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置阻尼器总成以及燃油导轨总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164562阅读:375来源:国知局
内置阻尼器总成以及燃油导轨总成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内置阻尼器总成以及燃油导轨总成,包括:内置阻尼器主体;位于所述内置阻尼器主体两端的第一过渡部和第二过渡部;与所述第一过渡部相连接且一体成型的、呈扁平状的第一端部;与所述第二过渡部相连接且一体成型的、呈扁平状的第二端部;位于所述第一端部上的第一被夹持端,以及位于该第一被夹持端的两侧的两个卡槽部;位于所述第二端部上的第二被夹持端,以及位于该第二被夹持端的两侧的另外两个卡槽部。本实用新型具有良好的稳定油压的效果且便于安装。
【专利说明】内置阻尼器总成以及燃油导轨总成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应用在汽车领域的内置阻尼器总成以及包含该内置阻尼器总成的燃油导轨总成。

【背景技术】
[0002]燃油导轨总成是将燃油由燃油导轨分配至喷油器,再由喷油器喷射到发动机进气道内的装置。喷油器由发动机ECU(Electronic Control Unit,电子控制单元)发出的喷油指令信号控制,当喷油器喷射的时候燃油导轨内的燃油减少,压力降低,造成燃油导轨的内部产生压力波动。压力波动会使燃油导轨产生振动和噪音,并影响喷油器的喷射效果。为了能使喷油器达到良好的喷射效果,必须使燃油导轨内部的压力保持稳定,而阻尼器总成就是一种保持燃油导轨内部压力的装置。现有的燃油导轨总成中的阻尼器总成具有如下缺点:1)需要更大的安装空间,2)结构复杂,3)较高的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低成本且便于安装的内置阻尼器总成。
[0004]该内置阻尼器总成,包括:
[0005]内置阻尼器主体;
[0006]位于所述内置阻尼器主体两端的第一过渡部和第二过渡部,该第一过渡部和第二过渡部是通过分别挤压所述内置阻尼器主体的两端而一体成型的且逐步趋于扁平状的结构;
[0007]与所述第一过渡部相连接且一体成型的、呈扁平状的第一端部;
[0008]与所述第二过渡部相连接且一体成型的、呈扁平状的第二端部;
[0009]与所述第一端部一体成型的第一被夹持端,该第一被夹持端的根部两侧与所述第一端部成阶梯状连接,从而分别形成有两个根部,且在所述第一被夹持端的端头与所述两个根部之间对称地形成有两个卡槽部;
[0010]与所述第二端部一体成型的第二被夹持端,该第二被夹持端的根部两侧与所述第二端部成阶梯状连接,从而分别形成有另外两个根部,且在所述第二被夹持端的端头与所述的这两个根部之间也对称地形成有另外两个卡槽部。
[0011]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被夹持部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一端部的宽度,所述第二被夹持部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二端部的宽度。
[0012]进一步地,该内置阻尼器总成还包括分别夹持在所述第一被夹持端和所述第二被夹持端上的两个卡夹。
[0013]进一步地,所述两个卡夹结构相同,包括带有凸起状结构的第一夹持部,以及分别与第一夹持部固定连接的第二夹持部和第三夹持部。
[0014]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夹持部通过U型的第一弹性部与所述第一夹持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夹持部通过U型的第二弹性部与所述第一夹持部固定连接。
[0015]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夹持部、第三夹持部和所述第一夹持部之间形成有缝隙,且所述第二夹持部、第三夹持部位于所述缝隙的一侧,而所述第一夹持部位于所述缝隙的另外一侧。
[0016]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被夹持端被夹持在所述卡夹的缝隙中,卡夹的第一弹性部和第二弹性部分别卡扣在所述第一被夹持端的两个卡槽部上;所述第二被夹持端被夹持在所述卡夹的缝隙中,卡夹的第一弹性部和第二弹性部分别卡扣在所述第二被夹持端的两个卡槽部上。
[0017]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夹持部和所述第三夹持部具有弯钩状的顶部结构。
[0018]在上述内置阻尼器总成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燃油导轨总成,包括如上所述的内置阻尼器总成以及主油管,如上所述的内置阻尼器总成位于该主油管的内部。
[0019]进一步地,所述燃油导轨总成还包括固定于所述主油管两侧且至少部分位于所述主油管内部的第一堵头和第二堵头,该第一堵头与第二堵头具有相同的结构。
[0020]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堵头为一端封闭、另外一端具有开口的结构,具体包括一个底部表面、与该底部表面相连接的侧壁、以及由该底部表面和该侧壁包围形成的一个凹槽结构,所述底部表面进一步包括外底面以及内底面,所述侧壁抵靠在所述主油管的内壁上,夹持在所述第一被夹持端上的卡夹的第二夹持部的顶部结构和第三夹持部的顶部结构分别顶靠在所述第一堵头的底部表面的外底面上。
[0021]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堵头为一端封闭、另外一端具有开口的结构,具体包括一个底部表面、与该底部表面相连接的侧壁、以及由该底部表面和该侧壁包围形成的凹槽结构,所述底部表面进一步包括外底面以及内底面,所述侧壁抵靠在所述主油管的内壁上,夹持在所述第二被夹持端上的卡夹的第二夹持部的顶部结构和第三夹持部的顶部结构分别顶靠在所述第二堵头的底部表面的内底面上。
[0022]进一步地,所述主油管为方形空心管,主油管两侧的所述第一堵头和第二堵头为方形堵头,且所述两个堵头上的两个凹槽结构的形状为方形凹槽。
[0023]可选地,所述主油管为圆柱形空心管,主油管两侧的所述第一堵头和第二堵头为圆形堵头,且所述两个堵头上的两个凹槽结构的形状为圆形凹槽。
[0024]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内置阻尼器总成及燃油导轨总成不仅可以平衡并稳定油轨内部的燃油压力,在主油管中有良好的稳定油压的效果,而且容易加工制造且便于安装,从而有效的降低了产品成本。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5]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内置阻尼器总成的一个实施例的正视图;
[0026]图2是图1所示内置阻尼器总成的俯视图;
[0027]图3是图2所示A部的局部放大图;
[0028]图4是图2所示B部的局部放大图;
[0029]图5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带有卡夹的内置阻尼器总成的俯视图;
[0030]图6是卡夹结构的立体图;
[0031]图7是图6所示卡夹结构的正视图;
[0032]图8是图7所示卡夹结构的俯视图;
[0033]图9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燃油导轨总成的正视透视图;
[0034]图10是图9所示燃油导轨总成的俯视透视图;
[0035]图1lA是方形堵头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0036]图1lB是方形堵头结构的正视剖视图;
[0037]图12A是圆形堵头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0038]图12B是圆形堵头结构的正视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9]下面将参照附图并通过实施例来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现的内置阻尼器总成及燃油导轨总成。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许多具体细节以便使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全面地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对于所属【技术领域】内的技术人员明显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实现可不具有这些具体细节中的一些。此外,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所介绍的特定实施例。相反,可以考虑用下面的特征和要素的任意组合来实施本实用新型,而无论它们是否涉及不同的实施例。因此,下面的方面、特征、实施例和优点仅作说明之用而不应被看作是权利要求的要素或限定,除非在权利要求中明确提出。
[0040]在汽车的供油系统中,燃油导轨总成将燃油分配至喷油器,再由喷油器喷射到发动机的进气道。为了使喷油器达到良好的喷油效果,必须使燃油导轨内部的压力保持稳定,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需要在燃油导轨内部设置阻尼装置,这种阻尼装置被称为内置阻尼器总成,内置阻尼器总成可以通过自身体积的变化来调节燃油导轨内部的压力。
[0041]实施例1
[0042]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内置阻尼器总成的一个实施例的正视图;图2是图1所示内置阻尼器总成的俯视图。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内置阻尼器总成I包括内置阻尼器主体11 ;位于所述内置阻尼器主体11两端的第一过渡部12和第二过渡部13,该第一过渡部12和第二过渡部13是通过分别挤压所述内置阻尼器主体11的两端而一体成型的且逐步趋于扁平状的结构;以及与所述第一过渡部12相连接且一体成型的、呈扁平状的第一端部14和与所述第二过渡部13相连接且一体成型的、呈扁平状的第二端部15 ;以及位于所述第一端部14上的第一被夹持端16,该第一被夹持端16的根部两侧与所述第一端部14成阶梯状连接,从而分别形成有台阶状根部163和台阶状根部164,且在所述第一被夹持端16的端头部(图2中所示的第一被夹持端16的最左端)与所述根部163和根部164之间对称地形成有卡槽部161和卡槽部162 ;另外还包括与所述第二端部15 —体成型的的第二被夹持端17,该第二被夹持端17的根部两侧与所述第二端部15成阶梯状连接,从而分别形成有台阶状根部173和根部174,且在所述第二被夹持端17的端头部(图2中所示的第二被夹持端17的最右端)与所述根部173和根部174之间对称地形成有卡槽部171和卡槽部172。
[0043]图3是图2所示A部的局部放大图,图4是图2所示B部的局部放大图,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被夹持部16的宽度W1小于所述第一端部14的宽度W2 ;如图4所示,所述第二被夹持部17的宽度W3小于所述第二端部15的宽度W4。
[0044]较佳地,为了能够稳定的固定在燃油导轨内部,上述内置阻尼器总成还包括卡夹结构。图5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带有卡夹的内置阻尼器总成的俯视图,图6是卡夹结构的立体图,图7是图6所示卡夹结构的正视图,图8是图7所示卡夹结构的俯视图。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内置阻尼器总成还包括分别夹持在所述第一被夹持端16和所述第二被夹持端17上的两个卡夹18,在本实施例中,两个卡夹结构形状是相同的,但不限于尺寸上的完全相同。为了能够使得两个卡夹结构18牢固的夹持在图1和图2所示的内置阻尼器总成两端,该卡夹18具有多个夹持部的设计,如图6所示,卡夹18包括带有凸起状结构的第一夹持部181,以及分别与该第一夹持部181固定连接的第二夹持部182和第三夹持部183,更为具体地,所述第二夹持部182是通过一种U型的第一弹性部184与所述第一夹持部181实现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夹持部183也是通过一种U型的第二弹性部185与所述第一夹持部181固定连接,从而使得所述第二夹持部182、第三夹持部183和所述第一夹持部181之间形成有缝隙186 (如图8所示),且所述第二夹持部182、第三夹持部183位于所述缝隙186的一侧,而所述第一夹持部181位于所述缝隙186的另外一侧。如图5所示,内置阻尼器总成的第一被夹持端16和第二被夹持端17被插入缝隙186中,第一被夹持端16上的卡夹18的第一弹性部184和第二弹性部185分别卡扣在卡槽部161和卡槽部162上,第二被夹持端17上的卡夹18的第一弹性部184和第二弹性部185分别卡扣在卡槽部172和卡槽部171上。为了能够使得内置阻尼器总成在燃油导轨中实现有效的弹性固定,如图7所示,所述第二夹持部182还具有弯钩状的顶部结构1821,所述第三夹持部183还具有弯钩状的顶部结构1831。
[0045]实施例2
[0046]图9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燃油导轨总成的正视透视图,图10是图9所示燃油导轨总成的俯视透视图;图1lA是方形堵头结构的立体示意图;图1lB是方形堵头结构的正视剖视图;图12A是圆形堵头结构的立体示意图;图12B是圆形堵头结构的正视剖视图。本实施例基于图9,图10,图11A,图11B,图12A和图12B描述了一种燃油导轨总成。
[0047]如图9和图10所示,该燃油导轨总成除了包含实施例1中所述的内置阻尼器总成的所有结构和部件之外,还包括主油管19,第一堵头20和第二堵头21。其中,实施例1中所述的内置阻尼器总成被安装于该主油管19的内部,所述第一堵头20和第二堵头21被固定于所述主油管19的两侧且至少部分位于所述主油管19内部,第一堵头20和第二堵头21的主要作用为密封燃油导轨和对内置阻尼器总成起到固定和支撑的作用,从而使得内置阻尼器总成不会发生移动。
[0048]较佳地,如图9和图10,图11A,图11B,图12A和图12B所示,为了使得内置阻尼器总成能够牢固的固定在燃油导轨内部,所述第一堵头20被设计为一端封闭、另外一端具有开口的结构,具体包括底部表面204、与该底部表面204相连接的侧壁205、以及由该底部表面204和该侧壁205包围形成的凹槽结构203,所述底部表面204进一步包括外底面201以及内底面202,所述侧壁205抵靠在所述主油管19的内壁上,夹持在所述第一被夹持端16上的卡夹的第二夹持部182的顶部结构1821和第三夹持部183的顶部结构1831分别顶靠在所述第一堵头20的底部表面204的外底面201上。同时,所述第二堵头21也被设计为一端封闭、另外一端具有开口的结构,具体包括底部表面214、与该底部表面214相连接的侧壁215、以及由该底部表面214和该侧壁215包围形成的凹槽结构213,所述底部表面214进一步包括外底面211以及内底面212,所述侧壁215抵靠在所述主油管19的内壁上,夹持在所述第二被夹持端17上的卡夹的第二夹持部182的顶部结构1821和第三夹持部183的顶部结构1831分别顶靠在所述第二堵头21的底部表面的内底面212上。
[0049]较佳地,所述主油管19的形状可以为方形空心管,此时,为了配合主油管19的形状,所述第一堵头20和第二堵头21的形状为方形堵头,且所述第一堵头20上的凹槽结构203和第二堵头21上的凹槽结构213的形状为方形凹槽(见图1lA和图11B)。可选地,所述主油管19也可以为圆柱形空心管,此时所述第一堵头20和第二堵头21的形状为圆形堵头,且所述第一堵头20上的凹槽结构203和第二堵头21上的凹槽结构213的形状为圆形凹槽(见图12A和图12B)。
[0050]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披露如上,但本实用新型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所作的各种更动与修改,均应纳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
【权利要求】
1.一种内置阻尼器总成,包括: 内置阻尼器主体(11); 位于所述内置阻尼器主体(11)两端的第一过渡部(12)和第二过渡部(13),该第一过渡部(12)和第二过渡部(13)是通过分别挤压所述内置阻尼器主体(11)的两端而一体成型的且逐步趋于扁平状的结构; 与所述第一过渡部(12)相连接且一体成型的、呈扁平状的第一端部(14); 与所述第二过渡部(13)相连接且一体成型的、呈扁平状的第二端部(15); 与所述第一端部(14) 一体成型的第一被夹持端(16),该第一被夹持端(16)的根部两侧与所述第一端部(14)成阶梯状连接,从而分别形成有根部(163)和根部(164),且在所述第一被夹持端(16)的端头与所述根部(163)和根部(164)之间对称地形成有卡槽部(161)和卡槽部(162); 与所述第二端部(15) —体成型的第二被夹持端(17),该第二被夹持端(17)的根部两侧与所述第二端部(15)成阶梯状连接,从而分别形成有根部(173)和根部(174),且在所述第二被夹持端(17)的端头与所述根部(173)和根部(174)之间对称地形成有卡槽部(171)和卡槽部(17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置阻尼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被夹持部(16)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一端部(14)的宽度,所述第二被夹持部(17)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二端部(15)的宽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置阻尼器总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分别夹持在所述第一被夹持端(16)和所述第二被夹持端(17)上的两个卡夹(18)。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置阻尼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卡夹(18)具有相同的结构特征,包括带有凸起状结构的第一夹持部(181),以及分别与该第一夹持部(181)固定连接的第二夹持部(182)和第三夹持部(183)。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内置阻尼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夹持部(182)通过U型的第一弹性部(184)与所述第一夹持部(181)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夹持部(183)通过U型的第二弹性部(185)与所述第一夹持部(181)固定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内置阻尼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夹持部(182)、第三夹持部(183)和所述第一夹持部(181)之间形成有缝隙(186),且所述第二夹持部(182)、第三夹持部(183)位于所述缝隙(186)的一侧,而所述第一夹持部(181)位于所述缝隙(186)的另外一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内置阻尼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被夹持端(16)被夹持在所述卡夹(18)的缝隙(186)中,卡夹(18)的第一弹性部(184)和第二弹性部(185)分别卡扣在所述卡槽部(161)和卡槽部(162)上;所述第二被夹持端(17)被夹持在所述卡夹(18)的缝隙(186)中,卡夹(18)的第一弹性部(184)和第二弹性部(185)分别卡扣在所述卡槽部(172)和卡槽部(171)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内置阻尼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夹持部(182)具有弯钩状的顶部结构(1821),所述第三夹持部(183)具有弯钩状的顶部结构(1831)。
9.一种燃油导轨总成,包括权利要求8所述的内置阻尼器总成以及主油管(19),权利要求8所述的内置阻尼器总成位于该主油管(19)的内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燃油导轨总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固定于所述主油管(19)两侧且至少部分位于所述主油管(19)内部的第一堵头(20)和第二堵头(21),该第一堵头(20)与第二堵头(21)具有相同的结构。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燃油导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堵头(20)为一端封闭、另外一端具有开口的结构,具体包括底部表面(204)、与该底部表面(204)相连接的侧壁(205)、以及由该底部表面(204)和该侧壁(205)包围形成的凹槽结构(203),所述底部表面(204)进一步包括外底面(201)以及内底面(202),所述侧壁(205)抵靠在所述主油管(19)的内壁上,夹持在所述第一被夹持端(16)上的卡夹的第二夹持部(182)的顶部结构(1821)和第三夹持部(183)的顶部结构(1831)分别顶靠在所述第一堵头(20)的底部表面(204)的外底面(201)上。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燃油导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堵头(21)为一端封闭、另外一端具有开口的结构,具体包括底部表面(214)、与该底部表面(214)相连接的侧壁(215)、以及由该底部表面(214)和该侧壁(215)包围形成的凹槽结构(213),所述底部表面(214)进一步包括外底面(211)以及内底面(212),所述侧壁(215)抵靠在所述主油管(19)的内壁上,夹持在所述第二被夹持端(17)上的卡夹的第二夹持部(182)的顶部结构(1821)和第三夹持部(183)的顶部结构(1831)分别顶靠在所述第二堵头(21)的底部表面的内底面(212)上。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燃油导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油管(19)为方形空心管,所述第一堵头(20)和第二堵头(21)为方形堵头,且所述凹槽结构(203)和所述凹槽结构(213)的形状为方形凹槽。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燃油导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油管(19)为圆柱形空心管,所述第一堵头(20)和第二堵头(21)为圆形堵头,且所述凹槽结构(203)和所述凹槽结构(2131)的形状为圆形凹槽。
【文档编号】F02M55/02GK203978686SQ201420459576
【公开日】2014年12月3日 申请日期:2014年8月13日 优先权日:2014年8月13日
【发明者】王亮, 刘晶英, 王康, 许金鹏, 李广春, 武贵洋, 刘国宇, 杨明 申请人:大陆汽车电子(长春)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