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动机及其小循环冷却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154718阅读:143来源:国知局
一种发动机及其小循环冷却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发动机及其小循环冷却系统,该小循环冷却系统包括泵送模块和与所述泵送模块管路连通的水芯,所述水芯设置于所述发动机的机体内部,且通过第一管路与所述机体的第一水套连通;所述水芯的另一端通过第二管路与所述机体的第二水套连通;所述泵送模块设置于所述水芯与所述第一水套之间,所述水芯与所述第二水套之间设置有润滑冷却模块。这样,小循环冷却系统的水芯布置在机体内部,从而避免了热量散失,提高了发动机在冬季的暖机效率;同时,内置的管路降低了布置难度,提高了发动机外观的美观性。
【专利说明】一种发动机及其小循环冷却系统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原动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发动机的小循环冷却系统。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包括上述小循环冷却系统的发动机。
【背景技术】
[0002]发动机在工作过程中需要适度的冷却,若冷却过冷会造成散热损失增加,进入气缸的混合气温度较低造成点燃困难,机油粘度增大导致零件磨损严重等情况最终导致动力性、经济性指标下降;冷却过热会造成充气效率下降,爆燃倾向加大,润滑恶劣零件机械性能下降等严重问题。冷却系统在发动机中就是使发动机得到适度冷却,并使其在适宜地温度范围类工作。目前冷却系统包括大循环冷却系统和小循环冷却系统,当水温高于80°C时进行大循环,水温低于70°C时进行小循环,在70°C至80°C之间时一部分参与大循环一部分参与小循环。
[0003]如图1所示,目前,发动机的小循环冷却系统包括外置于发动机机体11的外置管路12,和用于将冷却液泵入机体的水泵13 ;冷却液通过水泵13泵入机体11后,通过机体11与缸盖14之间的水路循环至缸盖14,并通过缸盖14上设置的出水口 15流出,出水口 15处分一路外置管路接回机体节温器16进入水泵13,实现一个闭合的小循环水路。
[0004]但是,传统的小循环冷却系统中,其管路布置在发动机机体外,热量损失较大,导致冬天水温低暖机效果较差,需要较长的暖机时间;同时外置管路存在外部漏水的风险,管路布置复杂,且美观性较差,成本较高。
[0005]因此,如何降低小循环冷却系统的热量散失,提高发动机在冬季的暖机效率,同时,降低管路布置的复杂程度,提高发动机的美观性,就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0006]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发动机的小循环冷却系统,其管路布置在发动机的机体内部,从而避免了热量散失,提高了发动机在冬季的暖机效率;同时,内置的管路降低了布置难度,提高了发动机外观的美观性。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包含上述小循环冷却系统的发动机。
[0007]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发动机的小循环冷却系统,包括泵送模块和与所述泵送模块管路连通的水芯,所述水芯设置于所述发动机的机体内部,且通过第一管路与所述机体的第一水套连通;所述水芯的另一端通过第二管路与所述机体的第二水套连通,所述水芯与所述第二水套之间设置有润滑冷却模块。
[0008]优选地,所述泵送模块与所述机体为模块化安装结构,所述第一管路设置于所述泵送模块内部。
[0009]优选地,所述第一管路通过抽芯型芯压力铸造与所述泵送模块形成一体式结构。
[0010]优选地,所述润滑冷却模块与所述机体为模块化安装结构,所述第二管路设置于所述润滑冷却模块内部。
[0011]优选地,所述第二管路通过抽芯型芯压力铸造与所述润滑冷却模块形成一体式结构。
[0012]优选地,所述水芯与所述机体为一体式结构,并通过砂型铸造工艺形成于所述机体内部。
[0013]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发动机,包括机体和内置于所述机体的小循环冷却系统,所述小循环冷却系统为如上所述的小循环冷却系统。
[0014]本发明提供的小循环冷却系统用于发动机,该小循环冷却系统包括泵送模块和与所述泵送模块管路连通的水芯,所述水芯设置于所述发动机的机体内部,且以其通过第一管路与所述机体的第一水套连通;所述水芯的另一端通过第二管路与所述机体的第二水套连通;所述泵送模块设置于所述水芯与所述第一水套之间,所述水芯与所述第二水套之间设置有润滑冷却模块。在需要小循环冷却时,泵送模块将冷却液泵入第一水套,第一水套通过其与缸盖同侧设置的水套进入缸盖,在缸盖内翻转至另一侧,并通过该侧的水套进入第二水套,继而进入润滑冷却模块中第二管路再进入水芯,并通过水芯回到水泵模块,完成小循环过程。这样,小循环冷却系统的水芯布置在机体内部,从而避免了热量散失,提高了发动机在冬季的暖机效率;同时,内置的管路降低了布置难度,提高了发动机外观的美观性。
[0015]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本发明所提供的泵送模块与机体为模块化安装结构,第一管路设置于泵送模块内部;这样,在机体上进一步集成了泵送模块,且将第一管路集成于泵送模块内部,进一步减少了外置管路的数量,不仅进一步避免了热量的散失,且降低了管路泄漏的风险。
[0016]在另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本发明所提供的小循环冷却系统,其水芯与机体为一体式结构,并通过砂型铸造工艺形成于所述机体内部,从而降低了生产和制造机加工的成本。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8]图1为一种传统的发动机小循环冷却系统的原理框图;
[0019]图2为本发明所提供的小循环冷却系统在发动机主视方向的结构框图;
[0020]图3为图2所示小循环冷却系统在发动机侧视方向的结构框图;
[0021]图4为本发明所提供的发动机水套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前端面视图;
[0022]图5为图4所示发动机水套的侧面视图。
[0023]附图标记说明:
[0024]在图1中
[0025]11-机体12-外置管路13-水泵14-缸盖15-出水口 16-节温器
[0026]在图2至图5中
[0027]21-泵送模块22-水芯23-机体231-第一水套232-第二水套24-润滑冷却模块S1-上水路S2-下水路S3-第一管路S4-第二管路25-缸盖【具体实施方式】
[0028]本发明的核心是提供一种发动机的小循环冷却系统,其管路布置在发动机的机体内部,从而避免了热量散失,提高了发动机在冬季的暖机效率;同时,内置的管路降低了布置难度,提高了发动机外观的美观性。本发明的另一核心是提供一种包含上述小循环冷却系统的发动机。
[0029]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介绍。
[0030]请参考图2至图4,图2为本发明所提供的小循环冷却系统在发动机主视方向的结构框图;图3为图2所示小循环冷却系统在发动机侧视方向的结构框图;图4为本发明所提供的发动机水套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前端面视图;图5为图4所示发动机水套的侧面视图。
[0031]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本发明提供的小循环冷却系统用于发动机,该小循环冷却系统包括泵送模块21和与所述泵送模块21管路连通的水芯22,所述水芯22设置于所述发动机的机体23内部,且以其通过第一管路S4与所述机体23的第一水套231连通;所述水芯22的另一端通过第二管路S3与所述机体23的第二水套232连通;所述泵送模块21设置于所述水芯22与所述第一水套231之间,所述水芯22与所述第二水套232之间设置有润滑冷却模块24。在需要小循环冷却时,泵送模块21将冷却液泵入第一水套231,第一水套231通过其与缸盖25同侧设置的水套进入缸盖,在缸盖内翻转至另一侧,并通过该侧的水套进入第二水套232,继而进入润滑冷却模块24,经过第一管路S3进入水芯22,并通过水芯22回到水泵模块,完成小循环过程。这样,小循环冷却系统的水芯22布置在机体23内部,从而避免了热量散失,提高了发动机在冬季的暖机效率;同时,内置的管路降低了布置难度,提高了发动机外观的美观性。
[0032]优选地,上述泵送模块21与机体23为一体式结构,第一管路S4设置于泵送模块21内部;这样,在机体23上进一步集成了泵送模块21,且将第一管路S4集成于泵送模块21内部,进一步减少了外置管路的数量,不仅进一步避免了热量的散失,且降低了管路泄漏的风险。
[0033]具体地,所述第二管路S4通过抽芯型芯压力铸造与所述泵送模块21形成一体式结构。从理论上来讲,泵送模块21与机体23可以通过铸造形成一体式结构,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实现一体成型,例如挤压、锻造等。
[0034]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本发明所提供的小循环冷却系统,其润滑冷却模块24与机体23为模块化安装结构,第一管路S3设置于润滑冷却模块24内部,以便进一步提高机体23的集成性能。润滑冷却模块24也可以外置于机体23,并通过管路与机体23连通。
[0035]具体地,第二管路S3有可以通过抽芯型芯压力铸造与所述润滑冷却模块24形成一体式结构,以便简化加工过程,节约生产成本。
[0036]上述水芯22与机体23为一体式结构,并通过砂型铸造工艺形成于所述机体23内部,从而降低了生产和制造的成本,且制造难度较低。显然地,也可以在机体23上通过钻孔等方式加工水芯22,此时加工难度较高,生产成本相对较高。
[0037]需要指出的是,文中所述“第一、第二”等序数词仅为区分相同名称的不同结构,不表示某种顺序,更不应理解为任何限定。[0038]下面以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为例,简述本发明所提供的小循环冷却系统的循环过程:
[0039]机体23两侧分别布置有润滑冷却模块24和水泵模块,两模块与机体23之间安装为无外置管路连接安装,机体23上的水套同水芯22之间是独立分开的,水泵模块将冷却液泵入第一水套231,第一水套231中的水通过上水路SI向上至缸盖右侧,翻滚过缸盖到缸盖左侧,然后通过下水路S2下至第二水套232,第二水套232中水从冷却润滑模块通过第一水路S3进入水芯22,水芯22中的冷却液从水泵模块通过第二水路S4进入第一水套231,完成重复的水路小循环过程。
[0040]除了上述小循环冷却系统,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包括上述小循环冷却系统的发动机,该发动机的其他各部分结构请参考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0041]以上只通过说明的方式描述了本发明的某些示范性实施例,毋庸置疑,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偏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对所描述的实施例进行修正。因此,上述附图和描述在本质上是说明性的,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权利要求保护范围的限制。
【权利要求】
1.一种发动机的小循环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泵送模块(21)和与所述泵送模块(21)管路连通的水芯(22),所述水芯(22)设置于所述发动机的机体(23)内部,且通过第一管路(S4)与所述机体(23)的第一水套(231)连通;所述水芯(22)的另一端通过第二管路(S3 )与所述机体(23 )的第二水套(232 )连通,所述水芯(22 )与所述第二水套(232 )之间设置有润滑冷却模块(2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循环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泵送模块(21)与所述机体(23)为模块化安装结构,所述第一管路(S4)设置于所述泵送模块(21)内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小循环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路(S4)通过抽芯型芯压力铸造与所述泵送模块(21)形成一体式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循环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润滑冷却模块(24)与所述机体(23)为模块化安装结构,所述第二管路(S3)设置于所述润滑冷却模块(24)内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小循环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管路(S3)通过抽芯型芯压力铸造与所述润滑冷却模块(24)形成一体式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小循环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芯(22)与所述机体(23)为一体式结构,并通过砂型铸造工艺形成于所述机体(23)内部。
7.一种发动机,包括机体(23)和内置于所述机体(23)的小循环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小循环冷却系统为如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小循环冷却系统。
【文档编号】F01P3/20GK103883382SQ201410158499
【公开日】2014年6月25日 申请日期:2014年4月18日 优先权日:2014年4月18日
【发明者】杜鹏, 阮仁宇, 李龙超, 许涛, 田国庆, 滕建耐, 侯亦波, 张良超, 王锦艳, 杨冰, 张辰, 朱东升, 冯玮玮 申请人: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