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级中冷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39307阅读:1269来源:国知局
两级中冷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热交换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两级中冷器。



背景技术:

发动机需要中冷器来保证进气温度恒定和可控。对热电联产发电机组来说,中冷器的作用不仅是控制发动机所需要的进气温度,而且需要将热量回收用于空调的供暖等需求,来提高对热能的利用率。传统的中冷器中只使用单一的冷却水循环,这个冷却水循环没有与发动机的水路相连通,由于在发动机的运行过程中冷却水的水温偏高,相对于进气温度来说温差偏小,中冷器吸收热量的能力有限,从而导致对进气温度调节的能力不足,并且不能将中冷器中冷却水回收的热量加以利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两级中冷器,提高对发动机进气温度的调节能力。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两级中冷器,包括:一级中冷器,所述一级中冷器设置有进气口、一级进水口和一级出水口,还包括与所述一级中冷器固定连接的二级中冷器,所述二级中冷器设置有二级进水口、二级出水口和出气口。

进一步的,所述二级中冷器设置有温度传感器。

进一步的,所述一级中冷器与所述二级中冷器皆为板翅式中冷器。

进一步的,所述一级中冷器与所述二级中冷器通过法兰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法兰连接处设有密封件。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的两级中冷器包括一级中冷器,一级中冷器设置有进气口、一级进水口和一级出水口,还包括与一级中冷器固定连接的二级中冷器,二级中冷器设置有二级进水口、二级出水口和出气口。一级中冷器的冷却水路与发动机的水路相连通,冷却水回收的热量能够重新加以利用;二级中冷器的冷却水路与独立的外接水源相连通,进一步对进入发动机的气体进行冷却。在保存原冷却水循环的基础上,增加一路与发动机水路相通的冷却水循环,通过增大进气和冷却水的温度差,提高热量的利用效率,同时依靠二级冷却器对水温的调节来提高发动机进气温度调节的灵敏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左视图;

图中,1-进气口,2-一级中冷器,21-一级进水口,22-一级出水口,3-法兰,4-二级中冷器,41-二级进水口,42-二级出水口,5-出气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结合图1、图2以及图3所示,两级中冷器包括一级中冷器2,在一级中冷器2上设置有进气口1、一级进水口21和一级出水口22。并且一级中冷器2的冷却水路与发动机的水路相连通,使得一级中冷器2中冷却水回收的热量能够重新加以利用。一级中冷器2可以使用铸铁材质的板翅式中冷器,当然,也可以使用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其他形式、其他材质的中冷器。

还包括与一级中冷器2固定连接的二级中冷器4,在二级中冷器4上设置有二级进水口41、二级出水口42和出气口5。并且二级中冷器4的水冷却水路与独立的常温外接水源相连通,对进入发动机的气体进一步冷却;还可以在二级中冷器4上增加设置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冷却水的温度,以便于进行及时地调节。二级中冷器4可以使用铸铁材质的板翅式中冷器,当然,也可以使用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其他形式、其他材质的中冷器。

一级中冷器2与二级中冷器4可以通过法兰3连接,当然,也可以通过其他常规的方式固定连接在一起。法兰3连接处还可以加设密封件,防止法兰3连接处发生气体泄漏。

下面结合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对使用本实用新型的两级中冷器对热电联产发电机组的发动机进气冷却的过程进行描述:发动机增压后的高温气体由一级中冷器2上的进气口1进入,经过一级冷却器2和二级冷却器4进行降温后,由二级中冷器4上的出气口5进入发动机本体。流经一级冷却器2的冷却水和发动机本体共用一路水循环,用户利用完的较低温热水,首先进入一级冷却器2的一级进水口21对发动机进气进行首次降温,一级冷却器2中流出的冷却水由一级冷却器2的一级出水口22进入发动机,经过一级冷却器2冷却后的气体继续前进,被二级冷却器4所进行再次冷却。二级冷却器4采用独立的冷却水循环,二级冷却器进水口41接入常温水,由于常温水和进气的温差较大,使得二级冷却器4的冷却能力大幅度提高,增大了发动机进气温度调节的余量,进一步降低经一级中冷器2冷却后的进气温度,在二级中冷器4上还设置有温度传感器,便于及时对发动机进气温度进行调整。

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这些仅仅是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是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在没有经过任何创造性的劳动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做出多种变更或修改,但这些变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