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动机缸盖罩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58994阅读:186来源:国知局
一种发动机缸盖罩组件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属于内燃机部件的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发动机缸盖罩组件。



背景技术:

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环保部宣布将从2016年4月1日起到2018年元旦分阶段实施国五排放标准,在2018年1月1日开始全面执行国五排放要求。为了提高柴油机排放性能,满足国家排放法规要求,国内普遍采用的措施是在三元催化器(DOC)的基础上增加颗粒捕捉器(DPF)。

曲轴箱废气中含油量的多少,会直接影响DOC和DPF的老化和更换频次,而且间接的影响发动机排放性能。因此,具有高效的油气分离效果的缸盖罩组件成为发动机设计人员的研发目标。

缸盖罩组件由缸盖罩和缸盖罩内罩组件。为适应发动机后处理的要求,需要提升缸盖罩组件油气分离效率。从曲轴箱废气中分离出更多的机油液滴并送回油底壳,分离后的曲轴箱废气经过增压器被送回燃烧室重新燃烧。目前大多数发动机采用迷宫式或者隔板式的油气分离器,其分离效率较低,尤其对于窜气量大的增压发动机来讲,很难将曲轴箱废气中直径很小的机油颗粒分离出来。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上述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发动机缸盖罩组件,本组件能够增加湍流强度、提高分离效率、有效地减少曲轴箱废气中机油颗粒。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解决方案是:一种发动机缸盖罩组件,包括缸盖罩本体和缸盖罩内罩,缸盖罩本体和缸盖罩内罩之间形成缸盖罩油气分离室,缸盖罩本体内固定连接有隔板,隔板包括第一隔板、第二隔板、第三隔板、第四隔板和第五隔板,缸盖罩内罩表面设有导流板,导流板包括第一导流板、第二导流板、第三导流板、第四导流板和第五导流板,第一隔板与第二导流板之间形成第一湍流腔,第二隔板与第二导流板之间形成第二湍流腔,第三隔板与第三导流板之间形成第三湍流腔,第四隔板与第四导流板之间形成第四湍流腔,第五隔板与第五导流板之间形成第五湍流腔。

进一步地,隔板表面设有第一紊流凸棱。

进一步地,导流板表面设有第二紊流凸棱。

进一步地,第一隔板端部设有弯向第一湍流腔的第一主湍流板,第一导流板端部设有弯向第一湍流腔的第一副湍流板;第二隔板端部设有弯向第二湍流腔的第二主湍流板,第二导流板端部设有弯向第二湍流腔的第二副湍流板;第三隔板端部设有弯向第三湍流腔的第三主湍流板,第三导流板端部设有弯向第三湍流腔的第三副湍流板;第四隔板端部设有弯向第四湍流腔的第四主湍流板,第四导流板端部设有弯向第四湍流腔的第四副湍流板;第五隔板端部设有弯向第五湍流腔的第五主湍流板,第五导流板端部设有弯向第五湍流腔的第五副湍流板。

进一步地,缸盖罩本体上设有出气口,出气口位于第二湍流腔与第三湍流腔之间。

进一步地,缸盖罩内罩上的两端设有进气口。

进一步地,进气口与缸盖罩油气分离室之间设有阻流板,阻流板呈L型。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缸盖罩组件保持了原有缸盖罩组件的结构优点,即保持密封方式和结构,将曲轴箱废气引入油气分离室内。通过缸盖罩内罩导流板形成湍流,在缸盖罩隔板的作用下增强湍流强度,经过导流板和隔板上阻流结构阻挡机油液滴,实现了提高油气分离效率的目的。其结构简单,制造简单,制造成本低,生产安装使用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发动机缸盖罩组件的立体图。

图2为本发明的发动机缸盖罩组件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处的放大图。

图4为本发明的缸盖罩本体的立体图。

图5为本发明的缸盖罩内罩的立体图。

图6为图5中B处的放大图。

附图中:

10、缸盖罩本体;20、缸盖罩内罩;31、出气口;32、进气口;33、阻流板;41、第一隔板;42、第二隔板;43、第三隔板;44、第四隔板;45、第五隔板;46、第一紊流凸棱;51、第一导流板;52、第二导流板;53、第三导流板;54、第四导流板;55、第五导流板;56、第二紊流凸棱;61、第一湍流腔;62、第二湍流腔;63、第三湍流腔;64、第四湍流腔;65、第五湍流腔;71、第一主湍流板;72、第一副湍流板;73、第二主湍流板;74、第二副湍流板;75、第三主湍流板;76、第三副湍流板;77、第四主湍流板;78、第四副湍流板;79、第五主湍流板;710、第五副湍流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参照图1-图6,本发明提供一种发动机缸盖罩组件,包括缸盖罩本体10和缸盖罩内罩20,缸盖罩本体10和缸盖罩内罩20之间形成缸盖罩油气分离室,缸盖罩本体10内固定连接有隔板,隔板包括第一隔板41、第二隔板42、第三隔板43、第四隔板44和第五隔板45,缸盖罩内罩20表面设有导流板,导流板包括第一导流板51、第二导流板52、第三导流板53、第四导流板54和第五导流板55,第一隔板41与第二导流板52之间形成第一湍流腔61,第二隔板42与第二导流板52之间形成第二湍流腔62,第三隔板43与第三导流板53之间形成第三湍流腔63,第四隔板44与第四导流板54之间形成第四湍流腔64,第五隔板45与第五导流板55之间形成第五湍流腔65。

本缸盖罩组件保持了原有缸盖罩组件的结构优点,即保持密封方式和结构,将曲轴箱废气引入油气分离室内。通过缸盖罩内罩20导流板形成湍流,在缸盖罩隔板的作用下增强湍流强度,经过导流板和隔板上阻流结构阻挡机油液滴,实现了提高油气分离效率的目的。其结构简单,制造简单,制造成本低,生产安装使用方便。

本实施例中,隔板表面设有第一紊流凸棱46;导流板表面设有第二紊流凸棱56,第一紊流凸棱46和第二紊流凸棱56能够增大曲轴箱废气与缸盖罩油气分离室表面的接触面积。

本实施例中,第一隔板41端部设有弯向第一湍流腔61的第一主湍流板71,第一导流板51端部设有弯向第一湍流腔61的第一副湍流板72;第二隔板42端部设有弯向第二湍流腔62的第二主湍流板73,第二导流板52端部设有弯向第二湍流腔62的第二副湍流板74;第三隔板43端部设有弯向第三湍流腔63的第三主湍流板75,第三导流板53端部设有弯向第三湍流腔63的第三副湍流板76;第四隔板44端部设有弯向第四湍流腔64的第四主湍流板77,第四导流板54端部设有弯向第四湍流腔64的第四副湍流板78;第五隔板45端部设有弯向第五湍流腔65的第五主湍流板79,第五导流板55端部设有弯向第五湍流腔65的第五副湍流板710,湍流板的设计能够扰乱废气在缸盖罩油气分离室内的流动方向,增加废气中的油液粒与隔板或导流板接触的可能性。

本实施例中,缸盖罩本体10上设有出气口31,出气口31位于第二湍流腔62与第三湍流腔63之间;缸盖罩内罩20上的两端设有进气口32;进气口32与缸盖罩油气分离室之间设有阻流板33,阻流板33呈L型,阻流板33能够在废气的入口处扰乱废气的流向。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