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印染有机废水絮凝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07354阅读:29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废水净化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处理池,特别是一种印染有机废水絮凝池。



背景技术:

废水因排放量大、污染严重,已成为水处理中的重中之重。特别是在生产规模扩大后,企业的生产废水总排放量仍须维持在原有水平,因此,需要在原有废水处理设备基础上对部分废水进行深度处理后回用,减少废水排放量,以达到综合治理、回收利用的目的。

污水深度处理是指城市污水或工业废水经一级、二级处理后,为了达到一定的回用水标准使污水作为水资源回用于生产或生活的进一步水处理过程。针对污水(废水)的原水水质和处理后的水质要求可进一步采用三级处理或多级处理工艺。常用于去除水中的微量COD和BOD有机污染物质,SS及氮、磷高浓度营养物质及盐类。深度处理的方法有:絮凝沉淀法、砂滤法、活性炭法、臭氧氧化法、膜分离法、离子交换法、电解处理、湿式氧化法、催化氧化法、蒸发浓缩法等物理化学方法与生物脱氮、脱磷法等。深度处理方法费用昂贵,管理较复杂,处理每吨水的费用约为一级处理费用的4-5倍以上。

以上几种处理方法都有其不可避免的缺点,即废水中的固体悬浮物会影响处理效率甚至设备寿命。絮凝沉淀池是目前国内外处理固体悬浮物最经济高效的一种工艺。现有的絮凝池存在絮凝排出不彻底等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通过增设絮凝网组件,以在静止张开状态下使得絮凝物沉淀在内,并通过网体将其捕获,进一步通过定期收拢以便高效排污的印染有机废水絮凝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印染有机废水絮凝池,包括沉淀池,所述沉淀池的一侧顶部设置进水管,另一侧顶部设置出水管,所述沉淀池内设有沉淀器,所述沉淀池内竖向设有进水隔板,所述进水隔板的下侧边通过支撑梁与所述沉淀池的池壁固定连接,所述进水隔板的两个竖向侧边分别与所述沉淀池的池壁固定连接,所述进水管和出水管分别与所述进水隔板两侧的所述沉淀池的内腔接通,所述沉淀器位于所述进水隔板和出水管之间的所述支撑梁上,所述沉淀器位于所述出水管的管口下方;所述沉淀池的底部设置漏斗槽底,所述漏斗槽底内设置絮凝网组件,所述絮凝网组件包括呈倒置伞状的网架,所述网架包括主杆,所述主杆的顶部设置上层伞骨架和下层伞骨架,所述下层伞骨架的外周贴覆有防水布,所述防水布的中心设置漏水口,所述上层伞骨架的外周贴覆有网布,所述网布上均匀分布若干网眼,所述主杆的外周套接固定套管,所述主杆与固定套管之间留设间隙,所述漏斗槽底的底部设置排污管,所述固定套管固定在所述排污管内,所述主杆由上至下穿插入所述排污管内,所述主杆的底端连接驱动油缸。

本印染有机废水絮凝池在絮凝沉淀的工作状态时,驱动油缸推动主杆上升,以使主杆带动上层伞骨架和下层伞骨架均处于张开状态,此时防水布的外表面与漏斗槽底的内壁相贴合,网布处于张开状态,其上的网眼均张开,由此废水在沉淀池中进行絮凝和沉淀过程,絮凝物逐渐下沉以致落入防水布和网布之间;经过一段时间的絮凝收集,使驱动油缸下拉主杆,主杆带动上层伞骨架和下层伞骨架同时收拢,由此防水布和网布合并敞口,网眼在收拢中逐渐缩小闭合,以避免其内的絮凝物散出,最终在重力作用下,絮凝网组件中的絮凝物通过防水布的漏水口进入排污管以排出。

在上述的印染有机废水絮凝池中,所述上层伞骨架包括若干根支杆,所述支杆的底端均铰接在所述主杆的顶端上,所述支杆的顶端设置连接帽,所述网布的边沿处设置连接扣,所述连接帽与连接扣一一对应形成扣接。

在上述的印染有机废水絮凝池中,所述下层伞骨架包括若干根支杆,所述支杆的底端均铰接在所述主杆的顶端下方,所述支杆的顶端设置连接帽,所述防水布的边沿处设置连接扣,所述连接帽与连接扣一一对应形成扣接。

在上述的印染有机废水絮凝池中,所述沉淀器为斜管沉淀器,所述沉淀器包括两个上下正对设置的支撑格网,两个所述支撑格网之间设有斜管填料,该斜管填料的斜管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60°,两个所述支撑格网之间通过不锈钢拉紧螺杆连接。

在上述的印染有机废水絮凝池中,所述沉淀池的内表面设有腐蚀层,所述进水管与出水管均为耐腐蚀管,所述排污管为耐腐蚀管。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印染有机废水絮凝池通过增设絮凝网组件,以在静止张开状态下使得絮凝物沉淀在内,并通过网体将其捕获,且絮凝网组件的结构在收拢状态下能有效防止絮凝物再次扩散,进一步通过定期收拢以便高效排污,避免沉淀的絮凝物浮起造成二次污染。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印染有机废水絮凝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沉淀池;2、进水管;3、出水管;4、进水隔板;5、支撑梁;6、支撑格网;7、斜管填料;8、主杆;9、上层伞骨架;10、下层伞骨架;11、网布;12、固定套管;13、驱动油缸。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如图1所示,本印染有机废水絮凝池,包括沉淀池1,沉淀池1的一侧顶部设置进水管2,另一侧顶部设置出水管3,沉淀池1内设有沉淀器,沉淀池1内竖向设有进水隔板4,进水隔板4的下侧边通过支撑梁5与沉淀池1的池壁固定连接,进水隔板4的两个竖向侧边分别与沉淀池1的池壁固定连接,进水管2和出水管3分别与进水隔板4两侧的沉淀池1的内腔接通,沉淀器位于进水隔板4和出水管3之间的支撑梁5上,沉淀器位于出水管3的管口下方;沉淀池1的底部设置漏斗槽底,漏斗槽底内设置絮凝网组件,絮凝网组件包括呈倒置伞状的网架,网架包括主杆8,主杆8的顶部设置上层伞骨架9和下层伞骨架10,下层伞骨架10的外周贴覆有防水布,防水布的中心设置漏水口,上层伞骨架9的外周贴覆有网布11,网布11上均匀分布若干网眼,主杆8的外周套接固定套管12,主杆8与固定套管12之间留设间隙,漏斗槽底的底部设置排污管,固定套管12固定在排污管内,主杆8由上至下穿插入排污管内,主杆8的底端连接驱动油缸13。

本印染有机废水絮凝池在絮凝沉淀的工作状态时,驱动油缸13推动主杆8上升,以使主杆8带动上层伞骨架9和下层伞骨架10均处于张开状态,此时防水布的外表面与漏斗槽底的内壁相贴合,网布11处于张开状态,其上的网眼均张开,由此废水在沉淀池1中进行絮凝和沉淀过程,絮凝物逐渐下沉以致落入防水布和网布11之间;经过一段时间的絮凝收集,使驱动油缸13下拉主杆8,主杆8带动上层伞骨架9和下层伞骨架10同时收拢,由此防水布和网布11合并敞口,网眼在收拢中逐渐缩小闭合,以避免其内的絮凝物散出,最终在重力作用下,絮凝网组件中的絮凝物通过防水布的漏水口进入排污管以排出。

上层伞骨架9包括若干根支杆,支杆的底端均铰接在主杆8的顶端上,支杆的顶端设置连接帽,网布11的边沿处设置连接扣,连接帽与连接扣一一对应形成扣接。

下层伞骨架10包括若干根支杆,支杆的底端均铰接在主杆8的顶端下方,支杆的顶端设置连接帽,防水布的边沿处设置连接扣,连接帽与连接扣一一对应形成扣接。

沉淀器为斜管沉淀器,沉淀器包括两个上下正对设置的支撑格网6,两个支撑格网6之间设有斜管填料7,该斜管填料7的斜管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60°,两个支撑格网6之间通过不锈钢拉紧螺杆连接。

沉淀池1的内表面设有腐蚀层,进水管2与出水管3均为耐腐蚀管,排污管为耐腐蚀管。

本印染有机废水絮凝池通过增设絮凝网组件,以在静止张开状态下使得絮凝物沉淀在内,并通过网体将其捕获,且絮凝网组件的结构在收拢状态下能有效防止絮凝物再次扩散,进一步通过定期收拢以便高效排污,避免沉淀的絮凝物浮起造成二次污染。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尽管本文较多地使用了沉淀池1;进水管2;出水管3;进水隔板4;支撑梁5;支撑格网6;斜管填料7;主杆8;上层伞骨架9;下层伞骨架10;网布11;固定套管12;驱动油缸13等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实用新型精神相违背的。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