端与第二吸附器5右半部上端连接,所述第四气管214一端与第二吸附器5右半部下端连接,另一端与第三吸附器6左半部下端连接,所述第五气管215一端与第三吸附器6左半部上端连接,另一端与第一冷凝器22上端连接,所述第六气管216一端与第一冷凝器22下端连接,另一端与第一分离槽23下半部连接,所述第一回收管24与第一分离槽23上半部连接;

所述新型活性炭颗粒吸附回收装置还包括第三管路系统3,所述第三管路系统3包括第二过滤器31、第二冷凝器32、第二分离槽33、第二回收管34、第七气管311、第八气管312、第九气管313、第十气管314、第十一气管315以及第十二气管316,所述第三管路系统3其第七气管311一端与第二过滤器31右端连接,另一端为进废气口,所述第八气管312一端与第一过滤器31左端连接,另一端与第三吸附器6右半部下端连接,所述第九气管313一端与第三吸附器6右半部上端连接,另一端与第二吸附器5左半部上端连接,所述第十气管314一端与第二吸附器5左半部下端连接,另一端与第一吸附器4右半部下端连接,所述第十一气管315一端与第一吸附器4右半部上端连接,另一端与第二冷凝器32上端连接,所述第十二气管316一端与第一冷凝器32下端连接,另一端与第二分离槽33下半部连接,所述第二回收管34与第二分离槽33上半部连接。

作为一种优选,所述第一过滤器21与第二过滤器31形状、构造相同;所述第一冷凝器22与第二冷凝器32形状、构造相同;所述第一分离槽23与第二分离槽33形状、构造相同。

整个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两套废气管路系统共用一套吸附装置,运行时相互切换,当使用第二管路系统2时,第一吸附器4吸附时,第二吸附器5解吸,第三吸附器6再生,当有机物进入吸附器时,其中的有机物穿过颗粒活性炭后被吸附下来,净化后的气体排出。

同理,使用第三管路系统3时,第三吸附器6吸附时,第二吸附器5解吸,第一吸附器4再生,当有机物进入吸附器时,其中的有机物穿过颗粒活性炭后被吸附下来,净化后的气体排出。

作为一种优选,所述第一过滤器与第二过滤器形状、构造相同;所述第一冷凝器与第二冷凝器形状、构造相同;所述第一分离槽与第二分离槽形状、构造相同。当使用同样的设备时,两套管路系统可设计相同,便于更换零件或活性炭颗粒。此新型活性炭颗粒吸附回收装置正常使用寿命在10年以上,活性炭颗粒更换周期0.5-1年。

本发明显著优点在于:工艺流程简单,占地面积小;同一吸附器主体可以同时净化、吸附两台设备的废气;投资小、见效快,系统运行过程中所有的动作切换,均由自动控制系统完成;创新的采用热风干燥,通过热风机将热风输送至各吸附器,随着吸附器加热,水蒸气会随之蒸发;采用三个吸附器,净化气体更干净;设有冷凝器以及分离槽,便于废弃冷却,更容易分离废弃各杂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专利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专利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