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油雾废气收集处理净化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10722阅读:826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油雾废气收集处理净化设备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净化设备领域,尤指一种新型油雾废气收集处理净化设备。



背景技术:

工业油雾废气的随意排放,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危害,这些油雾废气要经过净化设备收集处理后,达到国家标准才能排放,但是,过去的油雾废气净化设备在结构上设计不合理,其净化不够彻底,净化排出的气体不达标,同时使用维护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油雾废气收集处理净化设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新型油雾废气收集处理净化设备,包括净化箱体,所述的净化箱体上设置有一个油雾废气收集口和一个净化空气出口,形成一个废气流过的通道,在通道从油雾废气收集口至净化空气出口依次设有风机模块、第一过滤组件、第二过滤组件、第三过滤组件和集尘电极吸附组件,所述的第一过滤组件包括一级过滤网和设于一级过滤网上下两侧的二级过滤网,所述的第二过滤组件包括纵向依次连接二级过滤网和两一级过滤网,所述的第三过滤组件包括二级过滤网和设于二级过滤网上下两侧的一级过滤网。本实用新型采用右进左出形式,通过第一过滤组件、第二过滤组件、第三过滤组件充分、分级、系统地捕集收集油雾油烟。风机电机内置安装方式,利用净化箱体密封的特点,防止了外部污染物对风机电机的腐蚀,减少了机器噪声对环境的污染,净化箱体外观也得到较大改善,给就工业操作人员提供一个洁净、健康的工作环境,改善并降低大气环境污染。

优选地,所述的一级过滤网包括具有上端开口的装网槽,所述的装网槽内依次密封连接前端金属过滤网板、集油沟槽初效过滤板、石墨烯海绵和后端金属过滤网板,所述的装网槽开口盖合有上盖板,所述的装网槽底部设有漏油孔。前端金属过滤网板收集油雾中油滴,并使油滴落入装网槽内经过漏油孔进行收集并可作工业回用,集油沟槽初效过滤板进一步地收集油滴,石墨烯海绵进而废气和颗粒吸收,石墨烯海绵对有机废气具有较高的吸附回收效率,并且石墨烯海绵具有疏水特性,在空气湿度较大的情况下对有机废气依然具有很好的吸附效果,石墨烯能够耐高温可避免传统吸脱附工艺活性炭高温活化时易燃的危险,石墨烯海绵制备成本较低、不易失活使用寿命较长、无需经常更换吸附材料,可减少装置的投资运行费用,金属过滤网板作为最后一道防线进一步收集油滴。

优选地,所述的二级过滤网包括具有前端开口的滤网座,在滤网座内依次设有竹炭纤维过滤板、无纺布过滤板和过滤网座盖板,所述的竹炭纤维过滤板表面的过滤网孔排列方向与无纺布过滤板表面的过滤网孔排列方向垂直设置。

优选地,所述的集尘电极吸附组件包括电离装置和集尘装置,电离装置包括放电板和若干个平行设置的电极板,电离装置用于电离经过第一过滤组件、第二过滤组件、第三过滤组件的较小的油烟尘雾颗粒;集尘装置包括若干个平行设置的电极集尘板组成,集尘装置用于吸附聚集带电的油烟尘雾颗粒;电极集尘板和电极板交错设置。废气中的油烟通过多级电离、降解并使其最终充分裂解、祛除净化油雾油烟并被除祛臭氧,符合环保排放要求、结构简单、投资少、能耗低、经济可行、使用寿命长。

优选地,所述的集尘电极吸附组件还包括安装骨架,所述的安装骨架包括对称设置的固定板,架设在固定板间的连接角钢和导电杆,所述的导电杆贯穿固定放电板和电极板,所述的连接角钢固定电极集尘板。

优选地,所述的净化箱体内设有高压蒸汽发生装置,高压蒸汽定期对滤网进行清洗,省略了更换滤网的过程。

优选地,在油雾废气收集口一侧设有分流板,分流板用于将废气均匀扩散到净化箱体内。

本实用新型工作原理:含有油,烟,尘,雾颗粒的油雾废气经过所述风机模块抽吸进入油雾废气收集口,油雾废气经过油雾废气收集口进入净化箱体内,分流板将进入的油雾废气扩散均匀;油雾废气经过第一过滤组件对含有油烟雾颗粒的空气进行预处理过滤,过滤较大的油烟尘雾颗粒,达到一次净化;进入净化箱体内后,油,烟,尘,雾颗粒质量均不同,烟雾较轻的往净化箱体上方漂浮,而油、尘颗粒较重往净化箱体下沉,第二过滤组件上方是二级过滤网,下方是一级过滤网,可实现分级捕集收集油雾油烟,油雾废气经过第二过滤组件,达到二次净化;油雾废气经过第三过滤组件,达到三次净化;含有油烟尘雾颗粒的废气再进一步进入集尘电极吸附组件,电离装置使油烟尘雾颗粒带电,带电的油烟尘雾颗粒进入到集尘装置时被电磁场吸附聚,由于电极集尘板和电极板交错设置,废气中的油烟通过多级电离、降解并使其最终充分裂解、祛除净化油雾油烟并被除祛臭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级过滤网结构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二级过滤网结构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集尘电极吸附组件结构图。

标注说明:1.油雾废气收集口;2.净化箱体;3.第一过滤组件; 4.第二过滤组件;5.第三过滤组件;6.集尘电极吸附组件;61.固定板;62.连接角钢;63.导电杆;64.放电板;65.电极板;66.电极集尘板;7.净化空气出口;8.一级过滤网;81.装网槽;82.金属过滤网板;83.集油沟槽初效过滤板;84.石墨烯海绵;85.上盖板;9.二级过滤网;91.滤网座;92.过滤网座盖板;93.无纺布过滤板;94.竹炭纤维过滤板;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关于一种新型油雾废气收集处理净化设备,包括净化箱体2,所述的净化箱体2上设置有一个油雾废气收集口1和一个净化空气出口7,形成一个废气流过的通道,在通道从油雾废气收集口1至净化空气出口7依次设有风机模块、第一过滤组件3、第二过滤组件4、第三过滤组件5和集尘电极吸附组件6,所述的第一过滤组件3包括一级过滤网8和设于一级过滤网8 上下两侧的二级过滤网9,所述的第二过滤组件4包括纵向依次连接二级过滤网9和两一级过滤网8,所述的第三过滤组件5包括二级过滤网9和设于二级过滤网9上下两侧的一级过滤网8。本实用新型采用右进左出形式,通过第一过滤组件3、第二过滤组件4、第三过滤组件5充分、分级、系统地捕集收集油雾油烟。风机电机内置安装方式,利用净化箱体2密封的特点,防止了外部污染物对风机电机的腐蚀,减少了机器噪声对环境的污染,净化箱体2外观也得到较大改善,给就工业操作人员提供一个洁净、健康的工作环境,改善并降低大气环境污染。

优选地,所述的一级过滤网8包括具有上端开口的装网槽81,所述的装网槽81内依次密封连接前端金属过滤网板82、集油沟槽初效过滤板83、石墨烯海绵84和后端金属过滤网板82,所述的装网槽81开口盖合有上盖板85,所述的装网槽81底部设有漏油孔。前端金属过滤网板82收集油雾中油滴,并使油滴落入装网槽81内经过漏油孔进行收集并可作工业回用,集油沟槽初效过滤板83进一步地收集油滴,石墨烯海绵84进而废气和颗粒吸收,石墨烯海绵84对有机废气具有较高的吸附回收效率,并且石墨烯海绵84具有疏水特性,在空气湿度较大的情况下对有机废气依然具有很好的吸附效果,石墨烯能够耐高温可避免传统吸脱附工艺活性炭高温活化时易燃的危险,石墨烯海绵84制备成本较低、不易失活使用寿命较长、无需经常更换吸附材料,可减少装置的投资运行费用,金属过滤网板82作为最后一道防线进一步收集油滴。

优选地,所述的二级过滤网9包括具有前端开口的滤网座91,在滤网座91内依次设有竹炭纤维过滤板94、无纺布过滤板93和过滤网座盖板92,所述的竹炭纤维过滤板94表面的过滤网孔排列方向与无纺布过滤板93表面的过滤网孔排列方向垂直设置。

优选地,所述的集尘电极吸附组件6包括电离装置和集尘装置,电离装置包括放电板64和若干个平行设置的电极板65,电离装置用于电离经过第一过滤组件3、第二过滤组件4、第三过滤组件5的较小的油烟尘雾颗粒;集尘装置包括若干个平行设置的电极集尘板66 组成,集尘装置用于吸附聚集带电的油烟尘雾颗粒;电极集尘板66 和电极板65交错设置。废气中的油烟通过多级电离、降解并使其最终充分裂解、祛除净化油雾油烟并被除祛臭氧,符合环保排放要求、结构简单、投资少、能耗低、经济可行、使用寿命长。

优选地,所述的集尘电极吸附组件6还包括安装骨架,所述的安装骨架包括对称设置的固定板61,架设在固定板61间的连接角钢62 和导电杆63,所述的导电杆63贯穿固定放电板64和电极板65,所述的连接角钢62固定电极集尘板66。

优选地,所述的净化箱体2内设有高压蒸汽发生装置,高压蒸汽定期对滤网进行清洗,省略了更换滤网的过程。

优选地,在油雾废气收集口1一侧设有分流板,分流板用于将废气均匀扩散到净化箱体2内。

本实用新型工作原理:含有油,烟,尘,雾颗粒的油雾废气经过所述风机模块抽吸进入油雾废气收集口1,油雾废气经过油雾废气收集口1进入净化箱体2内,分流板将进入的油雾废气扩散均匀;油雾废气经过第一过滤组件3对含有油烟雾颗粒的空气进行预处理过滤,过滤较大的油烟尘雾颗粒,达到一次净化;进入净化箱体2内后,油,烟,尘,雾颗粒质量均不同,烟雾较轻的往净化箱体2上方漂浮,而油、尘颗粒较重往净化箱体2下沉,第二过滤组件4上方是二级过滤网9,下方是一级过滤网8,可实现分级捕集收集油雾油烟,油雾废气经过第二过滤组件4,达到二次净化;油雾废气经过第三过滤组件 5,达到三次净化;含有油烟尘雾颗粒的废气再进一步进入集尘电极吸附组件6,电离装置使油烟尘雾颗粒带电,带电的油烟尘雾颗粒进入到集尘装置时被电磁场吸附聚,由于电极集尘板66和电极板65交错设置,废气中的油烟通过多级电离、降解并使其最终充分裂解、祛除净化油雾油烟并被除祛臭氧。

以上实施方式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工程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