炼焦炉的窑口集尘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132605阅读:28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炼焦炉的窑口集尘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为了将从对煤进行干溜而制造焦炭的炼焦炉中各炭化室 的窑口所放出的粉尘进行集尘而使用的炼焦炉的窑口集尘装置的改良。
背景技术
历来,己知的有特开昭56—282S7号公报中所记载的如图8所示的炼 焦炉的窑口集尘装置100。该炼焦炉的窑口集尘装置100,是为了收集从 并排设置有多个炭化室Cl的炼焦炉C的窑口 C2所放出的粉尘的装置, 其基本结构是设置有分别配设在炉盖102上部的撑杆101之间的窑口罩 (炉侧罩)103、基端侧分别与各窑口罩103相连接的联络管道104,与 各联络管道的前端侧相连接的集合管道105。
这样,在炼焦炉C操作时,从窑口 C2所放出的粉尘,在被窑口罩103 收集后,与吸引空气一起通过各联络管道104及集合管道105而导入在地 上所设置的规定的集尘装置中,在该集尘装置中实施集尘处理。
在该窑口集尘装置100采用不久,形成了由该窑口集尘装置100对从 炼焦炉C的窑口 C2向大气放出的粉尘进行有效的收集,为防止大气污染 作出了大的贡献。
专利文献l:特开昭56—28287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昭56 — 5888号公报
专利文献3:特开昭58—152089号公报
专利文献4:实开昭62—21051号公报
然而,在向炼焦炉C的炭化室Cl装入煤时以及在干溜完后从炭化室 Cl排出焦炭时,仍多有发生从炼焦炉C的窑口所放出的粉尘。也就是说,在装入煤时,在开放炉盖102上部的小盖的状态下,由于 由推出机的轧平机使炭化室C1内煤的高度均匀化、即实行平整操作,所 以从配置推出机的一侧、即从主机侧的窑口 C2放出的粉尘增多。
另-一方面,在排出焦炭时,由于在配置主机侧及导向车的一侧、即在
焦炭侧的双方,由于炉盖102从炭化室Cl取下,炭化室Cl内的红热焦 炭就在窑口 C2贯穿炭化室Cl上下方向的全长呈向外部露出的状态,由 此,从红热的焦炭会发生很多的粉尘。进而,由推出机的压头的驱动而将 焦炭从炭化室C1推出时,由于红热焦炭经过导向车从焦炭侧的窑口向消 火车排出,所以从焦炭侧的窑口 C2所放出的粉尘就非常多。
在这样的粉尘多发时,为了使与作为对象的炭化室Cl相对应的窑口 罩103能够有效地收集粉尘,在各联络管道104内分别设置普通阻止状态 的开闭调节门104a,只是集尘对象的窑口罩103实行开放操作。由此, 例如在从炭化室Cl排出焦炭时,从该炭化室Cl所放出的粉尘,被开放 调节门104a为开放状态的窑口罩103所收集,通过集合管道105而导入 地面上设置的集尘处理器,进行集尘处理。
但是,在上述历来的窑口集尘装置100中,由于各窑口罩103是设置 在各炭化室Cl的窑口 C2的上方,所以在取下炉盖102的状态下,从露 出外部的纵长的红热焦炭到窑口罩103的距离相当长,所以,包含从红热 焦炭所发生的粉尘的热气流在到达窑口罩103之前,例如在受到横向风等 干扰作用时,粉尘在到达窑口罩103之前就会向外气中扩散,很难对其进 行可靠的收集。所以实际情况是,历来的窑口集尘装置IOO并未达到理想 的防止环境污染的效果。
所以,以上述历来的窑口集尘方式是考虑了增大窑口罩103、扩大粉
尘的收集范围的方案,但这样做,窑口罩会与移动机械、即推出机及导向 车等干涉,所以实际上是不能实现的。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煤的干溜工序 中可靠地收集从炼焦炉的窑口所放出的粉尘的炼焦炉的窑口集尘装置,其 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尤其能够可靠地对应大量的粉尘从窑口放出的时间的炼焦炉的窑口集尘装置。
本发明之1所述的炼焦炉的窑口集尘装置,是对从由并排设置多个炭 化室构成的炼焦炉的各炭化室的窑口所放出的粉尘、由集尘罩进行收集吸 引并进行集尘处理的炼焦炉的窑口集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尘罩, 被设置在从各炭化室排出焦炭时所使用的工作机械与所述窑口相对面的 部分。
在炼焦炉中,进行从炭化室排出焦炭作业时,在与包含窑口的多个炭 化室相对应,在炉前设定的作业区域中,操作者与各种机器等进行焦炭的 排出、炉盖的清扫等中所规定的一连串的操作。
作为所述一连串的操作,具体的可以列举如下将安装在焦炭排出的 对象炭化室上的炉盖取下的炉盖取下操作,从取下炉盖的炭化室由推出机 压头的驱动将焦炭从主机侧向焦炭侧推出的出窑操作,将粘附于取下的炉 盖上的煤焦油等清除而清洁化的炉盖清扫操作,将在炉盖取下状态下的炭 化室窑口的框架上粘附的煤焦油去除而清洁化的清扫操作,以及将临时取 下的炉盖安装于炭化室的炉盖安装操作等推出机及导向车共同的工作。
另外,作为推出机固有的操作,还可以列举出在焦炭排出后的炭化室 上安装炉盖的状态下,原料煤从炉顶通过装入车而装入该炭化室时,使炭 化室内的煤的高度均匀化的平整操作。在实行这些一连串的操作期间,虽 然从炼焦炉的窑口向外部放出了大量的粉尘,但本发明的窑口集尘装置, 正是为了有效收集于集尘这些粉尘的装置。
这样,根据本发明之l所述的发明,通过在推出机及导向车的一方或 双方(以下将它们总称为工作机械)设置以窑口作为对象的集尘罩,能够 在工作机械移动到由炉盖的开放而放出大量粉尘的作业对象的炭化室的 状态,使该集尘罩呈与炭化室的窑口相对的状态,所以从炭化室红热焦炭 所放出的大量粉尘能可靠地被集尘罩所收集。
另外,特别是在设置有推出机的一侧(主机一侧),在向炭化室内装 入煤时,实行了为使炭化室内煤的高度均匀化的平整操作。此时虽然粉尘 也从炉盖上开放的小盖向外部排出,但通过在推出机上设置集尘罩,能够 有效地收集从该小盖所放出的粉尘。
这样,根据本发明之l的发明,能够解决在现有的固定式炉侧罩中所存在的、对于从开放炉盖的窑口或安装炉盖状态下的小盖口所放出的粉尘 不能可靠地被收集的问题,由此能够可靠地防止粉尘从炼焦炉的飞散,对 防止大气污染做出大的贡献。
本发明之2所述的发明,是在本发明之1所述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集尘罩,能够将窑口中作业区域的上部及两侧进行覆盖。
在该发明中,所谓窑口的作业区域,是指与包含从炭化室排出焦炭操 作的成为作业对象的窑口的多个窑口的炭化室的多个室相对应、而在炉前 所设定的作业区域,在该作业区域内,操作者进行排出焦炭等所述一连串 的操作。
这样,根据本发明之2的发明,由于集尘罩可将窑口的作业区域的上 部及两侧部覆盖,所以在工作机械向作业对象的炭化室移动的状态下,在 包含该炭化室的炉前作业区域,不仅是从窑口所放出的粉尘,而且在作业 区域所述一连串的操作时所发生的粉尘也能够由覆盖作业区域的上部及 两侧部的集尘罩所收集。能够更加可靠地将在作业区域所发生的几乎全部 粉尘进行集尘。
所以在现有的仅在窑口上部设置罩的集尘装置中,会产生粉尘从未全 部覆盖的窑口的侧部向外部放出的问题,但根据在本发明之2的发明,就 不会产生这样的问题,使粉尘的收集效率得到大幅度提高。
本发明之3所述的发明,是在本发明之2所述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集尘罩,进而还具有将窑口中粉尘多放出区域的下部进行覆盖的下部
覆盖板。
在该发明中,所谓粉尘多放出区域,是指在所述作业区域内从窑口、 特别是放出很多粉尘的区域,具体说来,是以焦炭排出对象的炭化室的窑 口为基准,至少于该基准窑口具有相同的宽度、在规定高度位置上方的区 域。
这样,根据本发明之3的发明,由于在集尘罩中设置有能够覆盖所述 粉尘多放出区域的下部的下部覆盖板,所以从窑口放出的粉尘,其大部分 都被诱导到该下部覆盖板处,且不受外来因素的影响,能够可靠被收集到 集尘罩。
所以,以前,在粉尘多放出区域不设置下部覆盖板的炼焦炉的固定式集尘罩中, 一旦从窑口在粉尘多放出区域放出粉尘,则由于不存在引导该 粉尘的覆盖板,所以来自下侧的外气流就会进入集尘罩中,由此,存在有 不能够由集尘罩有效地收集粉尘的问题。但由本发明之3的发明,就不会 产生这样的问题。
本发明之4的发明,在本发明之1 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发明中,其特 征是,在所述的窑口的上方位置,设置有固定在炼焦炉上且能够防止从窑 口放出的粉尘向外部飞散的粉尘飞散防止装置。
根据该发明,从开放的窑口放出的含有粉尘的气体,在高温下比重减 小而变得比外部空气轻,由此从窑口沿着炼焦炉的表面上升,该上升的含 有粉尘的气体,由于由固定在炼焦炉上的粉尘飞散防止装置所收集而导向 工作机械一侧的集尘罩中,所以能够更有效地收集来自窑口的粉尘。
另外,在炼焦炉一侧不设置粉尘飞散防止装置的情况下,有必要将工 作机械一侧的集尘罩中的覆盖作业区域上部的部分与炼焦炉的表面相接, 但在炼焦炉的表面,夹持窑口而设置有用于支撑炉体的构件(具体的是撑 杆),在避免与该构件干扰的状态下,不仅在移动机、即工作机械上设置 取代所述粉尘飞散防止装置的装置十分困难,而且即使能够做到,也使成 本大幅度提高。为了控制设备成本的提高,在炼焦炉上设置粉尘飞散防止 装置有用的。
本发明之5的发明,是在本发明之4所述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所
述集尘罩,具有与所述粉尘飞散防止装置相对面的上部挡板,该上部挡板 具有其前端部能够在与粉尘飞散防止装置相接的相接姿势及与解除相接 的解除当接姿势之间进行变换姿势的结构。
根据该发明,在工作机械与作业对象的炭化室的窑口相对面的状态 下,通过将上部挡板设定为相接姿势的状态而将上部挡板的前端部与炉侧 的粉尘飞散防止装置相接,由此,由于集尘罩通过粉尘飞散防止装置将窑 口的粉尘多放出区域呈从上部完全覆盖的状态,所以从窑口放出的粉尘能 够可靠被集尘罩所收集。
这样,在工作机械移动时,由于通过从与上部挡板相接的姿势变为接 除相接姿势的状态,而使该上部挡板的对于粉尘飞散防止装置的相接得以 解除,所以工作机械,能够使上部挡板不与粉尘飞散防止装置发生干扰而本发明之6所述的炼焦炉的窑口集尘装置,对从由并排设置多个炭化 室构成的炼焦炉的各炭化室的窑口所放出的粉尘进行收集吸引并进行集 尘处理,其特征在于配置有设在从各炭化室排出焦炭时使用的推出机、 导向车等工作机械上、并将粉尘与空气流同时吸引的机上管道,和与该机
上管道相连接的连接管道,以及与该连接管道相连接的固定式集尘机本 体。
根据该发明,在炼焦炉的窑口所发生的粉尘在被收集的基础上,与空 气流一起被机上管道所吸收,并通过该连接管道而导入固定式的集尘机本 体,在该集尘机本体进行集尘处理。这样,由于集尘机本体是固定的装置,
所以与在工作机械的机上设置集尘机的情况相比,可以采用不受机上的制 约、具有优异集尘能力的大型设备,由此能够将在炼焦炉的窑口发生的粉 尘更可靠地收集与集尘。
本发明之7所述的发明,是在本发明之6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管道,具有即使所述工作机械移动,在与外气密封的状态下也能 连续维持与机上管道相连接状态的结构。
根据本发明,例如即使在工作机械移动之中,由于能够维持机上管道 与连接管道的连接状态,所以不会发生在工作机械的移动中所收集的粉尘 不能送入集尘机本体等问题,从长期的观点看能够提高综合的集尘效率。
另外,在由历来的机械结构将机上管道与连接管道相连接的情况下, 在连接管道上设置与炭化室的数目相对应数的连接结构,同时,在每一个 连接结构中设置开闭调节门,另一方面,必须在机上管道一侧设置连接操 作机构及开闭调节门的开闭操作机构,这不仅使设置在成本上升,而且仅 从机械结构考虑,将连接部分完全密封也十分困难,所以向连接管道内吸 引外气,由此增加的风量,从而使集尘机本体的负荷增大,由此会产生集 尘机本体的运行成本上升等问题,但在本发明之7的发明中,由于即使在 工作机械的移动中也能够在与外气密封的状态下连续维持机上管道与连 接管道的连接状态,所以没有必要设置很多的开闭调节门等,这就能够对 降低设备的成本做出贡献,同时,还能够避免由于从间隙进入的外气使风 量增大,从而使集尘机本体的运行成本增加等问题。进而,根据本发明之7的发明,通过在不进行窑口集尘的工作机械的 移动中也继续运转集尘机本体,使得可以将窑口作业区域的空气吸入,经 常将新的空气送入作业区域,所以通过该空气的强制的替换,能够控制与 炼焦炉相对面的工作机械的对面部分的机器的温度升高,因此可以有效地 防止由高温而引起的机器的老化与损伤等。


图1是从主机侧(配置有推出机的一侧)所视的炼焦炉的主视图。
图2是为了说明本发明的窑口集尘装置的一实施例的推出机的概略侧 视图。
图3是图2中所示的窑口集尘装置的概略俯视图。 图4是表示连接管道的一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集尘罩的一实施例的概略立体图。 图6是图5中所示的集尘罩的侧视说明图。
图7是为了说明本发明的作用的说明图,(A)是在上部挡板设定为相 接姿势的状态下,来自炼焦炉的含尘气流为上升气流的情况,(B)是在 上部挡板设定为相接姿势的状态下,来自炼焦炉的含尘气流向略呈水平方 向放出的情况,(C)是在上部挡板设定未解除相接的状态下的上述两种 情况。
图8是表示历来的窑口集尘装置一例的立体图。 图中IO —窑口集尘装置,20 —集尘罩,21—侧部遮蔽盖,22 —机壳, 22a、 47 —顶板,22b、 42 —底板,22c —背面板,22d—框架,22e —倾斜 凹部,23 —上部挡板,23a—挡板本体,23b、 25c —支架,23c—连接轴, 24 —下部挡板(下部覆盖板),25 —缸装置,25a—缸,25b —活塞杆,25d 一连接轴,26 —支撑轴,30 —机上管道,31 —管道本体,32—U型管道, 33 —基端部,34—中间部,35 —前端部,36 —阻流凸起,40 —连接管道, 40a—液体填充室,40b —粉尘堆积室,41一长条状容器,43 —短高侧壁, 44一长高侧壁,45 —端壁,46 —盖构件,48—垂下隔板,49一竖立隔板, 50—集尘机本体,51—排送机,52—袋过滤器,90—推出机,91一推出机 本体,92—推出压头,92a—压头本体,92b—压头端部,92c—小齿轮,93—轧平机,94一炉盖装拆机,101—撑杆,102—炉盖,103—窑口罩(粉 尘飞散防止装置),104—连络管道,104a—开闭调节门,105—集合管道, 106—小盖,107—服务台,109—上升管,110—采集主管,C—炼焦炉, Cl一炭化室,C2—窑口, C3—轨道,G^含尘气体,K一焦炭,S1—热气 流,S2—原煤气流,X—炉侧挡板用集尘装置,Zl—作业区域,Z2 一粉尘多放出区域。
具体实施例方式
在说明本发明的窑口集尘装置之前,先对适用该窑口集尘装置的炼焦 炉加以说明。图1是从主机侧(配置有推出机的一侧)所视的炼焦炉的主 视图。而且,在图1中,对上升管及采集主管的图示予以省略。如该图所 示,炼焦炉C具有由砖精细堆砌而形成的结构,并排设置有多个炭化室 Cl (对于1个炉围通常为50 100室)。该炼焦炉C在由砖堆砌的状态下, 例如有设置在炭化室Cl之间的撑杆101等金属构件进行外装,由图中省 略的交叉连杆或长连杆等进行缔结,以确保结构上的强度。
通常,炭化炉Cl被形成为宽度尺寸为400 450mm,高度尺寸为4.0 6.5mm,长度尺寸为15.0 20.0m的细长的长方体。在该炭化炉Cl的正 面及背面所形成开口,可以由装拆自由的炉盖102关闭。特别是在主机侧 (设置推出机的一侧)的炉盖102上,在其上部设置有开闭自由的小盖 106。
这样,在炭化室Cl上安装有炉盖102的状态下,通过在炉顶设置的 装入口将原料煤装入炭化室Cl,对该原料煤实施干溜处理。在相邻设置 的炭化室C1间设置有燃烧室,由于向该燃烧室连续供给气体,所以原料 煤在装入炭化室C1之后马上就能够进行干溜处理。干溜结果所形成的炼 焦炉气体,通过上升管109及采集主管110 (图2)而被送入后续的气体 处理设备,在由该气体处理设备实施规定的净化处理之后,作为工厂内的 能源而利用。
另一方面,由原料煤的干溜处理而最终生成的焦炭,在炉盖102取下 之后,由推出机从主机侧向煤炭侧(主机侧的相反侧)推出,通过焦炭导向车而由消火车接收,其后经消火处理而成为成品焦炭而出厂。
在这样的炼焦炉C中,在炼焦炉C的上部,设置有以全部的炭化室
Cl为对象的窑口罩(炉一侧罩)103,并且通过连络管道104而与配置在 炼焦炉C的炉顶位置的集合管道105相连接。在各连络管道104中,分 别设置有开闭调节门104a,仅仅是与集尘对象的窑口相对应的窑口罩103 的开闭调节门104a为开放,而其它的开闭调节门104a则维持关闭状态。 在窑口发生的含有粉尘的气流,其比重由于高温而变得比外部空气的要 小,因此在外部气体中上升。而且该上升气体被窑口罩103收集后,通过 连络管道104集中于管道105,由在体系外设置的炉侧罩用集尘装置X而 进行集尘处理。
然而,在从原料煤的干溜结束了的炭化室C1将焦炭K排出时,如图 1中右起第三个炭化室Cl所示,将两侧的炉盖102取下,在这种状态下 通过推出机的压头(推出棒)驱动的推出动作,焦炭K从主机侧向焦炭 侧而推出,但此时,从取下了的炉盖102的炭化室C1的炉口发生大量主 要由焦炭K的微细颗粒所形成的粉尘,这些粉尘虽然与热气流一起在大 气中上升,但由于大量的粉尘在从发生位置到窑口罩103之间大多受到横 风等影响而向大气中扩散,所以不能高效的对粉尘进行收集。
另外,如图1中左起第二个炉盖102中所示,在向炭化室Cl装入煤 时,在炉盖102的上部设置的小盖106开放,通过该小盖106的开口插入 作为推出机的均匀棒、即轧平机93 (图2)。这样,通过该轧平机93在炭 化室C1的往复运动而使原料煤的高度均匀,即实施平整处理。
在进行该平整处理时,从上升管109 (图2)向采集主管110喷射(设 定为规定高压的氨水)高压氨水,由该喷射流的喷射效果而在炭化室Cl 内发生的大量原煤气,几乎全部被导入采集主管IIO。
但是,在该平整处理时,在与从炭化室C1内抽回的轧平机93同时, 原料煤(煤粉)会从小盖106的开口向外部逸出,该煤粉的飞散发生粉尘, 仅由窑口罩103就不会对该粉尘进行可靠的收集。
因此,在本发明中,在推出机上装备有窑口集尘装置内的罩部分,由 该推出机上的集尘罩收集上述原煤气(原煤气中也会包含一定量的粉尘) 及包含大量焦炭微粉(粉尘)的气流,同时,该收集的气流能够通过结合管道而导入在地面上设置的集尘机本体,由该集尘机本体对含尘气流实施 可靠的集尘处理。
而且,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窑口罩103,还可以作为将从窑口放出的 粉尘导向上述集尘罩的本发明中的粉尘飞散防止装置而利用。特别是除了 必要时,由使用该窑口罩103的集尘装置X不能够进行集尘,因此,全
部的联络管道104的开闭调节门104a都成为关闭状态。
窑口罩103不使用于作为本实施例中的窑口集尘而收集粉尘、而作为 粉尘飞散防止装置利用的理由如下。即,在采用本发明的窑口集尘装置 10以前已经设置了窑口罩103,特别是即使不使用窑口罩103收集粉尘、 由集尘装置X进行集尘处理,也能够由推出机90中所装载的本发明的集 尘罩20可靠地收集粉尘,再由集尘机本体50进行可靠的集尘处理,特别 是在即使不将已设置的窑口罩103撤去,也可以将窑口罩103作为粉尘飞 散防止装置而利用,以及从不与推出机90对面的窑口发出多粉尘的情况 下,可以由窑口罩103收集该粉尘,并由集尘装置X进行集尘处理等。
图2是为了说明本发明中的窑口集尘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推出机的 概略侧视图。图3是其概略俯视图。如这些图所示,推出机90是由在与 并排装置有多个炭化炉Cl的炼焦炉C的炉团方向(与图2中纸面垂直的 方向)相平行而铺设的一对轨道C3所导向而可行走的结构,移动到干溜 完成后的炭化室C1的程度,将炭化室C1的焦炭K推出,同时,在从炉 顶向推出后空的炭化室Cl装入原料煤时,实施将该炭化室Cl内的原料 煤的高度均匀,即进行平整处理。
该推出机卯,在俯视图(图3)上,在与行走方向(与图2中纸面垂 直的方向)垂直的方向上为长矩形的形状,具有在由各种钢材组合而形 成的结构体的底部设有车轮的推出机本体91、安装在该推出机本体91上 的推出机压头92、轧平机93、炉盖装卸机94以及集尘罩20的基本结构。 而且在此基础上,还有添加将炉盖102的内侧面上黏附堆积的煤焦油部削 落的炉盖清扫器的情况。
上述推出压头92,由设置的比炭化室C1的全长要长的压头本体92a 以及固定在该压头本体端部、与炭化室C1内的焦炭K相对面的压头端部 92b所构成,在压头本体92a的底面形成齿条,由与该齿条相啮合的小齿轮92c的正向和反向驱动而对于炭化室Cl内的焦炭K进退,在炉盖102 从炼焦炉C取下的状态下前进时,将焦炭K从炭化室C1内推出。
上述轧平机93,是在向炭化室C1内装入原料煤的操作时,使该炭化 室Cl内的原料煤的高度均匀的装置,在将炉盖102安装于炼焦炉C的状 态下,通过开放小盖106而从开口的小盖口而进入炭化室C1内,通过在 炭化室C1内的进退而对装入炭化室C1内的原料煤实施平整处理。
上述窑口集尘装置IO,设置有覆盖在炼焦炉C的窑口 C2上的作 业区域Z1的集尘罩20以及移动由该集尘罩20所收集的粉尘的机上管道 30。如图2及图3中的点化线所示,上述作业区域Z1,是由推出机90的 前面侧(与炼焦炉C相对面的一侧)、安装在炭化室Cl的炉盖102的表 面侧、窑口罩103的下面侧以及服务台107的上面侧所围成的空间,在焦 炭K的推出操作时,炼焦炉C 一侧的操作者或炉盖装拆机94等在该作业 区域Z1进行工作。
上述机上管道30的下流端与水封式的连接管道40相连接,同时, 连接管道40与后续的大型集尘机50相连接。通过采用水封式的连接管道 40,能够连续且容易地确保机上管道30对于连接管道40的连接状态不受 推出机90移动的影响。
图4表示连接管道的一实施例的立体图。如该图所示,连接接头40 是为了将从由轨道C3导向而正反向移动的推出机卯所导出的含尘气体 G送入在由地面上设置的该含尘气体G的处理设备的、即集尘机本体50, 而在推出机90及集尘机本体50之间所设置的装置,即使在推出机90的 移动中也能够连续地对含尘气体送气。
集尘机本体50,是接收从接头40所导出的含尘气体G并对该含尘气 体G实施集尘处理的装置,设置有为了吸引含尘气体G的排送机51以及 对由该排送机51所吸引的含尘气体G实施规定处理的袋过滤器52。
而且,在推出机90与集尘机本体50之间设置的连接管道40,形成 截面为一巻的旋涡形状,具有设有其长度尺寸设定得与推出机90的移动 方向平行配置的、并与该推出机90的移动范围大体相同的长条状容器41, 和在该长条状容器41的一侧的壁上(图4所示的右侧的长高侧壁44)设 置的沿长度方向延伸的盖构件46,以及从长条状容器41的底部在竖立设置的长度方向的全长上延伸的竖立隔板49的基本结构。
所述长条状容器41的基本构成是,设置有沿推出机90的移动范围而 贯通的长条状的底板42、从该底板42 —侧的端缘(推出机90 —侧的侧 缘)向上方凸出设置、贯通长度方向全长而延伸的短高侧壁43、与从底 板42另一侧的端缘的短高侧壁43相对面并比向上方凸出设置的短高侧壁 43稍长的长高侧壁44以及分别封闭两端部的长度方向的一对端壁45。
上述盖构件46,由从长高侧壁44上边缘部沿向短高侧壁43凸出设置 的长高侧壁44贯通全长而延伸的顶板47以及从该顶板47的前端缘部向 下方凸出设置的垂下隔板48构成。在本实施例中,设定顶板47的宽度尺 寸为各侧壁43、 44之间的内尺寸的大约3/4,并且垂下隔板48,以下端 缘部不与底板42相接为准而设定其上下尺寸,由此,在垂下隔板48的下 端缘部与底板42的上面之间,形成填充水W能够流过、贯通长度方向全 长而延伸的第一间隙48a。
上述竖立隔板49,是在底板42中偏于从垂下隔板48到长高侧壁44 的位置,并在与垂下隔板48在宽度方向上只隔离既定距离的状态下,贯 通长度方向的全长而竖立设置。在该竖立隔板49的上缘面与顶板47的 下面之间,形成能够使含尘气体G通过、贯通长度方向全长而延伸的第 二间隙49a。
另外,在顶板47的适当的位置上,连接有为了放出含尘气体G而连 接的放出管道47a,从推出机90经机上管道30而供给到连接管道40的 含尘气体G,通过该放出管道47a而被供给到集尘机本体50中。
在具有这样结构的连接管道40中,是在通过由底板42、长高侧壁44、 一对端壁45以及竖立隔板49所围绕的空间内形成填充填充水W的液体 填充室40a,同时,由在垂下隔板48与竖立隔板49之间存在的填充水W 的水面、垂下隔板48的从填充水W向上方凸出的部分、顶板47、长高 侧壁44和底板42所围成的空间而形成粉尘堆积室40b。
艮口,通过在长条状容器41的液体填充室40a中填充液面比垂下隔板 48的下端缘部高(上位),且比竖立隔板49的上端缘低(下位)的填充 水W而形成密封状态的粉尘堆积室40b。这样,将填充水W的水位设为, 即使由集尘机本体50的驱动而使粉尘堆积室40b内通过放出管道47a而成为负压,也能使液体填充室40a内的液面不会越过竖立隔板49而溢出。
另一方面,上述机上管道30,由沿推出机卯的外观而形成的管道本 体31以及从该管道本体31的前端部延伸设置、在主视图上呈"U"字形 的U型管道32构成。
U型管道32,由下部位于液体填充室40a的短高侧壁43与垂下隔板 48之间的基端部33,和自该基端部33的下端、通过第一间隙48a、延伸 设置到隔板48的图4中宽度方向的右方的中间部34,以及从该中间部34 的前端向上方延伸设置的前端部35构成。
上述基端部33被设定为从侧面看为两个等边三角形的形状。设定该基 端部33的上端部的宽度尺寸与放出管道47a的宽度尺寸相同,并且随着 向下、宽度尺寸逐渐减小,由此,能够确保有效截面积与放出管道47a的 有效截面积相同,而且,下部在连接管道40的短高侧壁43与垂下隔板 48之间的狭窄空间内具有余裕,能够进行滑动配合。
上述中间部34,以其上下宽度尺寸设定得与基端部33的下部宽度尺 寸同样的状态、与基端部33连接设置,同时,上述前端部35,以其宽度 尺寸与中间部34的上下尺寸同一设定的状态、与中间部34连接设置。
这样,在本实施例中,贯通基端部33的下部端面、中间部34的端面、 前端部35的端面,剖面视图上呈前方尖锐的三角形,且在前后附设有一 对在主正视图上呈"U"字的阻流凸起36。所以,当U型管道32在液体 填充室40a中将填充水W前后移动时,由于阻流凸起36的存在,使与U 型管道32的端面相冲突的填充水W对于U型管道32成为相对的层流, 由此能够防止填充水W从液体填充室40a内的横溢等问题。
根据具有这样结构的机上管道30,在其U型管道32的中间部34,以 潜入垂下隔板48的状态,使前端部35位于液体填充室40a的垂下隔板 48与竖立隔板49之间,且前端部35的上边缘部位于填充水W的水位的 上方(图l),由此,能够使U型管道32为水封状态,而且能够使机上管 道30与连接管道40相连接。
接着回到图2,在上述窑口 C2的作业区域Z1内,进而设定有由粗虚 线表示的粉尘多放出区域Z2。该粉尘多放出区域Z2,是在作业区域Z1 内、从取下炉盖102的窑口 C2发出粉尘最多最集中的空间,在本实施例中,是设置在窑口罩103的下端缘并与推出机卯的轧平机93的高度位置 之间,但并不限于此,可以根据作业区域Z1内的状况而设定适宜的范围。
这样,能够通过设置在集尘机本体50内的、省略了图示的排送机的驱 动,通过连接管道40将机上管道30内的压力设为负压,由此,由集尘罩 20所收集的粉尘与吸气流一起通过机上管道30及连接管道40而导入集 尘机本体50,在该集尘机本体50,例如被袋过滤器等所收集后,仅将净 化的空气向外界排出。
图5是表示本发明中集尘罩20的一实施例的概略立体图,图6是其侧 视说明图。如这些图所示,集尘罩20,设置有覆盖作业区域Z1两侧部的 宽度方向(图6中与纸面平行的方向)上的一对侧部遮蔽盖21、在这一 对侧部遮蔽盖21之间的上部并从窑口罩103的前端缘部以少许间隔的位 置设置的多个室的机壳22、设置在各机壳22的上方的前端缘部与窑口罩 103的前端缘部之间的挡板23、从各机壳22的下方侧的前端缘部向粉尘 多放出区域Z2的下部凸起设置的挡板24 (下部覆盖板)以及能够在上述 上部挡板23的前端部与窑口罩103相接的相接姿势与解除与窑口罩103 相接的状态之间、作为能够变化驱动装置的缸装置25。
在本实施例中,上述侧部遮蔽盖21,其上下尺寸设置得比作业区域 Zl的上下尺寸要小,同时,其长度尺寸(与炼焦炉C的炉列方向相垂直 的方向),设置得与撑杆101和推出机本体91的侧壁之间的尺寸基本相同, 由此,炼焦炉C的多个门的部分的炉前位置(即作业区域Z1)的宽度方 向的两侧部,都由一对的侧部遮蔽盖21所覆盖。
上述机壳22,具有在比窑口罩103的下端缘部稍下方位置设置的顶板 22a、在下部与该顶板22a平行且对面的底板22b,覆盖顶板22a及底板 22b的后缘部的背面板22c,以及支撑它们的框架22d,并且在顶板22a 与底板22b之间,形成有将在它们之间收集的粉尘导入机上管道30的吸 引通路。
在该机壳22中,如图5所示,呈两股状的上述机上管道30的前端部, 通过背面板22c连接。而且,在各顶板22a中,设置有向在宽度方向的中 央部前后方向延伸的炼焦炉C而前端上升的倾斜凹部22e,在该倾斜凹部 22e内,安装有缸装置25。上述上部挡板23,由侧面视图为"、"型的挡板本体23a以及从该挡 板本体23a的后缘部向后的斜上方凸起设置的支架23b构成。该上部挡板 23,其基端侧围绕向与设置在所述框架22d的前端上边缘部的炼焦炉列平 行的水平方向延伸的支撑轴、可自由转动地由轴支撑,同时,在前端部的 上面与窑口罩103的前端部下面为相接的相接状态、以及为解除该相接状 态、前端缘部向前下方倾斜的相接的解除形式,能够在这二者之间变更姿 势。
在图5中,所表示的是将最左端与最右端的上部按上部挡板23的解除 相接状态设定姿势的示例。同时,中央的两个的上部挡板23呈相接状态 的姿势。
这样的上部挡板23,宽度尺寸与炼焦炉C的节距(相邻设置的撑杆 101向上下方向延伸中心线的距离)相比,可以设置为较短的尺寸,也可 以设置为较长的尺寸。在图5所示的例中,表示的是上部挡板23的宽度 尺寸设置得与炼焦炉C的节距相同的情况,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例如, 可以将上部挡板23的宽度尺寸设置得是炼焦炉C的节距的1.5倍等,可 以根据具体情况而适宜地设定。
在本实施例中,上述下部挡板24,宽度尺寸被设置得与炼焦炉C的节 距大体相同,在与各炭化室C1的窑口 C2相对应的状态下,固定于支撑 上述底板22b的框架22d的前端部。该下部挡板24,向着炼焦炉前端下 降而形成,如图5所示,前端部与炉盖102的稍上部位置相对面。这样, 在上部挡板23设置为相接姿势的状态下,从炉盖102开放的窑口 C2所 发生的含尘热热气流,由于相对于空气是被加热的状态,所以引起的比重 差而使其向斜上方上升,经过作为粉尘飞散防止装置的窑口 103,通过下 部挡板24与上部挡板23之间,经机壳22而导入机上导管30。
上述缸装置25,设置有在机壳22的顶板22a上凹陷设置的并沿倾斜 凹部22e的前后方向延伸而安装的缸筒25a、从该缸筒25a的前端部凸出 的活塞杆25b。缸装置25a的后端部,可围绕与在倾斜凹部22ed后部设置 的支架25c相连接的连接轴25d自由旋转地以轴支撑,同时,活塞杆25b 的前端部,可围绕与在上述上部挡板23上凸起设置的支架23b相连接的 连接轴23c自由旋转地以轴支撑。所以,通过由缸装置25的驱动使活塞杆25b后退,挡板本体23a通过 支架23b而绕支撑轴26沿顺时针方向转动,由此,如图6中实线所示, 被设定前端缘部与窑口罩103是相接的相接姿势的状态,另一方面,由活 塞杆25b的后退,使挡板本体23a通过支架23b而绕支撑轴26沿逆时针 方向转动,由此,如图6中双二点连线所示,被设定为前端缘部的端部下 降的解除相接姿势的状态。
而且,图6中由粗的双点划线所包围的部分,即在集尘罩20的下方位 置,安装有炉盖装拆机94 (图2)及炉盖清扫机等工作机械,即设定了所 谓机械区域M,由于在该机械区域M的后方形成有上述背面板22c向下 方延长设置的壁面,所以粉尘不能通过机械区域M向外部放出。
图7是为了说明本发明的作用的说明图。(A)是在上部挡板23被设 定为相接姿势的状态下,来自炼焦炉C的含尘气流为上升气流的情况。 (B)是在上部挡板23被设定为相接姿势的状态下,来自炼焦炉C的含 尘气流向略呈水平方向放出的情况,(C)是在上部挡板23被设定解除相 接姿势的状态下的上述两种情况。
首先,在炭化室C1内的原料煤干溜完毕的情况下,取下炉盖102,红 热的焦炭就会处于暴露于外部的状态(可参考图1中右起第二个炭化室 Cl),但是,在这种状态下,如图7 (A)所示,来自炭化室C1的粉尘与 热气流Sl —起上升到窑口 C2的作业区域Z1,通过作为粉尘飞散防止装 置的窑口罩103而被收集到上部挡板23,吸引到机上导管30内。
与此相比,当在连续向炭化室C1装入煤时,在炭化室C1上安装有炉 盖102的状态下开放小盖106 (参考图1中左起第二个炭化室C1),在这 种状态下,由于推出机90的轧平机93 (图2)从小盖口插入炭化室Cl 内并往复运动,即、实行平整的操作,所以,如图7 (B)所示,在轧平 机93后退时,可能会发生含有微细煤粉的煤气流从小盖口喷出的情况。 这种原煤气流S2,虽然是从小盖口向斜上方以直行的状态喷射出,但该 原煤气流S2,由于被下部的挡板24所收集并导入集尘罩20内,所以能 够防止在现有装置的下部不存在挡板24的情况下所发生的原煤气流S2 与推出机90的正面侧直接冲击,并能够可靠地防止由此引起的工作环境 的恶化等问题。另外,通过在集尘罩20上设置下部挡板24,空气从机械区域M侧向 集尘罩20内的进入能够被该下部挡板24有效地阻止,所以能够避免由于 空气流入集尘罩20内的稀释作用而使热气流S1及原煤气流S2的收集效 率的下降等问题。
这样,在移动推出机90的情况下,与窑口罩103相接的、如图7(C) 中双点划线所示的相接姿势的下部挡板24,由缸装置25 (图5)的驱动, 如图7 (C)中实线所示,变更为相接解除姿势的状态。由此,推出机90 能够在上部挡板23不受窑口罩103的干扰,而顺利地行走。
另外,通过设置能够使相接姿势与解除姿势相互变更的上部挡板23, 例如在集尘机本体50因故障等停止的情况下,由于通过将上部挡板23设 为相接解除姿势的状态,在上部挡板23与窑口罩103之间形成间隙,使 作业区域Z1内自然通风,与外界气体流通,所以能够防止作业区域Zl 内的工作环境生产不合适的高温等,同时,还能够有效地防止炉盖装拆机 94及清洁器等机械热老化等。
由以上的详述可知,本发明是对从并排设置多个炭化室Cl而形成的 炼焦炉的各炭化室C1的窑口 C2所放出的粉尘、由集尘罩20进行收集吸 引并进行集尘处理的炼焦炉的窑口集尘装置10,由于将上述集尘罩20设 置在与从各炭化室C1排出焦炭时所使用的推出机(工作机械)90的上述 窑口C2相对面的部分,所以,在推出机90移动到放出大量粉尘的作业 对象(例如在将原料煤装入炭化室Cl时、干溜处理完毕之后从炭化室Cl 排出焦炭K时)的炭化室Cl的状态下,该集尘罩20能够与炭化室Cl 的窑口 C2呈对面的状态,能够消除由现有装置的固定式炉侧罩不能对应 于粉尘多发时刻等问题,能够由集尘罩20可靠地收集大量的粉尘。
这样,通过将集尘罩20设定为能够覆盖窑口 C2的作业区域Z1的上 部及两侧的形状,炼焦炉的窑口 C2能够被在与窑口 C2相对面的部分设 置的集尘罩20所覆盖,所以从炭化室C1向窑口 C2所放出的粉尘,与现 有装置的仅在窑口 C2的上部设置罩的情况相比,不会发生从未完全覆盖 而从窑口 C2的侧面向外逸出等问题,能够更可靠地由集尘罩20进行收
而且,在窑口C2的上方位置,还配置有固定在炼焦炉C上的、作为粉尘飞散防止装置的窑口罩103,由此,炭化室C1所放出的粉尘能够由
该短高侧壁103引导向至集尘罩20,所以从炼焦炉C的窑口 C2所放出的 粉尘几乎能够完全消除。
这样,集尘罩20,设置有与所述窑口罩103相对面的上部挡板23,该 上部挡板23具有前端部与窑口罩103相接的相接姿势和前端部与窑口罩 103解除相接的解除姿势之间能够变更的结构,由此,在推出机90与作 业对象的炭化室Cl的窑口 C2相对面的状态下,通过将上部挡板23设置 为相接状态而使上部挡板23的前端部与窑口罩103相接,由此,集尘罩 20与下部挡板24协同动作,通过窑口罩103对窑口 C2的粉尘多放出区 域Z2呈完全包围的状态,所以,从窑口C2所放出的、与热气流一起上 升的粉尘,能够可靠地被集尘罩20所收集。
这样,在推出机90移动时,通过将上部挡板23变更为相接解除姿势 的状态,能够解除上部挡板23对窑口罩103的相接,所以推出机90,能 够使上部挡板23不与窑口罩103的干涉而顺利地移动。
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的实施例,还包括以下的内容。
(1) 在上述的实施例中,窑口集尘装置10是设置在推出机90上,但 本发明并不限于窑口集尘装置10设置在推出机90上,也可以设置在焦炭 推出一侧的、即所谓在焦炭一侧行走的导向车。
(2) 在上述的实施例中,是将固定在炼焦炉C 一侧的已设置的窑口 罩103作为本发明的粉尘飞散防止装置而使用,但也可以按原来的目的, 将窑口罩103作为收集粉尘的装置而利用。这样做,由于从开放的窑口所 放出的粉尘,可能被该窑口罩103与本发明中的窑口集尘罩20双方所收 集,因此可以由它们的共同作用而进一步发挥防止从炼焦炉的窑口放出粉 尘的效果。
(3) 在上述的实施例中,下部挡板24是固定在机壳22的框架22d 上,但本发明也不限于将下部挡板24固定在框架22d上,也可以使其与 上部挡板23同样设置为可围绕水平轴转动的形式,也可以釆用调节从集 尘罩20的底板22b的凸出量而进行滑动的形式。这样,能够根据从窑口 C2发生粉尘的状况而调节下部挡板24的角度,对从下部挡板24的底板 22b的凸出量进行各种变更,能够更有效地进行粉尘的收集。(4) 在上述的实施例中,在炼焦炉C的窑口 C2的上方,设置有固定
在炼焦炉C上的窑口罩103及集合管道105,但本发明中窑口罩103及集 合管道105的设置也并非必须,不用特别设置。在这种情况下,虽然窑口 集尘仅由装载于推出机90上的窑口集尘装置IO来进行,但来自炼焦炉C 的粉尘的发生,在干溜处理时并不十分严重,而且,通过对炉盖102充分 下功夫就能够避免,所以,即使是仅在推出机90及导向车等操作时使用 机器装载的集尘罩20及机上管道30进行窑口集尘,也能够充分防止粉 尘向外部空气中的飞散。
(5) 在上述的实施例中,作为本发明的粉尘飞散防止装置,是采用己 设置的窑口罩103,但本发明也不限于粉尘飞散防止装置就是已设置的窑 口罩103,也可以设置专用的粉尘飞散防止装置。作为专用的粉尘飞散防 止装置,可列举出在窑口 C2上部的撑杆101之间架设的粉尘导向板等。 在这种情况下,粉尘导向板是在将上部挡板23设定为相接姿势的状态下, 将其前缘部设定与粉尘导向板的前端部相接的尺寸。
(6) 在上述的实施例中,是由缸装置25的正驱动使活塞杆25b前进, 从而将挡板本体23a设定为从窑口罩103离开的相接解除姿势的状态,另 一方面,由缸装置25的逆驱动使活塞杆25b后退,从而将挡板本体23a 设定为与窑口罩103相接的相接姿势的状态,但也可以采用别的方法,例 如将活塞杆25b的前端部与挡板本体23a直接连接,由此在活塞杆25b前 进时,使挡板本体23a与窑口罩103相接,而在活塞杆25b后退时,解除 挡板本体23a与窑口罩103的相接。
(7) 本发明中的窑口集尘装置10,首先是以炼焦炉C的窑口 C2为对 象的推出机90装载的集尘罩20为特征而存在的装置,但除此之外窑口集 尘系统也是特征。这样,从将本发明的窑口集尘装置IO作为窑口集尘系 统来看时,只要是设置了装载于推出机90的机上管道30、与该机上管道 30相连接的连接管道40、通过该连接管道40将来自机上管道30的含尘 气体G实行供给的集尘机本体50,特别是关于集尘罩20,即使不采用上 述实施例中的装置,也同样能够完成集尘系统。
而且,在上述的实施例中,作为连接管道40采用的是竖立设置的竖立 隔板49的管道,但本发明的连接管道40也并不限于具有竖立隔板49的结构,也可以采用不使用竖立隔板49的水封式连接管道。进而,在机上
管道30与集尘机本体50之间,也可以连接柔性管来取代上述连接管道。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之1所述的窑口集尘装置,由于将集尘罩设置在从各炭化 室排出焦炭时所使用的工作机械与所述窑口相对面的部分,所以在向放出 大量粉尘的作业对象的炭化室移动该工作机械的状态下,该集尘罩能够与 炭化室的窑口呈对面的状态,由此能够由集尘罩可靠地收集大量的粉尘。 所以,能够解决由现有的固定式炉侧罩不能与粉尘多发的时刻相对应、不 能得到可靠地防止粉尘发生效果等问题。
这样,由于通过将集尘罩设置为能够覆盖窑口中粉尘放出区域的上部、 两侧部及下部,炼焦炉的窑口可全部被集尘罩所覆盖,所以从窑口的粉尘 放出区域所放出的粉尘与现有装置的仅在上部设置罩相比,就不会发生粉 尘从未完全覆盖的窑口的侧部及下部向外部逸出等问题,能够提高集尘效 率。
根据本发明之6所述的窑口集尘装置,由于在从各炭化室排出焦炭时 所使用的机械上配置了同时吸引粉尘与空气流的机上管道、与该机上管道 相连接的连接管道、与该连接管道相连接的固定式集尘机本体,所以在能 够收集在炼焦炉的窑口发生的粉尘的基础上,还能够将空气流一起吸引到 机上管道,通过连接管道,由固定式的集尘机本体进行集尘处理。
这样,由于集尘机本体是固定式设备,所以与在工作机械上设置集尘 机的情况相比,不受在机上的制约,可以采用集尘能力优异的大型装置, 由此能够将在炼焦炉的窑口所发生的粉尘更可靠地收集与集尘。
权利要求
1. 一种炼焦炉的窑口集尘装置,是对从由并排设置多个炭化室构成的炼焦炉的各炭化室的窑口所放出的粉尘、由集尘罩进行收集吸引并进行集尘处理,所述集尘罩被设置在从各炭化室排出焦炭时所使用的推出机、导向车与所述窑口相对面的部分,所述炼焦炉的窑口集尘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窑口的上方位置,设置有固定在炼焦炉上且能够防止从窑口放出的粉尘向外部飞散的粉尘飞散防止装置。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炼焦炉的窑口集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 述集尘罩,具有与所述粉尘飞散防止装置相对面的上部挡板,该上部挡板,具有其前端部在与粉尘飞散防止装置相接的相接姿势及与解除该相接的 解除相接姿势之间进行变换姿势的结构。
全文摘要
一种炼焦炉的窑口集尘装置,炼焦炉的窑口集尘装置(10),对从由并排设置多个炭化室(C1)构成的炼焦炉的各炭化室(C1)的窑口(C2)所放出的粉尘、由集尘罩(20)进行收集吸引并进行集尘处理;所述集尘罩(20),被设置在从各炭化室(C1)排出焦炭时所使用的推出机(90)与所述窑口(C2)相对面的部分。在窑口的上方位置,设置有固定在炼焦炉上且能够防止从窑口放出的粉尘向外部飞散的粉尘飞散防止装置(103)。这种炼焦炉的窑口集尘装置,能够可靠地收集在煤的干溜工序中从炼焦炉的窑口所放出粉尘,特别是能够可靠地与从窑口放出大量粉尘的时刻相对应。
文档编号C10B43/00GK101544897SQ200910126839
公开日2009年9月30日 申请日期2003年11月7日 优先权日2003年11月7日
发明者佐藤学, 吉本圭司, 宇野钦文, 田中秀人 申请人:关西热化学株式会社;住重机器系统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